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提要
1.新聞價值理論的產生
(新聞價值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 19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已經鞏固,新聞傳播也從政黨報刊進人大眾報刊的時代。這時,市場開始出現售價低廉的“便士報”。大眾報紙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單純的為政治服務變為賺錢第一。為了贏利,在市場競爭中占先,大眾報紙從內容到形式都以市場需求為價值取向和選擇標準。在市場競爭中,只有多刊登有吸引力的新聞,才能招攬更多的廣告,使報紙有可靠的財源。報紙和新聞都徹底商品化,成了賺錢的工具。這樣,新聞傳媒就要確立新聞選擇標準和價值度,以便給傳媒創造更大的利潤,在變化中確保和提高市場占有率。報紙和新聞的商品化,是新聞價值理論應運而生的社會背景和直接動力。
1)資產階級革命報刊時期
近代報刊誕生不久就卷入了政治斗爭的激流,成為新興資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宣傳工具。革命報紙和政黨報紙的價值取向和選擇標準完全依從于政治斗爭的需要。為了取得滿意的政治宣傳效益,不惜淡化新聞自身的本色和特征,以高漲的政治熱情進行不計成本的新聞生產。
2)大眾報刊時代
在西方主要國家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之后,資本注意經濟政治制度鞏固下來,新聞傳播也從政黨報刊進入了大眾報刊時代。這時,市場開始出現只售一便士的報紙,簡稱“便士報”。其特點是:1]面向市場和普通老百姓;2]經濟上完全獨立,一切開支靠廣告收入支撐;3]強調獨立輿論,不做政黨的奴仆;4]追求趣味和刺激,大量刊登駭人聽聞的東西;5]從評論為主變為以新聞為主,從觀點紙變為新聞紙;6]文字淺顯簡潔,便于普通人的閱讀。大眾報刊的價值取向發生根本變化,從單純的為政治服務變為賺錢第一。
資產階級新聞價值理論在新聞商品化的大潮中應運而生,它的許多論點直接來源于資產階級報紙經營的生意經。《紐約太陽報》30年代由本杰明.戴創辦,是商業化經營獲得成功的第一家大眾化報紙。報紙的主要內容是當地發生出奇事件和暴力新聞,大都屬于無足輕重的生活瑣事,但因售價低廉,追求刺激性而使讀者極感興趣。報紙創辦不到半年,發行達到當地競爭對手的兩倍。它的成功,使效法者接踵而至,美國的大眾化報紙紛紛問世。
最早把新聞價值學說納入新聞理論體系的是幾位美國學者。龐德在《新聞學概論》中、甘斯在《美國新聞學評論》中,對新聞價值問題做出較明確的理論概括。到20世紀初,新聞價值理論普及于世界,有機地融入人們的新聞觀念中。
3)中國的新聞價值理論
20世紀初,西方資產階級創立的新聞價值理論傳入中國。第一引進新聞價值理論的是徐寶璜。在他的《新聞學》里,專門闡述了這個問題:“新聞之價值者,即注意人數多寡與注意程度深淺之問題也。重要之最近事實,自能引起較多人數和較深程度之注意,故為價值較高之新聞。次要之最近事實,僅能引起較少人數與較淺程度之注意,故為價值較低之新聞。”
1957年之后,由于否認了報紙的商品屬性,進而認為新聞價值理論純屬資產階級的異端邪說,新聞價值的概念被棄之不用。1978年之后,中國新聞學術界掀起了一個探索新聞價值問題的學術熱潮。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新聞觀的指導下,重構這一學說的框架和內容體系。傳播者按新聞價值標準選擇事實和受眾按新聞價值標準選擇新聞,被確認為指導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客觀規律之一。
2.新聞價值的實質
新聞價值概念雖然是新聞商品化的產物,但新聞價值與一般商品價值概念的差別是相當大的。1]新聞價值并不是由生產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消耗勞動多的新聞價值不一定大,消耗勞動少的新聞價值不一定小;2]價值大的新聞不因供大于求而掉價,價值小的新聞也不因供不應求而升值,新聞價值不隨新聞供求狀況而上下浮動。因此,新聞這種特殊的商品價值,自有其本身特有的內涵。
那么,新聞價值的含義和實質究竟是什么呢? 新聞價值是對新聞的本質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它衡量新聞事實或相應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聞。
(新聞價值的實質)新聞價值不是新聞作品的商品價值,也不是新聞的宣傳價值。新聞價值的實質,是對新聞的本質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是衡量新近事實或新聞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聞的客觀尺度。 新聞的本質是信息,而信息是可以量化和加以測度的。信息具有的受眾的未知程度,或者說傳給受眾之后消除認識不定性的程度,可以量化,用信息量來表示。新聞的特性也可以測度。新聞的本質及其特性之和,就是新聞的性質,簡稱新聞性。把新聞性數量化,便于衡量一個事實或一件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聞,也就是衡量它們對構成新聞有多大分量、多大價值。把新聞的本質及其特性加以量化,就可以成為衡量和選擇新聞事實以及新聞作品的標準和尺度,實現新聞觀點向操作方法的轉化。
