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科學。P.8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階級性與科學性。P.9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P.11
一切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簡單要素: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P.11~P.12
社會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研究的對象。P.12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產、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它在生產中起著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產資料。P.12
在當代社會生產中,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P.13
對生產資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特定結合方式,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前提決定的。P.14
同自然規律相比,經濟規律有自己的特點:首先,自然規律是完全離開人們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而經濟規律主要是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運動的規律,離開了人們的經濟活動,也就不存在經濟規律。其次,自然規律大多是長久不變的,而絕大多數經濟規律只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第三,在階級社會里,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都有階級背景。P.17
二、簡答題:
1、為什么說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在一定的社會中,人們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就形成了社會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也稱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和人的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諸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3、怎樣理解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就在于揭示經濟過程中存在的客觀經濟規律。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因為第一,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第二,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和改造經濟規律,也不能創造或制定經濟規律。正因為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人們便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客觀經濟規律。
第二章
一、選擇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必須從分析商品和商品經濟開始是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元素形式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在封建社會末期,在商品經濟有了相當程度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P.26
商品的特點:商品首先應是對人有用處的、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品;同時它必須是勞動產品;并且這種勞動產品是為滿足他人需要而生產的;最后商品必須通過等價交換的市場交易實現。P.27
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就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是與自然經濟相對立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需要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存在。所謂社會分工,是指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礎和條件。第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P.28~P.30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P.31
使用價值的特點:(1)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2)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種使用價值;(3)在任何社會形態中,使用價值都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4)使用價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屬性;(5)使用價值同時也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P.31
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P.34
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P.35
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所決定,而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P.36
如果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只有個別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發生變化,則生產單位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會發生變化,從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也不變。P.39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P.39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形成的條件是社會分工的存在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P.39~P.40
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矛盾的兩種表現:在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是生產者的私事;如果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只能部分銷售出去,其私人勞動就只能有一部分轉化為社會勞動。P.40
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著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簡單商品生產者的命運。P.40
價值形式就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也就是交換價值。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P.41~P.45
等價形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P.42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P.47
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就叫做價格標準。貨幣起著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實在的貨幣。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叫做貨幣流通。貨幣流通規律就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數量的規律。P.48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價格)/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P.49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換分解為賣和買兩個過程,打破了商品交換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導致買和賣有可能相互脫節,從而使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P.50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 )/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P.52
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交換經濟是勞動交換和經濟聯系的三種不同的經濟形式。P.57
市場經濟是與自然經濟、計劃經濟相對應的資源配置方式。P.58
競爭機制包括在一個生產部門內部的競爭和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P.61
二、簡答題:
△1、簡述交換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在質上是不相同的,而不同質的東西無法在量上進行比較,只有同質的東西才能在量上進行比較,因而商品的交換價值不可能由商品的使用價值所決定。這種共同的同質的東西,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就形成商品的價值,價值的實體就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相互關系是,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商品的最本質的因素,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
△2、簡述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
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同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無關,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是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價值的實體,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正是這種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矛盾統一的關系:(1)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相統一的,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有差別、有矛盾的。
3、為什么說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1)勞動二重性理論把勞動價值理論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2)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科學基礎。(3)勞動二重性理論還為一系列重要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馬克思從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出發,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進而創立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理論、資本主義地租理論,等等,從而建立起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4、簡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客觀規定對商品生產者的意義。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客觀規定,對于商品生產者至關重要,它關系到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單位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使個別價值少于社會價值,而商品是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價值進行交換的,他就可以獲得較多盈利,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反之,個別價值大于社會價值,商品生產多耗費的勞動就得不到補償,得不到社會承認,在競爭中就處于不利地位,就可能虧本或破產。
5、簡述商品價值量同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關系。
簡單勞動是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區別具有相對性。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區別二者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勞動表現為多倍的簡單勞動。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量的比例,不是由商品生產者自覺計算出來的,而是在反復的交換實踐中自發形成的。
△6、簡述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而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7、為什么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金銀本身也是包含一定價值的商品,具有體積小而價值大,質地均勻,易于分割,不易腐爛,便于保存,便于收藏和攜帶等自然屬性,因而便于執行貨幣的職能。貨幣形式就逐漸轉到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這種社會職能的貴金屬身上。貨幣的起源和產生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產物,是價值形式和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8、簡述貨幣的本質。
隨著貨幣的產生,整個商品世界就分化成為兩極:一極是各種各樣的特殊商品,它們都有各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另一極則是貨幣,即專門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它是價值的體現和化身。貨幣出現后,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發展成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又進一步加深和發展了。貨幣的本質就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9、簡述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
(1)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是衡量和計算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社會尺度。貨幣之所以能夠用來衡量一切商品的價值,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也有價值。(2)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現就是商品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變化,與貨幣價值成反比變化。(3)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可以是想像的或觀念上的貨幣,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4)為了用貨幣來衡量和計算各種商品的價值量,貨幣本身的量必須是可以計量的。為了計量貨幣自身的量,在技術上就需要確定一種固定的貨幣計量單位作為標準。這種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就叫做價格標準。
10、簡述紙幣流通規律。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代表貴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紙幣流通規律是以金屬貨幣流通規律為基礎的,如果紙幣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發行過多,則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就相應減少,紙幣就會貶值,這就是通貨膨脹。
11、簡述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商品價格固然以價值為基礎,但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供求關系。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12、簡述價值規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1)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分配的比例,即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2)價值規律自發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價值規律會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分化。
13、簡述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聯系。
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沒有商品經濟就沒有市場經濟。但是,市場經濟不能與商品經濟及市場簡單地相等同,因為市場經濟的存在意味著市場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起著基礎作用,這要以商品經濟發展為普遍的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為前提條件。概括地說,市場經濟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14、市場機制和市場調節的關系是怎樣的?
