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前期西方的心理學觀念
1.人類的知識體系是緩慢地逐漸地分化的:最初,所有知識都包括在哲學里面。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新的科學發現得不斷涌現,各門學科先后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最先分化出來的是研究不那么復雜的現象的學科,如力學,天文學。
2.心理現象比生物現象更復雜,所以從哲學中分出來最晚,直到19世紀后半期才取得獨立地位。
3.哲學史從古希臘開始,所以心理學史也從古希臘開始。公元前八——六世紀
4.古希臘人信奉萬物有靈論,認為世界是原來就有的,并不是誰創造的。萬物都是有靈性的,都有神主宰著,但這些神不是全知全能的。不過神的知識比人高,人可以祈求神的援助。
5.秘教相信人死后可以得到快樂的永生。秘教之中阿爾阜斯秘教影響最大
第一節 從米利都學派到埃利亞學派
一、米利都學派
1.泰勒士:米利都學派從泰勒士開始,他是古希臘“七賢”之一,
泰勒士以自然原因解釋自然,認為水是萬物的根源,萬物由水生成,消滅后復歸為水。他認為靈魂是水造成的。
2.阿那克西曼德:他是泰勒士的學生,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限者”,無限者指無定形的物質。由無限者分出兩種互相對立的物質:熱與冷。熱的在外,冷的在內,不斷旋轉,于是形成萬物。
他模糊地猜測到世界是發展成的,生物有進化而來這些事。是具有進化論思想的人。
二、畢達哥拉斯學派
1.畢達哥拉斯:他認為,自然現象的基礎不是物質的始源,而是數及其關系。數構成了宇宙的“秩序”——社會“秩序”的原型。
畢達哥拉斯派認為,認識世界就是認識支配世界的數。
2.簡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靈魂論。
答:畢達哥拉斯認為,靈魂分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欲,理性在腦,智慧也在腦,情欲在心臟。動物只有后二者而沒有理性。只有人三者齊備,三者中只有理性是不死的。
3.畢達哥拉斯由實驗發現了樂器的弦長與音高的關系,能奏出和美旋律的弦長之比是整數的,這是聽覺心理學的一個發現。
三、愛弗斯學派與埃利亞學派
愛弗斯學派是古代西方辯證法思想的代表;埃利亞學派是古代西方形而上學思想的代表。兩派是對立的。
1.赫拉克利特: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變化是世界萬物的本質;因為火永遠在變化,所以他以火代表萬物的根源;萬物由火生成,復歸于火。
赫拉克利特認為人的身體是土,而人的靈魂是純凈的火。
2.巴門尼德:認為只有思維。邏輯。才能達到真理,感官經驗是虛妄的;存在的是可思維的東西,不可思維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第二節 古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繁榮時期
一、簡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
1.四根說:恩培多克勒將世界是變的與不變的兩種思想結合起來,認為,多樣的變化的萬物是由四種不變的物質,即他所謂的四根組成。四根是土。水.火。空氣。他認為土。水.火。空氣是不能自動組成的,必須另有物使之運動。他稱這種物為愛,憎。愛使四根結合,憎使四根分離,由此生成萬物。
2.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身體由四根構成。固體的部分是土根,液體的部分是水,維持生命的呼吸是空氣,血液主要是火根;思維是血液的作用。
3.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心理特性依賴身體的構造;各人心理的不同是因為四根的配合比例的不同。他認為,演說家是舌頭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藝術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這可以說是后來氣質與神經類型說的萌芽
4.恩培多克勒有生物進化的初步思想。他認為世界先只有未分化的生質,后來才逐漸分化。
二、安那克薩哥拉
恩培多克勒認為,一切物由土。水.火。空氣四根配合而成。安那克薩哥拉則認為四根本來就是混合物。世界是數目無限的小體(微種子),每個小體都含有世界一切相反的性質。如冷與熱。干與濕。明與暗等。
對于物體由于小體的比例的多少變異而產生的變化,他認為是“努斯”(即心)推動的結果。努斯是極精細的流質,如空氣。遍布于宇宙中。
三、德謨克利特
1.德謨克利特繼承并發揮留基伯的原子論認為世界只是原子與虛空。原子是永遠存在,永遠運動的,它的數目無限。無數原子在無限的空間朝一切方向運動,因撞觸而生成世界萬物。物與物間由于所含的原子數目大小。形狀。位置和排列的不同而不同。
