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和信息系統(識記)
1.1信息化的含義
信息化的實質是使信息充分發揮作用,推廣信息技術是手段,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化則是實現目的的過程。
1.2信息和數據的定義
數據:記錄下來可以被鑒別的符號,它本身并沒有意義。
信息:對數據的解釋,數據經過處理仍然是數據,只有經過解釋才有意義,才成為信息。
信息是關于客觀事實的可通訊的知識。
1.3信息的特性
客觀性、時效性、不完全性、價值性、等級性(戰略級、策略級、作業級)
1.4系統和信息系統的概述
系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對一群單元做出有規律的安排,使之成為一個相關聯的整體。
信息系統:是一個人造系統,它由人、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組成,目的是及時、正確的收集、加工、存儲、傳遞和提供決策所需的信息,實現組織中各項活動的管理、調節和控制。
信息系統包括:信息處理系統、信息傳輸系統
1.5信息系統的類型
作業信息系統:由業務處理系統、過程控制系統和辦公室自動化系統三部分組成。
管理信息系統:包括信息報告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經理信息系統。
2.管理與決策(識記)
2.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們共同勞動的需要,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而采用各種形式、方法、手段對人、財、物等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管理的任務在于能通過制訂和實施組織的目標,取得良好的業績于效益。”
2.2管理的四大基本職能
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控制職能
2.3管理系統的三個層次
戰略管理、管理控制、作業管理
2.4決策的定義
決策:是人們為達到一定目的而進行的有意識、有選擇的活動。
2.5決策過程的四個階段
情報活動階段、設計活動階段、選擇活動階段、實施活動階段
2.6決策科學化的發展方向
1)用信息系統支持和輔助決策
2)定性決策向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決策發展
3)單目標決策向多目標綜合決策發展
4)戰略決策向更遠的未來決策發展
2.7不同管理層次的不同結構化程度的決策問題
結構化決策問題:簡單、直接,有固定規律可循,能用明確的語言和模型加以描述,可依據一定的通用模型和決策規則實現其決策過程的基本自動化;
非結構化決策問題:復雜、沒有固定規律可循,沒有固定的決策規則和通用模型可依,決策者的主管行為對各階段的決策效果有相當影響;
半結構化決策問題:介于上述兩者之間,無法確定最優方案。
2.8不同類型的決策問題對信息的不同需求
結構化決策問題:所需信息往往是統計性的,大部分數據來自組織內部,且有教高精度;
非結構化決策問題:所需信息一般是預測性的,而且大部分來自外界,不具有詳盡的內容和高度的結構。
2.9人在信息處理上的重要作用
能夠根據經驗和大量知識進行模糊推理;
善于處理各種與人有關的問題。
3.信息系統對管理職能的支持(識記)
3.1說明信息系統在哪些方面支持計劃職能
支持統計分析工作;
支持預測;
支持計劃編制中的反復試算工作;
支持計劃數據的存取;
支持計劃的優化。
3.2預測的概念以及它與計劃的關系
預測:預測是計劃的基礎,是對未來狀況作出估計的專門技術,其基本原理是(武漢自考)在于通過各種定性、定量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事物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規律性。
預測是計劃的基礎。
3.3編制計劃使用計算機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計算機的支持,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會影響編制計劃人員對從事計劃工作的積極性。