(1)市場機制是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各自發揮功能,又共同發揮功能的有機聯系。市場的各種要素,一般又稱之為市場的各種機制,如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它們的聯系和作用,構成統一的市場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2)市場調節就是市場機制的調節。市場經濟作為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對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意味著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而市場調節作用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的。市場調節是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市場機制的相互制約與相互聯系,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從而最終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章
一、選擇題:
貨幣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是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P.63
資本家必須購買到這樣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有創造價值的能力,而且能夠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P.66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P.66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1、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2、勞動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3、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P67
勞動力的價值決定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包括歷史和道德的因素。P.67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而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形成價值,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源泉。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傭勞動者為他生產大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即剩余價值。P.67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本質上是人和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即資本是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一種關系。P.70
資本共性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資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資本是一種能自行增殖的價值。2、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它是一種處于不斷運動中的價值。3、資本的生產過程是以勞動力市場的建立為前提的。P.71
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P.73
超額剩余價值實際上仍然是由企業的工人創造的。因為,“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造的價值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要多”。P.76
資本主義工資在現象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的。首先,從資本和勞動的交換關系看,勞動力的買賣和其他商品的買賣一樣,買者付出貨幣,賣者付出一種商品,人們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換應遵循的對等原則,至于買賣的這個商品是勞動還是勞動力,一般人不會深究的。其次,工資的支付方式,也容易使人們誤認為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再次,工資的現實運動,仿佛“證明”著工資是同工人勞動量相交換的。最后,從工人和資本家的立場來看,也都容易把工資誤解為勞動的價格。P.78
資本主義工資有兩種基本形式: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P.78
要進一步分析工資數量變化的規律,需要引入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這兩個概念。名義工資即貨幣工資,是指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到的貨幣數量;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實際買到的各類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P.80
資本主義工資的變動趨勢是:1、名義工資一般呈上升趨勢。2、實際工資有時提高,有時降低,但從長期來看,仍呈提高的趨勢。P.80
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叫做資本積累。P.83
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重要源泉,資本積累又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P.83
馬克思指出,追加資本“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價值原子不是由別人的無酬勞動產生的”。P.83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積累具有必然性,這是由下述兩方面的原因決定的: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決定了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競爭規律作為一種強制力量,也迫使資本家必須不斷進行資本積累,購置先進技術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生產規模。(外在動力)P.84
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1、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2、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3、所使用的資本和所耗費的資本之間的差額增大。4、預付資本量的大小。P.85
資本積聚,是資本積累的結果,是指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而更側重于生產資料規模的擴大。P.87
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勞動力的供給卻日益絕對地增加。這主要是因為:1、由于技術進步和機器的廣泛使用,許多操作變得簡單了,導致大量的婦女和兒童涌進工廠;2、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小生產者迅速分化,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紛紛加入雇傭勞動者隊伍;3、人口的絕對量,乃至勞動力的絕對量在不斷增加。P.88
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大量相對過剩人口,不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相對過剩人口可起到勞動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間歇式發展的需要。第二,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資本家加重對工人的統治和剝削。P.89
在資本主義社會,相對過剩人口有三種形式:1、流動形式的過剩人口。2、潛在形式的過剩人口。3、停滯形式的過剩人口。P.89
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尖銳地揭露了資本積累過程的對抗性矛盾:它的一極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另一極卻是無產階級失業、貧困的積累。P.90
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決定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系列矛盾,諸如單個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有計劃性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等。P.93
二、簡答題:
1、簡述資本總公式。
簡單商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W—G—W),資本的流通公式是:貨幣-商品-貨幣(G—W—G),它們都是買和賣兩個階段的統一。但是,這兩個公式不僅在形式上有差別,更重要的是在內容和目的上都有本質的差別。在簡單商品的流通公式中,流通的目的是獲得一定的使用價值,而在資本的流通公式中,流通的目的是為了取得貨幣,即交換價值本身。資本家之所以將貨幣投入流通過程,是因為這個過程會給他帶來貨幣的增加額。這樣,就應當對資本總公式作一下修正,即G—W—G’。這里,G’= G+△G,而△G是資本運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額,稱為剩余價值(m)。資本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價值增殖即取得剩余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G—W—G’這一公式不僅僅適用于商業資本的運動,對其他形式的資本也都適用。產業資本和借貸資本的運動,是在這一公式基礎上的補充或簡化。
2、簡述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首先,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領域中產生。其次,離開流通領域,價值也不能發生增殖。剩余價值的產生,既不在流通領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3、簡述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