人死時,靈魂原子完全分散,所以不存在不死的靈魂。靈魂原子遍布全身,但特別集中于感官。腦.心臟和肝臟。腦是思想的器官,心臟是意氣的器官,肝臟是欲望的器官。
2.,德謨克利特認為,客觀上只有原子與虛空;顏色。滋味。冷熱等感官都是主觀的。
第三節 古希臘醫學中的心理學觀念
一、阿爾克邁翁
1.阿爾克邁翁是西方第一個從事動物解剖的人;他發現了視神經和中耳管。
2.阿爾克邁翁認為腦是感覺和思維的器官。
二、希波克拉底——西方醫學之父
1.他認為,一切病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與神無關。
2.他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
3.四液說:希波克拉底將四根說系統化。認為人體內有四種液體,粘液生于腦(水根),黃膽汁生于肝(空氣),黑膽汁生于胃(土根),血液生于心(火根)。正是這四種液體“形成了人體的性質”。羊癲風是由于腦失去了粘液
4.希波克拉底在《論水。空氣和地域》一書中,論述了地理環境,氣候等決定人的體質和民族的心理特性。
第四節 智者的興起
一、普羅塔哥拉—智者
1.普羅塔哥拉是第一個“智者”,
2.人是萬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衡量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不存在的尺度。
3.普羅泰哥拉認為,人不是生來就好或壞的,人人都可以教育成為好公民。
二、蘇格拉底—智者
1. 蘇格拉底是普羅塔哥拉的后背,也被雅典人稱為智者
2.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道德必須以承認人的精神本原和自然界本原為出發點。
3.道德只是少數杰出人物所具有。他認為貴族是真正道德的體現者。
4. 產婆術:蘇格拉底的辯論方法是先給對方提出關于某一事物的定義,然后層層追問,使對方陷入矛盾,這樣討論下去,可能得到關于這個事物的明確定義。這個最后定義,蘇格拉底認為是表現這個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質的東西,是人人會同意的。亞里士多德稱蘇格拉底的這個方法為“歸納的論證”。蘇格拉底自己稱這個方法為“產婆術”,是將人內部已有的知識引出來。
第二章 古代后期中世紀西方的心理學觀念
第一節 古代后期的心理學見解
一、懷疑學派
1.皮朗是懷疑學派的創始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達到心神恬靜。要達到恬靜,必須默于不可知,安于不可知,對一切事物不下斷語。
2.埃奈西德穆也懷疑因果律,認為因果關系是否存在不可知。他可以說是近代休謨的前驅。
二、伊壁鳩魯學派
1.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后期唯物主義路線的代表人物。在雅典創辦哲學學校。取名“花園”,后來成為古代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中心。
2. 伊壁鳩魯相信人人平等;他悟到真正的恬靜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3.簡述伊壁鳩魯的“原子論”:
⑴伊壁鳩魯認為萬物的基礎是在虛空中運動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一切自然現象都可以用原子的各種不同結合來解釋。
⑵他把物體和組成物體的原子加以區分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不變的;原子具有“完整性”,即堅固性,因為原子不可能再分解。
⑶他認為原子具有各種極不相同的形態,這就是自然現象無限豐富,變化多端的原因。
4伊壁鳩魯認為,思維依賴于感覺。他毫不懷疑認識客觀真理的可能性。因為人有心智與靈魂。
5.伊壁鳩魯認為,心智有兩種作用,一是自動的,一是有意的。
6.快樂主義:伊壁鳩魯認為,一切感覺都伴隨有痛苦或快樂的感情。痛苦是因為人體中原有的安排適當的原子被擾亂,快樂是因為這種安排的恢復或得到新的平衡。在他看來,生活的目的就是快樂。而享樂就是沒有痛苦。
7.盧克萊修是公元前一世紀羅馬詩人,長詩《物性論》。以宣傳伊壁鳩魯主義。
三、斯多葛學派
1.斯多葛學派由芝諾在雅典創立。
2.人應該服從理性。一切事變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現,都是前定的,因此人應該聽天由命,順受一切。主張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后來終于成為沒落統治階級和基督教的思想理論基礎。
第二節 古代后期西方醫學與有關心理學的生理基礎知識
一、格林
1.格林是一個近乎自然神論者,并有目的論的思想。他認為。世界除了開始與神有關外,其后與神沒有什么關系。格林信奉目的論,認為人體的結構如此巧妙,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2.格林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并對腦的構造有進一步的認識。