3.4舉出信息系統支持計劃優化的例子
如:在現有的設備條件下,如何搭配生產的產品品種數量才能獲得最大的利潤(線性規劃問題)。
3.5信息系統支持組織職能的內容
人力資源組織方面:崗位管理子系統、人才信息子系統、人員培訓子系統、招工和分配子系統等;
工作組織方面:主要是明確組織流程。
3.6舉出信息系統支持企業業務流程重組的例子
如:將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經過業務流程重組,實現各項業務都對數據庫操作的協同處理,消除單據傳遞的延遲,大大提高整個作業過程的效率。
3.7支持領導職能得到幾種信息系統的特點
決策支持系統:通過數據、模型和良好的界面支持半結構和非結構化的決策;
經理支持系統:主要針對高級管理人員的信息需求,輔助企業領導對非結構化問題進行決策,經理可依獲得大量的尾部數據。
3.8舉出信息系統在企業管理的三個層次上支持管理控制的例子
1)支持作業控制,如:庫存控制方面、財務控制方面等;
2)支持管理層次上的控制,如:生產計劃與實施結果的對比報告等;
3)支持戰略計劃和控制,如:分析歷史數據,對未來能力進行預測等。
4.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識記)
4.1信息系統的各個發展階段
1)電子數據處理系統(1953~1960)
2)信息報告系統(1961~1970)
3)決策支持系統(DSS)(1970~1980)
4)信息系統的進一步發展
4.2信息報告系統的特點和種類
特點:按事先規定的要求提供管理報告,用來支持決策制訂。還不能有效的支持決策,不能稱作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
種類:生產報告系統、服務狀態報告系統、研究狀態報告系統。
4.3早期管理信息系統失敗的原因
并非由于系統不能提供信息,是由于當時的管理信息系統提供的很多信息都不是經理決策所需要的。
第2章 數據組織和數據處理
1.數據處理的概念(識記)
1.1數據處理的目的
1)把數據轉換成便于觀察分析、傳送或進一步處理的形式;
2)把數據加工成對正確決策有用的數據;
3)把數據編輯后存儲起來,供以后取用。
1.2數據處理的基本內容
數據收集、數據轉換、數據的篩選分組和排序、數據的組織、數據的運算、數據存儲、數據檢索、數據的輸出。
2.數據組織的概念(簡單應用)
2.1數據結構的兩種形式
外存結構、內存結構
2.2數據組織的四個層次
數據項、記錄、文件、數據庫
2.3數據項、記錄、鑒別鍵、文件、數據庫等概念
數據項:是描述一個數據處理對象的某些屬性的。與字段的概念相對應。
記錄:是與一個公共標志有關的數據項的集合。
主鍵:是用來唯一地標志一個記錄的標示符。
鑒別鍵:主鍵與副鍵的統稱,其功能是用來鑒別和搜索記錄。
文件: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相關記錄的集合。(如:輸入文件、報告文件)
數據庫:是數據組織層次中目前已達到的最高級別。
2.4數據外存儲介質的構造
磁帶:是一條涂有磁性材料的塑料帶,上面有多條平行的磁道,上面每個磁點代表一個二進位。
磁盤:柱面×磁道×扇區
3.數據的物理組織和邏輯組織(簡單應用)
3.1邏輯記錄和物理記錄的概念和它們的區別
邏輯記錄:是數據在用戶或應用程序員面前呈現的方式,即用戶對數據的標示方式。
物理記錄:是與邏輯記錄怎樣具體地存儲到外存上有關的。
3.2數據物理組織的兩種基本形式及其特點
1)順序的數據組織
2)直接的數據組織
3.3數據邏輯組織的概念
數據的邏輯組織:指的是對相關記錄進行邏輯上的編排。
三種結構形式:鏈表、樹、網絡
3.4按需要用指針在圖紙上將記錄聯結成鏈表
(需要理解P24)
3.5用圖形表示樹和網狀組織兩種數據的邏輯組織
(需要理解P25)
4.文件組織(簡單應用)
4.1文件組織、文件系統的概念和文件系統的功能
文件組織:是數據組織的一部分,主要指數據記錄在外設備上的組織。
文件系統:指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文件管理系統,實質上是一個管理和存取文件的軟件系統,它由文件和管理文件的程序組成。
文件系統功能:它能定義需要的文件組織方式,并提供建立和存取數據的環境。
4.2記錄存入存儲器的物理順序和邏輯順序的區別
兩者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排好序的順序文件是物理順序和邏輯順序一致的文件。
