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變態心理學的對象與任務
一、變態心理學的對象
1、變態心理學也稱病理心理學或心理病理學。它是心理學中研究行為異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人類各種心理活動包括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以及個性心理等方面的異常表現及其原因,并對這些異常進行了分類、解釋,闡明影響其發生、發展和轉歸的因素及規律,并把這些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
所以,變態心理學是探索、理解和預測人類心理異常的一門科學。
2、為什么說變態心理學尚不完善?
由于受整個心理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對異常心理現象產生原因和規律的認識尚不完善和確切,對許多類別的異常現象還不能圓滿解釋,結合臨床的實驗心理學研究尚屬開始階段,所得結果多不一致,因此,變態心理學還不能說是一門十分成熟的學科。
3、心理失調:指心理失去平衡,行為缺乏整合協調,致使個體在不同情況下處理能力下降、適應不良。
4、心理異常:指人的心理狀態發生了病理性變化,行為表現明顯與眾不同,能力明顯受損,需要心理治療。
5、心理疾病:是從醫學的角度來理解心理上異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來反映人的心理異常;
6、心理障礙:則是指心理過程和機能受阻,這種障礙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質性的改變。
7、心理變態就其本質意義而言,是指心理活動處于非正常狀態,這是一個統計學的概念。對變態心理的概念要有正確的理解,它并沒有貶義,實際上只是一個統計學概念,泛指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種心理和行為表現,包括各種程度的心理失調和異常。
8、變態心理的類別
(1)許多國家都有自己應用的心理異常分類體系或方案,影響最大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國際疾病分類和美國精神病學會制訂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
(2)最近的國際疾病分類是1990年修訂的第10版ICD-10.
(3)最近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是第四版DSM-IV.
(4)現在使用的是2001年修訂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
9、變態心理的判別標準
(1)以經驗作為標準
所謂經驗的標準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觀經驗。其二是指,醫生或心理師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判別別人正常或異常。
(2)社會常模和社會適應的標準
正常或異常首先是與社會常態比較而言的,社會常模和社會適應這一標準,是以人的行為的社會意義,以及個人完善的順應為出發點的。
(3)病因與癥狀存在與否的標準
有些異常心理現象或致病因素,肯定在常態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某人身上發現了這樣的致病因素或疾病癥狀,就會被判別為異常。
(4)統計學標準
確定一個人的行為是正常或異常,是以他的心理特征是否偏離平均值為依據。
二、變態心理學的任務及其與有關學科的分工1、變態心理學的任務
(1)在理論上,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有助于對正常心理活動的認識,有助于揭示人類心理活動的實質。
(2)變態心理學的研究也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科學證據。因為,變態心理學通過對行為異常的發生、發展、病因和治療的研究,加深了對物質和精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的認識。
(3)在實踐中,變態心理學有助于促進和保障人類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同時,變態心理學的研究也有利于對心理異常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2、學科性與相關的學科領域
(1)變態心理學作為研究異常心理現象或異常行為的心理學分支,可以看作是帶有應用性質的基礎學科。
(2)首先,變態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
1)變通心理學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基礎學科,它為所有的心理學分支,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學知識、理論和研究方法。我們可以將普通心理學看作是變態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2)從另一個角度看,變態心理研究異常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為普通心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又可以驗證普通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從而促進普通心理學的發展。
3)變態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分別站在由正常和異常行為構成的,同一條連線的兩端,來探討同類別的心理現象;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異常復雜的心理現象。
(3)其次,變態心理學與精神病學也有密切聯系。?
1)精神病學作為醫學的一個分支。其主要任務涉及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和護理。
2)變態心理學可以看作是精神病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心理異常發生、發展的(武漢自考)原因和規律,可以為精神病學提供關于心理障礙的理論解釋,以及防治原則和評估與診斷方法,促使精神病學水平的提高。
3)精神病學又可以通過臨床實踐,檢驗變態心理學提出的理論觀點,擴展與豐富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4)此外,變態心理學與醫學心理學、心理衛生學也有密切的關系。?