3.格林認為心理的功能有兩類:一是理性靈魂的功能包括外部功能。二是非理性靈魂的功能。
4.格林在心理的生理基礎知識方面的貢獻是很大的。從他開始,腦作為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才逐漸被鞏固下來。
第三節 基督教約束下的心理學觀念
一、最有影響的教父:奧古斯丁
1.他認為,人和世界是有人格的上帝創造的;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的“原罪”遺留給全人類,使每個人生來就是罪惡的,需要贖罪。只有“全能的上帝的奇妙的恩賜”才能使人得救,而教會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離開教會,人就不能得救。他的結論是:教會權利必須大于世俗權力,教會必須統治世界。
2.奧古斯丁信奉二元論的心理學。認為,對“心” 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質的。“身”是物的,是占空間的。
3.心與身的關系:奧古斯丁認為,人是靈魂與身體的結合。靈魂能指揮身體的一切活動;身體的生長依賴靈魂;感覺也是靈魂的功能。他的身心二元論是心身交感和平行論的混合產物。
4.奧古斯丁認為靈魂有三種功能:①自覺的記憶,②理智,③意志。其中意志活動是最重要的,它貫穿于一切心理活動之中。
5. 奧古斯丁的思想構成了中世紀基督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無論對西方社會還是對基督教,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二、經院哲學的高峰:阿奎那
1.阿奎那認為社會上的所有等級都是神定的,人民應該服從教會和封建主,而封建主則必須服從教會。他說,羅馬教皇是“基督的全權代表”。
2.阿奎那盡量利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當它與基督教義沖突時,他就拋棄了它。
三、13-14世紀的英國進步思想家
1.羅杰爾?培根:他認為,亞里士多德只是古代的權威,他的認識是否正確,應該用實際觀察來檢驗。抽象思維必須根據經驗,強調依靠實驗和數學研究自然。并注重自然知識的應用。
2.鄧斯 司各脫:他反對阿奎那關于理智與意志關系的主張,認為意志不受其他心理功能的左右,它支配理智而不受理智支配。
3.威廉?奧卡姆:他反對羅馬教會的高壓,主張教會只應管理宗教信仰的事。
第三章 近代西方心理學(一)文藝復興時期
第一節 社會歷史背景
一、文藝復興的含義
1.14世紀末至17世紀初期是西方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一般稱這個時期為再生時期,也稱“文藝復興時期”。
2.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要發展工商業,迫切需要科學知識,要發展科學就要有進步的認識論。所以思想家在這時都紛紛提出新的認識方法提倡從經驗研究自然,在研究中運用數學。所以從14世紀下半葉起,便產生了資產階級反宗教。反神學的所謂“人文主義”運動,即是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運動。當時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決不是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們的唯物主義科學思想來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作輿論準備。“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文化運動。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其目的在于利用古代的文化以與中世紀的宗教文化相對抗。
二、人文主義運動
1.隨著封建社會中資產階級因素的逐漸增長,經濟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的重要,現實社會中人的自由和價值的重要,于是人們開始重新回去尋找古希臘人的哲學。科學和文化上的成就開始重視人。尊重人。研究人,并強調發展人的個性,反對禁欲主義,嘲笑僧侶,號召人們從幻想中走向現實世界。這就是所謂的“人文主義運動”
2.脫拉西 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不認識自己,決不能認識上帝”。
3.斐微斯 西班牙人文主義者 寓言作品《人的神話》,熱烈歌頌人的力量。
三、新興科學及其與宗教的斗爭
