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的知識體系、篇章結構簡介
大學語文(四學分課程)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應用專科(漢語言文學專科除外)的公共必考課,是為提高和檢驗自學應考者的語文水平而設置的一門文化基礎課。在整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應用專科的學科體系中,大學語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職能。
《大學語文》共分為五部分: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詩詞和附錄(由于考試范圍僅限于前四部分,本課件不再討論附錄部分)。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列舉事實材料和運用邏輯推理,表明對問題的觀點和態度,闡發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們為了接受和表達思想,都需要經常閱讀與寫作這種文體。教材選錄了15篇議論文,其中現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對于這些議論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所用論據的類別;應能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論證方法或駁論方法;應能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擬人或擬物)、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反語、層遞等修辭手法,并能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說明文是一種常用文體。它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說明文已成為人們傳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交流介紹工作、學習以及日常生活、方法的重要文章體裁。教材選錄了8篇說明文,通過閱讀這些說明文,我們能對說明文這種文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于這8篇說明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所說明的中心和要點;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的總體結構方式和說明順序;應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應能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修辭手法,并能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記敘文是一種記載和敘述事件由來,描繪事物和人物情景狀態的文體。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游記、小說、童話、寓言以及記敘性的散文等文體,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教材選錄了13篇記敘文,其中現代文8篇,文言文5篇。對于這些記敘文,考生應能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應能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應能認知文章的記敘方式;應能識別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并能簡要說明這些描寫方法的作用;應能認知文中環境描寫的類別,并能簡要說明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應能認知文中所運用的對比、鋪墊、側面烘托、整體比擬、夾敘夾議、語意雙關、象征、暗示、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并能簡要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作用。
我國古代詩歌源遠流長,成就輝煌。從先秦至清,歷代留存至今的詩歌(包括詞曲)數以萬計,且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教材選錄了20首詩詞(以古代詩詞為主),就是為了讓考生了解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切實理會詩歌的情感內容、抒情方式及藝術特點。對于詩詞部分,考生應能熟讀或背誦;應能概括并記憶20首詩詞的情感內容;應能認知20首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
總之,以上四部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以進一步提高考生的語文水平,以適應社會實際工作的需要:通過分析一般議論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通過范文學習和作文訓練,提高常用文體的寫作能力;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識、語言知識和文體知識,提高文化素養;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和現當代優秀作品,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第一章、議論文
1、《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作家作品知識】選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作者鄧小平: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文體知識】議論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認知文章的總論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中心論點是從兩個方面加以闡述的:一是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二是中國必須執行改革開放。
(2)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論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性。先提出論點,再從三個方面證明,即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沒有獨立和統一、就會產生貧富差距過大的兩極分化、就不能實現本世紀末小康社會的目標;第二部分(6~8自然段)論述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分兩層意思,一主要談農村的改革開放,二主要談城市的改革開放;第三部分(第9段)是總結語,綜合上述兩方面的內容,歸結出中心論點。
(3)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本文所運用的對比論證法。(見課程答疑)
2、《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
【作家作品知識】出自《人民日報》
【文體知識】議論文,是一篇社論。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理解****同志所提出的關于新時期創業精神的要點。(見課程答疑)
(2)劃分有關段落層次,概括層次大意: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同志的一段重要講話,其要點落在“倡導和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上面。第二部分(第2~11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先總說,提出中心論點;然后按****同志所歸納的64個字,分八個方面層層加以分析,每一個方面即是一個自然段,而每段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定性概括的分論點;最后總論,深入闡述創業精神的重要性和指導意義。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進一步指出創業精神應成為我們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3)從總體上簡要說明本文所運用的完全歸納論證法。(見課程答疑)
3、《科學的春天》
【作家作品知識】髡擼汗沫若,原名郭開貞,現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是新文學社團“創造社”的發起組織者之一?BR>【文體知識】議論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時代和科學需要巨人,科學需要既實事求是又異想天開的精神風格。
(2)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歸納論證法、類比論證法和演繹論證法。(見課程答疑)
(3)識別文中運用比喻、排比、擬人三種修辭手法的地方,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a比喻,如“科學的春天”中的“春天”比喻國家昌盛,民族復興,科學文化繁榮的時期;“時代的巨人”中的“巨人”比喻那些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具有偉大創造力和貢獻的科學家,比喻的運用使語言具體生動,含蓄優美。b排比,如“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排比句的運用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和力度。c擬人,如“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中將春天擬人化,使之可以讓人去擁抱,這樣就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參加過“左聯”。
【語言知識】〔1〕義角:假角。〔2〕皇皇然:心不安的樣子。〔3〕犯而不校:冒犯了自己而不計較。校,計較。〔4〕恣行無忌:行為放縱,無所顧忌。恣,放縱。〔5〕俟所謂“落水狗”者:俟,等待。〔6〕 黨同伐異:糾合同伙,攻擊異己。〔7〕赫奕:顯耀盛大的樣子。〔8〕臻于郅治:達到了大治。臻,至,達到。郅,大。
【文體知識】議論文中的雜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論點。該文的中心論點:從當時政治斗爭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出發,總結了沉痛的歷史教訓,指出中國當時并不具備施行“費厄潑賴”精神的前提條件,從而提出了“痛打落水狗”即不對壞人心慈手軟的重要斗爭原則。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解題)簡述“費厄潑賴”精神的內涵和寫作此文的動因,開門見山地提出打“落水狗”的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2~5節)對中心論點展開全面論述,指出“落水狗”、“叭兒狗”、“偽裝落水狗”都在可打之列,總結了“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的沉痛歷史教訓;
第三部分(6~7節)論述了與“痛打落水狗”相關的副論點,即實行“費厄潑賴”的現實條件尚不成熟,應該采取的態度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四部分(結末)概括地提出了由上文引申而來的深化論點--中國改革者的失敗和改革者吃虧的根源在于斗爭中沒有“以牙還牙”。
(2)簡要說明魯迅認為“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原因。(見課程答疑)
(3)認知本文所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類比法,結合有關段落說明類比的內容和作用。(見課程答疑)
(4)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歸納論證法和對比論證法。(見課程答疑)
(5)識別文中運用比喻、比擬、反語三種修辭手法的地方,簡要說明它們的含義或作用。(見課程答疑)
5、《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王蒙,當代著名小說家。
【文體知識】議論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費厄潑賴”應該實行。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從半個世紀前魯迅先生提出的“費厄潑賴”這一著名命題說起,列舉它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被宣揚和普及的時代背景,體現了作者要反其意而用之的寫作意圖和現實針對性;
第二部分(第1節)與魯迅“費厄潑賴”的原意相接,論述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費厄潑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費厄潑賴”作為治國之道的意義和內涵;
第三部分(第2~4節)從人民內部矛盾、學術問題、敵我矛盾三個專題,進一步闡明了實行“費厄潑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四部分(第5節)再深入一層地指出了極左思潮的實質是“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它的思維方式是僵化的、是教條主義的。
