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廣播評論
*廣播評論的概念
從體裁的角度看,廣播評論是按照廣播的傳播特點,以便于口說耳聽的方式撰寫、制作和播出的新聞評論,是一種政論性的廣播新聞體裁。
廣播評論是通過媒介、面向廣大聽眾闡述對于客觀事物見解和看法的一種體裁。
#廣播評論是廣播按自己的傳播方式移植和改造報刊評論體裁的產物
首先,廣播評論的特點是便于口說耳聽。新聞評論早在廣播出現以前,就作為報刊體裁存在著。廣播這種后起的新聞媒介在移植新聞評論的同時,也按照自己的傳播特點逐步改造這種體裁,從而形成了不同于報刊評論的表態方式。
重視事實論據,語言通俗如話、結構脈絡簡潔、重點處不辭繁復等等。這一切歸結起來,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廣播的傳播特點,方便聲音表達,爭取瑯瑯上口、悅耳動聽的傳播效果。
其次,廣播評論具有政論性。所謂政論性,指以說理為主要手段,著重從思想、政治、倫理的角度,闡述對于新聞事件和現實問題的見解,藉以指導社會實踐、引導社會輿論。正是由于這一屬性,即使反映同一新聞事實,廣播評論同其他廣播體裁也判然有別。廣播評論主要通過議論,從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實質及其影響,它的說服力在于中肯地觸及問題的癥結。廣播評論的政論性既是它體現新聞評論體裁特征的關鍵,也是它區別于其他廣播新聞體裁的根本界限。
*廣播的傳播優勢和劣勢
廣播運用由電波傳送的聲音符號表達內容。認識廣播的傳播特點,關鍵是認識在電波傳送的條件下,聲音符號的表現功能發生了哪些變化。
聲音包括有聲語言和音響。與文字相比較,在日常交流中運用有聲語言表情達意,直接拆諸口說耳聽,更為方便、快捷,幾乎不受接受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可以擁有更多的聽眾。
聲音也同樣存在不如文字的弱點或劣勢:稍縱即逝,過耳不留,只能即時聽知;不易保存,多次轉述容易“走樣”,甚至截然相反;聽的人不擁有選擇權,不易把握重點,因而往往處于被動狀態。
通過電波傳送,聲音插上了“電翅膀”,它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電波的速度相當于光速,可以把表現內容的聲音頃刻之間送到覆蓋區的任何地方。但與此同時,在電波傳送的條件下,說話人與聽話人存在著空間距離,聲音脫離了具體語言環境,喪失表情、動作等輔助手段;傳、受雙方不能進行直接交流,聽眾容易因被動接收而陷于半收聽狀態,更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說話人失去了直接的反饋,也難以隨時改進表達方式和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廣播的聲音傳播,是自然形態聲音的表達優勢和劣勢的兩極化發展,是更加巨大的傳播優勢和更加不易克服的劣勢的對立統一。
*聽眾的接收狀態
一是由于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聽眾的絕對量大;二是按接受能力劃分的層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了文盲、半文盲兩個受眾群體;三是整體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報紙的讀者;四是多數聽眾處于半接收狀態;五是在同一時間里一般只能選擇一種媒介,不像讀者那樣可以同時翻閱幾份報紙。由于聽眾經常處于半收聽狀態,因而對于廣播評論個性的發展無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新聞評論論政性特點的兩重性
政論性作為新聞評論的體裁特征之一,以說理為基本表現手段。任何說理都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都必須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方法,也都帶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概括和抽象的結果,一方面可以擴大作品容量、增強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給受眾帶來理解的困難。因此,政論性的廣播評論中具有容量大、內蘊豐富和濃縮度高、不易理解的兩重性。
*媒介、聽眾因素的穩定性和體裁因素的可塑性
廣播的傳播特點,來自它的傳輸系統和符號系統;只要聲、電的物理性能不變,其本質特點就將是穩定的,并不因傳輸技術和設備的進步而改變。受眾的狀況,作為個體雖然經常處于變化之中,作為整體也是相當穩定的。而廣播評論作為體裁本來就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而且本身仍然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無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躍、最具可塑性的因素。從這三個因素的基本態勢看,當然只能體裁服從媒介、受眾,適應媒介的傳播特點,適應聽眾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接受習慣;如果反過來要求媒介、受眾適應體裁,那就無異削足適履,也就無所謂廣播評論了。