1.哥白尼恢復了古代希臘人的太陽中心說。發表了《天體運行》論證了行星系是以太陽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為中心。這就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日心說,也稱地動說。
2.開普勒推翻了天體運動不同質的謬論。他是首先開始將歸納法和數學結合運用的人。
3.伽利略,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他用自造的天文望遠鏡證明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理論的正確。
4.維薩留斯以親身的解剖實踐為證據寫成了《論人體構造》。
5.塞爾維特發現了肺循環。
6.哈維以動物的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他又影響了笛卡爾,啟發他以機械作用去解釋生理過程。
7.布魯諾根據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提出了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結論。
第二節 進步思想家及其心理學的見解
一、達?芬奇—多方面的天才
1.達芬奇認為只有科學才是真理。
2.達芬奇提出人眼對遠近物體的知覺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①線條透視;②節目透視;③空氣透視;④移動透視;⑤雙眼視差。
二、特萊西奧:認為一切知識都來自感覺,應該用實驗去研究自然界。
三、斐微斯
1.在認識論方面,斐微斯強調感性經驗,認為感性經驗是一切知識的來源。
2.斐微斯對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他強調情感的作用,包括積極方面與消極方面。他認為情感可以加強記憶,也可以阻礙記憶。
第四章 近代西方心理學(二)
17世紀的法國和荷蘭
第二節 笛卡兒
笛卡兒是法國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他創立了解析幾何,第一個將代數方法應用到幾何學中去。
論述笛卡爾的理論體系
一、唯理論-認識論
1.笛卡兒認為方法論。認識論的問題是首要的問題。他說:沒有比知道人類知識是什么和它達到多么遠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有待解決的問題。
2.笛卡兒的認知論是唯理論,他相信人有固有觀念。
3.他看重追求知識的方法,不重視實驗方法,而偏重數學的演繹推理。
4.笛卡兒認為,主觀上明白的觀念,并非來源于人的實踐經驗,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是人的“固有觀念”,也稱天賦觀念。天賦說明了觀念的來源:它們只是從心或意識發展而來,與感覺經驗無關。
二、簡述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世界觀
笛卡兒認為世界上有上帝,有靈魂(心),有物質,三者都是不依賴他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其中,絕對獨立存在的只有上帝,靈魂與物質只是相對的獨立,它們須依靠上帝才能存在。
三、心身交感論-心身關系
1.笛卡兒認為,心能影響身,這的確是事實。但是他又說身對心有著更大的影響。心身兩者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關系。
2.他對心身間的關系的看法是心身交感論。
3.笛卡兒選擇腦中的松果腺作為靈魂的駐所。
四、論反射
雖然笛卡兒沒有直接提出“反射“的術語。但是他提出了“這是一種不受運動的意志所控制或決定的運動。在心理學史上笛卡兒被稱為反射動作學說的創始人。
五、論情緒
1.笛卡兒認為只有六種原始情緒:驚奇、愛悅、憎惡、欲望、歡樂、悲哀。
第三節 馬勒伯朗士
一、逢會論
1.格林克斯提出了逢會論。認為感覺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物與人體;而是上帝。當物與人體正發生作用時,是上帝使其靈魂產生感覺,外物與人體的作用只是適逢其會,是偶然的原因。
2.馬勒伯朗士是另一個逢會論者,著有《對真理的追求》。
馬勒伯朗士受笛卡兒靈魂與肉體互相獨立的思想的影響,認為不僅肉體不能作用于靈魂,使靈魂產生感覺或思想,靈魂也不能作用于肉體,使肉體產生動作。如二者有作用的話,那是一種偶然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上帝。
二、復合感覺
馬勒伯朗士認為人的經驗的單位,不是孤立的感覺而是復合感覺,是過去的經驗與當前的感覺的結合。這種結合是即刻的是意識不到的。馬勒伯朗士稱為“復合感覺”,又叫做“自然判斷”
第四節 斯賓諾莎
一、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自因說
1.笛卡兒認為世界有三個實體:上帝、靈魂和物質。斯賓諾莎則認為只有一個,他稱為上帝的實體。他所謂的上帝實則指無限永恒的自然界。