4.3各種文件組織方式的特征
1)順序文件:存儲在順序存儲器上時,只能按順序掃描法存取;存儲在隨機存取存儲器上時,還可以按分塊查找法或折半查找法進行存取。
2)索引文件:分為索引區和數據區,索引表的索引項按順序排列,數據文件本身可以按順序或不按順序排列。
3)直接存取文件
①直接地址法:存取機構動作簡單,使用方便,不會產生重號;不易記憶。
②相對鍵法:搜索時間短,處理速度快;若有空號,造成空間浪費;需要占用一個連續的地址塊,空間利用率低。
公式:(100為假設的記錄長度,400為假設的文件存儲起點地址)
③雜湊法公式:存取速度快,節約存儲空間;不易找到一個良好的算法,有時碰撞現象發生過多時,會加長存取時間。
存儲單元數:(N記錄總數,n單位存儲記錄數)
質數除法公式:(K需要轉變的鍵號,P接近存儲單元的質數,INT表示取整)
4.4在順序存取存儲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上順序文件可以采用的查找方法
(見4.3)
4.5索引文件的特點以及查找、刪除、和插入操作過程
(見4.3)
4.6實現直接存取文件組織的三種方法的原理
(見4.3)
4.7雜湊函數的一種算法——質數除余數
(見4.3)
4.8用溢流表法解決存儲單元分配中碰撞現象的原理
(需要理解P30)
4.9使用雜湊法的步驟,知道雜湊法的優缺點
1)確定記錄總數N;
2)確定每一存儲單元可以存放的記錄數n;
3)按公式計算應準備的單元數:;
4)找出一個雜湊函數。
5.數據處理技術(簡單應用)
5.1數據庫的概念
數據庫系統:是由計算機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和有關人員造成的具有(武漢自考)高度組織的總體。
5.2數據庫的主要特征
1)最小的數據重復性
2)數據存儲的一致性
3)數據的獨立性
4)數據的安全性
5.3數據庫與數據文件的主要區別
數據庫包含了若干個文件,通過聯結路徑實現記錄之間的聯系;
數據庫能反映顯示世界中信息間聯系及含義;
文件只包含數據本身,而數據庫則包含了基本數據和關于數據的數據,如反映聯系的、反映語義的,為了管理控制而附加的各種數據。
5.4數據模型的三種類型
層次數據模型、網狀數據模型、關系數據模型
5.5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概念和功能
數據庫管理系統:是由實現數據庫管理功能的許多系統程序組成的集合。
功能:①定義數據庫、②管理數據庫、③維護數據庫、④數據通訊功能、實現數據的傳送。
5.6目前常用的幾種數據庫管理系統
1)Oracle數據庫
2)FoxPro(筆者注:老掉牙的東西,不學還不行,暈。換成DB2、SQlServer或者Sybase等還差不多)
5.7用SQL語言查詢數據用的語句
(略,考過《數據庫原理》的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6.數據處理技術(領會)
6.1定義數據文件的結構
6.2數據文件建立過程中設立控制點的重要性
控制點的目的:對輸入的數據項進行校驗,避免由此而影響數據的正確性。
數據校驗的方法:名稱校驗、重復校驗、范圍校驗、類型校驗、平衡校驗等。
6.3根據具體要求編寫建立和修改數據文件的程序
6.4編寫對數據文件按選定字段進行排序的程序
6.5對數據文件進行檢索的幾種方法
6.6編寫按順序查找法對數據文件進行檢索的程序
6.7隨機檢索程序的編寫方法
6.8數據文件合并和更新的含義和使用場合
6.9用處理文件去更新文件的程序原理
7.數據處理方式(識記)
7.1數據處理方式的兩種類型
批處理方式、聯機實時處理方式
7.2批處理的兩種類型及其處理過程
1)順序處理:必須從第一個記錄開始,一個一個搜索下去,直至找到要修改的為止。
適合于:①定期處理的場合、②每次處理的記錄數量較大的情況。
2)直接存取處理:每次更新都直接去修改主文件記錄,原有記錄被破壞。又叫破壞性更新或覆蓋更新。
7.3分析直接存取處理的優點
1)用一個簡單的程可以更新多個文件
2)當更新的主記錄少時,直接存取系統文件的維護比順序系統要快得多。
7.4聯機實時系統和分時系統的概念
聯機實時系統優點:相應及時,適合于要求及時響應的場合;不需要脫機轉換數據,不需要人工干預,使用方便,服務及時。缺點:集中程度高,要求有嚴格的控制過程,對存取的安全控制要求較高,技術較復雜。
第3章 管理信息系統概述
1.管理信息系統及其特點(領會)
