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國民參政會:是1938年根據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而成立的民意機關。據組織條例規定:國民政府對內對外的重要施政方針在實施前,必須交國民參政會議決。初期的國民參政會的確為各黨派、各階層人士提供了一個發表政見的場所,也通過了一些有利于抗戰的決議,推動了國家民主化的發展。但自武漢、貴陽失守以后,隨著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發展,國民參議會日益成為國民黨粉飾專制統治、欺騙人民的御用工具。
102、簡述戰國時期主要的選官方式?
(1)薦舉之法。春秋時期就有薦舉之法,戰國時期逐漸形成制度,當時各國貴族、官僚競相養士,推舉人才,朝中大臣和郡縣官員也有義務定期向國君推薦人才,并實行薦舉連坐,即推舉者對被舉者是否稱職承擔法律責任,以確薦舉制度的有效實施。
(2)自薦。戰國時期游說縱橫遍布天下,這些士憑著自己的才能和學到的知識在列國之間擇主而事,他們通過直接給國君上書或游說等方式自己推薦自己。
(3)除掌握知識和擁有能力的士階層外,一般庶民還可以通過耕戰而‘因功授官’,功較能更容易掌握,故此標準更易為大多數人所掌握,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也具有重要意義。
(4)也應看到的是,在戰國時期,世卿世祿制的殘余仍有很大程度的殘留,以血緣關系作為選拔官吏的依據,在戰國時期官員選拔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103、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軍政一體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東漢末年必改刺史為州牧后,作為管理地方的高級行政長官的州牧多兼軍職,這一傳統被魏晉南北朝各政權所繼承。魏晉以后,州刺史一般均兼任軍職,或由都督兼領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將軍,不領軍職的刺史稱為‘單車刺史’,不僅權責有限,而且為時俗所輕,地位十分低下。到南北朝時,單車刺史被取消,刺史兼領軍政趨于制度化。此外,這一時期各政權在州上所設之官,如都督諸州軍事,作為地方高級統兵武官,也同時兼管地方軍事與行政。
(2)這一時期郡之官制基本遵循兩漢制度,設守及丞,魏時還恢復了都尉之制,但郡守多兼領軍職,加將軍之號,無軍職之郡守地位低,為人所恥笑。
從上述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高級地方政區的行政權已為武官所把持。在北方地區,還有一種完全的軍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即軍鎮。十六國末,北方各政權將軍事要沖駐軍及其家屬和所管人口與一般平民分開,稱為‘鎮民’,其轄區稱稱‘軍鎮’,長官稱‘鎮將’。鎮將負責軍鎮內的軍事和民政,實行軍事化宣。軍鎮形同一級行政區,大約與州的行政級別相當。
104、簡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政權積累的行政管理?
(1)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當家作主。
(2)加強黨對政權的領導、保證行政管理的正確方向。
(3)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民族地區民主自治政府。
(4)加強決策,密切政府與群眾的聯系。
(5)建立和完善行政機關辦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6)實行人民監察制度。
(7)嚴厲懲治干部的貪污行為,保持行政機關的廉潔。
105、簡述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
(1)人民委員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行政機關,在行政組織系統中居于最高領導地位。人民委員會對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人民委員會在中央執行委員指定的范圍內頒布各種法令和條例,但與大政方針有關者,必須事先報告中央執行委員會或其主席團審核批準。
(2)人民委員會根據行政工作的需要和分工負責的原則,設立各種人民委員部和各種職能性的委員會,作為人民委員會行使國家行政權的職能機關。
(3)人民委員會的直屬機構還有郵政總局、國家人民銀行、中央出版社、中央印刷局、外貿總局、中央合作總社、政府機關報《紅色中國》、總務廳、中華蘇維埃大學等。
106、解放區干部考核和獎懲方面有哪些主要特點?
(1)把對敵斗爭的表現作為干部考核和獎懲的主要條件;
(2)重視司法干部的考核和獎懲;
(3)嚴厲懲治干部的貪污行為。
107、試述秦朝時期軍相制度的變遷?
