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工程建設項目的經濟評價
⒈ 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是根據國家現行財稅制度和價格體系,分析、計算項目直接發生的財務效益和費用,編制財務報表,計算評價指標,考察項目的盈利能力、清償能力以及外匯平衡等財務狀況,據以判別項目的財務可行性。
⑴ 基本報表
① 現金流量表。此表反映項目計算期內各年的現金收支(現金流人和現金流出),用以計算各項動態和靜態評價指標,進行項目財務盈利能力分析。按投資計算基礎的不同,現金流量表分為:
l)現金流量表(全部投資),如表49所示。該表不分投資資金來源,以全部投資作為計算基礎,用以計算全部投資所得稅前及所得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及投資回收期等評價指標,考察項目全部投資的盈利能力,為各個投資方案(不論其資金來源及利息多少)進行比較建立共同基礎。
2)現金流量表(自有資金),如表410所示。該表從投資者角度出發,以投資者的出資額作為計算基礎,把借款本金償還和利息支付作為現金流出,用以計算自有資金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等評價指標,考察項目自有資金的盈利能力。
⑵ 評價指標計算
財務評價指標主要有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標和清償能力分析的指標。盈利能力分析的靜態指標有全部投資回收期、投資利潤率、投資利稅率、資本金利潤率,動態指標有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清償能力分析的指標有借款償還期、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
① 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財務內部收益率是指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各年凈現金流量現值累計等于零時的折現率。財務內部收益率可根據財務現金流量表中凈現金流量用試差法計算求得。
② 財務凈現值(FNPV)。財務凈現值是指按行業的基準收益率或設定的折現率,將項目計算期內各年凈現金流量折現到建設期初的現值之和。
③ 投資利潤率。投資利潤率是指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后的一個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與項目總投資的比率。對生產期內各年的利潤總額變化幅度較大的項目,應計算生產期年平均利潤總額與項目總投資的比率。
④ 投資利稅率。投資利稅率是指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后的一個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稅總額或項目生產期內的年平均利稅總額與項目總投資的比率。 投資利稅率可由損益表中有關數據求得。與行業平均投資利稅率對比,以判別單位投資對國家積累的貢獻水平是否達到本行業的平均水平。
⑤ 借款償還期。借款償還期(國內)是指在國家財政規定及項目具體財務條件下,以項目投產后可用于還款的資金,償還固定資產投資國內借款本金和建設期利息(不包括已用自有資金支付的建設期利息)所需要的時。
⑥ 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是反映項目各年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程度及償債能力的指標
⑦ 流動比率。流動比率是反映項目各年償付流動負債能力的指標
⑧ 速動比率。速動比率是反映項目快速償付流動負債能力的指標。
⒉ 國民經濟評價
國民經濟評價是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從國家整體角度考察項目的效益和費用,分析、計算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據以判別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⑴ 基本報表
國民經濟評價的基本報表一般包括國民經濟效益費用流量表(全部投資)、國民經濟效益費用流量表(國內投資)和經濟外匯流量表。
① 國民經濟效益費用流量表(全部投資)。
② 國民經濟效益費用流量表(國內投資)。它以國內投資作為計算基礎,將國外借款利息和本金的償付作為費用流出,用以計算國內投資的經濟內部收益率、經濟凈現值等指標,作為利用外資項目經濟評價和方案比較取舍的依據。
③ 經濟外匯流量表。
⑵ 評價指標