答:(1)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體中,并在進行生產勞動時運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2)勞動力成為商品有兩個條件:第一,勞動力的所有者必須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須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必須*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兩個基本條件只是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才形成的。
4、簡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勞動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生產剩余價值即價值增殖的過程。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資本主義勞動過程有兩個特點:(1)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于資本家所有;(2)勞動成果或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為了弄清剩余價值是如何產生出來的,首先要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過程來考察。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的過程,而這兩重過程是以勞動二重性為基礎的。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到這一點,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那就是價值增殖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叫做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部分是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叫做剩余勞動時間。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支付勞動力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使用創造的價值量大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
△5、簡述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采取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種不同的形態。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生產出新的產品,其價值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會發生量的變化。由于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所以叫不變資本(c)。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會轉移到產品中去。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不僅包括了等價的勞動力價值,而且還包括了一定量的剩余價值,因而這部分資本價值是一個可變的量,所以叫可變資本(v)。
6、簡述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1)在生產技術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這種提高剩余價值率的方法,叫做絕對剩余價值生產。(2)資本家之所以能夠采取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是因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內伸縮。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須大于必要勞動時間;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決于生理和道德兩個因素。資本家與工人兩個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將最終決定工作日的長度。
△7、簡述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1)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2)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需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勞動力價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所構成的,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在現實生活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首先是從個別企業開始的。個別企業的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額剩余價值。但由于市場競爭的規律,超額剩余價值一般難以持久。當整個行業都采用了先進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時,超額剩余價值就會消失,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價值下降,勞動力價值也便下降,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8、簡述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關系。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1)兩種剩余價值生產的手段雖然不同,但其結果和本質是一致的,即它們都延長了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增加了剩余價值量,提高了剩余價值率。(2)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3)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的物質基礎不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在資本主義初期,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家增加剩余價值的主要方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作用日益突出。
9、簡述工資的本質。
(1)資本主義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其實勞動不是商品。因為:第一,如果勞動是商品,應同其他商品一樣,在出賣之前就獨立存在。但勞動不能事先獨立存在。第二,如果勞動是商品,具有價值,就等于說勞動的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這種同義反復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第三,勞動如果是商品,會導致否定價值規律或否定剩余價值規律的結果。第四,工人的勞動只有在工人被雇傭以后才開始,這時勞動已屬于資本家,工人不能出賣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2) 工人在市場上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勞動不是商品,但勞動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10、簡述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
(1)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就是再生產過程。(2)社會再生產就其內容來講,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其次,再生產過程同時又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3)社會再生產按其規模不同來劃分,可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點應該是擴大再生產,而不是簡單再生產。但是,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4)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首先,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工資即可變資本,是由工人自己創造的。其次,不僅可變資本是由工人創造的,而且全部資本歸根結底都是由工人創造的。再次,工人的個人消費也從屬于資產階級的需要,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必要條件。資本主義的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11、簡述資本積累的實質。
(1)資本家用來購買追加勞動力的資本,不過是他上一次從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實際上資本家什么都不曾拿出來。(2)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購買勞動力的資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產中把它補償起來,而且在補償時還要加上新的剩余價值。勞動力的不斷買賣只是形式,其內容則是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占有的別人勞動的成果,來繼續無償占有別人更多的勞動,以擴大資本規模和增殖資本價值。
△12、簡述資本有機構成。
反映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一定數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所決定,并且反映著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可用公式c:v表示。由于資本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迫于競爭的外在壓力,資本家必然會不斷改進技術裝備,提高資本的技術構成,并導致資本的價值構成和有機構成的提高。
13、簡述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關系。