(2)簡要說明作者所理解的“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兩層意思。(見課程答疑)
(3)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演繹論證法和歸納論證法。(見課程答疑)
(4)識別文中的排比句、反詰句和設問句。
a排比句,為使說理有一種無庸置疑的氣勢,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一串排比句:“‘費厄潑賴’意味著和對手的平等的競賽,意味著一種文明精神,一種道德節制,一種倫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種民主態度,一種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寬宏大度的氣慨,意味著‘三不’主義和‘雙百’方針。”排比句的使用造成了語言雄辯滔滔的氣勢,使觀點內涵細致、豐富。
b反詰句,如“不是許多戰犯都釋放,有的還當了政協委員了嗎?這豈不是化不能‘費厄’為彼此‘費厄’了嗎”“這難道有什么可以懷疑的嗎?”反詰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論辯色彩。
c設問句,如“什么時候這種可能性才能變為現實性呢?從大框框來說,……”設問使論點清晰、突出。
6、《論氣節》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朱自清,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 。
【文體知識】議論文,講演稿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氣是敢做敢為、積極的;節是有所不為、消極的。
(2)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歸納論證法。(見課程答疑)
(3)找出文中具有對應關系的詞語,說明其對應意義:這篇文章使用了較多對應關系的詞語,它們具有對應的意義,這些對應詞語的運用,使中心論點更加鮮明。如“氣”是敢做敢為的、積極的、動的、變化的,“節”是有所不為的、消極的、靜的、不變的;“禮”的精神是“節”,跟“和”配合著,“樂”的精神是“和”,跟“節”配合著;“忠節”表現在犯顏直諫,甚至犧牲殉國,造就的是失敗的英雄,“高節”表現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現實,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漢和虛無主義者;“氣重于節”是說清末民國初的知識分子集團參加了革新運動或革命運動,“節重于氣”是說“五四”以后的知識分子獲得獨立地位,成為自由職業者。
7、《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周培源,中國著名物理學家。
【文體知識】議論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認知文章的中心論點:針對社會上流行的“重理輕文”的不良風氣,作者提出“獲得一定的文史知識是自學成才的基礎”。
(2)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本文所運用的歸納論證法。(見課程答疑)
(3)認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實例兩種論據,簡要說明這些論據分別證明了什么論點。(見課程答疑)
8、《咬文嚼字》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朱光潛,現當代著名的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
【文體知識】議論文,文藝專論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中心論點是:論述了文學寫作與閱讀中講究文字運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嚴謹精神。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先論述斟酌文字與表達思想感情的關系,其中包含的分論點是: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的;文字的推敲其實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并不是為了語句通暢或漂亮。再闡明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想意義的關系,文字習慣性與創造性的關系,其中包含的分論點是:科學的文字限于直指意義,文學的文字則必須顧到聯想意義;語言的習慣性聯想造成套語濫調,“惟陳言之務去”才是創造的態度。
(2)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歸納論證法。(見課程答疑)
(3)識記文中所采用的典型例證,簡要說明這些例證分別證明了什么論點。(見課程答疑)
9、《散文創作談》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秦牧,當代著名散文家。
【語言知識】詰屈聱牙:指語言不平易、不順口。詰屈,曲折。聱牙,乖忤。
【文體知識】議論文,文藝專論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本文圍繞著散文創作這一專題,論述了寫好散文必須在思想、生活知識、表現手段這三個方面提高作者的素養。
(2)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類比、對比、歸納、演繹四種論證方法。(見課程答疑)
(3)認知文中所使用的比喻,簡要說明它們的比喻意義:本文主要的修辭手法是比喻,以明喻、暗喻為主。明喻通篇比比皆是,如魯迅雜文“象匕首、投搶”、“詩歌一支,小說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條大河,并排浩浩蕩蕩地奔流”等等;暗喻,運用巧妙而有新鮮感,如“文學河流”、“思想的天平”、“思想的線”、“生活的珍珠”、“文藝競技場”等等。作者用本體修飾喻體,省略了比喻詞,使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形象粘合為一體,使語言新鮮生動。
(4)認知文中的排比句式: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談散文的各式各樣,就用了“叱咤風云的,剖析事理的,謳歌贊美的,談笑風生的……”這樣的排比句;而說散文的文字功夫時,又用了“描繪事物時,形象生動;傾注感情時,激越感人;發揮議論時,鞭辟入里”等。
10、《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茅盾,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文藝評論家,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
【語言知識】〔1〕刺配:刺字發配,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字,并發配到邊遠地區服役。〔2〕花石綱:綱,古代轉運大批貨物所編排的車馬船隊。〔3〕博個封妻蔭子:用自己的行動換得顯貴地位,使妻子兒女也獲得封號和榮譽。博,用自己的行動換得。封,榮譽性的封號。蔭,讀書做官的特權。〔4〕騰挪跌宕:變化曲折。
【文體知識】議論文,文藝評論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中心論點:本文通過評論《水滸》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結構的長處,指出:善于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滸》人物描寫的兩大特點,而故事發展的前后勾聯、疏密相間與善于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則是結構上的特征。中心論點是由4個分論點組成的。
(2)識記文中的主要論據,指出這些論據所證明的論點。(見課程答疑)
(3)認知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歸納法中的例證法:本文的論點、分論點都是在分析典型事實材料的基礎上歸納出的結論。如,在闡述小說人物描寫的兩大特點時,作者都以林沖、楊志、魯達三人為例;在論證《水滸》故事結構特點時,又以林沖、楊志兩人的故事為例。林沖、楊志、魯達都是水滸中的重要人物,都是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而且三個藝術形象又同中有異,很能說明論點,是具有典型性的事實材料。
(4)認知本文在列舉論據時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特點:本文用來證明論點的論據皆選自《水滸》中的人物故事,作者在敘述人物故事時,采取了夾敘夾議的方法,把材料與對材料的分析融合為一體,這樣的論據既具體生動,又有理論的分析。
(5)識別文中運用比喻和層遞修辭手法的地方:如在闡述《水滸》善于由人物的行動去說明人物的一切的特點時,作者寫道:“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簋和短褲,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后,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聲音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的全部看清了。”運用了比喻和層遞兩種修辭手法。
11、《論語十則》
【作家作品知識】《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是研究孔子學說及整個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獻。孔子,春秋時期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語言知識】〔1〕學而時習之:學了,然后經常練習它。時,經常;習:溫習、練習。〔2〕不亦說乎:不是也很高興嗎?說,通“悅”,高興、快樂。〔3〕朋:志同道合的人。〔4〕慍:慍怒,怨恨。〔5〕君子食無求飽:君子,泛指有道德修養的人;飽,十分豐富。〔6〕居無求安:安,安逸,舒適。〔7〕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而說話謹慎。敏,快捷,勤快。〔8〕就有道而正焉:主動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請教,以端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就,動詞,趨向、跟從、到;正,用作動詞,端正。〔9〕不患人不己知:不要怕別人不了解自己。患,憂慮,怕;不己知,即“不知己”。〔10〕罔:無,無所得。〔11〕殆:疑惑不解。〔12〕誨女知之乎:教你的東西明白了嗎?誨,教誨;女,通“汝”,你。〔13〕默而識之:默,默默地,這里是潛心思考、辨別的意思;識,音“志”,牢記在心。〔14〕學而不厭:厭,同“饜”,滿足。〔15〕誨人不倦:倦,厭倦。〔16〕何有于我:即“于我何有”,對我來說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17〕必有我師焉: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師法的人。師,師法,學習;焉,兼詞,“于之”的意思。〔18〕 :同“凋”,凋謝,零落。s雖令不從:雖,即使。
【文體知識】《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各條語錄的大意。第一條:學了知識(或技藝)后,時常溫習(或練習)它,不也很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毫無怨恨,不也就是君子嗎?第二條:君子飲食不要求十分豐富,居住不要求過于舒適,做事勤快而說話謹慎,并能主動到有道德學問的人那里去請教,以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樣就稱得上是“好學”了。第三條: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該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第四條:只是死讀書而不獨立思考,就一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踏實讀書,就永遠疑惑不解。第五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的態度。第六條:將所見所聞默默地牢記在心,努力學習而不自我滿足,教誨別人而不厭倦,對我來說還有什么遺憾呢?第七條:三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可以請教的人,選擇別人的優點跟他學習,對照他的缺點而改進自己。第八條:到了年底最寒冷的時候,就能知道松柏耐得苦寒,最后凋零的特性了。第九條:領導者如果他自身行為端正,不用強迫命令也能推行政令;如果他自身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第十條:志士仁人,沒有為了追求活命而損害仁義的,只有犧牲自己而成就仁義的。
(2)從學習態度和方法方面歸納這十則語錄的內涵。(見課程答疑)
(3)識別這些語錄中運用排比、對偶、比喻修辭手法的地方。(見課程答疑)
(4)熟讀這十則語錄,記憶其中的名句。
12、《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孟子,戰國中期鄒國人,繼承并發展了孔子學說,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亞圣”之稱。