1.1管理信息系統的定義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由人和計算機等組成的,能進行管理信息收集、傳遞、加工、保存、維護和使用的系統。
1.2管理信息系統科學的三要素
系統的觀點、數學的方法、計算機的應用。是管理現代化的標志。
1.3管理信息系統各發展階段的內容
1)泰勒科學管理學派(20世紀20年代)
2)行為科學學派(30年代)
3)數學管理學派(40年代)
4)計算機管理學派(50年代)
5)系統工程學派(70年代)
1.4管理信息系統的特點
1)數據集中統一,采用數據庫;
2)數學模型的應用;
3)有預測和控制能力;
4)面向決策。
2.管理信息系統的結構(領會)
2.1管理信息系統概念結構的組成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
2.2管理信息系統層次結構的概念
三個層次:作業管理、管理控制、戰略管理
2.3管理信息系統功能結構的概念
按照各部門的業務功能來分類。
2.4管理信息系統綜合結構構成的幾種方式
1)橫向綜合結構
2)縱向綜合結構
3)縱橫綜合結構
3.決策支持系統(領會)
3.1決策支持系統的定義
決策支持系統:是一種以計算機為工具,應用決策科學及有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人機交互輔助決策者解決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決策問題的信息系統。
3.2決策支持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關系
決策支持系統可以設置在管理信息系統中作為一個高層的子系統存在,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存在。
3.3決策支持系統的主要功能
1)決策所需要的一般查詢;
2)存儲和運行各種模型;
3)存儲和運行各種方法;
4)提供方便的人機對話接口和圖形輸出功能。
3.4決策支持系統的基基本模式
3.5決策支持系統的基本結構及各組成部分的功能
1)數據庫子系統:對數據的存儲、檢索、處理和維護,并能從來自多種渠道的各類信息資源中析取數據。
2)模型庫子系統:通過人機交互語言使決策者能方便的利用模型庫中各種模型支持決策,引導決策者建立、修改和運行模型。
3)對話子系統:負責接收和檢驗用戶的請求,協調數據庫系統和模型庫系統之間的通信,為決策者提供信息收集、問題識別以及模型構造、使用改進、分心和計算等功能。
4.管理信息系統的規劃、開發策略(領會)
4.1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統規劃:是關于管理信息系統長遠發展的規劃,對于企業來說,它是企業膽略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4.2管理信息系統規劃的內容
1)信息系統的目標、約束與結構。即包括企業的戰略目標、外部環境、內部(武漢自考)環境、內部約束條件、信息系統的總目標和完成規劃的具體衡量標準等。
2)當前的能力狀況。包括硬件情況、通用軟件情況、應用系統及人員情況、硬件與軟件人員及費用的使用情況、項目進展狀況及評價。
3)對影響計劃的信息技術發展的預測。
4)近期計劃。包括:硬件設備的采購時間表、應用項目開發時間表、軟件維護與轉換工作時間表、人力資源的需求以及人員培訓時間安排、財務資金需求等。
4.3諾蘭的階段模型及其六個發展階段
1)初裝(啟蒙、學習使用的作用)
2)蔓延(信息冗余、代碼不一致、信息難以共享等混亂局面)
3)控制(是實現從計算機管理為主轉向以數據管理為主轉換的關鍵,一般發展較慢)
4)集成(建立集中式數據庫、提供輔助決策、重新裝備、預算增長)
5)數據管理
6)成熟
4.4開發管理信息系統的幾種策略
開發MIS有兩種策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5.開發MIS應用羨慕的基本方法(領會)
5.1管理信息系統生命周期的概念
生命周期:一個系統用了若干年以后,可能由于新情況、新的問題,人們有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新的要求,從而要求設計更新的系統。這種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的過程被稱為系統的生命周期。
