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紀文學
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起點: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67年)
終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17世紀中葉。
初期:公元5—11世紀
中期:公元12—15世紀 (中世紀文學)
末期:公元15—17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
中世紀文學的狀況:
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間文學色彩。
主要包括:
1.教會文學(正統文學 取材《圣經》)
體裁:圣經故事、圣徒傳、禱告文、贊美詩、圣徒言行錄、夢幻故事、宗教劇等。
作者:教會僧呂
主要內容:贊美上帝的權威和歌頌圣徒的德行,宣揚禁欲主義和來世主義思想。
主要手法:夢幻、寓言、象征。
2.騎士文學(世俗封建主義文學) 興盛地:法國
宣傳騎士道“忠君、護教、行俠”的騎士精神,反映大量騎士與貴婦間的“典雅的愛情”肯定對現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這是對基督教禁欲主義、來世主義極大的沖擊。
主要內容:描寫騎士愛情和冒險故事、宣揚和美化騎士精。
主要體裁:
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
作者:封建主、騎士
騎士抒情詩 內容:描寫騎士們的所謂“典雅的愛情”。
中心主題:騎士對貴婦人的愛和崇拜。
破曉歌最為有名。
分為三個系統:
古代系統:根據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改寫。著名的作品:《亞歷山大傳奇》
騎士敘事詩 《特洛伊傳奇》《埃涅阿斯傳奇》
不列顛系統:主要寫不列顛王亞瑟和他的圓桌騎士的故事。作品:《特里斯
和伊瑟》
拜占庭系統:《奧卡森和尼柯萊特》
3.英雄史詩(歌頌封建時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長篇史詩)。
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史詩《貝奧武甫》 (流傳至今最完整的一部
早期英雄史詩)。
前期英雄史詩
(中世紀初期) 日耳曼人:《希爾德布蘭特之歌》
芬蘭:《卡勒瓦拉》(又譯《英雄國》)
冰島:《埃達》《薩迦》
《貝奧武甫》:上篇《鹿廳》 下篇《屠龍》
中心主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詩中的英雄具有忠君愛國、英勇善戰的
高尚情操。
后期英雄史詩 法國:《羅蘭之歌》(愛國主義的主題)
(中世紀中期) 西班牙:《希德之歌》
德國:《尼伯龍根之歌》
俄羅斯:《伊戈爾遠征記》
英雄史詩特點:
(1)民族遭難、民族英雄拯救民族,脫離苦難。
(2)風格莊嚴、激越。
謠曲:以描寫生活的悲劇或歷史題材為主,不少作品塑造下層人民喜愛的英雄,具有平民意識。最有名的:英國《羅賓漢謠曲》
4.城市文學(反映中世紀城市生活和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愿望)
主要特征:適應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取材于現實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侶的暴虐、愚昧、贊揚市民的才智,具有較強的現實性。
主要創作手法:諷刺
主要體裁:韻文故事、諷刺故事詩、抒情詩、市民戲劇等。
《列那狐的故事》:以動物諷喻現實,通過動物間的斗爭來反映城市內部各階層間的矛盾沖突。在動物故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體現市民階級的二重性:
一方面:與象征豪門權貴的獅、狼、熊、等大動物斗爭,表現了市民階級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反抗思想。
另一方面:它又欺凌和殘害象征貧苦人民的麻雀、烏鴉、雞、兔等小動物,表現了市民上層與下層之間的斗爭。
詩中運用喜劇手法,通過動物的形象歌頌了市民階級的機智諷刺和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