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是單個資本增大的兩種形式,兩者之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1)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區別。第一,資本積聚是依*剩余價值的資本化而實現的,隨著單個資本的積聚,社會資本總額也會增大起來;而資本集中則是眾多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大資本,它是原有資本在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與組合,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第二,資本積聚要受到社會財富絕對增長速度的限制,它的增長是受制約的;而資本集中不受社會財富增長速度的限制,它可以使單個資本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2)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聯系。一方面,資本積聚使單個資本的規模日益增大,大資本利用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打敗眾多的中小資本,從而加快資本集中的速度。另一方面,資本集中的結果,使資本規模迅速擴大,為采用先進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可以獲得巨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從而加快了資本積累和積聚。
14、簡述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社會經濟條件:一是有大批的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二是大量貨幣財富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這兩個條件的形成過程,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資本的原始積累,也是通過各種強盜行徑進行的,如用武力征服殖民地。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歸根到底是一個暴力的過程,是對本國和殖民地的勞動人民進行掠奪的結果?!百Y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p>
第四章
一、選擇題
產業資本依次地經過三個階段,采取三種職能形式,實現了價值的增殖,并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叫做資本循環。P.99
資本周轉就是不斷重復、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過程?;蛘哒f,把資本循環作為一個連續不斷地周期性的運動過程來考察,即是資本周轉。資本的循環與周轉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都是資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著資本運動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但二者又有不同:資本循環重點考察產業資本一次循環運動過程,揭示資本正常循環的條件;而資本周轉則重點考察資本不斷連續循環運動的速度問題。P.101
資本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資本所經歷的周轉的次數。n=U(年)/u(周轉一次所需要的時間)。P.102
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包括生產時間與流通時間。生產時間又可分為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流通時間包括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購買時間與出售商品實現其價值的時間。P.102~P.103
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不同部分在資本運動中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P104
預付資本一年中的總周轉次數=(一年中固定資本周轉價值總額+一年中流動資本周轉價值總額)/預付資本總額。P106
生產資本的構成對預付資本總周轉的影響來自兩個方面:1、受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之間的比例的影響;固定資本比重越大,預付資本總周轉越慢。2、受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各自周轉速度的影響。P.107
年剩余價值率與剩余價值率不同。1、二者所表示的涵義不同。2、二者的數量一般也不相等,年剩余價值率通常要高于剩余價值率。P.108
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單個資本的總和,就是總社會資本,或稱社會總資本;而互相交錯、互為條件的單個資本運動的總和,就形成社會總資本的運動。P.109
單個資本的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資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資本家的個人生活消費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般商品流通。社會資本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又包括個人消費;既包括與生產消費相適應的資本流通,又包括與個人生活消費相適應的一般商品流通。P109
考察社會資本運動必須以社會總的商品資本即社會總產品為出發點。P.109
從社會總產品出發考察社會資本運動,核心問題就是要考察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是如何實現的,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補償問題。社會總產品的補償有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兩個方面。P.110
從實物形態來看,社會總產品按其最終用途,可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P.111
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制造生產資料的部類又稱為第一部類,制造消費資料的部類又稱第二部類。P.111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I(v+m)=Ⅱc,I(c+v+m)=Ic+Ⅱc,Ⅱ(c+v+m)=I(v+m)+Ⅱ(v+m) 。P113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I(v+m)> Ⅱc,Ⅱ(c+ m-m/x)> I(v+m/x)。P.114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I (v+△v+m/x) =Ⅱ(c+△c),I (c+v+m)=I (c+△c) +Ⅱ(c+△c),Ⅱ(c+v+m)=I(v+△v+m/x)+Ⅱ(v+△v+m/x)。P.117
生產相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P.119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P.119
二、簡答題
△1、簡述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產業資本,包括工業、農業、建筑業等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是能夠實現價值增殖的資本。產業資本的循環運動要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相應地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運動的第一個階段是購買階段。在這一階段,貨幣資本首先執行著貨幣的職能,它的購買行為正是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準備了條件。產業資本循環的第二個階段是生產階段,生產出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經過生產階段,資本的形式由生產要素形式轉化為商品形式,生產資本的職能也就是在生產出新的產品的同時,要生產出剩余價值。產業資本循環的第三個階段是銷售階段。處于銷售階段的商品,不僅是一般商品,而且也是商品資本。商品資本的銷售過程是剩余價值的實現過程。產業資本的循環過程是流通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統一。
2、簡述產業資本循環的特點。
貨幣資本循環的特點是:循環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資本,終點是已發生了價值增殖的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循環的特點是:它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生產過程。商品資本循環的特點是:它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包含著剩余價值的商品資本。
△3、簡述產業資本正常循環的條件。
(1)產業資本必須保持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并存性。(2)產業資本必須保持每一種職能形式的依次轉化,即在時間上的繼起性。產業資本正常循環的上述兩個條件,是相互聯系和互為條件的,并存性是繼起性的前提,又是繼起性的結果。“產業資本的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個循環的統一。”
△4、簡述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固定資本是指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它的物質要素要全部地參加多次生產過程。它的價值是按照在使用過程中的磨損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隨著產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經過多次生產過程,才實現其價值的全部周轉。流動資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以及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勞動對象的物質要素在每次生產過程中被全部消費掉,它的價值也一次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出售一次收回。用于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價值,和勞動對象一樣,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產過程,并隨著商品的銷售,全部周轉回來的。
5、簡述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有什么不同。
(1)兩種劃分的根據不同。前者是根據資本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而劃分的,后者則是根據資本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劃分的。(2)兩種劃分的內容不同。不變資本包括用于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資本,而固定資本只包括用于勞動資料的資本??勺冑Y本只是用于勞動力的資本,而流動資本包括用于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的資本。(3)兩種劃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劃分,是為了揭示生產資本的不同部分對資本周轉速度從而對剩余價值生產的不同影響;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劃分,則是為了揭示可變資本是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6、簡述固定資本的有形磨損與無形磨損。
