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模式
(一)定義:就是謀求發展、實現工業化或現代化的途徑。
(二)四大工業化模式
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模式——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英、美、日
傳統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計劃經濟模式——前蘇聯
混合型工業化模式——不完全的市場經濟模式——亞洲“四小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
1、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模式它屬于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典型的國家是英國、美國、日本主要特征:
(1)它是在私有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英美兩國實行工業化時,都處在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時代,它們的資本主義工業化過程,都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然史的發展過程,即由個人發動自然而然的開始和完成的。
(2)追求利潤是一切活動的主要目的,市場要素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了追求利潤是其一切經濟活動的主要目的,同時,由于英美等國往往采取保護主義措施,以使本國工業化順利進行,就美國而言,其工業化起步于東部地區,接著便是大規模的西部開發。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無論是農業、畜牧業、還是采礦業、交通運輸業,它們的興起和發展都是追求利潤的動機和市場競爭機制作用的結果。
(3)借助于奴隸貿易等形式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工業化必備的前提條件之一,是需要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為建立資本主義大工業提供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圈地運動和大規模的殖民地掠奪進行的,而美國則主要是通過對奴隸貿易、掠奪印第安人和剝削移民進行的。雖然兩國的原始積累過程有所不同,但是奴隸貿易則是它們共同的資本原始積累手段。而日本由于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后進性,工業化不像其它西方國家那樣是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已達到一定規模的基礎上開始,而是原始積累幾乎與工業化同步進行。資本形成主要采取由政府無償征收賦稅的形式直接轉化為資本。
(4)工業化進程一般采取由輕工業到重工業、再到交通運輸和其它產業部門的順序。資本主義工業之所以從輕工業開始,一方面是由于輕工業投資少、利潤高、資本周轉快,即資本主義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規律決定的;另一方面,當時的客觀經濟條件也決定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只能從輕工業開始,而不可能從重工業開始,日本資本主義工業化雖然是從以國營軍事工業為中心的重工業開始的,但如果就私人資本來說,工業化仍然是從以棉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開始的。
由于現代化在西方和歐洲獲得了高度成功,工業化又表現出單一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所以在早期,人們往往把現代化視為“西化”或“歐化”把現代化等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資本主義現代化如同歐洲中心主義一樣,隨著殖民化和西風東漸而成為一種先入性絕對概念。但是,在戰后五六十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追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模式的結果,造成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局面。
2、傳統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主要是以前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
(1)經濟體系:
①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私有制。一切社會資源全部集中于國家,民間不存在任何自由支配的資源。國家不僅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而且是國民經濟的計劃者和國民經濟的總經營者;
②排斥市場機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通過指令性計劃對企業的生產、流通和分配等各個環節進行控制和監督,企業領導人也由國家通過行政命令委派;
③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由于錯誤認為從重工業開始是社會工業化的道路,因而在工業化過程中片面發展重工業,建立起了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2)政治體系:
①結構混同;主要表現為嚴重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現象;
②過分集權。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的權力集中于黨的機關。下級的權力集中于上級,各級權力都被集中于中央機關;機關的權力集中于主要領導者個人;
③缺乏監督;④沒有法制。立法機關和立法機構混亂,使蘇維埃無法充分發揮其立法機關的作用;司法不獨立,司法機制混亂;立法不完備。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蘇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在實踐中逐步陷入困境。主要表現出經濟發展速度愈來愈慢,政治經濟體制日益失去活力。在90年代,前蘇聯東歐國家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敗和改革事業的夭折,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傳統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弊病太重太深,敗壞了社會主義的聲譽,使社會主義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另一方面則在于這些國家黨的領導集團偏離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3、混合型工業化模式——不完全的市場經濟模式——亞洲“四小龍”
東亞模式的特點:
(1)實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各國和地區堅持對外開放,積極促進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這對東亞經濟的快速增長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即便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的今天,這種對外開放戰略本身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仍應予以肯定;
(2)較強的政府干預。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是東亞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方面,政府積極參與和干預經濟活動,充分利用各種經濟、法律及行政手段調整宏觀經濟,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同企業緊密合作,政府積極為企業提供、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主動引導企業的發展。
(3)發展資金主要依靠內部積累。東亞模式強調一國經濟發展主要靠內部積累,適當控制外債規模和外債結構。東亞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內部較高的儲蓄來實現。長期以來,東亞地區的儲蓄率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數國家一直保持在40%左右。高儲蓄引起高投資,促進經濟高速增長,反過來,又使儲蓄率進一步提高,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4)重視科技和教育,這是東亞地區經濟起飛在歷史上就很重視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 東亞各國把教育看作是戰略性的生產力,對國民教育持續高投入,努力提高國民素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以往的實踐表明,東亞模式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是適合東亞國情的,對東亞來說是一種正確的選擇。但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暴露了東亞經濟長期增長過程上積累起來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和矛盾包括:沒有處理好速度、結構和競爭力的關系,重視速度而忽視調整產業結構和提高競爭力;國內改革滯后于對外開放,改革與開放不配套、不協調、國內市場開拓不夠,過分依賴國際市場、而在國際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出口與經濟發展均易受挫;投資結構不合理,過多投資于股票和房地產,形成泡沫經濟;對大企業插手干預過多,政企不分,甚至“官商勾結”,而大企業缺乏自身發展能力;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洪機制滯后于金融自由化過程;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等等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概括地說,就是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前提下,以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為歷史坐標。以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為出發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實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形式同時并存為基本經濟政策,以市場經濟為經濟運行基本方式。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最終目的,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策協調發展為總體目標的國家發展模式。
(1)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2)以改革開放作為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
(3)在經濟體制的建構上,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
(4)在政治體制的建構上,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目標
(5)中國式的社會現代化,是在人的現代化基礎上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