國民經濟評價的指標包括國民經濟盈利能力指標、外匯效果指標。國民經濟盈利能力指標有經濟內部收益率和經濟凈現值;外匯效果指標有經濟外匯凈現值、經濟換匯成本和經濟節匯成本。
⒊ 財務評價與國民經濟評價的關系
根據我國投資管理體制和決策程序的特點,將經濟評價分為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的評價各有其任務和作用,其主要區別是:
⑴ 評價角度不同
財務評價是從項目的財務角度考察項目的盈利狀況、借款償還能力,以確定投資行為的財物可行性。國民經濟評價是從國家整體角度出發,考察項目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以及國民經濟需要付出的代價,以確定投資行為的經濟合理性。
⑵ 計算效益與費用所包括的項目不同
財務評價是根據項目的實際收支確定項目的效益與費用,補貼計為效益,稅金和利息均計為費用。國民經濟評價是著眼于項目對社會提供的有用產品和服務,以及項目所耗費的全社會有用資源,來考察項目的效益與費用,故補貼不計為項目的效益,稅金和國內借款利息均不計為項目的費用。財務評價只計算項目直接發生的效益與費用,而國民經濟評價對項目引起的間接效益與費用也要進行計算和分析。
⑶ 采用的價格不同
財務評價對投人物和產出物采用財物價格,財物價格是以現行價格體系為基礎的預測價格。國民經濟評價采用影子價格。
⑷ 采用的主要參數不同
財物評價采用官方匯率和行業基準收益率。國民經濟評價采用國家統一測定的影子匯率和社會折現率。
4.4.2 技術改造項目的經濟評價
⒈ 技術改造項目的特點與評價指標
技術改造項目具有一般建設項目的共同特征,上述的經濟評價指標與方法也適用技術改造項目。但技術改造項目的經濟評價比新建項目要復雜,這主要表現在:技改項目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原有資產和資源,以較小的新增投人取得較大的新增效益;原來已在生產經營,但其狀況還會不斷發生變化,因此項目效益與費用的識別、計算較復雜;技改項目的目標可以是增加產量、擴大品種、提高質量、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資源、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改善勞動條件、保護環境和綜合利用等,有的難以定量計算。因此技改項目的經濟評價應著重考察其增量投資的經濟效益,來判定技術改造項目的可行性。
技術改造項目的經濟評價分為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
財務評價進行盈利能力分析、償清能力分析,對涉及外匯收支的項目還應進行外匯平衡分析。其計算的評價指標有:
(1)財務內部收益率(增量全部投資、增量國內投資);
(2)財務凈現值(增量全部投資,增量國內投資);
(3)投資回收期(全部增量投資);
(4)投資利潤率(增量利潤總額);
(5)投資利稅率(增量利稅總額);
(6)資本金利潤率(增量利潤總額);
(7)資產負債率;
(8)固定資產投資借款償還期;
(9)流動比率;
(10)速動比率。
國民經濟評價計算的指標有:
(l)經濟內部收益率(全部增量投資,國內增量投資);
(2)經濟凈現值(全部增量投資,國內增量投資);
(3)經濟外匯凈現值(增量凈外匯);
(4)經濟換匯(節匯)成本。
⒉ 增量收益和增量費用的計算有兩種方法,即“前后比較法”和“有無比較法”。
⑴ “前后比較法”
“前后比較法”是對比技術改造“前”與技術改造“后”的收益和費用等有關數據,計算其差值,從而評價技改項目的經濟效益。
⑵“有無比較法”
此法是對比“有”技術改造與“無”技術改造情況下的收益和費用等有關數據,計算其差值,用來評價技改項目的經濟效益。
“前后比較法”在識別技術改造投資效益時,是對技術改造后的狀況進行預測,與技術改造前的某一特定時間(如改造前一年)的狀況作比較。這是不符合可比原理的。因為“前后比較法”本身是“改造前”與“改造后”兩個方案比較,改造后方案是未來若干時期的預測,改造前方案是過去或現在某一特定時點的靜止狀態,二者在時間上是不可比的。“有無比較法”在識別技術改造投資效益時是將兩方案(改造、不改造)建立在同一時間比較的基礎上,即對改造、不改造同時進行未來狀況的預測,然后加以比較,它是符合工程經濟比較原理的。只有假設不改造維持現有狀況不變,“前后比較法”和“有無比較法”的結論才是一致的。
4.4.3 技術引進項目的經濟評價
⒈ 財務評價或財務分析
⑴ 技術引進項目的投資總額
技術引進項目的投資總額包括:
1)固定資產投資。
(2)引進項目投產的前期費用。
(3)流動資金投資。
(4)技術引進費。包括人門費、提成費、資料費、培訓費等。
⑵ 資金籌措
資金是決定能否引進的關鍵。引進時應分析:資金來源和籌措方式;借貸外資的期限、
利率、優惠條件;利用外資的貨幣選擇和償還能力分析。
⑶ 產品總成本費用和利潤計算
總成本費用和利潤是分析引進項目經濟效益的問題。引進項目一定要算清引進后能獲得多大的利益。
⑷ 賣方利潤分享率
⑸ 提成
⑹ 外資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