固定資本的有形磨損又稱為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損耗。固定資本的無形磨損又稱為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于生產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無形磨損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生產方法改進和勞動資料生產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資產價值的貶值;另一種是由于出現新技術和新發明引起原有固定資本價值的貶值。
△7、簡述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
(1)加速資本周轉可以增加年剩余價值量。因為加快預付資本的周轉速度,一般來說其中預付的可變資本周轉速度也加快,也就是實際一年中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增多。年剩余價值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M(年剩余價值量)=m’·v·n(流動資本的周轉次數)。(2)加速資本周轉,可以提高年剩余價值率。其計算公式為:M’=M/v=m’·v·n/v=m’·n。
第五章
一、選擇題
利潤與全部預付資本之間有一個比率,這個比率就是利潤率。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P.128
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的差別:剩余價值率表示的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表示的是預付總資本的增殖程度。利潤率是每個資本家所唯一關心和最大限度追求的東西。P.129
影響利潤率的因素:1、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成正比例關系。2、利潤率的高低,還要受到資本有機構成的影響。3、資本的周轉速度快慢也影響利潤率的高低。4、不變資本的節約也會影響利潤率。5、原材料價格的變動也會影響利潤率。P.129
△平均利潤率形成,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后,剩余價值和利潤之間不僅在性質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在數量上也存在著差別,從而模糊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實質。P.134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學說發展了勞動價值論,解決了價值規律同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在形式上的矛盾,具有重大的革命意義。P.139
二、簡答題
1、簡述生產成本。
c+v那一部分相當于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資本額,對資本家來說,就是生產成本。商品的價值構成公式變成w=k(生產成本)+m。生產成本是資本家經營企業賺錢還是虧本的一個標志。生產成本這一范疇還可以說明資本主義的競爭規律。
△2、簡述剩余價值如何轉化為利潤。
剩余價值成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資本的產物,是由資本本身產生的。當剩余價值不是表現為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它就取得了利潤形態,即轉化成了利潤。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或現象形態。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以后,剩余價值是如何產生的便模糊不清了。因為(1)由于資本家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采取了生產成本的形態,使可變資本的特殊作用,即作為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價值也就自然地被看作全部資本的產物。(2)由于勞動力的價值采取了工資形式。
△3、簡述利潤如何轉化為平均利潤。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資本轉移,包括兩種形式:(1)把原有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轉入利潤率高的部門,即原有資本在社會生產部門之間流動;(2)把新的資本向利潤率高的部門投入。這樣就使商品原有的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在競爭過程中通過資本轉移而形成的平均利潤率,就是社會剩余價值總量和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潤率=社會剩余價值總額/社會預付總資本。一定量預付資本根據平均利潤率獲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率形成的過程是不同部門資本家通過競爭重新分配剩余價值的過程。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1)各部門的利潤水平。(2)社會總資本在不同部門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4、簡述價值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
隨著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許多生產部門所得到的利潤與本部門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在數量上出現了差別,這些部門的商品價格便與其價值不一致了。商品以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所構成的價格出售,就是生產價格。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便轉化為生產價格。
△5、簡述生產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差別。
在質的方面,生產價格只是同資本有聯系,而同活勞動沒有直接聯系。因為從生產價格的構成來看,生產成本是由耗費的資本構成的,平均利潤是按預付資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潤,所以它只是同所耗費的資本和預付資本相聯系。在量的方面,生產價格和價值經常不一致。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生產價格脫離了價值,相反,它是以價值為前提,是由價值轉化而來的。因為:(1)生產價格是在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之所以會轉化為生產價格,只是由于剩余價值按照資本量的大小在各部門平均分配而形成的,即由于利潤率轉化成了平均利潤率。(2)從生產價格的變動來看,它雖然與決定價值變動的因素不同,但最終是以價值的變動為基礎的。(3)從全社會角度看,商品生產價格總額和價值總額是相同的。
△6、簡述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后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和超額利潤。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后,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發生了變化。(1)商品的交換不再是以價值而是以生產價格為基礎進行的;(2)由于供求關系變化,市場價格不再是圍繞價值而是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的。這種形式上的變化并沒有否定價值規律。(1)平均利潤是以剩余價值為基礎的,它只是全部剩余價值按資本量在不同部門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的結果。(2)從個別部門看,價值與生產價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盡管如此,價值的變化對生產價格的變化仍然起決定作用。(3)從全社會看,利潤量等于剩余價值量,生產價格等于價值,商品按生產價格出賣實際上也就是按照價值出賣,交換仍然是以價值為基礎的等價交換。生產價格形成后,各部門之間的利潤率趨于平均化。但是,這并不排除各部門中各個企業之間利潤率的差別。在分析利潤向平均利潤轉化時,是把每個部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由于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是有差別的,生產力水平高于部門平均水平的先進企業即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企業,就可以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超額利潤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關系,平均利潤反映的是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第六章
一、選擇題
商業資本是從產業資本的商品資本職能中分離出來的獨立化的職能資本形式。P.141
商品資本的職能轉化為商業資本的職能,商業資本成為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不僅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P.142
商品資本的職能轉化為商業資本的職能,需要具備的條件是:1、在產業資本家和專門從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間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銷售成為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的獨立業務,它不再由產業資本家來兼任。2、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投資。產業資本循環中的W’-G’,就轉化為商業資本獨立循環的G-W’-G’。P.142
商業資本的作用:1、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于產業資本家提高經濟效益。2、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于節省流通資本。3、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加速產業資本的周轉。4、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縮短流通時間。5、商業資本的存在還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消極方面。P.143