2.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處于錯綜復雜。無窮無盡的因果聯系中,它們存在和變化的原因,都在自然界本身之中,故也稱自因說。
3.人只能認識這無數屬性中的兩個,即心與物。
二、唯理論與《倫理學》一書
斯賓諾莎的主要著作是《倫理學》。
他認為知識分三種:第一種是感性的知識,第二種是理性的知識,第三種是直觀的知識。
三、心身平行論
在斯賓諾莎看來,思維(心靈)和廣延(物質)并不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實體。可是他將二者看成互相平行,卻不能相互決定。
四、論聯想和情感
斯賓諾莎認為,聯想的條件是同時經驗到。
斯賓諾莎認為情緒有兩類,一類是心的主動狀態,另一類是心的被動狀態。
第五章 近代西方心理學(三)
17世紀的英國和德國
第一節 英國的社會背景
一、培根新工具的提出
1.1620年近代英國唯物主義的開山祖弗蘭西斯?培根出版了《新工具》,培根提出要認識自然、研究自然及控制自然。他認為人類應將認識的著眼點放在自然方面,認識的任務是研究自然,認識的目的是控制自然。他曾經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名言。
第二節 霍布斯
一、機械唯物論
1.霍布斯認為,世界由具有廣泛和各種形狀的物體所構成。物體的特性只有數量上的不同而無質的差異。
二、論人性
1.霍布斯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私自利的,都要壓迫他人,提高自己。
三、論感覺與夢境
1.霍布斯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說”,認為一切知識都由感覺開始。感覺的發生過程如下:外界物體的運動作用于人的感官,感官也產生了運動,如此一步步神經也動了起來,運動最終傳到腦,使腦中物質也產生了運動,于是人就產生了感覺。
2.霍布斯以為每一感覺過程發生以后,都留有殘余的運動,這殘余的運動就是想象。平時想象的這種殘余運動比較微弱,被當前感覺過程更強烈的運動所淹沒,因此平時顯現不出來。只有人在睡眠時,感覺運動不存在了,殘余運動才突顯出來而形成夢境。
四、聯想主義的萌芽
霍布斯以為聯想是由于兩種感覺的運動在發生時間上的接近。
霍布斯將聯想分成兩種,一種是無指導的、無計劃的、非恒久的。另一種是有個欲望或計劃節制的。后人把前者稱為自由聯想。
第三節 洛克
對比洛克與笛卡兒的觀點
一、經驗論-認識論
英國思想家洛克的著作《人類悟性論》1690年出版。書中反駁了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論,宣傳了唯物主義的經驗論。
洛克反駁當時傳統的“固有觀念”或“天賦觀念”。他認為人不存在未有經驗之先就有意識到的所謂固有觀念或固有原理。
二、簡述洛克的感覺與反省兩源說
1.洛克認為一切知識來源于經驗。經驗是指人出生以后的閱歷。他認為人在出生時向張白紙,最初沒有字,一切字由經驗印上去的。經驗的材料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即反省。
2.洛克把人所能意識到的心理現象統稱為觀念。又將一切觀念分簡單與復雜的兩類。
3.洛克以為反省是觀念的另一來源,稱它為內感官,以別于耳。目等外感官。
4.洛克的經驗主義認識論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最徹底的唯物主義理論。它在認識論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將反省看作是認識的一個來源,無疑與當時流行的機械論觀念有關。
三、外物的原始性與次起性
洛克把外物的性質區分為原始性與次起性;如廣延、形狀、體積、動靜、不可入性。數目等是原始性,
外物由于它的原始性的種類與程度的不同而產生色、聲、香、味等感覺的能力是次起性。
四、聯想主義的開始
聯想一直是心理學史上受到重視的問題之一。洛克最先使用“聯想”這一詞語。他在《人類悟性論》第四版加了一章,題作“聯想”。
第五節 萊布尼茨
論述萊布尼茨的體系
萊布尼茨是著名的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也可以說是德國的第一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
一、唯理論-認識論
萊布尼茨的重要著是《單子論》和《人類悟性新論》。萊布尼茨在認識論上同笛卡兒一樣是唯理論者。他相信人固有觀念,否認認識的客觀來源。
它需要經過一段發展的過程,即需要人們心中潛在的普遍的知識,逐漸地展開,才能成為一種非常清晰的觀念。他認為人心既不是一張白紙,也不是一座成形的雕像,而是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經過加工、琢磨、才能漸次成為一座雕像。
萊布尼茨認為存在兩種真理,一種是理性真理,一種是事實真理。
二、簡述萊布尼茨單子論-世界觀
1.“單子論”是萊布尼茨哲學體系的核心思想。他認為,單子是實體,是“物的元素”。
