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關系的職責和功能
第一節(jié)
一、公共關系的基本職責
(一)公共關系的職責是指公共關系在組織的行政管理或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工作范圍及其應承擔的責任。
(二)最基本的職責包括收集信息、輔助決策、傳播推廣、溝通協(xié)調、提供服務。
1.收集信息(作為組織的預警系統(tǒng))
<1>收集與組織形象有關的信息;
<2>產品形象是組織形象的客觀基礎,產品質量是影響組織形象的關鍵因素。
<3>組織形象信息,主要包括:
(1)公眾對組織機構的評價;
(2)公眾對組織管理水平的評價(主要評價有經營方針是否正確;組織發(fā)展目標是否合理;市場預測是否準確;用人是否得當);
(3)公眾對組織人員素質的評價;
(4)公眾對組織服務素質的評價。
<4>收集組織環(huán)境中的各種信息,收集的信息具有宏觀性和社會性的特點。
2.輔助決策,意義是讓公共利益貫穿于組織決策過程的始終,以避免組織決策只顧自身利益的片面性。
<1>為確立決策目標提供建議,從社會角度評價決算目標的社會制約因素和影響效果,努力使組織的目標決策與公眾利益和環(huán)境因素相容。
<2>為決策提供信息服務。
<3>協(xié)助擬定和選擇決策方案,是實現(xiàn)目標的各種方法、措施的總和。
<4>從公共關系角度評價決策效果。
3.傳播推廣,是公共關系活動的主要方式和關鍵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造輿論,告知公眾,是公關傳播最基本的功能。
<2>強化輿論,擴大影響,是公共關系傳播的重要任務。
<3>引導輿論,控制形象,其職責在于調節(jié)組織的信息流量和方向,引導公眾輿論向積極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并根據(jù)輿論反饋適當調整組織的行為,控制組織的形象(課文p49倒數(shù)第一段重點理解)。
4.協(xié)調溝通,是公共關系的根本職責,即運用各種協(xié)調溝通手段為組織的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人和”的環(huán)境。
<1>協(xié)調內部關系,增強組織凝聚力,即通過建立和完善組織內部的各種溝通渠道和協(xié)調機制,促進組織內部信息交流;公共關系是一種內求團結外求發(fā)展的經營管理藝術,內求團結是外求發(fā)展的前提和保證。
<2>開展社會溝通,建立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首先要處理好各類直接的業(yè)務往來關系;其次要妥善處理好組織與各種權利制約部門之間的關系;再次要主動建立和發(fā)展各種非業(yè)務性的社會關系。
5.提供服務,公共關系通過信息性、傳播性、協(xié)調性、支持性、輔助性的服務使組織內部運轉得更加順暢、協(xié)調,使組織外部環(huán)境更加和諧、良好。
<1>在組織內部為各個業(yè)務部門和職能部門服務。
<2>在組織外部提供社會服務。
二、與公共關系職能相關的活動范疇1.交際,指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直接交往,借助于個人媒介所進行的相互溝通,即“人際溝通”,是公共關系的傳播方式之一,是公關的一種手段,但不能等同于公共關系。
2.宣傳與新聞
<1>宣傳是一種單向的心理誘導、行為影響和輿論控制方式。
<2>新聞兼具報導和宣傳兩重功能,介于客觀的新聞報導與主觀的宣傳活動之間的“公共關系新聞傳播”現(xiàn)象,即公共實務活動中的“發(fā)布新聞”和“制造新聞”。公關的宣傳是以對公眾的了解和尊重客觀事實為前提的。
3.廣告
廣告是一種“付費傳播”,即廣告主付費購買傳播媒介的使用權來推銷其產品、服務或觀念。是一種自我宣傳方式,主觀性比較強,具有明顯的傾向性、渲染性和夸張性。而公共關系強調在信息傳播中體現(xiàn)真情實意,以客觀公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yè)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yè)發(fā)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語言學概論復習筆記第七章(語言和社會)
09-162022年浙江自考商務交流(二)知識點匯總
07-2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