【語言知識】〔1〕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有個研究神農氏學說的人叫許行。為,研究;言,言論,學說。〔2〕自楚之滕:之,到。〔3〕踵門而告文公曰:踵,本指腳跟,此處作動詞,至,到。〔4〕愿受一廛而為氓:廛,平民住的房屋;氓,鄉野之民。〔5〕文公與之處:與,給;處,居住的地方。〔6〕皆衣褐:都穿粗布麻衣。褐,古代窮人穿的粗麻短衣。〔7〕捆屨織席以為食:以編織草鞋、草席為生。捆,編;屨,用麻、葛等編扎而成的草鞋。〔8〕負耒耜:背耕地的農具。負,背。〔9〕是亦圣人也:這也就是圣人啊。是,代詞,這。
〔10〕盡棄其學而學焉:第一個“學”是名詞,指儒家學說;第二個“學”是動詞,學習的意思。〔11〕道許行之言:道,轉述。〔12〕則誠賢君也:則,乃,乃是;誠,確實。〔13〕雖然,未聞道也:即使如此,但他還是沒有真正認識圣人的道。雖然,即使這樣;聞,認識,懂得。〔14〕饔餮:早飯和晚飯,文中泛指做飯吃。〔15〕厲民而以自養:剝削百姓來養活自己。厲,剝削。〔16〕惡得賢:怎么算得上賢德?惡,何,怎么。〔17〕許子冠乎:冠,動詞,戴帽子。〔18〕奚為:何為,即為何,為什么。〔19〕害于耕:對耕田有妨礙。害,妨礙。
〔20〕憚:怕。〔21〕固不可耕且為也:固,本來,當然。〔22〕自為之與:為,制造。〔23〕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何況一人生活所需,要用全各種工匠做的物品。備,全。〔24〕是率天下而路也:這是引導天下的人整天奔忙在路上了。率:引導,帶領。〔25〕或勞心:或,有的人。〔26〕五谷不登:登,成熟。〔27〕禽獸 人:禽獸危害百姓。 ,同“逼”,危害。〔28〕交于中國:中國,指中原。〔29〕舉堯舜而敷治焉:推舉堯舜而施行治理。敷,施行,實行。〔30〕烈山澤:烈,用作動詞,放火燒。〔31〕瀹濟、漯:瀹,疏通。
〔32〕樹藝五谷:樹,栽培;藝,種植。〔33〕五谷熟而民人育:育,生養。〔34〕人之有道也:做人有做人的道理。〔35〕朋友有信:信,信用。〔36〕放勛日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勞,慰勞;來(音賴)之,安撫來歸附的人;匡,糾正;直,端正;輔,幫助;翼,保護;振,通“賑”,救濟;德,施恩德。〔37〕惟堯則之:只有堯能效法它。則:效法。〔38〕民無能名焉:名,稱說,形容。〔39〕孔子沒:沒,通“歿”,亡故。〔40〕師死遂倍之:倍,通“背”,背叛,叛離。〔41〕治任:收拾行裝。
〔42〕秋陽以暴之:經過秋天太陽的曝曬。暴,通“曝”,曬。〔43〕皓皓乎不可尚已:其純潔明亮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擬的。尚,比擬。〔44〕子是之學:你贊成他的學說。是,贊成,肯定。〔45〕市賈不貳:市上的商品就不會出現兩樣價格。賈,通“價”,價格。〔46〕雖使五尺之童適市:雖使,即使讓;適市,到市場上去。〔47〕莫或之欺:沒有任何人會欺騙他。
〔48〕物之情:情,實際情況。〔49〕或相倍蓰:有的相差一倍五倍。倍,照原數增加;蓰,五倍。〔50〕比而同之:把它們并列而等同起來。比,并列。〔51〕相率而為偽:一起弄虛作假。相率,相互帶領,一起。
【文體知識】以駁論為主的議論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所駁斥的反面觀點和由此而得出的正面結論。(見課程答疑)
(2)理解孟子極力鋪陳堯舜治國安民之功,主要是為了證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性。
(3)認知孟子散文善于論辯的總體特點,簡要說明文章各部分所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及其作用。(見課程答疑)
(4)識別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詰句,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文中多處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推淮、泗,而注之江”;“放勛日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等等,這些排比句的使用,有的使論點層次清楚,有的使論據堅實充分,大大增強了文章的雄辯氣勢。文中還大量運用了反詰的修辭手法,作者常常在列舉大量論據進行充分論證后,用一簡煉的反詰句予以收結,這種句式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說出正面結論,令對方思而有得,更具啟發誘導力量;二是反詰語氣更有逼人氣勢,使對方難以招架。
13、《諫太宗十思疏》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魏征,唐初著名政治家。
【語言知識】〔1〕必固其根本:固,使動用法,使 ……穩固。〔2〕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欲,想,想要。浚,疏通。〔3〕必積其德義:積,積累,積聚;德義,恩德和道義。〔4〕下愚:最愚笨的人。〔5〕而況于明哲乎:而況,何況;明哲,賢明而有智慧的人。
〔6〕人君當神器之重:皇上擔當著執掌天下的重任。神器,指天下、帝位。〔7〕居域中之大:占據天地間至高無上的國君地位。居,占據;域中,天地間。〔8〕居安思危:在太平時期想到的時候。居,處在。〔9〕戒奢以儉:戒除奢侈而崇尚節約。〔10〕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這;伐,砍伐。〔11〕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凡百,所有一切。〔12〕承天景名:承受上天的大命。景,大。〔13〕實繁:實在很多。〔14〕克終者蓋寡:克,能夠;蓋,大概。
〔15〕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殷憂,深憂;竭誠,竭盡誠心,誠心誠意。〔16〕傲物:看不起別人。物,泛指自己以外的人。〔17〕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骨肉,借指親屬;行路,路人,即素不相識的人。〔18〕雖董之以嚴刑: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他們。董,督責。
〔19〕振之以威怒:用嚴厲的聲威震懾他們。振,通“震”,震懾;威怒,聲威。〔20〕終茍免而不懷仁:終,最終;茍,暫且;不懷仁,不會感懷皇上的恩德。〔2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事大事小,值得畏懼的是民眾。惟,為,是。〔22〕載舟覆舟:載,托起;覆,翻,傾覆。〔23〕所宜深慎:這是應當特別謹慎的。宜,應該。〔24〕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如果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想到應當知足而警戒自己。誠,假如 ;見可欲,見到喜好的東西。〔25〕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將要興建宮殿,就想到應當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得到安寧。有作,有所建造;安人,使人安,使百姓得到安寧。
〔26〕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考慮到君王地位高,危險大,就想到應當謙和虛心而修養自己的仁德。沖,虛懷、虛心;自牧,自我修養。〔27〕懼溢滿則思江海下百川:擔心自己驕傲自滿,就應當想一想江海容納百川的度量。下百川,即下于百川,比百川低下。〔28〕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喜歡游樂,就想到應當以“三驅”為限度。三驅,打獵時,只圍其三面,使被圍的野獸可以逃出一些。〔29〕慎始而敬終:做事自始至終兢兢業業。敬,在此與“慎”同義。
〔30〕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擔心自己的耳朵被 堵塞、眼睛被蒙蔽,就應當虛心聽取下面的意見。壅,堵塞;蔽,遮蔽;納,容納,聽取。〔31〕畏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讒,指常說壞話陷害別人的人;邪,指行為不正之徒;黜,罷免。〔32〕謬:錯誤,不適當。
〔33〕濫刑:濫用刑罰。濫,過度,無節制。〔34〕宏茲九德:宏揚光大這全部的美德。九,不是實數,此指全部。〔35〕簡能:挑選有才能的人。簡,挑選。〔36〕播其惠:廣施他們的恩惠。播,傳播,廣施。 〔37〕效其忠:貢獻出他們的忠誠。效,貢獻,獻出。〔38〕垂拱:垂衣拱手,指無須自己動手做事。〔39〕職役:職責和差事。
【文體知識】議論文,奏疏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簡要說明這些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見課程答疑)
(2)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對比論證法,識別其中構成正反對比關系的重要詞語。(見課程答疑)
(3)認知文中的比喻句,說明其比喻意義:此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在文章的開篇,用樹木繁茂須固其根本、水流遠長須浚其泉源來比喻要想國家安定必須積其德義;用伐根以求樹茂、塞源以求流長來比喻國君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而求國家長治久安;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比喻民眾能安國也能覆國;用“江海下百川”比喻人君須謙和虛心。這些比喻,都具有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易懂的作用,從而使文章的說理顯得生動可感。
(4)識別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
A排比:文中的排比句比比皆是,整個第三段除了最后四句外,都由排比句組成。在第一、二段中,也有不少排比句。大量采用排比句,使文章句式顯得整齊而有氣勢。
B對偶: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對偶。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些對偶句,語義相反相成,加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而對偶句與排比句的并用,造成了語言駢散相間,朗朗上口的特點。
14、《朋黨論》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歐陽修,號醉翁,自稱“六一居士”,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詩、詞、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散文著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語言知識】〔1〕朋黨:一般指人們因政治理想相同和利益一致而結成的派別或集團。〔2〕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只是;幸,希望。〔3〕同道:志同道合。
〔4〕同利:利益相同。〔5〕其何故哉:這是什么緣故呢?〔6〕黨引:結為朋黨,互相援引。〔7〕賊害:傷害。〔8〕以之修身:用這樣的道德來修身養性。〔9〕事國:治理國家。事,奉事,治理。〔10〕共濟:共圖事業的成功。〔11〕更相稱美:相互稱贊、推崇。〔12〕盡解黨人而釋之:全部赫免黨人而把他們釋放。解,赫免。〔13〕清流:指品行高潔之士。
〔14〕誅戮:誅殺,殺戮。〔15〕不誚:不譏誚,沒人責備。〔16〕莫如周:沒有一個朝代比得上周朝。〔17〕善人雖多而不厭也:厭,通“饜”,滿足。〔18〕夫興亡治亂之跡:跡,史跡,歷史事實。〔19〕為人君者可以鑒矣:鑒,比照,借鑒。
【文體知識】議論文中的政論,奏疏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歐陽修寫這篇文章的意圖。(見課程答疑)
(2)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段落大意,簡要說明中間三段的不同論證著眼點。(見課程答疑)
(3)認知文章全文運用對比論證法,識別各段中體現對比關系的重要詞語。這篇文章通篇采用對比法進行論證,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對比是貫穿全文的軸心。這一對比,又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性質的對比,這主要體現在“道”與“利”、“真”與“偽”的鮮明對照中;二是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在歷史上的作用相對比,主要體現在“治”與“亂”、“興”與“亡”的具體對照中;三是人君對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態度的對比,這主要體現在“能辨”與“不辨”、“用”與“退”的具體對比中。
15、《答司馬諫議書》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語言知識】〔1〕蒙教:承蒙教誨。〔2〕竊以為:我私下認為。竊,我,第一人稱代詞,有自謙之意。〔3〕游處:交游相處。〔4〕所操之術多相異故也:所持的政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操,持,采取;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5〕強聒:強作解釋,硬要嘮叨。聒,吵吵嚷嚷。〔6〕終必不蒙見察:最終一定不會被諒解。〔7〕自辨:自我辯解。辨,通“辯”。〔8〕重念:又考慮到。〔9〕視遇:看待。〔10〕于反復不宜鹵莽:反復,指書信往來;鹵莽,即魯莽。
〔11〕冀君實或見恕也:冀,希望;見恕,原諒我,寬恕我。〔12〕具道所以:詳盡地說明這樣做的原因。〔13〕尤在于名實:尤其重要的是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14〕所以見教者:所用來指教我的。見教,教誨我,指教我。〔15〕侵官:侵奪官吏的職權。〔16〕征利:征斂財富。〔17〕怨謗:怨恨,指責。〔18〕以謂受命于人主:認為接受皇上的命令。以謂,以為;謂,通“為”。〔19〕舉先王之政:奉行古代賢圣之君的政治主張。舉,施行,推行。〔20〕辟邪說:駁斥謬論。辟,駁斥,抨擊。〔21〕難壬人:責難巧言令色的壞人。壬人,善于巧言諂媚的人。〔22〕茍且:因循茍安,得過且過。