2. 單子論有無數等級,從最低到最高。世界的最高單子是上帝,上帝也是原初單子,由他發射出一切其他單子。人的構造與世界相似,是由身體中的最低的到最高的單子構成,人身的最高單子就是人的靈魂
三、預定和諧說-心身關系
萊布尼茨認為單子雖然各自獨立,但卻與其余單子并存于同一世界內。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他創造之時已經把每一單子造得在它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反映世界的一切其他單子的狀態。
即神在創造單子的時候,就已經保證了它們的一致和和諧。每個單子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它的個性包含著似乎在萌芽狀態的無限的東西。
萊布尼茨用“預定和諧說”來說明心與身的關系。
四、論微覺與統覺
萊布尼茨將最不明白的觀念,稱為微覺。最明白的叫做統覺。他認為,微覺是明白性等于零,或幾乎等于零的觀念。
第六章 近代西方心理學(四)
18世紀的英國
第一節 英國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
約翰·托蘭德認為只有人腦這個具有特殊構造的物質才有思想
第二節 貝克萊
貝克萊是近代西方主觀唯心主義的鼻祖,是英國唯心主義經驗論心理學思想的主要代表。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地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不被感知之物,而感知是人的精神活動,是人的主觀的方面
“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的區別。他說不僅“第二性的質”如色、聲、味等是主觀的,就是“第一性的質”如體積、廣延、形狀、運動、靜止等也是主觀的。。
二、空間知覺的經驗論
1貝克萊在他的《視覺新論》中提出空間知覺的問題。運用聯想的原理來說明的。
2.貝克萊指出,眼球轉動的感覺與距離的大小之間本來并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可是,由于心靈根據經驗發現。在這兩類觀念之間就逐漸形成一種習慣的聯系。
3. 貝克萊用聯想主義方法,用經驗論來處理空間知覺。
4.總起來說,貝克萊用聯想主義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間知覺,沒有太大的錯誤,而且是對以往古人見解的很好整理和總結。
第三節 休謨
一、不可知論
休謨是十八世紀英國近代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繼承了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他認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歸結為主觀現象或經驗,否認心理活動的客觀來源和生理基礎。他對聯想的形成的看法是把客觀物質的聯系顛倒為感知觀念之間的聯系,它們只是存在于主觀經驗之中。
二、聯想主義
1.聯想主義的心理學是指休謨用聯想主義的分析方法處理心理現象,他比較露骨地表現出唯心主義的特點。
2.休謨認為聯想的條件包括:①相似;②時地接近;③因果關系。
第四節 哈特利
哈特利是系統的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締造者。他基本上是唯物主義者,強調心理對生理的依存性,被稱為生理心理學的創始人。
一、振動說
1.哈特利認為振動是神經的一種活動,前人都把神經管看成是空心的,認為活動精氣在其中傳導。
2.哈特利認為,神經不是空管而是實體組織,神經能傳導是因為它能振動。振動是上下波動。當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經的振動,這種振動傳到腦,人就產生感覺。
3.微振是指神經的振動是由外物引起的,引起之后在腦中要保持一段時間,這時的振動就叫微振。微振與振動基本一樣,只不過微振在振動的份量上更加微弱,
二、系統的聯想主義
1.哈特利受洛克影響,他對聯想心理學加以系統化,他認為聯想其實就是一種,聯想的條件就是一個:時間的接近。他用振動說解釋了聯想的生理機制,并對聯想提出了三條所謂聯想的次級律。
三、簡述哈特利的三條次級聯想律
(1)復雜觀念的性質不是簡單觀念性質的算術總和;
(2)原來有意識的活動,由于多次重復,最后可能變成無意識的活動,他稱之為“次起的自動化活動”。
(3)有些觀念的強度和生動性會由于聯想傳染到與它相聯的其他觀念。
第五節 蘇格蘭學派
一、興起的背景
蘇格蘭大學的教授為維護宗教信條就出來反對他的學說,這些人就是所謂的蘇格蘭學派,又因為他們自稱根據常識立論,又叫常識學派 。
蘇格蘭學派又叫常識學派,它強調許多問題得認識可以憑常識。他們反對聯想心理學,認為聯想心理學已經排斥掉了心得作用。
二、代表人物:里德與斯徒亞特
