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聞線索——也稱采訪線索、報道線索,是指為新聞采訪報道提供有待證實、擴展和深化的訊息,給新聞記者提示新聞的所在,新聞采訪的方向。(是引導記者進入采訪的尚待證實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確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證實的特點。)
2. 第一手材料——記者不經過任何中轉環節直接從他要報道的事實那里得來的材料,包括記者的直接觀察和物證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實證性、生動性和可讀性的優點。
3. 客觀報道與客觀主義——客觀報道,即堅持客觀、公正、全面報道新聞事件和人物。要求在采寫時精心選擇事實,善于用事實說話。 客觀主義是貌似客觀報道來宣傳主觀意見和主張,虛偽地掩蓋其階級立場或政治傾向。我們記者的采訪活動,要劃清客觀報道與客觀主義的界限,主張客觀公正、全面真實的報道,反對所謂“純客觀”的、歪曲事實的虛假報道。
4. “身入”與“心入”——就是采訪既要形體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謂“身入”,就是要到新聞現場去,到群眾中去;所謂“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內部去,弄清事物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抓住事物的特點和本質,找出事物的規律性。
5. 特約記者————是新聞單位為某項重要的采寫任務約請外單位的同志來完成而給以的稱號。特約記者采寫的稿件一般比較重要,且有特色。
6. 新聞敏感——又稱“新聞鼻”。指記者敏銳識別和準確判斷客觀事物所蘊含的新聞價值的能力,它是一種職業敏感,是一種頓悟性的思維活動,是記者政治水平、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的綜合表現。
7. 新聞選擇——是指記者根據新聞價值、自身媒體的定位或版面(時段)需要對已發現的新聞進行取舍和安排。新聞選擇有兩個主要標準:一是新聞價值標準,;一個是新聞標準。只有新聞價值標準與新聞標準的和諧統一,才是新聞的最佳選擇。
8. 報道的適宜性——是指新聞要適合時勢的需要。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如何選擇適當的報道時機,爭取獲得更大的宣傳效益;再一種是出于宣傳策略上的考慮,即如何使新聞報道對自己有利的問題。
9. 報道思想——是指新聞機構和記者在一定時期內組織和采寫新聞報道的指導思想。包括報道內容、范圍、重點和具體要求,是記者進行采訪活動的依據和出發點。
10. 新聞訪問——作為一種采訪活動方式,是指記者同采訪對象交談,從中弄清事實真相及其來龍去脈,進而收集構成新聞的事實材料。記者必須學會并善于訪問,否則絕對當不好記者。
11. 開放式提問——是指提出比較概括、廣泛、范圍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限制不嚴格,給對方以充分自由發揮的余地。這樣的提問比較寬松,不唐突,也常得體。特點:常用于訪談的開頭,可縮短雙方心理、感情距離,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難以深挖。
12. 閉合式提問——是指比較具體、明確、范圍較窄的提問,要求對方回答只能限于提問的具體內容。特點:閉合式提問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問或查證、核實,以及轉換話題,也往往比較敏感,要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口氣。
13. 采訪的“心理控制”——訪問這種交往過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響的過程。記者是相互影響的主導方,不僅要對被訪問者的心理活動做出正確的判斷,隨之做出的相應的心理應變,還要善于使對方的心理狀態為記者所影響和制約,這就是記者對采訪對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謂“心理控制”,并不是說記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對方,而是應當讓對方保留不同意見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異,才能取得共鳴。
14. 交*采訪——指記者證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同時交*采訪兩條或幾條新聞。這種采訪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訊和資料等有利條件,防止漏發或遲發重大新聞,并可節省重復找人的時間。
15. 隱性采訪——也稱秘密采訪或暗訪,指新聞記者由于某種原因而不公開身份的采訪。它是與顯性采訪相對而言。這種采訪的優點是不會因為記者的采訪而改變采訪對象活動的原貌。
16. 吃透兩頭——吃透“上頭”是指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和地方黨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頭”是指掌握豐富的實際情況。在采訪實踐中,既要吃透“上頭”又要吃透“下頭”,上情下達,下情上達。
17. 新聞主題——是新聞報道的事實所體現的中心思想。新聞題材是能充分說明新聞主題的事實材料。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對新聞主題的思考,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聯系當前的形勢、中心工作和實際情況,思考新聞主題的深化問題。二是比較幾種主題思想考慮方案的優劣好差,確定最佳方案。