流通領域中的純粹商品買賣活動根本不能產生商業利潤,商業利潤不過是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P.144
商業利潤的多少,同樣受平均利潤率規律的支配。P.145
商業資本家的商品銷售價格與商品的生產價格是相等的,而商品的出廠價格與商品的生產價格的差額,就是商業資本家獲得的商業利潤。P.145
流通費用分為生產性流通費用和純粹流通費用。P.146
生產性流通費用可以使商品的價值增加,通過商品的銷售,可以使這部分費用得到補償,并給商業資本家帶來相應的利潤。P.146
純粹流通費用從價值上得到的補償,就是從每年的剩余價值總額中扣除相應的部分。P.147
在資本主義再生產循環過程中,職能資本往往會有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它成為借貸資本的主要來源。這些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主要有:1、暫時閑置的固定資本折舊費。2、暫時閑置的流動資本。3、暫時閑置的用于資本積累的剩余價值。P.148
從職能資本運動過程中暫時游離出來的貨幣資本,為獲取利息而借貸出去時,就轉化為借貸資本。P.149
借貸資本一方面體現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另一方面又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的關系。P.149
利息就是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讓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P.149
職能資本家在使用借到的貨幣資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能獲得平均利潤,它分割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借貸資本家出讓貨幣資本的使用權而獲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職能資本家所獲得的企業利潤。企業利潤是指存在著利息的情況下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的總稱。P.149
利息既體現著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的經濟關系,又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共同瓜分剩余價值的經濟關系。P.150
銀行的主要職能是: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P.151
銀行資本由兩個部分構成: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P.152
銀行利潤是由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的差額所構成的。銀行利潤在數量上相當于銀行資本家自有資本所獲得的平均利潤。P.152
股份公司的作用:1、有利于快速聚集資本和優化投資結構。2、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3、有利于企業財產的完整和穩定。P.153
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的典型特點是土地所有權同農業的經營權相分離,又同勞動者人身依附于土地的關系相分離。P.157
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工人所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價值,即超額利潤。其主要特征是:1、資本主義地租是以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為前提的,它建立在剝削具有人身自由的農業雇傭工人基礎之上,勞動者擺脫了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表現為一種純粹契約關系的經濟關系。2、農業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由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瓜分,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農業資本家獲得平均利潤。P.158
資本主義級差地租就是與土地的不同等級相聯系的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P.159
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別,農產品必須按照由條件較差的劣等土地生產的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所決定的社會生產價格出售。P.159
級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塊地上連續追加投資,實行集約化經營。P.163
二、簡述題
1、簡述利息率。
利息率=一定時期的利息量/借貸資本總額。利息率的高低的界限是在平均利潤率和零之間浮動的。一定時期利息率的高低,受兩個因素影響:(1)平均利潤率的高低影響利息率的高低。(2)當平均利潤率既定時,利息率則取決于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和企業利潤的比例。利息率實際上只能由一個國家的習慣和法律傳統來決定。
△2、簡述股票價格。
股票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沒有價值,但卻有價格。股票價格實際上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股票價格與股息成正比變化,與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用公式表示:股票價格=股息/利息率。
△3、簡述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產生級差地租的原因是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別是優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條件下,土地作為經營對象被農業資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對土地的經營性壟斷。(1)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使得經營優等地和中等地的農業資本家都能獲得超額利潤。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使得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不取決于農業中的平均生產條件,而總是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所決定。(2)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使農業中可以長期穩定地獲得表現為級差地租的超額利潤。
△4、簡述絕對地租。
租種任何土地,包括租種劣等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就叫做絕對地租。資本主義絕對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私有權壟斷所獲得的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低于價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絕對地租的形成條件,是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于工業。絕對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權壟斷。首先,土地私有權的壟斷,使農產品價值高于社會生產價格的余額,有可能留在農業部門形成絕對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權的壟斷,使農產品價值高于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必須留在農業部門形成絕對地租。
第七章
一、選擇題
自由競爭必然會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當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P.169
20世紀上半葉較為重要的壟斷組織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20世紀后半葉,壟斷組織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聯合企業的興起。P.170
壟斷產生后,競爭依然存在,因為:1、競爭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核心機制和內在規律,有商品經濟就必然存在競爭。2、從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現實的經濟主體來看,雖然在某些部門存在著壟斷組織,但也還存在未形成壟斷的部門及大量的非壟斷企業。P.174
壟斷階段同自由競爭階段競爭的不同點主要表現為:1、競爭的目的不同。2、競爭的手段有了新的變化。3、競爭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4、競爭的范圍不同。P.174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歸根到底仍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P.176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1、國家直接掌握的壟斷資本,也就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國有經濟、國有企業。2、國有資本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3、國家壟斷資本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外部的結合,也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私人企業的外部起作用,通過種種方式來促使、誘導私人企業向既定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和調節。P.179
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的總任務,是促進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P.182
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的目標包括保持經濟的穩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長,保持幣值和物價的穩定,實現充分就業,保持國際國內收支的大體平衡。P.182
當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主要是通過財政、貨幣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國民經濟計劃化實現的。
二、簡答題
1、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是怎樣形成的?