5.2管理信息系統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工作內容
5.3生命周期法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特點:對于大系統或系統開發缺乏經驗的情況,采用生命周期法可以立足全局,步步為營,減少返工,有利于提高開發質量,加快工程接進度。否則,急功近利,盲目設計,往往付出高昂代價,甚至以失敗告終。
不足:系統的開發周期太長,有時系統開發尚在開發過程之中,而內外環境已有改變化,對系統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
5.4原型法的特點和適用場合
特點:能充分發揮用戶的積極性,能及早發現系統開發中發生的問題,系統適用性較高。但缺乏對整個系統的全面認識,系統分析比較粗略,不易在復雜的大型管理信息系統中全面應用。
適用的場合:①用戶事先難以說明需求的較小的應用系統;②決策支持系統;③與生命周期法結合起來使用。
5.5面向對象開發方法的特點
特點:①封裝性、②抽象性、③繼承性、④多態性
5.6最終用戶(CASE)系統開發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
6.管理信息系統成功的關鍵(領會)
6.1管理信息系統成功的關鍵
1)管理方法科學化
2)領導者重視(先決條件)
3)建立本單位的計算機應用隊伍
6.2領導者在實現管理信息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第4章 管理信息系統的系統分析
1.系統開發的可行性分析(識記)
1.1可行性調查的內容
1)系統的基本情況
2)系統中信息處理的概況
3)系統的資源情況
4)系統各類人員對信息系統的態度
1.2可行性分析的任務
確定項目開發是否不要和可行。
1.3可行性分析的內容
1)經濟可行性
2)技術上的可行性
3)管理上的可行性
1.4可行性分析報告的內容
1)對應用項目的概況描述
2)項目目標
3)開發所需資源和預算安排
4)期望的收益
5)關于結論的意見
2.詳細調查的任務和方法(簡單應用)
2.1詳細調查的內容
管理業務狀況的調查和分析、數據流程的調查和分析
2.2詳細調查的各種方法
①訪問、②發調查表進行問卷、③召開調查會、④參加業務實踐、⑤使用各種圖表工具
3.管理業務的調查(簡單應用)
3.1根據識記情況畫出組織機構圖
3.2敘述進行管理業務流程調查時調查的內容
調查人員應按照原有信息流動過程,逐個地調查所有環節的處理業務、處理內容、處理順序、和對處理時間的要求,弄清各個環節需要的信息、信息來源、流經趨向、處理方法、計算方法、提供信息的時間和信息形態〔報告、報單、屏幕顯示〕等。
3.3根據企業管理識記業務畫出管理業務流程圖
3.4根據文字描述畫出表格分配圖
(P69)
4.數據流程的調查(綜合應用)
4.1數據流程圖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抽象性:表現在舍去了具體的物質,只剩下數據的流動、加工處理和存儲。
概況性:表現在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種不同業務處理過程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4.2數據流程圖的四種符號及其含義
4.3結合管理信息流動實際分層次地畫出數據流程圖
4.4繪制數據流程圖時考慮各種特殊情況的處理過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系統化分析(綜合應用)
5.1系統化分析的內容
1)對系統目標的分析
2)對原系統存在的分析
3)業務流程分析和企業流程重組
4)功能分析和劃分子系統
5)數據分析
6)繪制新系統的數據流程圖
7)新系統邊界的分析
8)研究和確定管理模型
9)確定新系統的數據處理方式
5.2劃分子系統的基本原理和步驟
5.3企業流程重組的重要性
5.4數據靜態特性分析的內容
數據的類型、數據的長度、取值范圍、發生的業務量
5.5數據分析的各項內容
1)數據的靜態特性分析
2)數據的動態特性分析
3)數據存儲分析
4)數據查詢需求分析
5)數據的輸入、輸出分析
5.6按動態特性分的數據屬性類別及各類的特點
1)固定值屬性。具有固定值屬性的數據,其值基本上固定不變。
2)固定個體變動屬性。這類數據項,從總體上說具有相對固定的個體集,但其值是變動的屬性。
