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一,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擔?分)
世界觀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
方法論是人們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關系:一般說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對世界的看法如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會如何,既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倫;反過來說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體現了不同的世界觀。
因此,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教材8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是 共性和個性 的 辯證關系。
1、相互區別:研究的對象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范圍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是這些領域的特殊規律。
2、相互聯系:具體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基礎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世界共同本質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具體科學的發展,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了 世界觀 和 方法論 的指導。
3、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既不能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具體科學,也不能取消具體科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作用。
(科學的科學對嗎?為什么?“科學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家對哲學的概括和總結。他們認為,“科學的科學”包羅萬象的,從而混淆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事實上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既相互區別,由相互聯系的。)(選)
四、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意義 教材6 (掌握)
1,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包括兩方面:
(1)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和為第一性的問題(成為本原問題),對這個體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一性的問題,己任的認識能否反映客觀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唯物主義認識物質是可知論,徹底的唯心主義也是可知論)
3、意義:
(1)指導我們在實踐中要從客觀出發而不要從主觀出發,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2)指導我們在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去認識和探索客觀事物的規律。
五、唯物主義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教材8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特征:用物質的具體形態去說明整個物質世界。
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缺點是帶有只管猜測的性質,缺乏科學的論證。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特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在用宗教神學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1)機械性:用力學的尺度解釋一切“任何動物都說成是機器”
(2)形而上學性:用鼓勵、精致、片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逗人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3)不成地形: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3,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
達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是完備徹底的唯物主義。
六、**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一起考1、2、3或分考3)
1,社會根源: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剩余產品的出現,私有制的產生,積極的分化,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
2,緊急根源: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由于剝削者脫離生產,壟斷了精神生產活動,因而總是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當他們把這種觀點加以理論化,西永華以后就形成了唯心主義。
3,認識論根源;
第一,人們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觀與客觀,人士與事件是對立的統一,如果把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片面夸大主觀的作用,或者把認識的某一片斷加以絕對化,就會導致唯心主義。
第二,夸大感性認識會導致主觀唯心主義。
第三,夸大理性認識會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七,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選)
1,古代樸素辯證法:
特征:認為整個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但他們對世界的發展之提供了輪廓
的說明,對構成世界的具體細節缺乏論證,具有猜測性。
2,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
特征:把變化發展的主體看作是絕對精神獲絕對觀念;與唯心主義相結合;具有不徹底
性。
3,現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特征: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結合。
八,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選)
1,歷史條件: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資本主義盛會,其固有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越來越計劃,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2,自然科學條件:三大發現(1)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
(2)細胞學說
(3)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批判的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批判的吸取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
九,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教材10
十,建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 教材10(12分)
十一,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教材15(沒有考過)
十二,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錯誤是什么?教材11
第二章 唯物論(第1部分 物質論)
一物質概念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 教材30
二,如何理解列寧的物質定義?(如何理解辯證無為注意的物質觀?)教材32
三,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的理論的關系。教材33
四,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常考)
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不依賴人的意思,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運動指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2,關系:(1)從物質看,沒有不運動的物質。物質都處在永恒的運動中。如果把物質和運
動分開,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就是形而上學。
(2)從運動看,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如果把運動和物質分開,設
想離開物質的運動,就是唯心主義。
因此,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或特性。(選)
五,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系 教材35 (12分或考選擇)
六,承認向相對靜止的意義(選)
承認相對靜止具有重要的意義。
1,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
2,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科學區分十五。
3,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絕對運動。
七,物質和時間、空間的關系(時間、空間為何是客觀的?) 教材37
八,如何理解社會歷史的物質性 教材40
九,為什么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原理是一切從實踐出發的哲學依據?教材56(12分或選)
第二章 唯物論(第1部分 物質論)
一物質概念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 教材30
二,如何理解列寧的物質定義?(如何理解辯證無為注意的物質觀?)教材32
三,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的理論的關系。教材33
四,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常考)
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不依賴人的意思,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運動指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2,關系:(1)從物質看,沒有不運動的物質。物質都處在永恒的運動中。如果把物質和運
動分開,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就是形而上學。
(2)從運動看,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如果把運動和物質分開,設
想離開物質的運動,就是唯心主義。
因此,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或特性。(選)
五,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系 教材35 (12分或考選擇)
六,承認向相對靜止的意義(選)
承認相對靜止具有重要的意義。
1,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
2,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科學區分十五。
3,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絕對運動。