秦漢時期的宰相制度經歷了從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書臺的演變過程,這一演變過程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斗爭的產物。
(1)丞相制:
丞相制是秦至西漢初年的宰相制度,實際上是一種獨相制,雖個別時期曾設立左、右丞相,但其中也僅有一個負主要責任。這一時期的丞相權力十分廣泛,主要有以下幾點:在立法上負責草擬或組織草擬法律;在司法上有劾案查官及行誅罰權;在軍事上可充當皇帝的軍事顧問,特別是在不設太尉期間更是如此;在行政上有參與行政決策,總領百官,處理日常政務之權。
(2)中外朝制
隨著皇權的上升,漢武帝開始貶低丞相,不僅在禮儀上貶低丞相,而且在組織機構上也蓄意分割相權。其方式是實行中外朝制,以架空相權。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兩套處理政務的官員系統。漢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讓他們充任自己的高級侍從,擔任侍中、給事中、尚書等官職,出入宮廷,組成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形成中朝決策的格局。從此中樞體制發生變化,軍國大事由皇帝先交內廷議決,再交外朝官執行。這樣由宮廷侍從官組成的中朝掌握國家政務的決策權,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退居執行政務的地位,國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宮廷轉移,中朝官對外朝官處于壓倒優勢的地位。中外朝官制的實行,起到了削弱相權的作用,確保了皇帝作為國家行政首腦的地位,皇帝通過中朝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指揮國家的行政活動。
(3)三公宰相制
漢成帝時,從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即改丞相為大司徒、太尉為大司馬、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官,三公共同擔任相職,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三公宰相制使全國政務被一分為三,一相制為三相制所取代。
(4)尚書臺
中外朝制形成后,中朝機構地位崇高,成為事實上的中樞決策機構,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并未因此完全解決,皇帝在削奪丞相的中樞決策權后,又蓄意削奪其事權。這導致了內廷辦事機構尚書臺的成立。
秦及西漢初年,尚書是少府屬員,并無特殊權力。從漢武帝時起,尚書的事權逐漸擴大,并隨之成立機構。東秦及西漢初年,劉秀建立起龐大的尚書機構,并正式稱尚書臺。尚書臺長官總典紀綱,無所不統,從制度上取代了三公宰相的行政決策參與權,自此以后,尚書臺成為事實上的國家行政機關。
尚書的職權遠高于三公,但在國家機關體系中,尚書臺仍隸屬于三公屬下九卿之一的少府,以尚書指揮三公必然在行政運行中產生矛盾,影響政令的推行。為解決這一矛盾,又創立領或錄尚書事的制度,即用內廷高官領或錄尚書事,總攬朝政,以使尚書臺所作出的決策在三公府得以順利執行。這樣,領或錄尚書事成為真正的宰相,三公僅是名義上的宰相而已。
108、試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設計的責任內閣制?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法律文獻,是南京臨時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相比較,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點,即不是采取總統制,而是采取責任內閣制。
(1)根據《臨時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由臨時參議院選出,享有總攬政務、公布法律、發布命令、統率軍隊、制定官規官制、任免官員、和戰、戒嚴、榮典、赦免等權力,但是這些權力的行使,要受到四個方面的限制:
①參議院決議的限制,參議院可以通過決議彈劾總統和否決總統的提案;
②參議院同意權的限制,總統上述權力的行使大多都要經參議院同意;
③國務員副署的限制,總統公布法律及命令時,須有國務員副署;
④事實上的限制,如軍政、軍令權等事實上都是由專門機關行使的,總統難以與聞。可風,依《臨時約法》,臨時大總統只是一種負實際行政責任的單純的國家元首。
(2)《臨時約法》賦予了國務總理和國務員以實際的行政責任:
①從國務員的產生看,國務總理由大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后任命;其余國務員則由總理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后由總統任命。所以,國務員實際上并不對總統負責,而是對參議院負責。
②在國家行政活動中,‘國務員輔佐大總統負其責任’,大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均須國務員副署,如認為發布的命令不合適,國務員有權駁回。
③從國務員總理的地位看,他是國家的實際行政首長,也是國務員的首領,對于國家行政事務負有全面責任。國務總理不僅是國務會議的主席,而且有權中止各部總長的命令和處分,并可對地方長官發布調令和指令。可見,《臨時約法》所設計的行政體制不再是總統制而是責任內閣制。
(3)《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是有其現實原因的。當時,南北議和已經告成,孫中山按協議即將讓位于袁世凱,將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顯然是包含著限制袁氏專權以保民國的目的的。