1)醫學心理學以醫療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為對象,其主要任務是根據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幫助醫學闡明疾病的發生和痊愈等問題,更全面地提示預防疾病、保護健康的科學原則。
2)醫學心理學主要研究軀體或生理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變態心理學則更多的是在精神健康與疾病的領域中起作用。兩者相互交叉、互為補充。
3)心理衛生學是專門探討如何預防精神疾病、維護與增進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的學科。它同變態心理學一樣,都服務于人的心理健康事業,有不少共同的研究課題。
4)兩個學科的區別在于,心理衛生學注重于依據個體心理發展的規律和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問題,探討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科學原則與方法;變態心理學則通過研究心理障礙,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建議。
第二節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變態心理學研究中的一般性問題
1、變態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
(1)建立有效的心理異常診斷體系
(2)對心理異常病理學特征的描述
(3)對心理異常病因的描述
(4)對心理異常病程的描述
2、變態心理學研究的特點
(1)變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學的描述、預測,以及理解心理異常問題。
(2)理解變態心理還包括揭示兩個變項或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個案法與調查法
研究心理異常現象比較直接的方法是臨床法,包括個案研究與調查研究。這種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直接與病人接觸,收集與他們的心理異常有關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和綜合,以期獲得規律性的認識。
1、個案研究法
(1)個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個病人的材料,它是變態心理學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個案研究是關于個體生活的詳盡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歷史的、回顧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礙的原因。
(2)個案研究法的缺點:
1)首先,這樣收集來的材料,不易區分哪些是心理異常發生之前就有的特點,哪些是心理異常中的表現。
2)其次,對材料的分析也比較困難,因為個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統一性和條理性,難以數量化。
3)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它的主觀性色彩比較濃厚,因為采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影響病人自我報告的因素很多,難以有客觀的指標。
2、調查研究法
(1)調查研究法:調查主要是用來計算擁有某些經驗的人數。這種信息是從官方記錄,或者電話訪談一群樣本得來的。這樣搜集的信息對籌劃心理健康資源頗有幫助,但這種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療。
(2)調查有兩種:
1)反應式調查,即要求受試者在訪談時,或在印好的問卷上回答問題。
2)非反應式調查,即使用可利用的現成記錄,來尋求欲調查對象群中成員的反應。
三、相關法
1、相關研究是利用相關分析技術,考察兩個變量之間是否有聯系,以及相互關聯的緊密程度的一類研究的總稱。
2、高危設計,即選擇那些更可能出現某種心理異常的人進行前瞻性研究。
3、一項考察認知歪曲同抑郁癥間關系的研究發現,兩者呈正相關關系。
四、發展與縱橫研究
五、實驗法
1、實驗法是變態心理學研究中應用最廣、最適合用來檢驗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武漢自考)方法。一般是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實驗者系統地操縱或改變一個或幾個變量,觀察、測量和記錄伴隨著它的其他變量的變化,以考察它們之間的關系。
2、變態心理學中實驗有以下幾種類型:
(1)兒童實驗
(2)動物實驗
(3)病程實驗。病程實驗是變態心理學中最獨特,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實驗方法。
(4)治療性實驗
第三節 對心理異常認識的歷史演進
一、中國古代對心理異常的看法
1、中國古代的醫學知識,最早匯集在戰國時期成書的兩部著作,即《素問》和《靈樞》,合稱《內經》。
二、西方變態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1、古代時期
(1)古代早期
1)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把心理異常歸納為體內四種體液的失衡,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這種思想構成了心理異常醫學模型的先驅。
2)古希臘的蓋倫繼承并復活了希波克拉底的思想,認為人由于自愛而導致自我錯覺,并由此出現沖動和錯誤,因此,心理異常者應由一個誠實的人進行監督。蓋倫認識到了某些心理問題的環境誘因,并提出了類似合理情緒療法的心理治療技術。