18. 報道角度——是記者挖掘和表現新聞事實的角度。主要是追求報道的新聞價值,好的新聞角度有利于突出新聞價值。 報道家度包括采訪事實的角度、剖析事實的角度與表達事實的角度。
19. 用事實說話——新聞記者通過對新聞事實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過事實本身的內在邏輯來表達觀點、立場和主張的一種方法。它是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條報道原則。它寓理于事,把觀點隱蔽在對事實的報道中,使人們在接受事實的同時接受記者的意見。它符合人們從新聞中主要是了解事實和新聞文體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更具說明力。
20. 新聞要素——新聞要素指新聞事實的主要構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時、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簡稱“5W1H”
21. 一事一報 ——指一篇消息通常只報道一個有意義的新聞事件,或事物發展的某一側面。主題集中而鮮明,表述直接而樸實,往往直敘其事,用事實說話,語言簡潔明了,篇幅短小。
22. 消息——只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事實的新聞體裁,也是最廣泛、最經常采用的新聞基本體裁。是最廣泛、最經常采用的新聞基本體裁。
23. 通訊——也是一種常用的新聞體裁,是對新聞事件、人物和各種見聞的比較詳盡而生動的報道。不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情節、細節和有關環境氣氛。
24. 新聞特寫——截取新聞事實的橫斷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義的某個空間和時間,通過一個片斷、一個場面、一個鏡頭、對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報道的一種有現場感的生動活潑的新聞體裁。(是以描寫為主要表現手段,截取新聞事實中某個最能反映其特點或本質的片段、剖面或細節。做形象化的再現與放大的一種新聞體裁。)
25. 采訪札記——是記者將采訪中所見、所聞、所感摘要記錄下來,加以公開報道的一種新聞邊緣體裁。其題材范圍較小,著眼點在于交流信息,推動工作。主要作用有:闡明新情況、新問題、以及匡正視聽、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26. 新聞選材——新聞選材是指挑選那些準備用于寫作的新聞事實材料,包括選材和范圍和選材過程兩部分。新聞選材與新聞寫作的關系極大,因為選材的過程,實質就是組成新聞從而報道新聞的過程,也就是由客觀存在至社會傳播的過程。
27. 新聞結構——指的是新聞內容的組合與構造,也就是新聞作品的謀篇布局問題。其組成部分包括:層次和段落、過渡和照應、開頭和結尾等基本成分。
28. 新聞語言——通過新聞媒體,向受眾傳播(報道)最新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時所用的語言,叫新聞語言。它具有客觀、確切、簡練、樸實、通俗等特點。
29. 新聞文風——文風是指人們在寫文章、說話時表現出來的風格和風尚。新聞文風是人的思想作風在新聞寫作上的反映,是人們運用新聞報道手段表現的格調、情趣和作風。
30. 電頭——指電訊稿件播發的新聞單位、地點、時間的說明,也有只說明新聞單位和時間。用電發往外地稱“電”,稿件發給當地的稱“訊”。
31. 事件性新聞——是指以某個獨立的新聞事件為核心而展開的新聞報道,其事物變動的時態是突發性或躍進性的。事件性新聞包括大量動態消息、現場特寫(新聞素描)等。因具體情況的不同,還可進一步分為突發性事件和可預見性事件。
32. 非事件性新聞——是指與事件性新聞相區別的新聞報道,即對一段時間或若干空間進而發生的情況、或問題等概貌性或階段性的反映,其時態往往是漸進性的。非事件性新聞包括典型報道、深度報道、性消息、述評性消息等等。
33. 解釋性報道——或稱為解釋性新聞、分析性報道,側重于說明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闡釋事件發生的原因、結果,以及與其他相關事物的聯系。這種消息與深度報道(通訊)有去區別,主要是報道簡要、及時,不必講求深廣度,也不一定是重大題材。
34. 背景報道——他與解釋性報道類似,突出報道“新聞背后的新聞”。它主要揭示新聞事件的“背景”,即其歷史、環境和因果關系,以及事件發生的主客觀條件。
35. 標題新聞——是運用新聞標題形式出現的消息報道,可用一行題式,也可有兩行題式(包括主題、副題,或肩題、主題)
36. 簡訊——包括短訊、快訊簡明新聞,它是有三言兩語報道事實的一種體裁。特點就是簡短。在表現形式上,簡訊通常只敘述新聞事實的梗概,不必交代背景材料,幾乎不表述新聞事件的具體經過;也可以沒有導語,可以不分段。
37. 動態消息——也稱“純新聞”,是最常見的消息類型。它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外正在發生或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是反映新事物、新情況、新動向的主要的消息體裁。
38. 經驗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區或某單位在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經驗、成功做法及其顯著效果的一種新聞體裁。它是典型報道的一種,用以推動全局,指導工作。
39. 綜合消息——圍繞一個主題思想、從不同側面概括反映某個事件、問題的全局性情況,或綜合報道不同地區、單位具有同類性質又各有特點的多件新聞事實的一種新聞體裁。特點:1.不受空間的限制 2.由多地、多件新聞事實組成 3.從不同側面表現共同主題 4.報道面廣,聲勢大的。