109、中外朝制:指武帝時中外相所形成的兩套處理政務的官員系統。漢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讓他們充任自己的高級侍從,擔任侍中、給事中、尚書等官職,出入宮廷,組成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形成中朝決策的格局。從此中樞體制發生變化,軍國大事由皇帝先交內廷議決,再交外朝官執行。這樣,由宮廷侍從官級成的中朝掌握國家政務的決策權,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退居執行政務的地位,國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宮廷轉移,中朝對外朝官處于壓倒優勢的夫位。中外朝制的實行,起到了削弱相權的作用,確保了皇帝作為國家行政首腦的地位,皇帝通過中朝可以更直接的、更有效地指揮國家的行政活動。
110、羈縻府州:是唐代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一種帶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羈縻府州皆以各地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許其世襲其職。羈縻府州還有財政上的自主權,但必須受邊州都督和各都護府的統領。
111、幕僚長制:是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推行的一種機關工作制度。國民政府把機關工作分為政務工作和事務工作,主管長官著重負責政務工作,而常務次長、秘書長、主任秘書、支部書記等官吏則著重負責工作。這些負責事務工作的就稱為幕僚長。提倡幕僚長之目的,是要各級幕僚長負起責任,不要事事推給主管長官,妨礙主管長官對重要政務的籌劃與處理。但由于幕僚長負責制與行政長官個人集權制是矛盾的,這就決定了幕僚長制時行時的命運。
112、以黨透政:是戰后國民黨為進一步加強對行政活動的監督所推行的工作方式。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決議規定:凡本黨決定的政策,由黨部提交同級政治委員會決定后,命令從政黨員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為施政的依據,并檢查其成效。同時,在民意機關和群眾團體的黨員中遴選若干人,組成黨團,指導執行黨的決議和各項方針政策。
113、軍事管制委員會:是在人民解放區總部、軍區及前線司令部的領導下,新收復的大城市軍事管制期間統一的軍政領導機關。實行軍事管制是臨時性、過渡性的措施。軍事管制委員會作為人民民主政權的一種過渡性的組織形式,在肅清反革命勢力,安定社會秩序,幫助建立人民政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114、簡述秦漢中央政府的行政監察制度?
(1)秦漢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監察官員,既掌管監察,又擔任副丞相。這時的監察權和行政權膠著在一起,副丞相的身份使御史大夫也受丞相的統制,并未成為獨立于行政之外的政治實體。御史大夫的屬官分為兩部分,一是以御史丞相為首,在御史府協助御史大夫處理政務,二是以御史中丞為首的設于宮內的部分官員。從職責分工來講,御史丞側重于協助處理御史大夫副丞相職務的事項及施政過程的行政監察,御史中丞則分管皇帝直接交辦的監察工作。
(2)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宰相制度的變更也使監察組織發生變化。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后,不再擔任監察的任務。與此同時,專門設立了以御史中丞為首的御史臺。御史臺雖名義上仍隸屬于少府,但實際已獨立執行監察的職能,這標志著監察權開始同行政權相分離。御史中丞糾察百官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通過督部刺史糾察地方官員,二是通過侍御史、殿中執法糾察中央官員,三是通過公卿奏章,糾察百僚。
115、簡述清朝議政的會議形式?
清朝議政的會議形式有議政王大臣議、廷議、九卿議、閣議等。
(1)清朝前期,由議政王和議政大臣組成的議政大臣會議議處軍國大事,這是氏族制度殘余在行政決策過程中的反映。清軍入關后,議政王大臣仍作為最高權力機構行使其中樞決策的功能。康熙前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達到頂峰,但議政王、議政大臣均為守舊勢力的代表,康熙親政后,深感這種議政制度嚴重削奪了皇權,便通過裁減議政人員人數和縮小議政會議的職權范圍來冷落議政大臣會議,先后以南書房、內閣作為皇帝議政章詔的工具。軍機處成立后,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完全衰落。
(2)清朝對一些涉及面廣或業務性強的重大政務,常召開廷議和九卿議,也可以奉行閣議。清朝廷議通常由內閣大學士、都御史、親王參與,如所議涉及軍事,正、副都統,將軍皆可作為廷臣參加會議。凡專門問題或涉及廷臣本身之事而不便令廷臣自行研究的,則下九卿議。清朝九卿指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有時皇帝為求慎重,先將某事交六部某部研議,然后再將某部擬議的方案下九卿再議。
此外,凡有大政還可交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奉行閣議。以上廷議、九卿議、閣議的結果最終由皇帝獨斷。
116、簡述1947?南京國民政府改組後與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同及其性質?