3)隨機變動屬性。這種數據項,其個體是隨機出現的,值也是變動的。
5.7存儲分析的內容和分析的具體做法
內容:分析存儲數據的內容和數據之間的關系
具體做法:
1)根據新系統的功能確定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存儲單據或賬冊。對已確定存(武漢自考)儲的單據,研究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數據項。
2)去掉非基本的和多余的數據項。
3)為便于檢索,增加必要的代碼項。
5.8數據處理兩種方式的適用情況和特點
1)成批處理方式。特點:費用較低而又可有效的使用計算機。適合于:
a)固定周期的數據處理;
b)需要大量的來自不同方面的數據的綜合處理;
c)需要在一端時間內累計數據后才能進行的數據處理;
d)沒有通訊設備而無法采用聯機實時處理的情況。
2)聯機實時處理方式。特點:及時,但費用較高。適合于:
a)需要放映迅速的數據處理;
b)符合易產生波動的數據處理;
c)數據收集費用較高的數據處理。
5.9企業中常用的管理模型
綜合計劃模型、生產計劃模型、作業計劃模型、庫存管理模型、財會管理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統計分析與預測模型。
6.數據字典和描述處理邏輯的工具(簡單應用)
6.1數據詞典的概念和作用
數據字典:是對數據流程圖上各個元素作出的詳細的定義和說明。內容包括:數據項、數據結構、數據流、處理邏輯、數據存儲和外部實體。
6.2運用數據項和數據存儲的定義方法
(需要理解P80-81)
6.3根據實際問題熟練地畫出判斷樹
6.4決策表在表達邏輯關系方面的作用,并畫出決策表
7.系統分析報告(綜合應用)
7.1表達新系統邏輯模型的內容
1)新系統的目標和功能圖
2)新系統的數據流程圖
3)新系統的數據字典
4)關于處理邏輯的說明
7.2系統分析報告的內容
1)原系統分析部分
2)新系統邏輯模型
3)新系統信息量的估計
4)新系統數據處理方式的選擇
5)關于選用計算機集中和外部設備的初步意見等
第5章 管理信息系統的系統設計
1.系統設計的任務(識記)
1.1系統設計的基本任務
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按照邏輯模型的要求,科學合理地進行系統的總體設計和具體的物理設計,為下一階段系統提供實施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
1.2系統設計的要求
系統性、靈活性、可靠性、經濟性
1.3系統設計的兩個階段
1)總體設計。包括:劃分子系統、代碼設計、設計規范制定、信息系統流程圖設計、功能結構圖設計和系統物理配置方案設計等。
2)物理設計。包括設計存儲文件設計、輸出設計、輸入設計、編寫程序設計說明書等。
1.4系統設計工作的主要內容
(詳見1.3)
2.代碼設計(簡單應用)
2.1代碼的概念和重要性
代碼:是代表事物名稱、屬性、狀態等的符號。
2.2代碼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1)設計的代碼必須在邏輯上能滿足用戶的需要,在結構上能與處理的方法相一致。
2)每一代碼對其所代表的事物或屬性都必須具有唯一性。
3)代碼設計要預留足夠位置,以攝影需要的變化。
4)代碼要系統化,碼的編制應盡量標準化。
5)要注意避免引起誤解,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
6)要注意慈愛不易出錯得以代碼結構。
7)當代碼長于4或5個字符時,應分小段。
2.3順序碼主要優缺點
優點:短而簡單,記錄的定位方法簡單,易于管理。
缺點:沒有邏輯基礎,本身不能說明任何信息的特征,而且新加的數據只能列在最后,輸出則組成空碼。
2.4區間碼的特征及其缺點
特征:區間碼把數據項分成若干組,每一區間代表一個組,碼中數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個意義。
優點:信息處理比較快,排序、分類、檢索等操作易于進行。
缺點:這種代碼的長度與它的分類屬性的數量有關,可能造成很長的碼。在很多情況下,碼有多余的數,同時,這種碼的維修也比較困難。
2.5區間碼的幾種類型
①多面碼、②上下關聯區間碼、③十進位碼
2.6助記碼的適用條件
適用于數據項數目較少情況。
2.7縮寫碼和尾數碼的概念