〔23〕不恤國事:不關心國家大事。恤,憂慮,顧念。〔24〕同俗:附和世俗之見。〔25〕上乃欲變此:皇上卻要改變這種情況。乃,卻。〔26〕不量:不思量。〔27〕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28〕胥怨:相與埋怨。胥,通“與”,相與。〔29〕非特:不僅僅。〔30〕改其度:改變他的計劃。度,法度,這里指計劃。〔31〕膏澤斯民:施恩惠給這些百姓。膏澤,本義是油脂和雨露,這里名詞用如動詞,“施恩惠”的意思。〔32〕不事事:不做事。前一個“事”是動詞,后一個“事”是名詞。
〔33〕無由會晤:沒有機會見面。由,緣由,機會。〔34〕不任:不勝。〔35〕區區:拳拳,衷心。〔36〕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極點。至,極,極點。
【文體知識】以駁論為主的議論文,書信體議論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主要旨意。(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反駁論點的駁論方法,簡要說明文章反駁論點時所采取的三個步驟及其作用。(見課程答疑)
(3)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本文柔中寓剛的論辯風格。(見課程答疑)16、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
【知識點】
(1)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論據類別:事實論據(包括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計數字)、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科學定律、民間諺語)
(3)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4)論證方法:歸納法、演繹法、比較法(包括類比法、對比法)
(5)駁論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
第二章、說明文
1、《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錢學森,當代著名核物理學家。
【文體知識】說明文:從說明的對象來看,屬于抽象事理說明文
(或稱事理說明文);從表達的語體分類,屬于非藝術性說明文中的科技說明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根據課文內容,列表說明現代自然科學的學科體系。
工程技術學科--工程結構 電力技術 電子技術 農業技術 其他工程技術
基礎學科--天文學 地學 生物學 化學 其他分枝學科(如力學等)
根本基礎學科--物理 數學
(2)識記本文所說明的中心。(見課程答疑)
(3)認知本文“總-分-總”的整體結構方式:這篇說明文采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第一部分概括說明“嚴密的綜合起來的體系”是現代自然科學的重要特點,這是全文的總綱;第二部分分兩個層次分別說明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組成及其與根本的基礎學科的關系,這是分說;第三部分歸納全文,強調物理、數學的地位,并據此勾勒出整個現代自然科學體系的構成,從而總結全文。
(4)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定義、舉例兩種說明方法。(見課程答疑)
2、《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竺可楨,現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氣象學家。
【語言知識】〔1〕不久就為沙所蓋:為,被。〔2〕不勝:不能忍受。〔3〕光怪陸離:光色斑斕,形態離奇。〔4〕可望而不可即:即,*近,接近。〔5〕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指見到奇異現象,要鎮靜對待,不必大驚小怪。
【文體知識】說明文:從說明對象分類,屬于抽象事理說明文(或稱事理說明文);從表達的語體分類,屬于文藝性說明文(或稱科學小品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識記文章所說明的中心。(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將說理與敘事結合起來的特點,簡要說明開頭的敘事有什么作用。(見課程答疑)
(3)識別文中所運用的詮釋說明方法。(見課程答疑)
3、《橋的運動》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茅以升,現代著名橋梁專家。
【語言知識】〔1〕信如尾生:信,忠實,講信用。〔2〕與女子期于梁下:期,約會;梁,橋。〔3〕蠕動:像蠕蟲一樣收縮運動。
【文體知識】說明文:從說明的對象分,屬于抽象事理說明文
(或稱事理說明文);從表達的語體分,屬于文藝性說明文
(或稱科學小品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識記文章所說明的中心和要點。(見課程答疑)
(2)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定義、列舉兩種說明方法。(見課程答疑)
(3)識別文中運用比喻說明法和引用說明法的地方,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4、《統籌方法平話引子》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華羅庚,現當代著名數學家。
【文體知識】說明文:從說明對象分,屬于抽象事理說明文
(或稱事理說明文);從表達的語體分,屬于文藝性說明文
(或稱科學小品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根據課文,概括統籌方法的性質、應用要點和作用。(見課程答疑)
(2)認知課文通過簡單生活事例來說明復雜科學道理的總體特點。(見課程答疑)
(3)認知本文的圖表說明法,簡要說明文中三個圖表的不同作用。(見課程答疑)
5、《蘇州園林》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葉圣陶,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是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
【語言知識】〔1〕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制訂出適宜的辦法。〔2〕自出心裁:這里指自己創造的獨特構思和設計。〔3〕軒:有窗欄的小室。〔4〕榭:高臺上的敞屋。〔5〕敗筆:原指書、畫或文章有毛病的地方,這里喻指園林景觀建造中有不和諧的地方。
〔6〕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疊。文中是形容枝干隆起、相互交錯。〔7〕鏤空:雕刻出穿透物體的花紋。〔8〕別具匠心:別有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
【文體知識】說明文:從說明對象分,屬于實體事物說明文(或稱事物說明文);從表達的語體分,屬于文藝性說明文(或稱科學小品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識記文章所說明的中心。(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先總說后分述的整體結構方式:這篇說明文采取了“總-分”的結構方式,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先點出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然后概括說明蘇州園林的總體特點“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第二部分則分兩層從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及其優美景觀。
(3)識別文中所運用的比較、比喻兩種說明方法。(見課程答疑)
6、《白絲翎羽丹砂頂》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賈祖璋,現當代著名科普作家。
【語言知識】〔1〕低頭乍恐丹砂落:乍,只。〔2〕足高而尾雕:雕,同“凋”,衰敗、損傷,這里引申為禿、短之意。〔3〕或謂王戎曰:或,有的人。〔4〕鶴有乘軒者:鶴有坐車子的。軒,車子。
【文體知識】說明文:從說明對象分,屬于實體事物說明文(或稱事物說明文);從表達的語體分類,屬于文藝性說明文(或稱科學小品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劃分有關段落層次,概括層次大意。(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主要采取“引用”說明法,結合課文,簡要說明有關引用材料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7、《菊花》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楊憲益,現代著名翻譯家。
【語言知識】〔1〕菊有黃華:華,同“花”。〔2〕延年益壽:益,增加。〔3〕露掇其英:掇,拾取。〔4〕酒為祛百慮,菊為制頹齡:酒能滌除種種憂慮,菊能延緩衰老之年。祛,滌除;頹齡,衰老之年。〔5〕人淡如菊:比喻人像菊花一樣淡泊自處。〔6〕掌故:歷史上的人物事跡、舊制、舊例。
【文體知識】說明文:從說明的對象分,屬于實體事物說明文
(或稱事物說明文);從表達的語體分,屬于文藝性說明文
(或稱科學小品)。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劃分有關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的并列式總體結構和按時間順序展開的說明方式。(見課程答疑)
(3)識別本文所運用的“引用”說明法,結合課文,簡要說明有關引用材料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8、《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高士其,現當代著名科普作家。
【語言知識】〔1〕無稽之談:毫無根據的說法。〔2〕侃侃而談:形容說話從容不迫、理直氣壯。〔3〕竊稱:私下稱。〔4〕大腹便便:肚子肥大鼓起的樣子。〔5〕踉蹌:走路不穩。〔6〕杳然:形容遠得看不見蹤影。〔7〕摩肩攘臂:肩碰著肩,捋起袖子,伸出胳膊。
【文體知識】說明文:從說明的對象分,屬于實體事物說明文
(或稱事物說明文);從表達的語體分,屬于文藝性說明文
(或稱科學小品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理解文章開頭講述上帝造人故事是全文的一個鋪墊,簡要說明這個鋪墊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采用對話形式展開說明的特點。(見課程答疑)
(3)辨識文中所運用的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9、說明文的閱讀與寫作
【知識點】
(1)整體結構:總分關系式
(包括“總-分”式、“總-分-總”式、“分-總”式)、并列關系式
(2)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3)說明方法:定義法、詮釋法、比較法、比喻法、圖表法、數據法、舉例法、引用法
第三章、記敘文
1、《追悼志摩》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胡適,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詩人,“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倡導者。
【語言知識】〔1〕隕:落。〔2〕憎嫉:憎恨和嫉妒。〔3〕襤褸:衣服破爛。〔4〕不世之榮業: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5〕直指顧間事矣:直,只、僅;指顧間,時間很短。
〔6〕始兆幸福:開始預示幸福。兆,預兆、預示。〔7〕易自己之快樂:易,換。〔8〕殆茫如捕風:恐怕渺茫得就象是去捕風捉影一樣。殆,恐怕、大概;茫,渺茫難得。〔9〕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茲,此;蓋,大概,恐怕。〔10〕鵠突:即糊涂,指模糊不清。〔11〕寧帖:平安舒貼。〔12〕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徒,空、白白地;已耳,罷了。〔13〕吾儕:我輩。〔14〕韙:是,對。〔15〕非特:不僅僅。〔16〕涵:沉浸。〔17〕朗照我深奧之靈府:朗,明亮;靈府,心靈。〔18〕其幾亦微矣:恐怕這種可能是又少又小啊。其,猶“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測。幾,很少。微,很小。〔19〕捫索:摸索。〔20〕筆致:文筆的情趣。
【文體知識】記敘文,追悼性寫人散文,抒情性與說理性都比較強。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在議論中抒情的特點。
(3)認知本文通過引用典型材料來說理抒情的方法,簡要說明文中的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4)認知本文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詩句來抒情的特點,結合課文內容,簡要說明這些詩句的寓意,并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辭手法。(見課程答疑)
2、《秋夜》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巴金,現當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