當銀行業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會走向壟斷。起先,銀行只是一個簡單的借貸中介人,由于大壟斷企業與大銀行之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金融關系,銀行還因此掌握了企業的往來賬目和經營情況,能對企業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壟斷的銀行資本已從過去時代的普通借貸中介人,變成了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萬能的壟斷者。在這種條件下,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內出現了一種新的資本形式——金融資本,它是由壟斷的工業資本和壟斷的銀行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形成的一種新的資本形式,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中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實際上的統治者。工業資本與壟斷的銀行資本的融合包括日益緊密、相對固定銀企關系的形成,工業企業與銀行之間相互持股,乃至銀企之間人事上的相互融合。金融寡頭就是掌握了金融資本,能操縱國民經濟命脈,并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他們支配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控制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上層建筑,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事實上的主宰者。金融寡頭在經濟上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實行“參與制”實現的。參與制主要是指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方式。金融寡頭在政治上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個人聯合”的方式實現的。金融寡頭可以直接出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進政府和議會,通過掌握政權,利用政治力量為其壟斷統治服務;或者是把政府的高官拉過來,讓他們在其政治活動中為金融寡頭的利益服務。
2、簡述壟斷利潤的來源。
(1)來自對本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剝削的加強;(2)由于壟斷資本可以通過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來控制市場,使得它能獲得一些其他企業,特別是非壟斷企業的利潤;(3)通過加強對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獲取的海外利潤;第四,通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進行有利于壟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將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變成壟斷資本的收入。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壟斷價格來實現的。壟斷價格的出現,并沒有否定價值規律的作用。
△3、簡述財政政策。
財政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過財政把一部分國民收入集中起來進行分配,從而對生產資源的使用、個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個宏觀經濟運行都有巨大的影響。從財政收入來看,主要的財政收入渠道是稅收,國家可以通過稅收政策,以不同的稅種設置和有差別的稅率,來鼓勵某些產業的發展,制約與限制另一些產業的發展,乃至從總體上調節經濟周期的變化。從財政支出來看,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介入越來越多,財政支出除了維持政府運轉的需要外,大量的財政支出是用于干預社會經濟活動,為實現宏觀調控目標服務的。
4、簡述貨幣政策。
貨幣幣值的穩定,是市場經濟正常發展運行的必要條件。金融信貸業務的發達,更能促進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因此,貨幣金融政策一直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政策。同無償向社會收取貢賦的財政不同,貨幣金融借貸關系是有借有還,且要還本付息的,與財政政策相比,貨幣政策更具有經濟手段、利益誘導的特征。在貨幣資本運動的過程中實現宏觀經濟調節,一是對利率的調節,二是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
5、簡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和實質。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它又對經濟發展有某種阻礙作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所以能起到促進的作用,主要是因為:(1)可以運用國家掌握的巨額資本投入社會再生產過程,興辦那些私人資本無力興辦的,適應新科技發展要求的巨大的新興工業企業,從而部分地克服了社會化大生產與私人壟斷資本之間的矛盾。(2)資產階級國家可以代表整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調節經濟過程和經濟活動,這就在一定范圍內突破了私人壟斷資本單純追求眼前利益的狹隘界限。(3)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特別是經濟計劃化這樣的綜合性調節,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能夠相對緩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促進社會經濟較為協調地發展。(4)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勞資矛盾以及壟斷資本和中小資本的矛盾。(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通過國家出面進行國際經濟調節,這能使資本主義各國間的矛盾得到一些協調和緩解,從而有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來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壟斷對生產發展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國家壟斷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的財力,主要來自稅收。國家的巨額財政赤字,也是幣值不穩定和通貨膨脹的源泉之一。
第八章
一、選擇題
壟斷階段資本輸出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是:就壟斷階段資本輸出的必要性來說,1、壟斷形成后,出現了大量所謂“過剩資本”,這是資本輸出的財力基礎。2、這些過剩資本的最佳投資場所是輸出到國外,特別是經濟落后的國家。從資本輸出的可能性來看,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落后國家的自然經濟趨于瓦解,商品經濟開始發展,被卷入世界市場;市場上有充足和低價的勞動力供給;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有所建設。再加上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自身的金融業、信用制度、交通通訊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大規模輸出資本成為可能。P.194
資本輸出的形式有多種,從資本形態上來看大體上有兩種基本形式,即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從資本輸出的主體來看,則可分為私人資本輸出和國家資本輸出兩種類型。P.195
資本輸出對輸出國的作用是:1、為過剩資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獲得大量來自海外的高額利潤和利息。2、資本輸出是輸出國控制輸入國的重要手段。3、資本輸出是輸出國擴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這主要是通過貸款及其附帶條件實現的。4、資本輸出使金融資本的銀行網遍布全世界,從而強化了金融資本在世界經濟、政治舞臺上的統治地位。P.195
資本輸出對輸入國的作用是:1、外來資本和生產方式的進入,促進這些國家自然經濟的瓦解,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生長和發展,建設了一些近現代的工商企業和發展經濟所必需的基礎設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2、資本輸出往往并非平等互利,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的貸款條件,不等價交換等方式,掠奪和剝削資本輸入國人民,使這些國家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境地。而且會造成輸入國經濟片面和畸形發展,形成對資本輸出國在資金、技術上的依賴,甚至在政治上從屬于輸出國,成為其附庸。P.196