(1)1947年改組后的國民政府與抗戰期間的國民政府有如下三點不同:
①擴大國民政府委員的職權。
②吸引部分國民黨以外人士參加,號稱是‘多黨政府’、‘聯合政府’。
③試行行政院負責制。行政院根據國務會議的決議,對行政事務‘負全責’。但國民政府主席的權力并沒有削弱。
(2)改組后的國民政府是‘由訓政達到憲政之過渡期間’的政府。雖然吸收部分國民黨以外人士參加,但并未改變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專制政體。
117、簡述1948年,‘行憲國大’后,南京政府的行政決策體制?
1948年‘行憲國大’召開后,由于整個政治體制的變化,南京政府的行政決策體制和決策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1) 總統處于行政決策中樞地位。從形式上看,‘憲政時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體制為責任內閣制,而不是美國式總統制,但憲法同時給總統獨裁留下了充分的活動余地。同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還賦予總統以‘不受憲法有關條款限制’的緊急處置權。
(2) 行政院的決策。行政院作為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有大量的決策活動,決策均由行政院會議作出。但是,行政院的決策多帶有技術性,是為了總統或立法院提供方案和建議,供總統或立法決斷。
(3) 國民黨對行政決策的控制。憲政時期,國民黨已‘還政于民’,理應不再干涉行政事務。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蔣介石任總統期間,一些重大決策均可以總統名義作出,而不必以國民黨中央名義出現。但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后,沒有總統名議的遮掩,他仍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控制著政府的人事權、軍權指揮權、財政權和行政權。
118、簡述為解決政權建設迅速發展和行政干部嚴重不足的矛盾,人民民主政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結合民主選舉,大量選拔工農積極分子,充實各級基層政權。
(2)從軍隊中抽調有一定工作的干部戰士留在新解放區擔任行政干部。
(3)通過增設副職,為奪取全國政權儲備干部。
(4) 通過舉辦各種干部學校和培訓班,為新政權培養和造就干部。
(5)爭取和改造舊政權人員,特別是舊政權中的專業技術人員,以解決新政權建設的需要。
(6)吸收黨外民主人士參加民主政權,發揮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119、試論西周王朝的行政決策與聯絡方式?
由于西周王朝是等級君主的國家結構,在行政決策與行政聯絡上分為上下級縱向的行政決策與聯絡和平級間的橫向決策與聯絡兩種方式:
(1)縱向的行政決策與聯絡
縱向的行政決策,指中央朝廷、諸侯和卿大夫小朝廷的層層行政決策,其共同特點是實行君主專制,即最后決策權由君主兒獨掌。
中央朝廷行政決策的最后決斷權掌握在周天子或其代理人手中,其核心精神是國務由一人裁定以示天下一主。決策地點除朝廷以外,還可以在宗廟、效野、軍旗以及巡獰之地。參加決策會議的人數亦無一定限制,通常是輔貴族,由他們協助王作出決策。涉及四方諸侯的事務,常要利用‘巡獰’或‘朝覲’待禮儀形式,在征詢意見的基礎上經過祭天的儀式將政令加以發布。
巡獰是周王在效外設壇召集各方諸侯對重大問題朝廷謀議,發布政令的會議形式,朝覲則是諸侯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述職的一種禮儀。涉及個別國家的問題,天子可在述職后立刻決斷。如有涉及多國的共同問題,則在朝覲后奉行‘殷同’之禮,即天子帶領諸侯群臣在效外設壇,經協商后向諸侯發布政令。諸侯與卿大夫間的決策與聯絡方式大體與此相似,上級對下屬均有巡獰之權,且其巡獰范圍依其實力而定。
上下級的縱向聯絡除巡獰、朝覲的述職以及天子發布政令這種直接聯絡溝通方式外,還可間接聯絡溝通,即由天子派使臣慰問諸侯,或諸侯遣使臣朝見天子,稱為聘。
(2)橫向的行政決策與聯絡
諸侯之產是、卿大夫之間的聯系與決策,按照‘朝會’、‘聘問’等禮儀形式進行。
朝會是諸侯間直接拜訪,細分為‘朝’和‘會’兩種形式。朝指諸侯國君彼此到對方宮廷去拜會,會則是諸侯彼此在國都之外的效野拜會。無論是朝還是會,各方君主均可達成某些協議。此外,還要奉行一種在神前發誓的殺牲飲血議式,稱為‘盟’。會盟成為西周時期諸侯之間、卿大夫間進行決策的重要形式。
朝會乃是一種直接溝通方式,另有‘聘問’這一間接溝通方式,即諸侯派使臣互相訪問。其中‘問’是一種小聘,禮節規格不高,可隨時奉行。大聘稱‘殷聘’定期舉行,且禮儀隆重。諸侯通過聘問達到溝通感情,協商關系的目的。
120、試述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發展趨勢?