【文體知識】記敘文,抒情色彩較濃的寫人散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見課程答疑)
(2)認知文章通過記敘夢境來抒情寫人的總體特點。(見課程答疑)
(3)結合有關寫人段落,識別其中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簡要說明這些描寫對刻畫魯迅形象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4)識別文中運用象征手法的地方,說明其象征意義。(見課程答疑)
(5)結合有關寫景段落,簡要說明景物描寫對魯迅人格的襯托作用。(見課程答疑)
(6)識別文中的排比句:如“他抽煙,他看書,他講話……”、“他還是那么安靜,那么懇切,那么熱心,那么慈祥”等。
3、《北京的春節》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老舍,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
【語言知識】〔1〕憲書:皇歷、歷書。〔2〕火熾:旺盛,熱鬧,緊張。〔3〕殘燈末廟:指節日活動已經接近尾聲。
【文體知識】記敘文,記事散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的描述中心。(見課程答疑)
(2)認知文中的場面描寫,劃分其層次,概括層次大意。(見課程答疑)
(3)認知本文敘述描寫中穿插議論的特點,簡要說明這些議論的畫龍點睛作用。(見課程答疑)
(4)認知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對比手法。(見課程答疑)
4、《箱子巖》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沈從文,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語言知識】〔1〕石罅:石頭中的裂縫。〔2〕火光煜煜:火光照耀。〔3〕癰疽:毒瘡。
【文體知識】記敘文,游記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主題思想。(見課程答疑)
(2)劃分文中賽龍舟場面描寫的層次,認知各層次的描寫角度,并聯系全文,簡要說明作者為什么要極力渲染賽龍舟場面的熱烈氣氛。(見課程答疑)
(3)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作者兩次游箱子巖所見到的情景之間有對比關系,簡要說明作者從這一對比中引發出怎樣的思想感情。(見課程答疑)
(4)識別本文人物描寫中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如對跛腳什長的描寫。
(5)聯系全文,簡要說明文章最后寫到賀龍鬧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見課程答疑)
5、《哭小弟》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宗璞,當代著名女作家。
【語言知識】〔1〕淚下如綆:形容眼淚之多;綆,汲水桶上的繩索。〔2〕嫻:熟練。
〔3〕彪炳史冊:形容偉大的業績將載入史冊,永放光芒。〔4〕客殤成都:客死在成都。殤,原指未cheng年而死,文中指英年早逝。
【文體知識】記敘文,抒情色彩較濃的寫人散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的主旨。(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抒情、記事、寫人相交融的總體特點。(見課程答疑)
(3)認知本文的倒敘方式以及將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塊狀、交*壘積的結構方法。(見課程答疑)
(4)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5)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通過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品格的特點。(見課程答疑)
6、《都江堰》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余秋雨,當代藝術理論家、散文家。
【語言知識】〔1〕頹壁殘垣:倒塌的、不完整的墻壁。垣,墻。〔2〕驚悸:由于驚訝而心跳加快。〔3〕濡養:滋潤哺育。〔4〕遴選:選拔。〔5〕圭臬:原指圭表,文中比喻準則或法度。〔6〕韜略:計謀。〔7〕袞袞諸公:指稱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僚。〔8〕砭膚冷氣:刺痛皮膚的冷氣。砭,用石針扎皮肉治病。
【文體知識】記敘文,游記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思想。(見課程答疑)
(2)認知文中采用對比手法的地方,簡要說明這些對比的意義。(見課程答疑)
(3)劃分文中描繪都江堰水流壯觀景象部分的層次,認知各層次的描寫著眼點。(見課程答疑)
(4)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修辭手法,說明它們的比喻意義或比擬作用。
(在自測題中有體現)
(5)認知本文較強的思辨色彩。
7、《揀麥穗》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張潔,當代著名女作家。
【語言知識】〔1〕死乞百賴:糾纏個沒完。〔2〕戲謔:開玩笑。〔3〕步履:步行,步伐。〔4〕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艱難的樣子。〔5〕約莫:揣測、估計〔6〕企望:期盼,盼望。
【文體知識】記敘文,抒情性較強的記事散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見課程答疑)
(2)簡要說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鋪墊作用。(見課程答疑)
(3)識別文中的對話描寫和行為細節描寫,簡要說明它們的表現作用。(見課程答疑)
(4)簡要說明文中關于“小火柿子”描寫的象征意義。(見課程答疑)
8、《我與地壇》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史鐵生,當代著名作家。
【語言知識】〔1〕滄桑:比喻世事變化很大。〔2〕亙古:從古到今。〔3〕肆意:不顧一切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做。〔4〕熨帖:心理平靜舒適。〔5〕猝然:突然。〔6〕聲名狼藉:名聲很壞。〔7〕雋永:意味深長。〔8〕恪守:謹慎而恭敬地遵守。〔9〕冗長:繁雜而長久。
【文體知識】記敘文,抒情性很強的記事散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主旨。(見課程答疑)
(2)識別文中通過行為描寫、心理描寫和側面烘托三種方法來表現母愛的地方,簡要說明這些描寫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3)認知文中運用象征手法的地方,簡要說明其中的象征意義 。(見課程答疑)
(4)簡要說明文章第三部分將排比、類比、象征結合在一起的特點。(見課程答疑)
(5)識別文中運用比喻、比擬修辭手法的地方:如用種種事物比喻四季等。
9、《廉頗藺相如列傳》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司馬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出自《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語言知識】〔1〕拜為上卿:被任命為上卿。〔2〕舍人:門客。〔3〕使人遺趙王書:遺,給。〔4〕愿以十五城請易璧:易,交換。〔5〕徒見欺:白白地受騙。見,被,受。〔6〕竊計欲…:竊,私下,謙詞。〔7〕幸于趙王:被趙王寵幸。〔8〕而束君歸趙:束,捆縛。〔9〕曲在趙:理虧在趙國。〔10〕寧許以負秦曲:負,擔負,承擔。
〔11〕相如奉璧奏秦王:奉,通“捧”;奏,呈獻,進獻。〔12〕相如因持璧卻立:卻,退,文中指后退幾步。〔13〕趙王悉召群臣議:悉,全部,所有。〔14〕負其強:憑借著它的強大。〔15〕逆強秦之歡:逆,違背,觸犯。〔16〕拜送書于庭:在朝堂上拜送國書。庭,通“廷”,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的地方。〔17〕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嚴,用作動詞,尊重。修敬,整飾禮儀表示敬意。〔18〕列觀:一般的宮殿。〔19〕禮節甚倨:倨,傲慢。〔20〕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21〕睨:斜視。〔22〕辭謝:婉言道歉。〔23〕固請:堅決請求。〔24〕召有司案圖:召來主管官員,察看地圖。案,通“按”,審察,察看。〔25〕舍相如廣成傳舍:舍,用如動詞,安置住宿。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26〕決負約不償城:決,必定。〔27〕徑道:便道 ,小道。〔28〕引趙使者藺相如:引,延請。〔29〕間至趙矣:間,間道 ,從小路。〔30〕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意思;孰,通“熟”,仔細。〔3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牽、拉。〔32〕因厚遇之:趁此好好地招待他。
〔33〕卒廷見相如:卒,終于。〔34〕拔石城:拔,攻下。〔35〕度道里…:度,估計。〔36〕左右欲刃相如:刃,殺。〔37〕左右皆靡:靡,退卻。〔38〕不懌:不高興。〔39〕為秦王壽:壽,向人進酒或獻禮。〔40〕竟酒:酒筵完畢。〔41〕素*人:素,向來,本來。〔42〕相與:一齊,共同。〔43〕恐懼殊甚:怕得太過分。殊,很、極。甚,過分。〔44〕不肖:不才。〔45〕不若:不如。〔46〕相如雖弩:弩,愚劣、無能。〔47〕顧吾念之:顧,但。〔48〕不俱生:不共存。〔49〕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因,通過,經由。
【文體知識】記敘文,人物傳記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所描述的三個主要故事,理解本文關于通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的特點。(見課程答疑)
(2)歸納廉頗和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
(見練習)
(3)劃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場面的層次,識別其中的人物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理解本文善于在尖銳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的特點。(見課程答疑)
(4)結合文中有關段落,簡要說明對話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5)簡要說明“將相和”的意義:使國家穩定,內部團結一致對外。
10、《毛穎傳》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韓愈,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語言知識】〔1〕嘗曰:曾經說過。〔2〕已而果然:不久果真是這樣。〔3〕匿光:匿于光,能在陽光下躲藏。〔4〕狡而善走:走,跑。〔5〕爭能:比較高下。〔6〕不及:不如,比不上。〔7〕次中山:次,駐扎。〔8〕今日之獲:獲,獵物。〔9〕簡牘是資:即“資簡牘”的倒裝。意思是,書寫竹簡、書版就依*它。資,依*,憑借。〔10〕天下其同書:其,恐怕,大概。〔11〕詳悉:盡知。〔12〕雖見廢棄:見,被。〔13〕累拜中書令:累,逐漸升遷;拜,授官。〔14〕益狹:更加親近。〔15〕上親決事:決,決斷、處理。〔16〕以衡石自程:程,定量。〔17〕不任吾用:任,擔當。〔18〕終于管城:老死在管城。〔19〕冒:冒充。〔20〕蕃昌:繁衍昌盛。〔21〕無聞:不再聽說。〔22〕穎始以俘見:見,被引見。〔23〕卒見任使:最終被信任和使用。見,被。〔24〕穎與有功:與,參與。〔25〕以老見疏:以,因為。
【文體知識】記敘文,寓言性傳記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要說明本文的寓言性傳記文特征。(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的基本寫作方法是擬人化,結合有關段落予以具體說明。(見課程答疑)
(3)識別文中明顯具有雙關意義的語句,說明其雙關意義。(見課程答疑)
(4)認知文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地方,說明其象征意義。(見課程答疑)
(5)概括文章所寄托的感慨。(見課程答疑)
11、《寓言二則》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語言知識】〔1〕溺:被水淹沒,文中是指被水掩沒的人。〔2〕氓:普通百姓。〔3〕咸:都〔4〕水暴甚:河水突然上漲得很厲害。〔5〕絕:橫渡〔6〕中濟:渡到河的中流。濟,渡。〔7〕尋常: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文中指游出的距離很短。〔8〕吾腰千錢:腰,用如動詞,腰上圍著。〔9〕是以:因此。〔10〕何不去之:去,丟掉。〔11〕不應:不回答。
〔12〕有頃益怠:過了一會兒,更加疲憊無力。〔13〕身且死:且,將要,快要。〔14〕何以為貨:還要錢干什么呢?〔15〕遂:于是,就。〔16〕且若是:如果像這樣。〔17〕得不有貨之溺大氓者乎:得不,豈不是,莫非;大貨,大利;大氓,大人物。〔18〕善負小蟲:負,馱,背。〔19〕輒:就〔20〕雖困劇不止也:雖,即使。〔21〕物積因不散:因,因此;散,散落。〔22〕卒躓仆不能起:卒,終于。躓仆,跌倒。〔23〕為去其負:負,名詞,背的東西。〔24〕又好上高:好,喜好。〔25〕極其力而不已:極,盡,用盡;已,停。〔26〕厚其室:厚,使……豐厚。〔27〕不知為己累也:為,成為;累,累贅。〔28〕及其:等到它。