縮寫碼:把慣用的縮寫直接用作代碼。
尾數碼:末尾位具有一定的含義,即利用末尾數字修飾主要代碼。
2.8代碼結構中設置校驗位的作用,并能用算數級數法、幾何級數法或質數法計算校驗位的值
作用:校驗輸入是否有錯,從而保證正確輸入。
(計算方法詳見P90)
3.系統物理配置方案設計(識記)
3.1系統物理配置方案設計的依據
系統的吞吐量
系統的響應時間
系統的可靠性
單機系統還是多機系統
地域范圍
集中式還是分布式
數據關聯方式
3.2管理對計算機的基本要求
要求速度快、容量大、同道能力強、操作靈活方便。
3.3網絡設計和選擇的內容
1)網絡的邏輯設計
2)網絡服務器的選擇
3)網絡操作系統的選擇
4.功能結構圖設計(識記)
4.1功能和功能結構圖的概念及目標和功能的關系
功能:(略)
功能結構圖:就是按功能叢書關系畫成的過程圖表,圖中每一框稱做一個功能。
4.2畫出常用的建立主文件和更新主文件的功能結構圖
4.3模塊化概念、目的和內容
模塊法:把一個信息系統設計成若干模塊的方法。
目的:為了把一個系統分解為一些規模較小的、功能簡單的、更易于建立和修改的部分。
內容:(略)
5.信息系統流程圖設計(簡單應用)
5.1設計信息系統流程圖考慮的基本原則
5.2實現以下功能的原理:用戶輸入某事物的代碼后,計算機能自動在屏幕上顯示出該事物的名稱
5.3數據關系圖的概念,并弄清數據關系圖和信息系統流程設想圖的關系
數據關系圖反映了數據之間的關系;
把各功能的數據關系圖綜合起來,就形成了整個系統的數據關系圖,即信息系統流程圖
5.4應用信息系統流程圖符號繪制信息系統流程圖
5.5根據實際問題在數據流程圖基礎上畫出信息系統流程設想圖
6.數據存儲設計(簡單應用)
6.1文件設計的內容和步驟
文件設計就是根據文件的使用要求、處理方式、存儲的數據量、數據的活動性以及所能(武漢自考)提供的設備條件等,合理得確定文件類別,選擇文件介質,決定文件的組織方式和存儲方法。
步驟:(略,詳見P99)
6.2填寫記錄設計表
(詳見P99)
6.3常用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特點
(略)
7.輸出設計(簡單應用)
7.1輸出設計的目的和內容
目的:保證輸出表格方便地為使用者服務,正確及時的反映和組成用于生產或服務部門的有用信息。
內容:
⑴有關輸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內容包括使用者、使用目的、報告量、使用周期、有效期、保管方法和腹瀉份數等;
⑵輸出信息的內容包括輸出項目、位數、數據形式;
⑶采用的輸出設備;
⑷輸出介質。
7.2根據實際情況填寫輸出設計書
(詳見P101)
8.輸入設計(簡單應用)
8.1數據的正確性和數據收集的時間性在數據收集中的作用
(詳見P104)
8.2區分來源性收集數據和根源性收集數據的概念和適用范圍
來源性收集數據:是指從已有的資料中獲取數據。
根源性收集數據:即用儀器直接從識記系統中收集資料。
8.3數據輸入的幾種方式
1)傳統的數據輸入方式
2)源數據自動化輸入方式
3)電子數據交換
8.4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原始單據的輸入格式
原則是:便于填寫、便于歸檔、簡化和減輕輸入操作、格式保證輸入精度。
8.5輸入數據出錯校驗的各種方法
1)重復校驗
2)視覺校驗
3)控制總數校驗
4)數據類型校驗
5)格式校驗
6)邏輯校驗
7)界限校驗
8)順序校驗
9)記錄計數校驗
10)平衡校驗
11)對照校驗
12)校驗位校驗
8.6編寫數據的輸入程序
(略)
9.處理流程圖設計(簡單應用)
9.1處理流程圖和系統流程圖的異同
系統流程圖對每一處理功能只是列出其中處理功能名稱,而處理流程圖則使用各種符號具體地規定了處理過程內的各個步驟。
9.2畫出建立扣款文件子系統的一種處理流程圖
10.設計規范的制訂(簡單應用)
10.1設計規范在系統開發和運行中的重要作用
(略)
10.2從方便使用、簡化操作和加強系統管理的角度設計文件名和程序名的規范
(詳見P110)
11.程序設計說明書的編寫(綜合應用)
11.1程序設計說明書的用途
11.2程序設計說明書的內容
包括:程序名、所屬系統及子系統名、程序的功能、程序的輸入輸出數據關系圖、輸入文件和輸出文件的格式、程序處理說(包括計算公式、決策表以及控制方法等)。
11.3編寫更新主文件程序的程序設計說明書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