傳播主體與傳播效果
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但在這一過程中居于最優越地位的無疑是作為傳播主體的傳播者。
1、主體的“把關”和效果定向
“把關”是傳播者發揮對傳播效果的定向作用的重要機制,每一個大眾傳播者都在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最早提出“把關人”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盧因。后來,一些學者又提出了一些較為復雜的模式,這些模式強調的要點是:
(1)傳播媒介的信息傳達活動并不是“有聞必錄”的,而是根據媒介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進行的有目的的取舍選擇和加工活動;
(2)信息的選擇受到社會文化和受眾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與媒介的方針和利益一致或相符合的信息更容易優先入選,優先得到傳播;
(3)傳播媒介的“把關”是一個多環節、有組織的活動,記者、編輯個人雖然能夠發揮一定作用,但“把關”的結果在總體上是媒介組織方針的體現。
“把關”研究表明,傳媒(即傳播主體)選擇提供什么信息決定著受眾矚目的焦點和范圍,規定著傳播效果發生的性質和方向,在這個意義上,傳播效果不過是受眾對媒介提供的信息的種種“反應”。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傳播者決定信息的內容,但從宣傳或說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內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傳播者,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人們首先要根據傳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對信息的真偽和價值作出判斷。可信性包含兩個要素:一是傳播者的信譽,二是專業權威性。
一般來說,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說明,對傳播者來說,樹立良好的形象,爭取受眾的信任是改進傳播效果的前提條件。
3、“休眠效果”
由可信性帶來的說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霍夫蘭等人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說服效果會出現衰減,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說服效果則有上升的趨勢。
低可信度信源發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負影響,其內容本身的說服力不能得以馬上發揮,處于一種“睡眠”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可信性的負影響減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現出來。這種現象,霍夫蘭等人稱為“休眠效果”。此理論說明:信源的可信性對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但從長期效果來說,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容本身的說服力。
4、從傳播主體來看,把關人理論、信源的可信性、休眠效果的研究的不同之處。
(1)把關人理論強調:傳播者和傳播媒介選擇提供什么信息,決定著受眾關注的焦點和范圍,規定傳播效果發生的性質和方向。
(2)信源可信性強調:信源可信性與傳播效果之間的密切關系。
(3)休眠效果研究是對“可信性效果”概念的補充和修正。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4年4月浙江自考醫學倫理學復習資料:醫學倫理學的四大原則之公正原則
11-2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閱讀(二)詞匯復習資料:UNIT-41
09-302022年浙江自考《軟件開發工具》實踐考核復習資料三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