〔29〕亦又病矣:病,困苦,吃盡苦頭。〔30〕又不艾:艾,自責,改悔。〔31〕大其祿:大,增多。〔32〕而貪取滋甚:滋,更加。〔33〕觀前之死亡不知戒:戒,警惕。〔34〕其名人也:他們在名義上叫做人。〔35〕亦足哀夫:哀,可悲。足,實在。
【文體知識】記敘文,諷刺性寓言小品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兩則寓言所表達的共同主題。(見課程答疑)
(2)認知《哀溺文序》主要刻畫了溺死者“要錢不要命”的心態,指出作者是通過哪些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來表現這一心態的。(見課程答疑)
(3)認知《 傳》的兩部分之間是類比關系,指出這一類比的兩個主要對應點。(見課程答疑)
(4)比較這兩則寓言的主要異同點。(見課程答疑)
12、《柳敬亭說書》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張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語言知識】〔1〕送手帕下定:送去請柬和定金約下時間。下,用如動詞,約下。〔2〕兩行情人:兩個紅極一時的人。行情,紅人。〔3〕沽酒:買酒。〔4〕驀:猛然間。〔5〕彼方掉舌:方,才;掉舌,動舌頭,指說書〔6〕丙夜:夜半時分〔7〕行情正等:聲名身價相同。
【文體知識】記敘文,寫人散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概括文章的主旨。(見課程答疑)
(2)識別文中所運用的欲揚先抑、鋪墊、前后照應三種表現手法,簡要說明這些手法的作用。(見課程答疑)
(3)認知文中運用對照手法的地方,簡要說明這一對照的反襯作用。(見課程答疑)
(4)認知文中記敘柳敬亭說書一段是場面描寫,識別這段描寫中的正面和側面描寫。(見課程答疑)
(5)認知文中用比喻、夸張修辭手法描繪柳敬亭說書聲音的精彩語句。(見課程答疑)
13、《獄中雜記》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
【語言知識】〔1〕竇:孔穴〔2〕作而言曰:作,站起來〔3〕余叩所以:我詢問詳細情況。叩,問。〔4〕遘:遇,遭遇。〔5〕牖其前:牖,名詞用如動詞,開個窗戶。〔6〕相薄:相混雜,相侵襲。〔7〕鮮不疫矣:鮮,很少。〔8〕成法:老規矩。〔9〕踵頂:腳碰頭。
〔10〕積賊:犯案多次的賊。〔11〕杰旺:旺盛。〔12〕或隨有瘳:或,或者;有瘳,病愈。〔13〕邇年:近年。〔14〕俾:使。〔15〕情罪:案情,罪狀。〔16〕罹:遭受〔17〕于是乎書:書,動詞,記下。〔18〕俟:等待。〔19〕大辟:死刑。〔20〕質其首:用頭顱做抵押。〔21〕罄衣裝:把衣服變賣干凈。
〔22〕痼疾:一輩子治不好或久治不愈的疾病。〔23〕病間月:病了一個多月。〔24〕兼旬:二十天〔25〕即夕:當天晚上〔26〕潛易:偷偷改換〔27〕不羈晷刻:一時一刻也不停留。〔28〕生若:使你活。若,你。〔29〕案末:同案中案情最輕的人。〔30〕生理:活下去的道理。〔31〕因以巧法:利用法制條文作弊。〔32〕枉民:害民,叫人民蒙受冤枉。〔33〕奇羨:贏余,文中指勒索所得到的錢財。〔34〕故例:老章程。
【文體知識】記敘文,記事散文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歸納文章的主題思想。(見課程答疑)
(2)認知本文組織眾多材料所圍繞的中心。(見課程答疑)
(3)理解本文說服力強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確鑿、典型。(見課程答疑)
(4)選出文中典型事例,簡要說明作者用樸素、簡練的語言點撥人物性格的特點。(見課程答疑)
14、記敘文的閱讀與寫作
【知識點】
(1)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分敘
(2)人物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3)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場面描寫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包括通過記人、敘事、寫景、狀物、說理等方式抒情)
第四章、詩詞
1、《沁園春·雪》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毛澤東
【語言知識】〔1〕惟余莽莽: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的一片。莽莽:無邊無際的樣子。〔2〕頓失滔滔:頓,一下子。〔3〕須:要等到。〔4〕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競,競相、爭著;折腰,傾倒、佩服。〔5〕略輸文采:輸,差。〔6〕稍遜風騷:遜,遜色。〔7〕俱往矣:全都一去不復返了。〔8〕數風流人物:數,點數、計算。
【文體知識】詞,《沁園春》是詞牌名,這是詞中的長調。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詞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2、《迢迢牽牛星》
【作家作品知識】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出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一書。“古詩十九首”寫成于東漢末年,都是抒情短詩,全用五言,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
【語言知識】〔1〕迢迢:遙遠的樣子。〔2〕皎皎:明亮的樣子。〔3〕擢:擺動。〔4〕終日不成章:終日,一整天;章,織物的紋理。〔5〕泣涕零如雨:零,下落。〔6〕相去復幾許:去,離開;復幾許,又有多遠呢。〔7〕盈盈一水間:清清的一條銀河之間。
【文體知識】五言古詩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3、《歸園田居》
(其一)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田園詩的著名詩人,人稱“靖節先生”。
【語言知識】〔1〕適俗韻:適,適應,投合;韻,氣質、性情。〔2〕塵網:喻指塵世間官場、名利場的束縛和險惡。〔3〕守拙歸園田:拙,愚直的心性。〔4〕羅:羅列。〔5〕暖暖:依稀不明的樣子。〔6〕墟里:村落。〔7〕顛:同“巔”,頂部。
【文體知識】五言古詩,田園詩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熟讀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4、《出塞》
(其一)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王昌齡,盛唐著名詩人,以擅長七言絕句著稱,與高適、岑參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
【語言知識】〔1〕還:返回〔2〕但:假若〔3〕教:使,讓〔4〕度:越過
【文體知識】七絕,邊塞詩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5、《春江花月夜》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張若虛,初唐詩人。
【語言知識】〔1〕芳甸:花草叢生的原野。〔2〕人生代代無窮已:窮,盡;已,止。〔3〕但見長江送流水:但,只。〔4〕白云一片去悠悠:去,離去。〔5〕青楓江上不勝愁:勝,盡。
【文體知識】七言古詩,長篇抒情詩,《春江花月夜》是樂府古題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熟讀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6、《送元二使安西》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王維,盛唐著名詩人,擅長山水田園詩,其詩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語言知識】〔1〕使安西:出使安西〔2〕 輕塵:沾濕了塵土。 ,濕潤。
【文體知識】七絕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7、《登金陵鳳凰臺》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李白,盛唐偉大詩人。
【語言知識】〔1〕晉代衣冠:指東晉時居住在都城金陵的世家大族。〔2〕一水:指長江。〔3〕總為:總是因為。〔4〕長安不見:不見長安。
【文體知識】七言詩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8、《蜀相》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杜甫,盛唐偉大詩人,其詩歌被稱為“詩史”。
【語言知識】〔1〕自:獨自,表示無人欣賞。〔2〕空:白白地,也是表示無人欣賞。
〔3〕開:開創基業;濟:輔佐成事。
【文體知識】七律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9、《楓橋夜泊》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張繼,中唐詩人。
【語言知識】〔1〕江楓:江邊楓樹。〔2〕對愁眠:伴愁眠。對,向著。
【文體知識】七絕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0、《游子吟》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孟郊,中唐詩人。
【語言知識】〔1〕寸草心:即指小草抽出的嫩莖,又喻指子女對母親的心意。〔2〕三春暉:春天的陽光,象征母愛。
【文體知識】五言古詩,孟郊自創的新樂府詩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1、《烏衣巷》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劉禹錫,中唐著名詩人
【語言知識】尋常:平常
【文體知識】七絕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2、《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白居易,中唐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語言知識】〔1〕賦得:賦詩而得某個題目的意思。〔2〕離離:長長的樣子。〔3〕荒:遠方。〔4〕王孫:原指貴族子弟,詩中指作者送別的友人。〔5〕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文體知識】五律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3、《江南春》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詩人。
【語言知識】山村水郭: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
【文體知識】七絕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4、《夜雨寄北》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李商隱,晚唐杰出詩人,《無題》詩尤為著名。
【語言知識】〔1〕何當:何時才能夠。〔2〕卻:又,再。
【文體知識】七絕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李煜,五代時期著名詞人。
【語言知識】〔1〕了:終了,完結。〔2〕不堪:不能,受不了。
【文體知識】詞,《虞美人》是詞牌名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詞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6、《望海潮》(江南形勝)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柳永,北宋著名詞人,創造了大量慢詞。
【語言知識】〔1〕形勝:形勢重要、景色優美的地方。〔2〕參差:大約、將近。〔3〕云樹:形容樹多而高。〔4〕異日:他日。
【文體知識】詞,《望海潮》是詞牌名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詞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7、《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蘇軾,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兼精散文、詞、詩、書法、繪畫,“唐宋八大家”之一,開創了詞的豪放風格,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語言知識】〔1〕把酒:端起酒杯。〔2〕不勝:經受不住。〔3〕嬋娟:形態美好,詞中指月亮。
【文體知識】詞,中秋賞月詞,《水調歌頭》是詞牌名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詞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8、《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詞人。
【語言知識】〔1〕塵香:落花化為塵土而芳香猶存。〔2〕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文體知識】詞,《武陵春》是詞牌名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詞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19、《書憤》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陸游,南宋杰出的詩人。
【語言知識】〔1〕早歲:早年,年輕的時候。〔2〕那知:哪知。〔3〕中原北望:北望中原。〔4〕自許:自我期許。〔5〕堪:可、能。〔6〕伯仲:兄弟。
【文體知識】七律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詩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