大量資本輸出給輸出國帶來嚴重后果:1、使輸出國成為坐吃其他國家人民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的食利國。這又是引起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2、造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激烈地爭奪有利的海外投資場所的斗爭,加深它們之間的矛盾。P.196
二戰后,資本流向發生變化,從原來的主要是發達國家向經濟落后國家輸出,發展到當代的多方向輸出,特別是發達國家間相互投資的大幅度增加。在私人資本輸出增長的同時,國家資本輸出增長更快。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輸出,多采取所謂“援助”的方式進行。P.196
戰后以來,發生了第三次工業和科技革命,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生產日益具有國際化的趨勢,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也有了新的發展:生產國際化的程度極大提高;產業資本大規模國際化和跨國公司興起;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傳統的國際分工發展為以產品專業化、零部件專業化和工藝專業化為基礎的新的國際分工;舊的殖民體系的瓦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分工的格局。P.200
在國際經濟發展中,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資本的國際化也同時在發展。資本國際化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P.201
從商業資本、借貸資本到產業資本的國際化,表明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促使國際經濟關系逐步向深度和廣度擴展,導致經濟全球化的到來。P.201
經濟全球化是指國際經濟發展中的這樣一種趨勢,即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P.201
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明顯地加快了。其原因是:1、新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及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強了國際經濟聯系。2、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度增加。P.202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其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大體可從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三方面來考察。P.202
二戰后,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國際壟斷組織——跨國公司。P.204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三大支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P.205
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經濟調節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各國政府首腦或負責經濟事務的官員舉行會談的方式實現的。P.206
經濟政治聯合體的典型形式是歐洲聯盟。P.206
二、簡答題
簡述國際經濟一體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國際經濟調節,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起相對統一的國際經濟秩序,這就是國際經濟一體化。國際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的體現與反映。其具體形式包括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協議,以及地區性的經濟組織和集團等。
第九章
一、選擇題
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趨勢沒有、也不可能掩蓋和排除其停滯的一面。壟斷統治導致生產和技術甚至整個社會經濟出現停滯趨勢。P.218
二、簡答題
簡述為什么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存在迅速發展的趨勢?
1、生產力自身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2、壟斷時期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競爭,競爭的壓力迫使壟斷組織關心技術的進步。3、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為緩和資本主義的深刻矛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允許的范圍內,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進行局部調整,使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沖突在一定時期內得以延緩,在一定程度上給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可能。4、壟斷資本主義各國家之間為爭奪世界霸權而開展綜合國力,特別是軍備競賽,客觀上也刺激了技術的發展。
第十章
一、選擇題
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不會是一個短暫的階段,因為:要進行一切社會關系的根本改造;將分散的農民經濟組織起來;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的生產、交換、分配制度和經濟制度。P.231
社會主義之所以必須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由以下諸方面原因決定的: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2、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為了更快更好地發展生產力。3、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消滅剝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和前提。4、實行公有制是實現社會主義國家整體利益、社會利益和長遠利益的保證。P.237
~P241
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的社會總產品,在分配給個人前,應首先進行社會扣除,共包括六大部分:1、用來補償消耗了的生產資料部分。2、用于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3、用來應付不測事故、自然災害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這三部分可總稱為社會生產基金。4、社會管理費用。5、用于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部分,如開辦學校、醫院、療養院等。6、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這三部分可統稱之為社會消費基金。P.248
馬克思論述了按勞分配的過程和形式,勞動者從社會領得一種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馬克思指出在未來社會主義制度中也只能實行按勞分配這種平等權利,但這種平等權利還是一種形式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的權利。所謂事實上的不平等是指:1、每個勞動者的體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勞動多少便不同,而社會默認這種不同的天賦,從而默認不同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2、每個勞動者的實際生活水平不同。有的子女多,有的子女少。即使同等的勞動收入,實際生活水平也會有差別。P.249
二、簡答題
△為什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實行按勞分配?
1、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還沒有達到能夠實行按需分配的高度。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還沒有同時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還只是或主要是個人謀生的手段。3、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了每個人所能提供給社會的只能是自己的勞動,因為沒有屬于私人所有的生產資料可提供,而每個勞動者從社會所能獲得的,也只能是個人消費品。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十章
09-1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