2、中世紀
3、文藝復興期
4、現代時期
(1)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對心理異常原因的看法主要歸為兩個方面:一是器質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2)德國精神病學家克雷佩林是這個時期精神醫學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他以器官(武漢自考)病理學的觀點概述了精神疾病,強調神經系統失調是心理異常的關鍵性問題。克雷佩林,德國精神病學家,現代精神病學的主要開創者。
三、現代變態心理學的奠基
1、對異常行為的實驗研究
(1)克雷佩林是實驗心理病理學的奠基人。
(2)1906年普里恩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專業雜志《變態心理學雜志》
2、從生物學原因理論到醫學模式
(1)德國精神病學家格萊辛格19世紀中葉首次系統地提出了生物學原因的理論。
3、心因性理論的奠基
麥斯默與催眠術
(1)他提出“動物磁性說”,認為星球的運動控制著宇宙磁力流的分布,而這種磁流的移動決定了人的身心健康與疾病。
第二章 心理異常的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
第一節 心理異常的生物學因素
一、遺傳學基本
1、在病因學探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遺傳問題。最早進行研究的是高爾登。他認為,人在物質和能力方面的差異,受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他所提出的,用同卵和異卵雙生子,研究遺傳和環境因素在決定心理特點中的相對作用的方法,直到現在仍被沿用。
二、大腦機能狀態與腦損傷
1、關于大腦機能狀態與心理異常的關系,巴甫洛夫的學說和研究最有說服力。他的條件反射學說,包括催眠時相理論、孤立病灶的解釋和實驗神經癥的研究。
(1)所謂“催眠時相”是指大腦皮層從覺醒到睡眠,或從睡眠到覺醒過渡的機能狀態,包括四種不同的時相。
1)正常相,即反應是由外部刺激的性質和數量決定的,并存在對應的關系;
2)均等相,即強弱刺激引起相同的反應;
3)反常相,即強刺激引起弱反應,弱刺激引起強反應。
4)超反常相,即陽性刺激引起陰性反應,陰性刺激引起陽性反應。
(2)孤立病灶又稱病理惰性,是指高級神經活動機能出現個別的病變點,但其他的高級神經機能仍很正常。這種病灶可能是過去經受的精神創傷遺留下來而成為產生心理異常的原因。
(3)實驗性神經癥的研究,興奮和抑制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但如果興奮和抑制不能協調,就會造成大腦機能的混亂,從而產生行為的混亂。
三、神經生化基礎
1、心理異常的癥狀與幾種中樞神經遞質有關,主要有乙酰膽堿(Ach)、去甲(武漢自考)腎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羥色胺(5-HT)、氨基丁酸(GABA)和腦啡呔等到。
2、如,血液內的5-HT具有保持情緒穩定的作用,如果5-HT減少,個體就容易出同情緒波動。
3、如果NA系統活動增強,就會出現躁狂癥狀,反之就會出現抑郁癥狀。
四、變態心理學的醫學模式
1、醫學模式強調精神障礙的生物學因素,認為心理異常的發生,主要與機體的生理變化有關。
2、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統地應用醫學模式對心理異常進行分類。他本人也成為公認的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
3、醫學模式的缺陷:醫學模式只看到疾病而沒有看到病人,忽視了人是生物、心理、社會的有機整合體,忽視了人的整體性。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觀點是片面的和機械的。
第二節 心理異常的心理學因素
一、心理應激
應激又稱緊張刺激。應激是人或有機體在某種環境作用下,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反應狀態,如果這個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作出較大的努力去適應,甚至超出一個人所能負擔的適應能力,這時就會出現緊張狀態。
1、應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機體應激反應的各種刺激物。根據其來源的性質可分為軀體性的、心理性的、社會性的和文化性的應激源。
2、應激反應
(1)塞里將應激反應稱為一般適應綜合癥,分三個階段。
1)警戒階段
2)抵抗階段
3)衰竭階段
(2)一般認為,應激源以人的認知系統作中介,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個主要系統,導致人的心身變化。
3、應付模式或風格是指人在應付生活壓力時,慣常使用的方法和策略。現在普遍認為,個體的應付模式是應激與疾病之間的中介物,它會直接影響到應激的后果,甚至影響到疾病的類別。
(1)激怒型應付模式。研究表明,當個體受到他人激怒時,憤怒向外的人比憤怒向內的人的平均血壓要低。
(2)轉換和退行型應付模式。指個體將某種緊張狀態,轉換成對個人成長有益、社會輿論許可的形式。退行型應付模式指,采用否認、回避、倒退等行為,逃離應激情境。
(3)主動認知、主動行為和回避型應付模式。表現為從有利方面看應激情境、回憶和吸取過去的經驗,考慮多種變通的方法。主動行為應付模式表現為向專家求救,不是等待、自我忍受,用吸煙或喝酒來減輕緊張等。
(4)成熟與不成熟的應付付模式。就是以心理發展成熟的反應對待應激情境,包括對內心不喜歡的人也溫和對待,怒氣待發時保持冷靜以分散注意或退卻的方法躲避應激情境等。
二、挫折
1、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時,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消極反應。
挫折的產生必須包括以下幾個條件?