20、《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作家作品知識】作者:辛棄疾,南宋大詞人。
【語言知識】〔1〕遙岑遠目:即“遠目遙岑”,眺望遠山。目,用作動詞,望。〔2〕斷鴻:失群的孤雁。〔3〕倩:請。
【文體知識】詞,《水龍吟》是詞牌名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背誦
(2)概括并記憶這首詞的情感內容。(見課程答疑)
(3)了解它所采用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見課程答疑)21、古代抒情詩的閱讀與寫作
【知識點】
(1)基本抒情方法:通過寫景抒情、通過敘事抒情、通過描繪人物舉動抒情
(2)常見表現手法:比喻、象征、夸張、用典
第五章、作文指導
作文主要是考核自學應考者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對自學應考者思想修養、認識能力、生活積累和語文水平的綜合檢驗。大綱提出,作文考核的重點是議論、說明和記敘的能力,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結構完整,語言通順,標點恰當,書寫工整,行款規范。作文在大學語文考試中約占40分,比重很大,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作文的考前訓練工作和準備工作。
從大的方面來看,應試作文必須按試卷規定的題目來寫。一般說來,自學考試的作文題目都是與考生的學習、生活、思想或現實社會的熱點問題結合較緊的,對大多數考生而言,都不至于“無話可說”。但由于各人經歷、學識、修養等方面的差異,同一道題目,有的考生覺得好寫,有的卻覺得不好寫;即使覺得不難,寫出來的文章差異也很大。從歷年考試的情況來看,能把作文寫好的人確實不多,有的甚至未能寫完,很多考生都把作文視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難關。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作文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從思想上重視,又有充分的準備,“難”是可以逐漸轉化為“易”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應試能力既與“場(考場)外功夫”有關,也與“場內功夫”有關。
先談場外功夫:要提高作文的應試能力,主要還得*平時從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多下功夫。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要想寫出內容正確、深刻的文章,平時就要注意經常閱讀報紙,關心時事,了解黨的方針政策,還要讀點哲學、倫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以掌握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理論武器。生活,則是寫作的源泉,平時要養成觀察、了解生活的習慣,多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多思考生活現象之間的復雜聯系,或者把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中接觸到的先進人物事跡、反面典型的個案、歷史典故、格言警語、生動活潑的詞匯等收集起來,建立自己的“材料倉庫”。材料準備工作做好了,到了考場上就不但不會感到沒東西可寫,而且還有挑選的余地,可在眾多的材料中挑選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來組織文章。除此之外,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知識和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寫作理論,固然不能寫出好文章,但缺乏寫作理論的指導,也是很難把文章寫好的。教材中的文體知識介紹、有關范文和課后的“提示”對我們如何寫作,都具有指導意義,應認真研讀。但僅僅停留在教材上還不夠,考生還應多讀一些課外的作品,琢磨琢磨這樣的題材、這樣的題目,別人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從而開拓自己的視野。更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多實踐,多動筆練習寫作,如果你能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寫寫日記,把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或讀書心得寫下來,并在考試前的半年時間里練習寫幾篇作文,在考試中必然胸有成竹一點。
至于“場內功夫”,則是偏于應試技巧的問題。考慮到應用專科大學語文的考試大綱要求寫作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下面將分別對這三種文體在應試寫作中應注意的問題作個扼要的介紹:
記敘文的寫作
從臨場應試的角度來看,記敘文的寫作應抓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確定角度
拿到試卷后,首先要看清作文題目的要求,仔細想想應從哪個角度去寫。記敘文是一種
以記事和記人為主的體裁,通過寫人或寫事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某種價值觀念或抒發某種感情。它不像議論文用一系列的論據去證明某個論點,也不像說明文以介紹知識為主要目的。如1996年上半年試題的《信》,作為記敘文,首先要明確這是要寫“與信有關的人”或“與信有關的事”。如果把它寫成“給某某某的一封信”,那就寫成了應用文,即使內容健康、格式規范,也很難及格,因為文體都把握錯了,這是很大的錯誤。
明確了題目的要求,就要調動自己的生活庫存,看自己已經掌握的材料中,哪些與題目的要求有關,而又最值得寫;是以寫人為主還是以寫事為主。就《信》這篇文章來說,如果你對郵遞員的工作比較熟悉,那你可以寫一個郵遞員如何克服種種困難把“死信”變成“活信”,以表現他對工作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如果你所在的單位曾發生過“檢舉信”事件,鬧得滿城風雨,而最后又水落石出,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題材;另外,我們都知道,若干年前,寫信是很隨便的,用一張白紙糊成信封,貼上郵票就可寄出去,后來則要求使用標準信封,要寫郵政編碼,郵資也調整了。而隨著電訊事業的發展,許多人連信都不寫了,或打電話、或發E-mail……,這樣我們也可以寫信本身的變化來反映時代的變化。假如有的考生關于信的庫存是一片空白,那也可以設法編一個與信有關的故事。應試作文不同于通訊報道一定要寫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事情,是允許虛構的(即使以真人真事為基礎,也應該適當加工,不要完全受真人真事的束縛)。要特別強調的是,在確定寫什么時,一定要寫自己最熟悉或比較熟悉的,某個題材很新穎,但自己所知不深,最好還是不要寫,以免弄巧成拙。
如果你確定寫一件事,還要考慮:這件事蘊含著什么意義?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前因后果如何?事件中涉及哪些人?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有沒有什么分歧、矛盾?推動情節發展、解決矛盾的關鍵是什么?如果你確定寫一個人,則要通過想象和聯想,使這個人物在頭腦中活起來,明確他的身世、經歷,有什么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音容笑貌如何,等等。寫人離不開寫事,因此還要考慮是選取一個典型事件來寫,還是通過若干事件來寫。如果是后者,還要明確這幾件事分別表現人物性格的哪個側面,如何將這幾件事串起來等等。事件的意義及來龍去脈理得越清楚,人物的“形”和“神”在頭腦中的印象越清晰,寫好這篇文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確定角度,還有人稱的選擇問題,是用第一人稱、以“我”之所見所聞來寫,還是用第三人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寫。這兩種寫法各有利弊:用第一人稱,可使讀者產生真實感和親切感,但不能直接寫出耳聞目睹不到的東西或別人的心理活動;用第三人稱雖沒有第一人稱的長處,卻也沒有第一人稱的局限,作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現客觀對象。用什么人稱、要視內容而定。如1996年下半年試題的《選擇》,如果是寫自己的選擇,自然得用第一人稱;若寫他人的選擇,如果不是與自己特別親近的人,還是用第三人稱好,否則寫起來會受到許多限制,不利于情節的展開。
(二)謀篇布局
當你確定了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后,下一步就是搭好框架、謀篇布局了。寫文章不能想一點、寫一點,一定要構思好基本輪廓,最好是一氣呵成。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寫到中途寫不下去又重起爐灶的情況,欲速而不達。最為糟糕的是,由于受時間的限制,不容考生修改,文章最后只能是雜亂無章,令人難以卒讀。因此,謀篇布局這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謀篇布局時,要著重考慮起結、詳略、波瀾和線索的問題:
1. 起結。任何一個完整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發生的。就時間而論,可以涵
蓋幾年、幾十年,也可以短至一天、幾小時。構思時就要考慮從何時落筆,有的可以用順敘法,按事件發生、發展的進程來寫;有的可以用倒敘法,先寫結局,然后用順敘法寫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和過程;有的還可以從“中段”寫起,把在此之前發生的事通過插敘或人物的對話在文中顯示。可以說,起結的技巧,也就是“截取”的技巧,即:截取生活的哪一個橫斷面來作為文章的框架。應該指出的是,“起”與“結”是緊密關聯的,一定要防止出現虎頭蛇尾、前后脫節的情況,構思時必須把“起”與“結”聯系起來通盤考慮,甚至可以先想好如何結束,再來設計如何開頭。
2. 詳略。構思時必須對文章要表現的主題十分明確,并以主題作為材料的取舍和詳略
的尺度:凡是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要潑墨如云;與主題關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與主題完全無關的,要堅決舍棄。關于這一點,考生可以參閱教材中的《揀麥穗》一文,這篇文章詳略把握得很好。該文對“我”與賣灶糖老漢的交往有詳寫、有略寫,而對老漢去世后出現的另一個賣灶糖者連是多大年紀都沒有交代,因為他雖與情節的發展有關,不能不寫,但與文章的主旨關系不大,故筆墨省到不能再省。
3. 波瀾。寫記敘文最忌平鋪直敘,構思時應善于運用一些“興風作浪”的小技巧,如“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誤會巧合”、“鋪墊反托”等等,使情節的發展有懸念、有突轉,乃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的結局既使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從而增強讀者閱讀的興趣,增強表達的效果。
4. 線索。線索清楚,是寫作記敘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使文章結構謹嚴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時可以以時間為線索,如老舍《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寫起,繼寫小年、除夕、元宵,至正月十九結束;有時可以以事件的發展變化為線索;有時可以以人物關系的變化為線索,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開頭先介紹兩人的身份地位懸殊,“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后,藺相如步步升遷,引發廉藺矛盾,最后以矛盾的解決收篇;有時也可以以景物為線索,有時也可以以某種意象為線索。有的文章還可以貫串多條線索。總之,把握好線索,把握好主題,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晰,言之有物。
(三)凸現主旨
框架搭好了,再下一步自然是用語言文字將其表述成文了。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始終不應忘記的是四個字:凸現主旨。文中所寫的一切,都是為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都是為表現主旨服務的,但相對而言,又有一些地方顯得特別重要,我們暫且稱之為“節骨眼”。“節骨眼”一定要寫得細致、精彩,使它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以敘事為主的文章中,一般是在敘述某件事的基礎上略發議論,或抒感慨,以揭示事件的內涵,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可以采用,但要注意防止“議”與“敘”脫節,說不到點子上。而對于寫人為主的文章而言,一般是選擇典型事件或生活細節,通過人物的外貌、行為、語言、心理等描寫來刻畫這個人物,或把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結合起來。但更重要的還是揭示人物行為后面的動機,即不但要寫他做了什么,還要寫他為什么這樣做。另外,無論是寫事還是寫人,都離不開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景物描寫。因此,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和自然景物的象征,也能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議論文的寫作