#廣播評論個性發展的必然性
1、媒介、受眾對體裁的影響。新聞評論的內容,往往需要經過一番思考和琢磨才能透徹理解,而廣播的聲音傳播卻幾乎沒有為聽眾提供想一想的條件。在稍縱即逝的條件下,聽眾很難既專注收聽又認真思考。
聽眾狀況的影響,也大致如此。如果說聽眾數量多,是各種廣播新聞體裁都可以享有的優勢,那么聽眾層次多、平均接受能力比較低和經常處于半接收狀態,則給廣播評論提出了這樣那樣的難題。如一則評論是不是能滿足不同層次聽眾的需求,又怎樣才能滿足這種需求?怎樣處理才能既讓接受能力較低的聽眾能夠理解,也能引起接受能力較高的人的興趣?怎樣使說理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喚起他們的接收興趣,進入專注接收的狀態?這些都是廣播評論需要經常認真對待、精心處理的問題。
2、優勢與劣勢的性質。無論來自媒介還是受眾的優勢,實際上都是潛在的,即它們只是提供某種條件或可能性;只有善于恰當利用,才能成為實際的傳播優勢。而它們的劣勢則是實在的,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或克服,它就必然構成某種傳播障礙,從而影響傳播效果。
3、媒介、受眾、體裁的主從關系。廣播的傳播特點,來自它的傳輸系統和符號系統;只要聲、電的物理性能不變,其本質特點就將是穩定的,并不因傳輸技術和設備的進步而改變。受眾的狀況,作為個體雖然經常處于變化之中,作為整體也是相當穩定的。而廣播評論作為體裁本來就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而且本身仍然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無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躍、最具可塑性的因素。從這三個因素的基本態勢看,當然只能體裁服從媒介、受眾,適應媒介的傳播特點,適應聽眾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接受習慣;如果反過來要求媒介、受眾適應體裁,那就無異削足適履,也就無所謂廣播評論了。
#廣播評論個性發展的方向
從廣播的傳播特點和聽眾狀況出發,豐富和完美廣播評論個性特點,使它能夠在廣播的傳播條件下,尤其是在稍縱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觀選擇的不利條件下,讓平均接受能力較低的聽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如果背離這個方向,那么廣播評論在個性發展方面的任何努力,不僅都可能落空,甚至還可能陷于南其轅而北其轍的境地。
*廣播評論的主要特點
1、短小精悍;2、淺顯明快;3、平易近人;4、上口動聽。
*“省意”原則
所謂“省意”,就是精練內容,剔除一切無關緊要的東西,集中講非講不可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整體上長話短說,而在關節點上充分展開、過細分析,讓聽眾一聽就能理解其實質,明白其所以然。
*控制論述的抽象程度
“淺顯明快”這個特點的核心,是照顧多數聽眾的接受能力,深入淺出處理政論性內容。如果忽視內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強調語言通俗、口語化,就難免陷于庸俗化和淺薄的泥坑。
*化解抽象內容聽知困難的常用方法
1、運用聽眾熟悉的事實和其他材料證明和說明論點,豐富論述的血肉,為聽眾創造經由具體、形象理解概括、抽象內容的條件;
2、調動各種表現方法,如解釋、舉例、比喻等,為簡單明白地說理服務;
3、表達簡潔明了,包括敘事有條不紊,說理脈絡清晰,論斷直截了當。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現代漢語》串講筆記第一章:語音
09-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藥鑒定學復習筆記:葉類中藥鑒定(2)
12-24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翻譯復習筆記:The Imperial Palace
12-14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4)
10-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七
11-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經濟效宰和帕累托最優標準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