40. 述評性消息——也叫新聞述評,是一種以述為主,邊述邊評、夾敘夾議的新聞體裁。類型:形勢述評、工作述評、思想述評 特點:以報道事實為主,以評述事實為目的;以報道事實為主,以評述事實為目的;述評結合,夾敘夾議;針對性強,富有思想性。
41. 新聞根據——又稱新聞由頭,指客觀事實作為新聞傳播的依據或契機,是一個事實所以成為新聞的根據。
42. 客觀手法——就是用事實說話。新聞記者通過對新聞事實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過事實本身的內在邏輯來表達觀點、立場和主張的一種方法。它是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條報道原則。它寓理于事,把觀點隱蔽在對事實的報道中,使人們在接受事實的同時接受記者的意見。它符合人們從新聞中主要是了解事實和新聞文體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更具說明力。
43. 倒金字塔結構——也稱“倒三角”結構,是消息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結構方式。它以事實的重要性程度或受眾關心程度依次遞減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項事實內容,猶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聞。
44. 金字塔結構——是按新聞事實發和始末,即依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一種消息結構形式。事實的開始和結束,就是新聞的開頭和結尾。它適用二前后時間跨度比較小或者有比較完整、曲折的情節或生動細節的新聞事件,多用于非事件性新聞。
45. 導語——是就以簡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鮮或最富有個性特點的事實,提示新聞要旨,吸引讀者閱讀全文的消息的開頭部分。
46. 復合式導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自然段組成的導語。“復合導語”的第一自然段稱為主導語,其后導語段落,稱為次導語,或準導語。
47. 曬衣繩式導語——新聞界往往把新聞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導語稱為“第一代導語”。也叫曬衣繩導語。
48. 直接性導語——是一種最常用的導語形式,即導語中開門見山、簡明扼要地突出表現最新鮮、最重要的事實,或最有個性特色、最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它適用于時效性較強的事件性新聞。直接性導語又可以分為敘述式、總結式、評述式等。
49. 間接性導語——又稱延緩性導語,是相對于直接性導語的一種常用的導語形式,即導語中曲徑通幽,引人入勝,間接體現新聞主題,迂回舒展地引出新聞的核心事實或新聞要旨。可分為描寫式、引用式、對比式、設問式
50. 消息的主體——又稱“新聞軀干”,是一篇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展開新聞內容、闡述新聞主題的關鍵部分。
51. 消息結尾——是指為了深化新聞主題,強化新聞價值或擴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記者根據新聞內容,精心設計的消息的收結部分。
52. 新聞背景——是指新聞事實出現的緣由、環境和主客觀條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補充、反襯或烘托新聞事實和新聞主題的重要材料。新聞背景的分類:歷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識背景、社會背景
53. 巡禮——是一種觀光記,參觀記,也稱“見聞”。對記者自己的所見所聞發出的感想,一般采用鳥橄式的眼光,從全局的角度報道形勢、事件、或單位,具有現場感、動態感和親切感的特點。
54. 記事——又稱介紹、報告等。是通訊應用最多最廣泛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常見的通訊報道體裁。也包括寫人,表現手法以敘事為主,具體現時詳盡。
55. 側記——報道新聞事實的一個側面,或就某些片斷展開描述,以回答受眾某些方面關心 和感興趣的問題。
56. 白描——不尚修飾,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質樸的文筆簡練而直接的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57. “蒙太奇”手法——是一種過度、銜接的藝術方法,不用關聯詞語的“硬切”方法,或者說是不用一般過度銜接方法而發展描述的方法,即直接從上一個自然段描繪的場景事件,“跳入”下一個自然段另一個不同的場景事件中去。
58. 事件通訊——著重表現事件,主要報道具有一定意義的典型新聞事件,并通過事件的報道或提倡某一精神,或說明某個問題,或給人以某種思考或啟迪。特征:它所反映的事件的新聞性和典型意義;報道新聞事件的詳盡性;報道面比較廣泛,寫法也較靈活;在敘事中寫人。
59. 工作通訊——是一種直接反映和知道實際工作的通訊,既通過新聞事實的報道,分析當前工作中的經驗和問題,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去推動工作。它還可以針對某些尚處在萌芽狀態的傾向和現象進行實錄或剖析,借以明辨是非,把握趨向,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特點:有很強的指導性;有相當的理論色彩。表現手法:體現新聞性;多用典型材料;多用典型材料;形式多樣,運筆靈活。
60. 風貌通訊——又稱“概貌”通訊。主要指一個地區、一條戰線新風貌的通訊報道。寫作特點及要求:著力反映變化;描述事物的特征;借景抒情、寫出感受;富于知識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