要寫好議論文,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一)細心認真地審題
議論文的題目,既可能包含文章的論題和中心論點,也可能只表明文章的論題而不包含
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在寫作前,必須認真仔細地對題目進行分析思考,以便較準確地把握題目的含意、重點所在及具體要求。只有透徹弄清題目,才可能寫出符合題意的文章。
《大學語文》試卷中議論文的寫作,命題方式基本上是兩種類型:一是“命題作文”,二是“給材料作文”。命題作文又有兩種形式,一是有提示性和限制性文字的命題作文,一是只有限制性文字而沒有提示性文字的命題作文。至于給材料作文,命題一般也是兩種形式,一是供材料并命題作文,一是只供材料,而題目由考生自擬。以上幾種命題方式,實質都差不多,在審題時都應注意:
1. 準確理解題目文字的詞意。命題作文的題目,其文字的詞意,大多都是清楚明了的,
但有時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帶地方色彩的方言文字。如1992年下半年的作文試題《不要搞花架子》,這個題目北方人容易理解,所謂“花架子”就是他們常說的“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的東西;而對南方人來說,就不是那么容易明白。如果這條作文試題前面沒有“我們做任何工作,都應強調實干,反對形式主義”這些提示性文字,很多人無法明白“花架子”在這里的真正詞意。遇到這一類型的題目,千萬不要想當然
(有的考生就把“花架子”理解成擺花盆用的“木架”或“鐵架”),要細心閱讀一下提示性文字,做到真正明白作文題的真正內涵。
2. 注意分析題目的語言結構,明確議論的對象、范圍和重點。分析題目的語言結構是
指要分析題目中詞與詞間的關系,如《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多行不義必自毖》、《我的價值觀》這三道題,第一道題是屬于并列關系,第二道題是屬條件因果關系,第三道題是屬偏正結構。是并列關系的,那么兩者間是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在議論時,便要注意同時兼顧,不能只重前者而輕后者,或者缺漏了后者,也不能重后輕前。是條件因果關系的,在論證過程中就應把重點放在它們的因果關系上。是偏正結構的,則其議論的重點是在修飾語上,“價值觀”這個詞的含義很廣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如果在論證時撇開“我”而去談“價值觀”,便會出現偏離題旨的現象,達不到文章的寫作要求。審題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和了解清楚文字詞語的相互關系,以把握住議論的重點、對象及范圍。
3. 題目詞義暗含比喻或象征意義的,要注意仔細去琢磨、推敲,必須透過字面深入一
層去理解、領略其比喻或象征意義。
4. 如果是供材料作文,就一定要認真閱讀提供的材料,讀通讀懂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所謂讀通讀懂,就是能較好較準確地理解材料的內容、含義。如果是文言文,更要從字詞、語句上一一讀懂它。只有全面掌握和了解提供的材料內容,才可以把握文章的論題與論點,切忌連材料都沒看懂,或沒完全弄懂便匆匆忙忙下筆。
(二)掌握立論的角度
寫議論文,首先要確立中心論點,有了論點,才能進行論證。對于命題作文,有這樣幾
種情況:一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包含在題目之中,如1995年上半年的作文題《說“過猶不及”》,“過猶不及”便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這類考題無須考生重新確立論點。二是題目僅僅表明文章的論題,卻未包含文章的中心論點。如《談時間》中“時間”只能作為論題,它僅僅指出了文章要論述的范圍和內容,卻不能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在寫作時應該把論述中心具體化,提煉出具體而又明朗的中心論點,如“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等。如果是供材料作文而題目又要自擬的,在讀懂材料所包含的內涵外,還要從材料所限范圍內去確立具體的論點。最好是在不違背命題的基本要求及所提供材料基本精神的原則下,從自己最了解、最熟悉的感受最深、最有體會的角度出發,選擇使自己有東西可寫的論點。
(三)安排好文章的結構
文章的結構,即謀篇布局,對議論文來說,就是論點與論據的安排。在考場上作文,雖
然時間短,但仍應把文章寫成一篇有機的完整體,將論點和論據安排好,使論據圍繞論點,并能較充分地論證論點。為使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可按三段式進行安排:首先是提出論點。提出論點,可以開門見山,一開始便擺出觀點,可給人一個觀點鮮明的印象;也可以用引用入題或解題溯源等方法。其次便是運用論據進行論證。論證過程可以采用這樣幾種方法:
(1)正反論證。考試的作文題,很多都屬中性題,可以從正面進行論證,也可以從反面進行論證。
(2)層遞式論證。這種論證方式就是指在論證之前,對論證的問題先作深入分析,摸索清楚論題的方方面面,概括出它的幾個基本特征,再進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論證。
(3)并列式論證。這種論證方式是對論證的問題,在總論點的統率下,分別從幾個方面去展開論證,而這幾個方面,它們彼此的關系是平列的。最后是小結全文,呼應論點。這樣的結構,是議論文最基本的模式,這種按部就班的寫作路子,在考場應試的情況下,是最為穩妥的。
(四)靈活變通地運用例證
寫議論文,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這就需要聯系實際,運用事例,用事實展開論證,
才能使文章內容充實,有說服力。很多考生平時很少動筆,也缺乏材料的積累,所以臨到考試,根本無法寫作。有鑒于此,每位考生平時都需多注意讀報看書,積累材料。到臨場應試時,首先要盡可能采用靈活變通的方法,把自己掌握到的、想到的材料變通挪用或進行必要的加工發揮,按照論點的需要,適當加工,使它成為貼切的、說服力強的材料。當然,這種加工也應做到適度得體,不要隨意胡亂湊合,要注意刪除與觀點不吻合的材料。其次,在選用材料時要力求選擇最有代表性、能說明論點的材料。事實材料或理論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再次,選取材料時,要力求新穎,切忌來來去去總是選用那么幾個常用的材料,話也總是那些話,讓讀者覺得非常乏味。
(五)充分具體的說理和議論
一篇好的議論文,除了要選用有代表性、新穎而又有說服力的材料作論據外,還要注意
進行充分具體的議論和說理。很多考生都習慣以觀點帶事例,一個觀點提出后,接著羅列多個事例,文章從頭到尾,看到的只是材料的堆砌,缺乏分析,沒有議論。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思路不夠開闊,不懂得聯想,不懂得引申發揮,同時也不知在何處展開議論和發揮。
要開闊文章的思路,就應對論題多提幾個為什么。如1995年下半年的作文題是閱讀梁啟超《論毅力》文中最后一段,一般考生都說到有志者事競成,毅力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接著便列舉出不少這方面的典型事例來加以證明。這樣寫,盡管對問題有所論證,但這樣羅列一堆材料而不加分析議論,仍然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對于議論文來說,除了有論點、論據外,還必須有分析與議論,而議論往往就是緊隨在事例之后來進行的。如就這篇議論文來說,可以以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為例,他5歲時就能“指物作詩立就”,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神童。但成年后卻“愍然眾人矣”。是什么原因呢?沒有后天的勤奮努力。 在運用了這個事例后,可能馬上來一段議論,指出成功主要不是*天賦,而是后天勤奮,這樣將例證與議論結合起來,說服力就強多了。在分析與議論中,還可以結合現實去聯想與引申,基于現實的聯想與引申往往也具有深刻的說理性。
說明文的寫作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通過客觀地介紹、
解釋事物的形態、性質、特點、結構、功用、成因等因素,闡明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本質和規律,使人們對事物有明晰的、準確完整的了解和認識。說明文是一種應用性很強的文體,其使用范圍非常廣泛。大凡現實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從自然到社會,從具體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理,都可以用說明文來解說。它是傳播科學知識、記錄人類社會歷史資料的重要工具,與人們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有很密切的關系。隨著人類認識領域的不斷拓展,加強說明文的寫作訓練,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應用專科大學語文的作文考試把說明文的寫作列為目標之一,考生平時很有必要練習寫說明文。
在說明文寫作訓練中,或因觀察不細,抓不住事物的特點;或因材料欠缺,說明不具體;或因表達方式不當,文體混雜;或因沒有注意說明順序,條理混亂;或因介紹片面,影響其科學性。因此,寫說明文時要注意以下五點:
(一)了解和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特點:解說性、知識性、科學性
注意說明文的特點,才能達到說明文“給人以知”、“教人以用”的目的。如關于酸菜可
否食用及其營養價值的問題,報上曾有兩種截然相反的介紹。一種認為,酸菜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蛋白質、糖類、礦物質、乳酸等。酸菜還是良好的藥物,可治療慢性心臟病、多發性神經炎等疾病,多吃酸菜有利于健康。另一種卻認為,酸菜內含大量霉菌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質,會直接引發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等疾病,危害健康。兩種解說各執一端,令人無所適從。據有關專家分析,酸菜的食用效果及營養價值,和酸菜的不同品種、不同的生產環境、不同的腌制方法有關。報上的有關介紹未能注意這些知識,所說雖有一定道理,卻都有片面性、缺乏科學性。說明文既要注意知識性,也要注意科學性,兩者結合,才能真正“給人以知”。錢學森的《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用準確、周密、平實的語言,向人們介紹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與其最基本學科物理、數學的關系,并運用定義、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把比較抽象的學科知識說明得清楚明白。
(二)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
記敘文、議論文也要運用說明,但記敘文中的說明為記敘的人或事服務,議論文中的說
明為闡明作者的論點服務。在記敘文或議論文中,說明方式的運用都不是主要的,只有說明文才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這是說明文說明性的特點決定的。在寫作時,一定要注意說明文的這一特點,以把握住文體特點,避免出現文體混雜的現象。
(三)安排好說明的順序
說明文要反映事物一定的規律,就必須用心安排好說明材料的順序。說明運動、變化、
發展的事物,多應按時間先后、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安排材料。說明靜止的事物,多以空間方位為序,或由外及里、由里及外,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由左至右、由右至左來安排材料。說明事理的文章,則多由具體到抽象,或按事物的邏輯關系來安排材料。總之,說明有序是將客觀事物說明白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好說明文的順序,應依照說明的內容來確定。
(四)選擇合適的說明方法
寫作說明文還應依據說明的目的及提示事物本質特征的需要,選擇適當的說明方法。常
用的說明方法有:
(1)定義說明法,用下定義的方法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
(2)詮釋說明法,是對說明對象的特征、功能、原因等作解釋的說明方法。與定義法相比,詮釋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語言表述不如定義說明那樣嚴格。
(3)比喻說明法,用比喻對說明的對象進行解釋,使說明對象形象具體。
(4)比較說明法,用同類或異類比較具體的事物相比照,從而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5)舉例說明法,列舉典型的或較多的例證來解說較復雜的說明對象。
(6)引用說明法,大量運用掌故、引述典籍、文獻資料等說明事物。此外,還有圖表說明法、數據說明法等。我們應該練習、掌握這些方法,以便在寫作說明文時加以靈活選用或綜合運用。
(五)注意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說明文的語言特色是:準確、通俗、簡潔,這是由說明文的知識性、科學性的特點決定
定的。說明文要介紹科學知識,解說客觀事物,所以語言一定要準確。如果表述不確切,就會帶來不良后果。說明文使用廣泛,讀者層次不同,所以語言一定要通俗。如果文字晦澀難懂,就不能將有關知識告知讀者,真正做到“給人以知”、“教人以用”。說明文要求對事物的說明必須具體,但要避免瑣細,而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有時,說明需要詳盡一些,但要防止拖沓冗長,務求文句簡明干凈。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