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名、選、填)
一、認知和認知心理學
1、認知是一種心理活動,它包括知識的獲得、貯存、轉化和作用。
2、認知心理學代表心理學研究的一種特定的理論定向、角度和途徑。這種途徑強調心理結構和過程。
二、發展史
1、內省:指被訓練過的觀察者仔細的、小心地注意他們自己的感覺,精確的辨別這些感覺,并盡可能客觀地報告這些感覺。
2、一些心理學家把1956年9月11日確定為認知心理學的生日,許多重要的研究者出席了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討論會。Ulric Neisser(1967)出版了《認知心理學》一書。
3、行為主義是一種僅僅依靠客觀的、可觀察的反應的途徑,他強調行為的環境決定性,而。行為主義者認為內省法過于主觀,是不科學的,意識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當地進行研究。
4、重要的新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學,大部分早期的有關問題解決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完成的。格式塔心理學派也強調頓悟在問題解決中的重要。
三、認知心理學現狀
1、生態學效度是指研究所獲得的結果也應該能夠適用于現實世界中自然發生的行為。
2、認知科學是當今試圖回答有關心的問題的一個領域,他考察知識的性質、組成、發展和運用。
3、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知道方法)
⑴腦損傷病人研究;⑵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⑶磁共振成像;⑷事件相關電位;⑸單細胞記錄技術。其中⑸不能用在人類身上。
第二章 知覺
一、模式識別的含義與理論
1、 知覺:是使用我們先前的知識,收集并解釋我們的感覺所登記的刺激的過程。
2、 ※模式識別理論的主要假設,觀點,彼此之間的區別?
①所謂的模式識別是指對感覺刺激復雜排列的識別。
②模式識別理論:⑴模板匹配理論;⑵原型模型;⑶區別性特征模型;⑷計算途徑。
⑴原型模型:按照原型模型,刺激與原型之間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確。
⑵ 區別性特征模型認為,我們對刺激的辨別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些將一個刺激同另一個刺激區別開來的特征叫做區別性特征。在解釋人們如何識別字母 時,該模型認為在人的記憶中存儲著每個字母的特征成分。在記憶中的區別性特征相比較。區別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區別性特征是不變的,不管一個字母是手寫 體、印刷體還是打字體。
◎※當要求識別整體時,局部特征的性質,即局部特征是否與整體特征相匹配,并不影響整體的知覺。然而,當要求識別局部時,整體特征的性質,即整體特征是否與局部特征相匹配,影響局部的知覺。這些結果提示知覺過程中存在整體優先。因此,上述結果模式稱整體優先效應。
⑶ 區別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實驗證據的支持。Gibson的研究證明,當一些字母共用很多關鍵特征時,人們判斷這些字母是否相同要花更長的時間。共用許多關 鍵特征,被試判斷這兩個字母是否相同,其潛伏期要長。對類似這樣的字母對,判斷得相對要快。判斷的速度快慢依賴于共用的區別性特征的數目。
區別性 特征模型的優勢在于,它不僅與心理學實驗數據一致,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學研究證據的支持。某一個神經元可能對一個垂直的光柵有強烈的反應,而距離非常近的另 一個神經元,則可能對偏離垂直方向10°的光柵有最強的反應。一小塊視皮層可能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神經元,其中一些對垂直的線條作出特別的響應,另一些對水 平的線條作出特別的響應,還有一些則對特異性的斜線作出特別的響應。視覺系統似乎包含了一些專門的特征覺察器,它們幫助我們對字母和簡單模式的某些特征作 出識別。
⑷計算途徑。考察三維形狀的分類,這種成分識別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一個特定觀察角度的物體,可以用一些簡單三維形狀的排列來表征。Biederman將這些簡單的三維形狀稱作幾何離子。
3、※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
到 目前為止,我們所討論的模式識別理論主要集中在人們如何覺察孤立的客體。自下而上加工也叫數據驅動或刺激驅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知識點-茅盾
09-24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