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浙江自考運動解剖串講資料(1)

時間:2023-02-27 10:43:00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

緒論

一、運動解剖學: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產生的影響和發展規律,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與體育運動的關系,屬于運動人體科學范疇的一門基礎學科。

二、學習目的和任務:

1、培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為運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3、為學習后繼課程奠定基礎。

三、學習運動解剖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一)基本觀點(二)基本方法。

四、運動解剖學發展史

五、解剖學定位術語

(一)人體解剖姿勢:人體標準解剖姿勢為身體直立,雙眼平視,手臂下垂,掌心向前,兩足并攏,腳尖向前。

(二)常用方位術語:

上:靠近頭部 下:靠近足部 前:靠近腹側 后:靠近背側

內側:靠近身體正中面 外側:遠離身體正中面 淺:靠近體表或器官表面 深:遠離體表或器官表面 近側端:四肢的近軀干端 遠側端:四肢的遠軀干端

橈側:前臂的外側 尺側:前臂的內側 腓側:小腿的外側 脛側:小腿的內側

(三)人體基本面:

1、水平面:橫斷身體,與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稱橫切面。

2、矢狀面:沿身體前后徑所作的與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過正中線的切面稱為正中面。

3、額狀面:沿身體左右徑所作的與地面垂直的切面,亦稱冠狀面。

(四)人體基本軸:

1、額狀軸:橫貫身體,,垂直通過矢狀面的軸,又叫冠狀軸。

2、矢狀軸:前后貫穿身體,垂直通過額狀面的軸。

3、垂直軸:縱貫身體,垂直通過水平面的軸。

第一章 人體的基本構成

第一節 細胞和細胞間質

一、細胞 細胞是人體的基本形態結構和功能單位。

(一)、細胞的大小和形態:

細胞形態多樣:有圓形、橢圓形、立方形、扁平形、菱形等

人體最大的細胞如卵細胞;最小的細胞如小腦內的顆粒細胞。

(二)、細胞的結構、功能:

1、細胞膜

結構:由雙層脂類分子嵌入一層蛋白質分子構成,稱為單位膜。

功能:A、保持細胞的完整性。B、選擇性的通透作用。C、調節作用。

2、細胞質:半透明的膠樣物質,叫基質;懸浮兩種顆粒——細胞器和包含物。

細胞器:細胞內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包括:

A、線粒體: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B、內質網: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C、內網器:與細胞的分泌機能有關。

D、微絲和微管:對細胞起支持和運動作用。

E、中心體:進行自我復制。

F、溶酶體:對細胞內的一些物質進行溶解消化。

G、核蛋白體:合成蛋白質和某些分泌物。

包含物:是無活性的物質。

3、細胞核:一般只有一個,也有兩個以上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質(染色體)。

二、細胞間質

細胞間質是存在于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物質,是細胞分化過程的產物。其成分為:1、基質。2、纖維。

第二節 組織

它是人體胚胎發育的早期由許多結構和功能相似的細胞和細胞間質按一定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細胞群體成為組織。人體組織有四種基本類型: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神經組織。

一、上皮組織

(一)結構特征:由大量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的細胞間質構成。

(二)分類和分布:

1、被覆上皮:分布在體表或襯在體內官腔、囊的內表面,分為單層和復層。

2、感覺上皮:由被覆上皮分化而來,具有感覺功能。

3、腺上皮:具有特殊的分泌機能。

(三)功能:保護、吸收、感覺、分泌。

二、結締組織

(一)結構特征:由少量的細胞和大量的細胞間質構成。

(二)分布在全身各處。

(三)分類和功能:

疏松結締組織:位于器官與器官之間,起支持與聯絡作用。

致密結締組織:纖維多而排列緊密,如:肌腱、韌帶。

脂肪組織:由大量的脂肪細胞和少量的細胞間質構成,分布在皮下、器官周圍,有:儲藏能量、保暖、緩沖的功能。

軟骨組織:由軟骨細胞和半固體細胞間質構成。

骨組織:由骨細胞和固體細胞間質構成。

血液和淋巴: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

三、肌組織

(一)結構特征:肌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質中有少量結締組織和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神經。

(二)分類和分布:見表格

肌組織的分類、分布、結構特點及功能

分類 分布 結構特點 功能(收縮舒張)

骨骼肌 附在骨面 橫紋明顯,細胞圓柱行,細胞核有一百個以上 隨意肌

心肌 心臟 橫紋不明顯,有分支相吻合,有1-2個細胞核 不隨意肌

平滑肌 內臟和血管壁內 無橫紋,細胞梭形,只有1個細胞核 不隨意肌

四、神經組織 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

(一)神經元

(二)突觸:是神經元傳遞信息的重要結構,它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細胞之間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接,通過它的傳遞作用實現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通訊。

(三)神經膠質細胞

(四)神經纖維與神經

(五)神經末梢

第二章 運動系統

第一節 骨與骨連結

一、骨總論

(一)骨的分類

1、按部位分類:正常成人骨共206塊,分中軸骨和四肢骨。其中177塊參與隨意運動。

2、按形態分類: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

(二)骨的構造:新鮮長骨包括骨膜、骨質、骨髓三部分。

1、骨膜:

A、骨外膜:覆蓋在骨表面(除關節面外),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造骨細胞,造骨細胞參與骨的形成。

B、骨內膜:覆蓋在骨密質靠近骨髓腔的內表面,有破骨細胞,參與骨的生長,并有造血機能。

2、骨質:

A、骨松質:分布于長骨兩端及短骨、扁骨、不規則骨的內部,由許多針狀或片狀的骨小梁交織成網狀構成。

B、骨密質:分布于骨的表面和長骨干,由緊密排列的骨板構成。抗壓、抗扭曲力強。其構成包括:四種骨板——外環骨板、內環骨板、間板、哈佛氏骨板

兩種管——哈佛氏管、福爾克曼氏管

一個系統——哈佛氏系統:哈佛氏管和哈佛氏骨板共同構成的骨單位。

3、骨髓:分布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網內,分為:

紅骨髓:幼兒時期全是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黃骨髓:成年后,長骨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組織替代而成,無造血功能。

(三)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特性:

骨的化學成分有:有機物——包含膠原纖維和粘多糖蛋白,使骨具有韌性。

無機物——主要是磷酸鈣、碳酸鈣,使骨具有堅固性。

骨的物理特性見下表:

有機物 無機物 骨性 運動鍛煉注意事項

兒童 >1/3 <2/3 硬度差,韌性大,不易骨折易變形 注意正確姿勢、全面鍛煉

成年 1/3 2/3 具有最大的堅固性 無

老人 <1/3 >2/3 脆性大,易骨折,不易愈合 活動緩慢、柔和

(四)骨的發生及骨的生長:

1、骨的發生有兩種方式:膜內成骨(如:顱骨)、軟骨內成骨(如:四肢骨)

2、骨的生長:(以長骨為例)

長長——由骺軟骨不斷生長與骨化。

長粗——由骨外膜的造骨細胞和骨內膜的破骨細胞共同完成。

3、骨齡:

(五)體育運動對骨形態 結構的影響:

骨密質增厚、骨徑變粗。

2、骨面肌肉附著處突起明顯。

3、骨小梁的排列根據張力和壓力更加整齊有規律。

4、使兒童、少年的骨長長、長粗、長重量。

5、不同項目影響不同。

二、骨連結總論

(一)骨連結的分類:骨與骨之間借結締組織相連,其連結分三類:

1、不動關節:韌帶連結、軟骨連結、骨性結合

2、半關節:骨與骨以軟骨相連,軟骨有裂縫狀腔隙,活動范圍小。

3、動關節:骨與骨之間連結組織中有腔隙,失去連續性,占大多數。

(二)關節的構造:

1、主要結構:

A、關節面及關節面軟骨:凸的稱為關節頭,凹的稱為關節窩;覆蓋在關節面上起保護、緩沖作用的稱為關節面軟骨,準備活動可使其增厚。

B、關節囊:分內、外兩層:

外層:纖維層,局部增厚形成韌帶、連結兩骨成關節。

內層:滑膜層,分泌滑液起潤滑作用、形成輔助結構。

C、關節腔:由關節囊和關節面軟骨圍成的密閉腔隙,內有少量滑液,腔內為負壓。有加固關節的作用。

2、輔助結構:

A、滑膜囊:關節囊滑膜層向外突出的部分,位于肌腱與骨之間,它的作用是減少肌腱與骨之間的摩擦。

B、滑膜皺襞:關節囊滑膜層向關節腔內突起的部分,起鞏固和緩沖的作用。

C、關節唇:位于關節窩周圍的軟骨板,有加大、加深關節窩的作用。

D、關節內軟骨:有兩種形式(關節盤及半月板),起緩沖和保護作用。

E、關節韌帶:分布在關節內和關節周圍,有連結兩骨和限制關節運動的作用。分為關節內韌帶和關節外韌帶。

(三)關節的運動:

1、屈伸: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在矢狀面內的運動。向前為屈、向后為伸(膝關節和踝關節相反)。

2、外展內收: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內的運動。遠離正中面為外展、靠近正中面為內收。

3、水平屈伸:上臂在肩關節處或髖關節處外展90°,繞垂直軸在水平面內運動,向前運動為水平屈,向后運動為水平伸。

4、回旋:運動環節繞其本身的垂直軸在水平面內的運動,向前向內旋轉為內旋(或旋前),向后向外旋轉叫外旋(或旋后)。

(四)關節的分類:

1、單軸關節:A、滑車關節:B、車軸(圓柱)關節:

2、雙軸關節:A、橢圓關節:B、鞍狀關節:

3、多軸關節:A、球窩關節:B、平面關節:

(五)關節運動幅度及其影響因素:

關節運動幅度是指一個動作從開始到結束,該關節處相鄰的兩環節間運動范圍的極限角度。它受以下因素影響:

1、構成關節的兩關節面面積大小的差別。

2、關節囊的厚薄及松緊度。

3、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

4、關節周圍的肌肉狀況。

5、關節周圍的骨突起。

(六)體育運動對關節形態結構的影響:

1、關節面骨密質增厚。

2、關節面軟骨增厚。

3、肌腱韌帶增粗。

4、力量與柔韌性訓練相結合可使關節穩定性與靈活性提高。

5、不同專項對關節柔韌性影響不同。

三、上肢骨及其連結

(一)上肢骨:包括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部分。

1、上肢帶骨:

(1)肩胛骨:

前面:肩胛下窩。

后面:肩胛岡、肩峰與肩峰關節面、岡上窩、岡下窩。

三緣:脊柱緣(內側緣)、腋緣(外側緣)、上緣。

三角:內側角(上角)、下角、外側角。

關節盂:位于外側角,盂上結節、盂下結節、喙突。

(2)鎖骨:

內側端(即胸骨端):胸骨關節面。

外側端(即肩峰端):肩峰關節面。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

上端(近側端):肱骨頭、肱骨頸、大結節、小結節、大結節嵴、小結節嵴、結節間溝。

肱骨體:三角肌粗隆、橈神經溝。

下端(遠側端):二髁:內上髁、外上髁;二關節面:肱骨滑車、肱骨小頭;三窩:鷹嘴窩(后面)、冠突窩、橈窩(前面)。

(2)尺骨:在前臂內側。

上端(近側端):鷹嘴、冠突、滑車切跡、橈切跡、尺骨粗隆。

下端(遠側端):尺骨頭、尺骨莖突、尺骨環狀關節面。

(3)橈骨:在前臂外側。

上端(近側端):橈骨頭、環狀關節面、橈骨關節凹、橈骨粗隆。

下端(遠側端):尺切跡、橈骨莖突、橈腕關節面。

(4)腕骨:共八塊。

遠側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近側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

掌骨、指骨:(簡介)

(二)上肢骨連結

1、上肢帶骨的連結

(1)、胸鎖關節:上肢與軀干唯一的骨連結,球窩形。

(2)、肩鎖關節:平面關節。

上肢帶的運動包括以上兩個關節的運動,以肩胛骨的運動來表示:(a)上提、下降:(b)前伸、后縮:(c)上回旋、下回旋:

2、自由上肢關節

(1)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球窩形關節。

輔助結構:1)、盂唇。2)、主要韌帶:喙肱韌帶、盂肱韌帶、喙肩韌帶。3)、肱二頭肌長頭腱。

運動:屈伸、外展內收、回旋環轉、水平屈伸。肩關節是人體最靈活的一個關節,但穩固性差。

(2)肘關節:由肱骨遠側端和橈尺骨近側端的關節面組成。包括三個關節:

1)、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和尺骨滑車切跡構成滑車關節。

2)、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關節凹構成球窩關節。

3)、橈尺近側關節:由尺骨的橈切跡和橈骨的環狀關節面構成圓柱關節。

輔助結構:加固關節的韌帶有—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橈骨環狀韌帶。

運動:屈伸、回旋。

(3)、前臂骨的連結

(4)、手關節:由橈腕關節和腕骨間關節組成,在機能上兩者構成一聯合關節。

橈腕關節:

結構:1)、由橈骨下端的橈腕關節面和關節盤構成關節窩,由近側列三塊腕骨(手舟、月、三角骨)連結成關節頭,構成橢圓關節。尺骨不參與橈腕關節的組成。2)、輔助結構:掌側 、背側、內側、外側均有韌帶。

腕骨間關節:由近側列三個腕骨(舟、月、三角)和遠側列四個腕骨(大多角、小多角、頭狀和鉤骨)組成。

手關節運動:屈伸、外展內收、環轉。

(5)腕掌關節

(6)掌指關節

(7)指關節

四、下肢骨及其連結

(一)下肢骨

1、下肢帶骨:

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三塊骨愈合而成,有髖臼、髂嵴、髂窩、髂前上棘、髂前下棘、弓狀線、耳狀面、坐骨結節、恥骨聯合面、閉孔等標記。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

上端(近側端):股骨頭、股骨頸、大轉子、小轉子、轉子間線、轉子間嵴、臀肌粗隆。

股骨體:股骨粗線、內側唇、外側唇。

下端(遠側端):外上髁、內上髁、外側髁、內側髁、髕面、髁間窩。

(2)髕骨:前面、后面(關節面)。

(3)脛骨:

上端:內側髁、外側髁、髁間隆起、脛骨粗隆、腓骨關節面。

脛骨體。

下端:內踝、內踝關節面、腓骨切跡、脛骨下關節面。

(4)腓骨:

上端:腓骨頭。

腓骨體。

下端:外踝、外踝關節面。

(5)跗骨:

距骨,跟骨(距骨之下),舟骨(距骨之前),第一、二、三楔骨,骰骨。

(6)跖骨、趾骨。

(二)下肢骨的連結

1、下肢帶骨的連結:(1)骶髂關節(左右各一個,聯合運動,平面關節)(2)恥骨聯合(屬半關節)。(3)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兩側的髖骨以及連結它們的關節、韌帶構成的穹隆結構。骨盆的結構似拱形,堅固輕便。骨盆主要的運動:前屈、后伸、側屈、回旋等。

2、自由下肢關節

(1)髖關節:

結構:由髖骨的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球窩形。

輔助結構包括:1)、髖臼唇,2)、主要的韌帶:髂股韌帶、恥股韌帶、坐股韌帶、股骨頭韌帶。

運動:屈伸、外展內收、回旋、環轉、水平屈伸等。

(2)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復雜的一個關節。

結構:由股骨下端的內、外側髁關節面和脛骨上端的內、外側髁關節面構成橢圓關節,由股骨的髕面和髕骨的后面構成滑車關節。

輔助結構:1)、內、外側半月板。2)、滑膜皺襞。3)、主要韌帶:關節囊前面—髕韌帶,關節囊后面—月國斜韌帶,內側—脛側副韌帶,外側—腓側副韌帶,囊內—前、后交叉韌帶。

運動:小腿繞膝關節額狀軸可做前屈、后伸,小腿屈時可做微小回旋。

(3)小腿骨的連結

(4)足關節:包括踝關節和距跗關節。

踝關節即距上關節。

結構:1)、由距骨滑車關節面為關節頭,由腓骨的外踝關節面和脛骨下端的下關節面及脛骨的內踝關節面形成關節窩,構成滑車關節。 2)、輔助結構:主要的韌帶有外側三條—距腓前、后韌帶,跟腓韌帶;內側一條—三角韌帶。

踝關節的運動:1)、屈(跖屈):足向下。足屈時,可做微小的內收、外展運動。2)、伸(背屈):足向上。

距跗關節:距下關節,由距跟關節和距跟舟關節組成。距上、下關節組成足關節,聯合運動。

(5)足部其余關節

(6)足弓:由足的跗骨、跖骨以及足部的關節、韌帶、肌腱共同構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結構。功能:支撐、緩沖、保護。

五、軀干骨及其連結

(一)軀干骨:包括椎骨(24塊)、骶骨(1塊)、尾骨(1塊)、肋骨(12對,24塊)及胸骨(1塊),共51塊。

1、 椎骨: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

(1)椎骨的一般構造:包括一個椎體、一個椎弓、一個椎孔(連成椎管)和七個突起(棘突1個、橫突2個、上關節突2個、下關節突2個)

(2)各部椎骨特征:頸椎有橫突孔;第一頸椎稱為寰椎、第二頸椎稱為樞椎;胸椎的椎體與橫突有關節面(肋凹)。

2、骶骨與尾骨

3、肋骨:肋骨與肋軟骨連結成肋,共12對。

4、胸骨:一塊,有胸骨柄、胸骨體、劍突等結構。

(二)軀干骨的連結

1、椎骨間連結:各椎骨間由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

(1)椎體間借椎間盤和前后縱韌帶相連結。

椎間盤由上下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構成。中央部分是富有彈性的膠狀物,稱為髓核;周圍部分是環形纖維軟骨板,稱為纖維環。椎間盤既是人體內重要緩沖裝置,又是脊柱運動的結構基礎。

(2)椎弓間借黃韌帶相連;橫突間借橫突間韌帶相連;棘突間有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

(3)上、下關節突有關節突關節(平面關節)相連。

2、腰骶連結和骶尾連結

3、寰枕關節與寰樞關節:寰椎與枕骨構成寰枕關節(橢圓關節、左右兩側同時運動);寰椎與樞椎構成寰樞關節(由一個圓柱形、兩個平面形關節共同構成的聯合關節,只可做回旋運動)。

4、脊柱的整體性

(1)脊柱側面觀有四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骶曲。

(2)脊柱的功能及運動

功能:支持、負重、平衡、保護、緩沖、運動。

運動:前屈、后伸、側屈、回旋、環轉。

5、肋與椎骨、胸骨的連結

(1)肋骨與胸椎的連結:包括肋頭關節和肋橫突關節,這兩個關節聯合運動使肋產生運動——呼吸。

(2)肋軟骨與胸骨連結。

6、胸廓整體性

(1)胸廓的組成及特征:由12個胸椎、12對肋、1塊胸骨以及關節和韌帶等組成。

(2)胸廓的功能及運動:吸氣——胸廓三徑增大,胸腔容積增大,空氣進入肺內。呼氣相反。

六、顱骨及其連結(略)

第二節 肌肉

人體骨骼肌約有600塊,絕大多數附著于骨骼上。

一、肌肉總論

(一)肌肉的大體構造

1、肌腱和肌腹:一塊肌肉,中間是:肌腹——由許多肌纖維構成,能收縮;兩端是:肌腱——由互相交織成辮狀的膠原纖維束構成,附著在骨面,無收縮能力,有很大抗牽張能力。

2、肌肉中的血管

3、肌肉中的神經有三種:

A、運動神經:支配肌肉活動,一個神經細胞和它所支配的肌纖維構成一個運動單位,參與運動的運動單位愈多肌力越大。

B、感覺神經:感受肌纖維張力變化的刺激。

C、交感神經:調節肌肉營養、物質代謝及生長發育。

(二)、微細結構:

1、肌細胞的細胞質中有許多縱行排列的細絲狀纖維,稱為肌原纖維。

2、每條肌原纖維上都有明暗相間的橫紋:明帶(I)、暗帶(A)。

3、明帶中間有一條深色的Z線。

4、相鄰的兩條Z線之間的部分稱為肌節,它是骨骼肌收縮的基本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5、每條肌原纖維由更細的肌微絲構成,根據其化學成分和形態可分為:粗肌微絲——由肌球蛋白構成;細肌微絲——由肌動蛋白構成。

6、骨骼肌收縮機理:目前公認的是肌微絲滑動學說——細絲牽著Z線向粗絲間隙滑動,肌節縮短,肌肉收縮,肌肉舒張時相反。

(三)、肌肉的輔助結構:

筋膜、腱鞘、滑膜囊、籽骨、滑車。

(四)肌肉的分類

根據肌肉外形可分為:長肌、短肌、扁肌和輪匝肌四類。

長肌根據頭數可分為二頭肌、三頭肌和四頭肌;根據肌纖維排列方向又可分為梭形肌、多羽狀肌、羽狀肌、半羽肌。

(五)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和彈性:

骨骼肌受外力作用可被拉長的特性稱為伸展性。

當外力解除時,被拉長的骨骼肌又可回縮,恢復到原來的長度,稱為彈性。

2、粘滯性:

骨骼肌內部所含的膠狀物質可使骨骼肌收縮時產生阻力,稱為骨骼肌的粘滯性。

體溫升高時,骨骼肌粘滯性下降;體溫低時,骨骼肌粘滯性升高。因此,做好準備活動,可使體溫升高,從而降低骨骼肌的粘滯性,防止骨骼肌拉傷。

(六)肌肉配布規律

(七)肌肉的協作關系

1、原動肌:直接完成某動作的肌肉。如:持啞鈴彎舉肘時,肘關節做屈的運動,原動肌是肱肌、肱二頭肌。

2、對抗肌:與原動肌功能相反的肌肉。如:在上述動作中,肱三頭肌是肱肌、肱二頭肌的對抗肌。

3、固定肌:將原動肌定點所附著的骨固定起來的肌肉。如:在上述動作中,肱二頭肌使前臂屈的同時,也使上臂(肱骨)向前臂靠攏,所以必須有肩關節的屈肌、伸肌共同收縮,以固定肱骨,因此稱它們為固定肌。

4、中和肌:限制或抵消原動肌發揮其他功能的肌肉。如:屈大腿時,髂腰肌有兩個作用:屈大腿、使大腿屈外,故需有大腿的旋內肌收縮來中和(或稱抵消)髂腰肌的旋外的作用。

(八)肌肉的工作性質:可分為動力性工作和靜力性工作兩大類。

1、動力性工作:

(1)、克制工作(向心):肌肉收縮克服阻力,肌力大于阻力,使運動環節朝肌拉力方向運動的工作。如:持啞鈴彎舉肘的動作中,肱肌、肱二頭肌做克制工作。

(2)、退讓工作(離心):肌肉在阻力的作用下逐漸被拉長,阻力大于肌力,使運動環節朝肌拉力相反方向運動的工作。如:持啞鈴彎舉后慢慢放下,肱肌、肱二頭肌是原動肌,但做退讓工作。

2、靜力性工作:肌纖維緊張持續一段時間,收縮和放松不交替,使運動環節固定、維持一定身體姿勢的肌肉工作稱為靜力性工作。它分為支持工作、加固工作和固定工作三種。

(九)影響肌肉力量發揮的解剖學因素

1、肌肉生理橫斷面。

2、肌肉的初長度。

(十)多關節肌“主動不足”和“被動不足”

1、多關節肌“主動不足”(力量不足):多關節肌作為原動肌工作時,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個關節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關節,這種現象叫多關節肌“主動不足”(其實質是肌力不足)。

2、多關節肌被動不足(柔韌性不足):多關節肌作為對抗肌出現時,已在一個關節處被拉長后,在其他的關節處再不能被拉長的現象,叫多關節肌被動不足(其實質是肌肉伸展不足)。

例如:股后肌群在正踢腿時,在髖處已被拉長,在膝處繼續拉長有困難,存在被動不足的現象;而在高抬腿時,只在髖處被拉長,不存在被動不足,故高抬腿比正踢腿更容易。

(十一)體育運動對肌肉形態結構的影響:

1、肌肉體積增大。

2、肌纖維中的線粒體數目增多、體積增大。

3、肌纖維周圍毛細血管增多。

4、肌肉內化學成分發生變化。

二、上肢肌

(一)肩帶肌:包括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和大圓肌。

1、三角肌:位于肩部前、外、后方。

起點:鎖骨外側半、肩峰、肩胛岡。

止點:肱骨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時,前部纖維收縮使上臂屈、水平屈和內旋;后部纖維收縮使上臂伸、水平伸和外旋;中部或整塊肌肉收縮使上臂外展。

練習:負重直臂側舉、胸前提拉杠鈴可發展其肌力。

2、岡上肌

3、岡下肌和小圓肌

4、肩胛下肌和大圓肌

肩袖:又叫肌腱袖、旋轉袖,是指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四塊肌肉的肌腱合在一起組成的,彼此相連的腱板,分別止于肱骨大小結節,并與肩關節囊愈著的這一結構。其作用在于加固肱骨頭與關節盂的連結,對加強、保護肩關節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上臂肌:包括前群(屈肌群)、后群(伸肌群)

前群(屈肌群)

1、肱二頭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

起點:長頭起于肩胛骨盂上結節,短頭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點:橈骨粗隆、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時,使上臂屈、前臂屈和外旋;遠固定時,拉上臂向前臂靠攏。

