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
貝姆認為人們常常不直接了解自己的態度、情感和情緒。他認為,我們不是從外界去獲得這些知識的,而是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來獲得的。我們的所作所為,成了內心世界發生了什么的有用指標。他還進一步提出,人們用于推論自己態度的過程與用于推論他人態度、情感等的過程沒有多少差別。他說,個體欲了解自己的態度,情緒和其他內在狀態,部分是通過對觀察他自己外顯行為和行為發生的環境進行推論而得來的。
凱利的自我歸因理論
凱利提出,觀察者用來對他人的行動或環境的原因作出歸因所運用的法則,同樣為行動者作出關于他本人的歸因時所運用。
實體的特異性。對不同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應的程度。
一致性反應。其他人對這個實體都有這樣反應的程度,即反應是否是一個一致性的反應。
一貫性。個體對于這種刺激在其他時間和其他場合下以同樣方式反應的程度。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緒歸因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緒理論認為情緒是由兩個因素組成:生理上的激起;認知標簽。
他們的完整的實驗設計包括下述條件:
第一,腎上腺素-忽略-欣快。
第二,腎上腺素-告知-欣快。
第三,腎上腺素-誤知-欣快。
第四,安慰劑-欣快。
還有第五、六、七個條件,它們與第一、二、四個條件相同,有一點例外,即當助手與被試呆在一塊時,助手行為的方式不同。即給被試呈現一種憤怒的情境。
實現結果發現,高度的愉快程度存在于腎上腺素-誤知-欣快、腎上腺素-忽略-欣快的條件中;在腎上腺素-告知-欣快、安慰劑-欣快兩個條件下,覺得愉快的程度較低。憤怒的條件和欣快的條件一樣,當激起是高度的,除了助手的行為外,沒有提供其他標簽的時候,被試報告最為憤怒(腎上腺素-忽略-憤怒)。當提供了標簽后,憤怒水平最低(腎上腺素-告知-憤怒),其次是安慰劑條件(也沒有提供標簽)。
他們的研究支持了這個觀點:一旦生理的激起產生后,人們會對自己的情緒作出歸因,一般說來,形成歸因基礎的認知標簽常常和產生激起的事件相聯系。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