(1)有行動的動機和明確的行動目標;
(2)有滿足動機和達到目標的手段或行動;
(3)有挫折的情境發生,即遇到阻礙,動機和目標不能順利獲得滿足和實現,便構成挫折情境;
(4)個體在實現目標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挫折時,必須有所知覺;
(5)有對挫折的知覺與體驗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
2、造成挫折的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
(2)社會環境因素
(3)個人自身的內在因素
3、挫折耐受力是指,個體遇到挫折情境時,能擺脫其困擾而避免心理與行為失常的能力,亦即個體經得起打擊或挫折的能力。
挫折而受力的個體差異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
(1)生活經驗。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都一帆風順,他的挫折耐受力就會很低。如果一個人(武漢自考)一生坎坷,他就有很強的挫折耐受力。
(2)生理狀況。一個發育正常、身體健康的人,總比有軀體疾病或缺陷的人挫折耐受力強。
(3)對挫折情境的判斷。對同樣的挫折情境,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嚴重挫折,另外一些人卻認為這是無所謂的事情。
三、動機沖突
1、動機沖突也稱心理沖突,是指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中,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動機時產生的心理矛盾狀態。
2、動機沖突的主要類型分為四種,即雙趨式沖突、雙避式沖突、趨避式沖突和雙重趨避式沖突
第三節 心理異常的社會因素
一、社會文化背景
二、經濟和社會地位
1、經濟地位越低下,心理異常的患病率越高。
2、中國12個地區1982年的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同居民的經濟水平呈負相關。
第三章 心理異常的理論解釋
影響最大的四種心理學理論,即心理動力學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知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
第一節 心理動力學理論
心理異常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調無意識領域內的內心沖突對造成心理異常起著重要的作用,認為人的內心矛盾沖突或情緒擾亂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論觀點,主要包括無意識理論、人格結構學說、性心理發展學說及心理防御機制理論。
1、無意識理論
(1)無意識在我國亦譯作潛意識。它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人們對自己的一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不能意識到;一是指人們在清醒的意識下面,還有潛在的心理活動進行著。
(2)前意識介于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可召回到意識中去的,即其中的經驗經過回憶是可以記起來的。
(3)意識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不很重要只是一個人心理活動有限的部分。
2、人格結構學說
他將人格劃分為三個相互作用的部分:
(1)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沖動組成的。其活動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
(2)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是在現實的反復教訓之下,從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它是在“現實原則”指導下,力爭既避免痛苦又能獲得滿足。
(3)超我也稱理想自我是從自我發展起來的一部分,是道德化的自我。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督自我的行動。
3、性心理發展學說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發展即是性心理的發展,這一發展從嬰兒期就已開始。他把人的性心理發展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分為五個階段。
(1)口欲階段(0~1歲左右)
(2)肛欲階段(1~3歲左右)
(3)性器欲階段(3~6歲左右)
(4)潛伏期階段(6~12歲左右)
(5)青春期階段(12~18歲左右)
4、防御機制理論
(1)心理防御機制是,個體的潛意識,渴望保護自我的統一性不受威脅,并使自己從未解決的挫折和沖突中得到解脫的手段。
(2)按照對現實歪曲的程度,可將防御機制分成三大類:
1)造成較大現實歪曲的機制:否認、投射、隔離和曲解等;
2)造成中等現實歪曲的機制:壓抑、倒退、轉移、反向形成、理想化和合理化等;
3)造成輕度現實歪曲的機制:補償、升華和幽默等。
(3)防御機制按其出現的先后,以及與心理障礙的聯系,又可分成四大類。
1)精神病性防御機制:在嬰兒期即已被使用,正常成人雖然有時應用,(武漢自考)但多為短時的;精神病人常常極端地應用。包括否認、曲解和投射等機制。
2)不成熟的防御機制:出現于嬰幼兒期,在成年期則多被較輕的精神病人使用包括倒退、幻想和內向投射機制;
3)神經癥性防御機制:少兒期得到充分應用,在成人期則常被神經癥病人采用。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隔離和轉移等機制;
4)成熟的防御機制:出現較晚的、成功的和有效的適應方式。包括升華、幽默和理智化等機制。
二、心理分析的主要治療技術
1、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創立的。他讓病人很舒服地躺著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講出來,不論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誕不經、有傷大雅,都要如實報告出來。
2、夢的解釋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夢的釋義》一書。夢的工作通過凝縮、置換、視像化和再修飾,才把原來雜亂無章的東西加以整合成為夢境,這就是夢者能回憶起來的顯夢。
3、阻抗分析。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無意地回避某些敏感問題有意無意地使治療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療的重要環節。一些問題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現出來。即病人會把早年對別人的感情轉移到治療者身上,把他當成自己的父母、親人等,稱之為移情。