練習:引體向上、負重彎舉可發展其肌力;直臂后伸可提高其伸展性。

2、喙肱肌

3、肱肌:位于肱二頭肌的深部。

起點:肱骨體下半部的前面。

止點: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時,使前臂屈;遠固定時,拉上臂靠近前臂。

練習:同肱二頭肌

后群(伸肌群)

1、肱三頭肌:位于上臂后面皮下。

起點:長頭起于肩胛骨盂下結節;內側頭起于肱骨體后面橈神經溝內下方;外側頭起于肱骨體后面橈神經溝外上方。

止點:三個頭合成一個肌腹,以肌腱止于尺骨鷹嘴。

功能:近固定時,使上臂和前臂伸。遠固定時,使肘關節伸。

練習:俯臥撐、負重直臂后伸可發展其肌力。

2、肘肌

(三)前臂肌:前群肌大多起于肱骨內上髁,主要有屈腕、屈指和使前臂內旋的功能;后群肌大多起于肱骨外上髁,主要有伸腕、伸指和使前臂外旋的功能。

(四)手肌

三、下肢肌:包括盆帶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一)盆帶肌

前群(內側群)

1、髂腰肌:

位置:位于腰椎兩側和髂窩內。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

起點:腰大肌起于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椎體側面和橫突;髂肌起于髂窩。

止點:髂肌和腰大肌共同止于股骨小轉子。

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屈、外旋。遠固定時,兩側肌肉同時收縮使脊柱前屈;一側收縮時,使脊柱向同側屈。

練習:正踢腿、仰臥起坐、仰臥剪腿等可發展其肌力。

2、梨狀肌

后群(外側群)

1、臀大肌

位置:位于骨盆后外側面。

起點: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點: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纖維收縮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內收。遠固定時,一側肌肉收縮使骨盆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使骨盆后傾。

練習:俯臥背腿、蛙跳、后蹬跑等練習可發展其肌力。

2、臀中肌和臀小肌

(二)大腿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后群和內側群。

前外側群

1、股四頭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面,是人體中最大的肌肉。

起點: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股中肌起于股骨體前面;股內側肌起于股骨粗線內側唇;股外側肌起于股骨粗線外側唇。

止點:四塊肌肉的肌腱合并,包繞髕骨前面形成髕韌帶,止于脛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時—伸小腿,股直肌還可屈大腿;遠固定時—使大腿在膝關節處伸,保持股骨垂直位,維持直立姿勢。

練習:發展肌力—負重深蹲;發展伸展性—跪撐后倒。

2、縫匠肌

3、闊筋膜張肌

后群

1、股二頭肌

位置:位于大腿后外側淺層。

起點:長頭起于坐骨結節,短頭起于股骨粗線外側唇下半部。

止點:止于腓骨頭。

功能:近固定時,長頭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外旋。遠固定時,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當小腿伸直時,則使骨盆后傾。

2、半膜肌、半腱肌

位置:位于大腿后內側,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層。

起點:起于坐骨結節。

止點:半腱肌止于脛骨粗隆內側面,半膜肌止于脛骨內側髁內側面。

功能:近固定時,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內旋。遠固定時,與股二頭肌相同。

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合稱股后肌群,又稱腘繩肌。

練習:發展股后肌群的力量可用俯臥背腿、負重腿后伸。發展伸展性可用正壓腿、正踢腿。

內側群

1、恥骨肌、長收肌和短收肌 2、大收肌 3、股薄肌

(三)小腿肌:可分為前群、后群和外側群。

前群

1、脛骨前肌 2、趾長伸肌 3、?母 長伸肌

后群

1、小腿三頭肌

位置: 位于小腿后面。

起點:腓腸肌外側頭起于股骨外上髁,內側頭起于股骨內上髁;比目魚肌起于脛骨、腓骨的后面的上部。

止點: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的肌腱合成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結節。

功能:近固定時,使小腿屈和足屈;遠固定時,使股骨下端和脛骨、腓骨上端拉向后方,使膝關節伸直,維持人體直立姿勢。

后蹬跑、負重提踵可發展其肌力;勾腳尖壓腿可發展其伸展性。

2、趾長屈肌

3、?母 長屈肌

4、脛骨后肌

外側群

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四)足肌

四、軀干肌 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會陰肌

(一)背肌,分為淺深兩層

背淺層肌

1、斜方肌:

位置:位于頸部和背上部皮下。

起點:枕外隆凸、項韌帶及全部胸椎棘突。

止點:鎖骨外側1/3、肩峰和肩胛岡。

功能:近固定時,上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縮;下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和后縮;中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后縮。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頭和脊柱伸直。兒童發展這塊肌肉可預防和矯正駝背。

練習:提拉杠鈴聳肩、負重直臂側上舉、負重擴胸可發展該肌的肌力。

2、背闊肌

3、肩胛提肌

4、菱形肌

背深層肌

1、背長肌:包括豎脊肌和夾肌。

(1)豎脊肌(又稱骶棘肌)

位置:縱列于背部正中線兩側,充填于棘突和橫突之間的槽溝內。

起點: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胸腰筋膜。

止點:頸、胸椎的棘突與橫突,顳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兩側收縮使頭和脊柱伸,并協助呼氣。