盡管近代中國行政管理走過的是一條荊棘叢生、坎坷不平的道路,但其改革和進步的趨勢仍然清晰可見,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清晰度越來越明顯,最后終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標志,翻開了中國行政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1) 舊的管理體制已經崩壞,改革成為時代潮流。
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清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原有的行政體制進行了局部的改革。甲午戰爭后,伴隨著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舊的行政體制又得到較大范圍的改革。但是這次改革的成果與變法運動一起很快被頑固派扼殺了。在隨后的‘新政’和預備立憲中,傳統的行政體制在保證皇權至上的前提下,又作了盡可能的改革。盡管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裝潢門面,卻也顯示出歷史進步的不可抗拒性。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將行政體制改革大大地推進一步。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的確有許多新的東西,行政體制是新的,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是新的,行政管理的思想和原則也是新的。所有這些,都給以后歷屆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辛亥革命后歷由統治地位的政府盡管并沒有認真按這些新的東西去辦,有的甚至又重新舉起帝制的旗幟,但在大多數場合下,還得打著這些東西作為招牌,并不斷地對舊的管理體制作些修改和改革。因為改革已成為歷史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誰要逆歷史潮流而動,拒絕改革,不僅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而且將會被歷史潮流所吞沒。
(2)新的社會因素逐步壯大,行政管理日趨民主化和科學化
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內無民主,而受封建主義壓迫,長期的閉關自守導致經濟文化十分落后。但是,近代中國畢竟不同于古代中國,由于經濟基礎的變化,新的社會因素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夾縫中逐步成長起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形成,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傳播,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等,再加上世界大潮的推動,中國社會終于跨入了近代化的門坎,國家行政管理也日益趨向民主化和科學化。在行政體制方面,自鴉片戰爭后,傳統的國家行政機構從名稱到職能都發生了變化。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孫中山確立的總統制、內閣制、國會制形式,三權分立、五權憲法等政權組織原則,以及權力合理配置、職能合理劃分等管理思想,對后世行政管理都有很大影響。至于國民黨統治時期,更是以高揚孫中山民主共和國的旗幟,鼓吹通過軍政、訓政達到憲政,最后實現孫中山‘還政于民’的民主政治理想而號召的,其中不乏虛假和變形的成分,但在形式上確有一些新的色彩。
在施政過程方面,隨著封建專制政體的被推翻,延續了幾千年‘干綱獨斷’、‘騰即國家’的寡頭決策體制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集體討論、集體決策的委員會議制。盡管實際運用中常常變形走樣,但這種變化的意義不可低估,它是行政決策民主化的先兆。
在人事行政方面,清末的廢科舉、興學堂,終于結束了已延續了一千多年的以‘八股取士’為中心內容的科舉制度,為人事管理的現代化創造了前提條件。國民黨統治時期,考試院的成立和公務員制度的出臺,標志著人事管理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3)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為行政管理的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近代中國,政權林立,進步政權和反動政權同時存在于中國這塊土地上,在這諸多的政權中,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異軍突起,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行政管理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這些經驗不僅有力地推動了革命根據地行政管理活動的開展,促進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展,而且代表了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方向,為行政管理的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對于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行政管理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2022年浙江自考市場消費經濟學考點四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