里德是蘇格蘭學派中比較重要的人物。著有《據常識原理對人心的研究》、《論人的理智才能》和《論人的活動才能》。他主張常識是上帝賦予一切人的本性,比一切哲學都更可靠。
斯徒亞特是蘇格蘭派另一名主要成員,他主要是宣傳里德的學說。
三、心的主動論
蘇格蘭學派反對聯想主義,強調心有主動性,相信材能心理學。
第七章 近代西方心理學(五)
十八世紀的法國
第一節 法國當時的哲學和社會思想代表
一、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在1748年出版《論法的精神》,他認為社會生活服從自然規律,而不是服從什么天命。孟德斯鳩是近代“地理學派”的首倡者。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政體和法律受本國土壤和氣候決定。
二、拉美特利(人是機器)
拉美特利的著作《人是機器》,就是宣傳這種機械唯物主義的。他認為人就是機器,根本不需要什么靈魂。他用腦的機械作用說明人的思想和意識。
三、狄德羅:提出意識是人腦的屬性,人腦是思維的器官。
四、愛爾維修(教育萬能論)
1.愛爾維修認為心理活動來源于外部客觀世界,感覺能力是高級組織的物質的反映,他的心理學思想強調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性格形成的決定作用。他是教育萬能論者,他認為人是教育的產物。
2.愛爾維修強調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性格形成的決定作用。他反對先天素質決定論,認為人生下來時根本沒有任何傾向。人們知識和性格各不相同由于人出生后的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是教育的產物。
五、盧梭(民約論。主情說。兒童教育論)
盧梭著有《社會契約論》一書直接影響后來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這部書對中國資產階級辛亥革命也起過間接的促進作用。
盧梭主張進行自然教育,主張培養孩子走向自然。他在《愛彌兒》中假想一個男孩的教育成長過程,在此書中有許多兒童心理學思想。
他主張人應該回到接近自然的狀態,應該給兒童以自然的教育,避免受文化的影響。他認為文化使人虛偽不自然。
第二節 孔狄亞克
孔狄亞克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他把各種心理過程都歸結為變相的感覺。他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也反對洛克的“反省說”。
一、感覺主義心理學
1.孔狄亞克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他認為一切知識和一切能力都來自感官,更確切一點說,都來自感覺。
2簡述。感覺主義的認識論和感覺主義的心理學的區別。
①感覺主義的認識論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感覺主義的心理學認為一切心理過程都只是感覺的變相。
②感覺主義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他們相信人的認識都來源于感覺經驗。感覺主義者貫徹了唯物主義,但在對待心理現象時,把心理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復雜現象一概理解為感覺的變相,實質上和感覺沒有差別。
二、感覺論及其影響
他主張感覺主義心理學,認為一切心理作用都是由感覺轉變而出,放棄了洛克所謂反省作為知識的另一來源這一理論,他認為反省只是從感覺引導出觀念的途徑。
第三節 兩個早期的生理心理學者博內和卡巴尼斯
一、博內(身心平行論。感官分工說)
1.他用神經的運動來說明心理過程,他不認為感覺是神經的直接結果,而認為是那個運動不可分的后事。他的神經特殊纖維說又叫感官的分工說。
2.感官分工說:就是主張不同的感官適應不同的物質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
二、卡巴尼斯(神經階層說。內部感覺)
1.卡巴尼斯提出神經階層說,認為神經分為高層和低層,神經系統的高層是腦,低層是脊髓。高層具有意識,包括感覺。思想和意志;低層沒有意識,而只有一種反射活動或動作。高層和低層之間還有一層,即中層,也就是說,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有半意識。
2. 內部感覺:卡巴尼斯提出內部感覺,內部感覺不是指洛克所說的反省的內感官,是在人的全部意識之中代表內臟。肌肉和膜等的狀態的感覺,即后來說的機體覺和本受感覺。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4年4月浙江自考護理學研究名詞解釋總結五
12-2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秘書實務》復習資料(三)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