無固定時,該肌起、止兩端相向運動。

練習:俯臥腿臂上振、負重體屈伸等練習可發展該肌力量。

(2)夾肌

2、背短肌

(二)胸肌:分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鋸肌等。

1、胸大肌

位置:位于胸前皮下。

起點:鎖骨內側半、胸骨和上6肋骨前面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點:肱骨大結節嵴。

功能:近固定時,使上臂屈、內收和內旋;遠固定時,拉軀干向上臂靠攏。

練習:引體向上、臥推可發展其肌力;擴胸可發展其伸展性。

2、胸小肌

3、前鋸肌

胸固有肌包括肋間外肌、肋間內肌和胸橫肌等。

(三)膈肌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間,呈穹隆狀。

起點:上3位腰椎體前面、下位6肋內面及胸骨劍突后面。

止點:中心腱。

功能:收縮時,膈穹隆下降,使胸腔容積增大,壓力減小,這時吸氣;膈穹隆上升時呼氣。

練習:深呼吸運動和練氣功等均可增強胸固有肌和膈肌的力量。

(四)腹肌

1、腹直肌

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線兩側。

起點:恥骨上緣

止點:第5—7肋軟骨前面和胸骨劍突。

功能: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后傾。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兩側收縮使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協助呼氣。

2、腹外斜肌

位置:位于腹前外側壁淺層。

起點:下八個肋骨外側面。

止點:髂嵴、恥骨結節及腹白線。

功能: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后傾。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并向對側回旋;兩側收縮下拉胸廓,呼氣,并使脊柱屈。

3、腹內斜肌

位置:位于腹外斜肌的深層。

起點: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溝韌帶外側2/3。

止點:止于下3肋及白線。

功能: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后傾。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和同側回旋,兩側收縮使脊柱前屈。

4、腹橫肌

5、腰方肌

五、頭頸肌

六、發展肌肉力量與伸展性練習

第三章 內臟

第一節 總論

一、內臟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個系統。

二、內臟的一般結構:

1、中空性內臟器官的管道壁分三至四層:粘膜層、粘膜下層、肌織膜、外膜。

2、實質性內臟器官外有被囊(結締組織),結締組織向內深入器官的實質,把實質分為許多小葉。

第二節 消化系統(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一、消化管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1、口腔有牙、舌(有味蕾,感受味覺)。

2、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路。

3、食管上部是橫紋肌,下部是平滑肌。

4、胃:(1)、位于左上腹部;(2)、結構:入口叫賁門(連接食管),出口叫幽門,連接十二指腸,胃的粘膜上有許多皺襞,皺襞上有許多小凹,是胃腺的開口。3)、主要功能:容納食團;分泌胃液,初步消化食物成食糜。

5、腸:包括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與大腸(盲腸、結腸、直腸)

小腸: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1)、小腸粘膜有許多皺襞和絨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吸收糖和蛋白質為主)和毛細淋巴管(吸收脂肪)。2)、在十二指腸有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肝分泌的膽汁由膽總管、胰腺分泌的胰液由胰管進入十二指腸,胰液能消化蛋白質、脂肪、淀粉,膽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二、消化腺:

(一)、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頜下腺。

(二)、肝臟:

1、肝的位置與外形: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區和腹上區。

2、結構:;被結締組織分成許多肝小葉,肝小葉是肝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肝的血液循環:門靜脈是肝的功能血管,肝動脈是肝的營養血管。

4、功能:分泌膽汁、參與物質代謝、解毒、防御、胚胎時期是主要造血器官;成人肝有貯存血液、調節循環血量的作用。

(三)、胰:位于十二指腸與脾之間;結構與功能分為:1)、內分泌部(叫胰島,分泌胰島素,直接進入血液,調節血糖);2)、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第三節 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呼吸部)

一、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

1、鼻:鼻腔的粘膜上方為嗅區。

2、咽:見消化系統。

3、喉:上接咽,下連氣管,由一些軟骨和喉肌構成,內表面粘膜有兩對皺襞,一對叫聲皺襞,又稱聲帶,兩聲帶之間的裂隙稱聲門裂。運動中“憋氣”時是先深吸氣,后關閉聲門裂;“屏息”是不先深吸氣,即關閉聲門裂。

4、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

二、呼吸部:

即左右肺,位于胸腔。其結構為:支氣管入肺后,不斷分支成各級小支氣管,形成支氣管樹,最后形成肺泡;肺泡壁由單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肺內有兩套血管:一套是供肺組織本身營養的;另一套是具有氣體交換功能的肺動脈和肺靜脈,它們形成毛細血管網纏繞在肺泡表面,使毛細血管與肺泡內的氣體進行氣體交換:肺泡內的氧氣進入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內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

肺泡和毛細血管之間進行氣體交換時至少要經過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細血管內皮基膜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這四層結構。這四層結構稱之為氣血屏障。

第四節 泌尿系統

一、泌尿系統由泌尿器官(腎)和輸尿管道(左右各一條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構成。

二、腎:

(一)、位置:位于脊柱兩側,緊貼腹后壁,右腎略低于左腎。

(二)、結構:

1、大體結構:外形似蠶豆;內側緣中間向內凹陷,稱為腎門;腎的中央稱髓質,周圍稱皮質。

2、微細結構:分為兩部分:泌尿部和排泄部。

(1)泌尿部由腎單位構成,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腎單位由腎小體(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與腎小管構成。