3.新聞價值的客觀性
值是客體滿足主體某種需要的程度。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或相應作品滿足傳播主體或接受主體新聞需求的程度。傳播主體從新近事實中得到新聞需求的滿足,接受主體從新聞作品中得到新聞需求的滿足。但滿足新聞需求的新聞價值,絕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客觀存在的。新聞價值是客觀的,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新聞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新聞事實是客觀的。新聞事實所具有的能夠滿足傳播與接受主體新聞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新聞價值包含在新聞事實之中。盡管傳播者階級立場和政治傾向不同,在報道同一事實時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和取舍,但那些不當取舍和違背基本事實的報道會因此降低或喪失新聞價值。尊重事實才能有價值,違背事實就喪失價值,新聞價值的客觀性就在于它以客觀事實為依托。
第二,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新聞需求也具有客觀性。一定時期和一定環境中社會受眾的信息需求,產生于當時當地的社會實踐和群眾生活的取向,由當時當地生產力水平和其他社會條件來決定。誰都知道,一定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其他社會條件是人們不能任意選擇的客觀存在。因此,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同其他社會需求一樣,都有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二、關鍵術語
1.“便士報”
19世紀初,隨著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確立,新聞傳播也由政黨報刊進人大眾報刊時代。市場上開始出現售價只有一便士的廉價報紙,簡稱“便士報”。“便士報”的主要特點是:(1)面向市場,面向普通百姓;(2)經濟自立,一切開支由廣告收人支撐;(3)強調“獨立輿論”,標榜不做政黨和政府的奴仆;(4)追求刺激,大量刊登駭人聽聞的東西;(5)從以評論為主變為以新聞為主,從“觀點紙”變為名副其實的“新聞紙”;(6)文字淺顯,便于百姓閱讀。“便士報”一改政黨報刊單純為政治服務的辦刊宗旨,變為賺錢第一,實現了新聞和報紙的商品化。
2.《紐約太陽報》
該報19世紀對年代由本杰明?戴創辦,是商業化經營獲得成功的第一家大眾化報紙。報紙的主要內容是當地發生的出奇事件和暴力新聞,大都屬于無足輕重的生活瑣事,但因售價低廉,追求刺激性而使讀者極感興趣。創辦不到半年,發行量達到當地競爭對手兩倍。《紐約太陽報》的成功,使效法者接踵而至,美國的大眾化報紙紛紛問世。
3.“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紐約太陽報》19世紀對年代的編輯部主任約翰?博力特,出于對該報成功的體味,用極其驚人的語言道出了該報的價值取向和選擇標準。“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句話,強調新聞要與眾不同,不能說絲毫沒有道理,但它把反常行為的新聞價值強調到了不近人情和違背生活常識的地步,就是不折不扣的謬論了。實際情況是,狗咬人出了不少新聞,人咬狗卻是十分罕見的現象;新聞傳媒如果一味搜尋人咬狗一類的新聞,就有違人類新聞傳播的常理,只能自絕于社會。傅加特這句話生動體現了西方新聞價值理論反科學的極端主義色彩。
三、重點講解
1.西方新聞價值理論的局限性
西方新聞價值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它的新聞價值要素說。應當肯定,西方新聞價值要素說還是有它一定的科學根據的。第一,對新聞價值構成要素的設定,大體與新聞的本質及其特性相符合。第二,對價值概念的把握,自覺不自覺地兼顧了主客體兩方面的決定作用。價值既然是客體能夠滿足主體某種需要的程度,新聞價值自然也是新聞事實或相應作品滿足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信息需求的程度。
始創于西方的新聞價值理論,如果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和內涵,不可能具有常青不敗的生命力。但是,西方新聞價值理論特別是它的價值構成說,的確具有嚴重的唯心主義傾向和機械片面性。這種非科學的傾向和弊端,在設定和解釋構成要素時,表現得十分明顯。
第一,西方新聞價值要素說把人情味擺在顯要地位并給予了荒謬解釋。人間是有人情的,新聞是應當有人情味的。但是,在階級社會里,人情是有階級色彩的。不同的人情味,與不同的階級意識和人生觀相對應。我們提倡的人情味,是對健康人生的肯定和關愛,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健康向上的人生情趣,而不是資產階級頹廢偏狹的人生追求。西方新聞學者標榜的人情味,是恐懼、嫉妒、性,正是資產階級的病態人情。