七,物質和時間、空間的關系(時間、空間為何是客觀的?) 教材37
八,如何理解社會歷史的物質性 教材40
九,為什么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原理是一切從實踐出發的哲學依據?教材56(12分或選)
第二章(第2部分 意識論)
一,意識的起源 教材41(12分或選)
二,意識的本質(什么叫意識)教材44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及其實現的途徑 教材46(常考)
四,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識的關系 教材46
五,**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55(12分必須會)
第三章 辯證法 (第一部分 辯證法的總特征:普遍聯系永恒發展)
一,普遍聯系的概念及意義 教材60-62
二,聯系的多樣性及其意義 教材62 (2003年考過小題)
三,如何正確認識條件 教材63
四,什么是系統及主要特征教材64-65(選)
所謂系統,是指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組成的統一整體。系統具有整體性,結構有序性,內部結構趨向優化的特性。
五,政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教材65-66(記)
六,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教材67(選)
(世界既是事物的集合體,也是過程的集合體)
七,兩種對立的發展觀(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表現及根本分歧)
辯證法是聯系、發展、全面考察問題的觀點;
形而上學是孤立、精致、片面考察問題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是在事物發展的動力問題,即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承認矛盾時辯證法的實質,否認矛盾是形而上學的要害。(選)
八,為什么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教材67(選)
第三章 (第二部分 對立統一規律)(大題)
一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的區別 教材72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76
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與次要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
(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理論)
(一)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1,相互區別:在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處于從屬的地位,其次要作用。
2,相互聯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主要矛盾,無所謂次要矛盾,反過來說也是一樣。主要矛盾的解決規定者次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的解決也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
3,而這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
(二)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
1,區別:在一對矛盾中,鬧噸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導的決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處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聯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主要方面,無所謂次要方面,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和影響著次要矛盾方面的解決,次要矛盾方面的解決也影響著主要矛盾方面的解決。
3,二者在一定的調價下互相轉化。
(三)意義:在實踐中,我們應當學會區分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基礎上的重點論。
(參考題: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論3-4分,聯系實際3-4分)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72
五,為什么說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教材74-75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6分題或選)
2,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6分題或選)
六,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及意義 教材75-76 (12分)
七,**為什么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教材71
第三章(第三部分 質量互變規律)
一,質量度及其意義 教材81
二,**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83 (大題)
參考題:量變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個人成長都有重要指導意義。
(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做量的積累,要善于抓住機遇,促成事物的轉變。)
三,量變質變形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教材85
第三章(第四部分 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肯定和否定的辯證關系(選)教材87
二,**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 教材88-89 (背)
自我否定 發展 聯系 揚棄
三,形而上學否定觀的錯誤 教材88
四,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內容及其意義 教材90-91
(為什么說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對事件的指導意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章(第五部分 辯證法的五對范疇)(考概念)
一,簡述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2
二,簡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4
(如何看待機遇問題?(1)機遇是偶然性的發現;(2)基于背后隱藏著必然性;(3)實踐中我們要抓住機遇,努力發現必然規律)
三,簡述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8
(分清楚四種情況: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能,可能性有客觀根據,不可能沒有客觀根據;二,要分清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二者都有客觀根據,現實可能性是目前有條件實現,抽象可能性是目前沒有條件實現;三,要分清兩種相反的可能性,極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是對可能性大小的一種科學說明和測定。)
四,簡述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00
五,簡述本質和現象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02
第四章 認識論 (第一部分 實踐與認識)
一,實踐的定義,特點,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選)
二,時間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材109-112
為什么事件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事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大題)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事件不僅是認識的來源,還是認識發展的動力)(6分)
三,簡述直接和間接的關系
1,直接經驗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他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
2,就整個人類來說,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但對每個人來說,其知識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一部分是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獲得的知識。
3,由于人的生命和經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所以,學習間接經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間接經驗也要實踐中學。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 源和流 的關系(選)
四,兩條對立的認識路線 教材112 (選)
五,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1,(強調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產生和發展的。
2,(能動性)堅持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揭示了人類認識的發展規律。
3(革命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和說明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別 教材114 (背次題或第五題)
七,能動的反應是摹寫和創造的統一 教材115(選)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教材116(考過多選 背基本理論)
九,簡述認識的辯證過程 教材115-120 (考小題)
(為什么人類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加偉大?因為(1)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時間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十,簡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為什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教材119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時間是理論的基礎,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2,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可以取得成功,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會導致失敗。)
第四章(第二部分 真理論)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二,判斷主觀真理論 教材121(選)
(主觀真理輪還表現為:多數人擁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邏輯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教材121 (背)
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22-124
大題: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一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而導致失業失敗;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踐中不能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導致失敗。)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六,為什么說實踐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標準的辯證法)教材126(看)