(2)排泄部包括集合管和乳頭管。

(3)尿的生成和排泄:1)、血液流經腎小球,由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進腎小囊。2)、原尿從腎小囊流經腎小管,由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的葡萄糖、水和鹽類重新吸收到毛細血管中,剩余部分流到集合管,成為尿。3)、尿流經腎乳頭管、腎小盞、腎大盞、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到體外。

第四章 脈管系統

第一節 心血管系統

一、總論

(一)心血管系統的組成:

1、心臟:自動有節律收縮。

2、動脈(A):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

3、靜脈(V):把全身各處的血液運回到心臟。

4、毛細血管:位于靜脈和動脈之間的微細血管。

(二)血液循環:

1、體循環:心臟與全身各器官(肺除外)之間的血液循環:

含氧氣多的動脈血

心臟 全身各器官

含二氧化碳多的靜脈血

2、肺循環:心臟與肺之間的血液循環:

含二氧化碳多的靜脈血

心臟 肺

含氧氣多的動脈血

3、微循環: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的循環。

二、心臟(中空肌性器官)

(一)位置和外形:位于胸腔的縱隔內,形似倒置的圓錐,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頭。

(二)心臟各腔的形態和結構:

1、右心房:三個入口(上腔靜脈口、下腔靜脈口、冠狀竇口),一個出口(右房室口,周緣有三尖瓣,防止血液倒流)

2、右心室:一個入口(右房室口),一個出口(肺動脈口,周緣有肺動脈瓣)。

3、左心房:四個入口(四個肺靜脈口),一個出口(左房室口,周緣有二尖瓣)。

4、左心室:一個入口(左房室口,周緣有二尖瓣),一個出口(主動脈口,周緣有主動脈瓣)。

(三)心壁的構造:心內膜、心肌層、心外膜。

(四)心傳導系:

1、組成: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及其周圍分支。其中竇房結位于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結合處的心外膜深面,是心臟正常的起搏點。房室結在異常情況下也能始發節律興奮。

2、功能:產生和傳導沖動,維持心臟的正常節律,使心房心室肌收縮保持協調。

(五)心臟的血管和神經:

1、營養心臟的動脈有左右冠狀動脈,靜脈大部分匯集于冠狀竇流入右心房。

2、支配心臟的神經分為:交感神經——興奮作用,使竇房結發放沖動的頻率增加,心跳加強加快。副交感神經——作用相反

三、 血管

(一)動、靜脈血管壁的一般構造分三層:外膜、中膜、內膜。

(二)毛細血管壁最薄,通透性大,管徑最小,血流緩慢,有利于物質交換。

(三)體循環的血管:

1、體循環的動脈:

(1)、體循環的動脈主干:左心室——升主動脈——主動脈弓(發出三條分支,由右到左為: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胸主動脈——腹主動脈——左、右髂總動脈。由動脈主干發出血管分支到全身各器官。

(2)、右上肢運動的供血途徑:血液從左心室——升主動脈——主動脈弓——無名動脈——右鎖骨下動脈——右腋動脈——右肱動脈——右橈、尺動脈——右掌深、淺動脈弓。

(3)、左上肢運動的供血途徑:同(2),去掉無名動脈,將右改為左。

(4)、右下肢運動的供血途徑;血液從左心室——升主動脈——主動脈弓——胸主動脈——腹主動脈——右髂總動脈——右髂外動脈——右股動脈——右月國 動脈——右脛前、后動脈——右足背、足底動脈。

(5)、左下肢運動的供血途徑:同(4),右改為左 。

(6)、體循環血管壁上的特殊結構:

A、:頸動脈小球:在頸內、外動脈分叉處的后方,為一扁橢圓形小體。屬于化學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當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時,可反射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B、頸動脈竇:為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壁內有特殊的感覺神經末梢,屬于壓力感受器。當動脈血壓升高時,可刺激此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慢,末梢血管擴張,血壓下降。

2、體循環的靜脈:

(1)上腔靜脈系

(2)下腔靜脈系

(3)心靜脈系

四、體育鍛煉對心血管形態結構的影響

(一)體育運動對心臟的影響,具有“運動心臟”:心肌纖維增粗,心壁增厚,心臟有更大的收縮力。

(二)體育運動對血管的影響,動脈壁中膜增厚,毛細血管數增加,分支吻合豐富,冠狀動脈口徑增粗等。

第二節 淋巴系統(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

一、淋巴管:

二、淋巴器官:

1、淋巴結:有過濾和防御作用。

2、脾: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主要由網狀組織和血管構成,具有儲存血液、破壞衰老的紅細胞及產生抗體參與體內的免疫反應等作用。

3、扁桃體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权县| 呼和浩特市| 静海县| 孙吴县| 芜湖县| 淮北市| 白河县| 夏邑县| 方山县| 大安市| 丹巴县| 深泽县| 昆明市| 沽源县| 那坡县| 闵行区| 沈丘县| 玛曲县| 象山县| 漾濞| 历史| 宝应县| 志丹县| 五常市| 莆田市| 乌鲁木齐县| 盘锦市| 宝应县| 赫章县| 自贡市| 新密市| 武夷山市| 肇州县| 湘西| 黄龙县| 晋江市| 什邡市| 肃南| 金堂县| 宁陵县| 丰宁|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