第二,西方新聞價值要素說從本能好奇心出發,過分強調反常和怪誕的新聞價值,具有濃重的歷史唯心主義色彩。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問題,讀者的新聞需求和興趣,主要由歷史條件和社會實踐來決定,并非有什么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驅動人們去選擇新聞。西方新聞價值理論把能夠滿足好奇心的奇異、怪誕定為新聞價值標準,導致獵奇之風久盛不衰,成為資本主義新聞事業的惡劣傳統。
第三,西方新聞價值理論在解釋構成要素的含義時,往往崇尚極端,從真理走向謬誤,帶有明顯的主觀隨意性和片面性。西方新聞價值理論對五要素中的“及時性”和“重要性”的闡釋還是科學的,對“接近性”、“顯著性”和“人情味”的解釋,就謬誤百出了。認為接近性只是地理上的接近,顯著性只是人物地位突出,趣味性就是奇異、怪誕,都是武斷作出的絕對化斷語。
2.中國人對新聞價值理論的研究
20世紀初,西方創立的新聞價值理論傳人中國。第一個將新聞價值理論引人中國的學者是徐寶磺。徐寶橫在他1919年出版的《新聞學》一書中,專門用一章的篇幅闡述這一問題。徐寶橫在介紹西方新聞價值理論時,沒有食洋不化,而是經由自己的思索和消化,用中國語言作出了通俗準確的表述并揚棄了西方新聞價值理論中那些奇異怪誕的偏激思想。幾乎與徐寶磺同時,邵飄萍在自己的著述中使用了新聞價值這一概念。到了20世紀30年代,新聞價值這一概念在中國已經普及。1957年之后,由于否認了報紙的商品特性,進而認為新聞價值理論純屬資產階級的異端邪說,新聞價值這一概念在中國很長時間被棄置不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解除了極左思潮對新聞學術研究的禁鋼,重新掀起了研究新聞價值理論的熱潮。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新聞學碩士生,在80年代初開始以新聞價值為題撰寫學位論文,對新聞價值學說的歷史沿革、理論內涵及實踐意義,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研究。一批有創見的專論,開始突破資產階級新聞價值理論的思路和水平,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重構這一學說的理論框架和內容體系。新聞傳播者按新聞價值標準選擇事實和受眾按新聞價值尺度選擇新聞,被確認為指導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客觀規律之一。
3.新聞價值的客觀性
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某種需要的程度。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或相應作品滿足傳播主體或接受主體新聞需求的程度。傳播主體從新近事實中得到新聞需求的滿足,接受主體從新聞作品中得到新聞需求的滿足。但滿足新聞需求的新聞價值,絕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客觀存在的。新聞價值是客觀的,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新聞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新聞事實是客觀的。新聞事實所具有的能夠滿足傳播與接受主體新聞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新聞價值包含在新聞事實之中。盡管傳播者階級立場和政治傾向不同,在報道同一事實時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和取舍,但那些不當取舍和違背基本事實的報道會因此降低或喪失新聞價值。尊重事實才能有價值,違背事實就喪失價值,新聞價值的客觀性就在于它以客觀事實為依托。
第二,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新聞需求也具有客觀性。一定時期和一定環境中社會受眾的信息需求,產生于當時當地的社會實踐和群眾生活的取向,由當時當地生產力水平和其他社會條件來決定。誰都知道,一定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其他社會條件是人們不能任意選擇的客觀存在。因此,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同其他社會需求一樣,都有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筆記:簡答題第十章
11-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外美術史》復習資料(10)
08-032023年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串講筆記:利他行為理論
03-062022年浙江自考《中級財務會計》復習筆記(5)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