七,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教材127 (看)
第五章 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一,什么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選)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發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腐朽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阻礙作用。
二,勞動在猿變人中的作用(為什么勞動起了決定作用)教材137(選)
三,為什么勞動是一般性和社會形式的統一 教材138-139 (選)
四,什么是勞動的社會性?(選)
1,人類從事生產勞動不能單個人孤立地進行,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
2,勞動又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
3,勞動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是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統一,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中介。
五,人與動物的區別 教材139(選)
六,什么是生態系統?他是由那些部分構成的? 教材141(選)
七*什么是環境問題?當代人面臨的環境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教材142(當前重點)
八,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 教材144
九,地理環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教材146(背)
十,人口生產不同于物質生產的特點 教材148(背)
十一,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教材149(背)
十二,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教材154(背)
第六章 社會基本結構與社會形態的更替
一什么是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就是指組成人類社會的要素及其聯系和關系。
社會分為:經濟領域 政治領域 意識領域
相應就有:經濟結構 政治結構 意識結構
二,什么是社會經濟結構 教材156
1,什么是生產力 教材157
2,什么是生產力系統 教材157
3,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背)
科學不是生產力的獨立要素,科學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是潛在的生產力,把它應用到生產的過程,可以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
(1)被勞動者所掌握,可以轉化為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
(2)滲透到勞動資料中去,可轉化為勞動工具。
(3)滲透到勞動對象中去,可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
(4)應用于生產管理,可提高管理水平,進而提高生產力水平。
4,生產關系及其三方面的關系 教材159(背)
三,什么是社會政治結構 教材162
四,什么是社會意識結構 教材167
五,社會意識的一般特點 教材169(背)
六,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教材170-173 (背)
(參考題:1,運用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性的原理,說明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可能性;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七,關于社會形態問題 教材174(選)
八,什么是技術社會形態 教材175(選)
九,為什么說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所謂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向自然界的發展一樣,是客觀的,物質的,辯證的過程,具有補一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選)
十,簡述歷史決定論與主體選擇的一致性 教材179-189
十一,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教材182(選)
第七章 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辯證關系)(背)教材188-191
聯系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辯證關系)教材192-196(背)
聯系政治體制改革
三,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教材196-201(選)
四,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材202-205
五,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教材180 (背)
六,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1,(選)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缺陷
一,只看到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研究生產這些動機的物質根源。
二,沒有看到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2,歷史唯心主義長期存在的根源
(1)階級根源:剝削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必然夸大腦力勞動的作用,夸大個別人的作用,貶低生產勞動的作用。
(2)社會根源:生產力水平低,生產規模小,社會發展緩慢,限制了人們的眼界,是人們難以看到物質生產的作用。
(3)認識論根源:社會歷史的發展離不開人們有一使得活動,而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在歷史上往往比較突出,讓人們容易在認識上產生錯覺,誤認為是人們的思想動機或少數英雄人物的思想動機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3,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背)
人民群眾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或統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
人民群眾決定歷史的作用:
(1)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生產了人們生活必需的物質資料,提供了從事其他活動的物質前提。
(2)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為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手段;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精神財富創造的源泉;人民群眾直接參與了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
(3)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4,如何正確評價杰出人物的作用 (背)
(1)杰出人物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正確認識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
(2)在階級社會里,杰出人物總是一定階級的代表,因此,必須對杰出人物作階級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現,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因此,必須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統一的觀點分析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
(4)杰出人物既有功績,又有錯誤,因此我們對他們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七,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背)
(1)科學滲透于生產力系統的各要素中,可以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
(2)在當代新技術革命的條件下,科學對物質生產不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導和超前的作用,成為第一生產力。
(3)科學技術是推動當代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杠桿。表現:
第一,又科學技術造成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率越來越高;
第二,自然科學從理論突破到新產品試制成功的周期越來越短;
第三,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生產力的發展呈加速的趨勢。
八,交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教材228-232
第八章 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
一,什么是社會進步?
指人類由低級向高級合乎規律發展的前進運動,包括物質文敏和精神文明。
二,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關系 (考過)
三,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關系 (背)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官邸哪。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的意義、理想、目標、態度的根本觀點和看法。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的核心是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2,世界觀決定人生觀,是人生觀觀的理論基礎。世界觀怎樣,人生觀也會怎么樣,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也不同。
3,人生觀對世界觀有重要的影響,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很難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4,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是要明確人生的意義,為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作出共貢獻。
四,自由和必然的辯證關系
1,必然性質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2,自由與必然是辯證的統一。自由不能脫離必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以必然性為前提,沒有必然無所謂自由。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自由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在階級社會沒有超階級的自由;自由是通過對必然的認識和改造獲得的)
五,如何理解人的本質?(背)
1,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
2,人本質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
3,人的本質是隨社會關系的改變而變化的
4,在階級社會人的本質具有階級性,沒有超階級的人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