5、解釋。解釋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術。解釋的目的是,讓病人正視他所回避的東西,或尚未意識到的東西,使他的無意識中的內容變成意識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榮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他們共的特點是,強調社會文化影響,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沖動論和泛性論。
1、榮格創立了分析心理學,他將人格分成自我、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部分,提出了榮格心理療法。
2、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的主要動機不是性驅力,而是為了獲取個人目標和克服“自卑情結”。
3、霍妮注重人際關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慮,以及實際生活環境問題在心理障礙中的作用。她將自我分成真實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三種基本的存在形態,創立了霍妮療法。
4、沙立文注重人際關系在心理障礙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際關系理論和沙立文療法。
5、哈特曼創立“自我心理學。”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對心理動力學理論的評價
1、弗洛伊德對心理學的貢獻:
第一,他使變態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從生物學轉向動力學方面的內容,從病人的內心深處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強調本能沖動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動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機制”概念,即認為人有一種自發的心理調整機能,在一定(武漢自考)程度上使人的內心矛盾得以緩和,煩惱和不安得以減輕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動恢復到并保持為某種穩定的狀態。
第四,他創立了自由聯想和釋夢等技術,引導患者認識自己的潛意識,這對于重建個人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也存在明顯的缺陷:
第一,他過分夸大了無意識的作用。
第二,他的“泛性論”觀點,認為生物學的性本能沖動決定著人的一切行為活動,是整個人格的基礎。
第三,他把人的社會屬性和人的生物屬性,看成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對人類的未來引出了悲觀的結論。
第四,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有些原理、原則完全是猜測,或是純粹虛構出來的,因此,其主觀唯心主義傾向也受到批評。
第二節 行為主義理論
一、行為理論的基本觀點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出生后獲得新行為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條件反射和模仿學習,其中條件反射又分為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
1、經典條件作用的原理:(巴甫洛夫)
其一是條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即用條件刺激取代無條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應關系的過程;
其二是泛化,即把學習得到的經驗擴展到其他類似情境中去的傾向;
其三是消退,即在條件反射建立之后,僅由條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條件反應了。但若繼續給予條件刺激物,而不用無條件刺激加以強化的時候,條件反應的強度就會逐漸下降,直至不再出現條件反應,這時,條件反應便消退了。
2、操作條件反射
(1)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制造了一種實驗儀器叫“斯金納箱”。
(2)在操作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適宜的反應,并且這個習得反應可以帶來某種結果。
(3)這種條件反射之所以被稱之為“操作性”的,正是強調了其操作行為會導致某種結果的產生。
3、模仿學習。學習的產生是通過模仿過程獲得的,即一個人通過觀察另一個人的行為反應學習了某種特殊的反應方式。
二、行為模型的基本學習規律
1、強化。
(1)用適當的事物來增加反應的強度、概率或頻度的過程稱作強化。
(2)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
1)正強化是通過提供個體喜歡的事物或獎賞,以增強行為或反應的過程。
2)負強化則是通過撤消個體希望避開的刺激,來增強某一行為或反應的過程。
2、懲罰
(1)懲罰是通過適當的方法壓抑、減少或消除某一行為的過程。懲罰也有正負之分。
3、消退通過終止條件作用而消除其造成的反應的過程稱作消退。
4、泛化與分化
1)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系后,條件反應會由條件刺激物自然地轉向類似刺激物的現象叫泛化。
2)某一反應只對某一特殊刺激的現象叫分化。它是一個學習分辨類似刺激物的過程,故又稱“辨別”。
5、塑造也稱作連續逼近,它是指通過對不斷接近目標行為的行為給予強化,最終形成該行為的過程。
6、示范是通過向學習者提供可仿效的榜樣,幫助學習者學會新行為,或矯正現存行為的過程。
三、行為理論的治療主張及治療技術
1、行為治療,就是要“利用通過各種實驗確立的有關學習的原理和范型,去克服不適應的行為習慣”。
2、行為治療的主要技術
(1)系統脫敏療法。基本思想是:一個可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由于是暴露在處于全身松弛狀態下的患者面前,因而逐漸失去了引起焦慮的作用。
(2)厭惡療法。亦稱厭惡性條件法,是一種較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做法是,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使患者最終達到,因感到厭惡而戒除或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作為厭惡性的刺激,可以是藥物厭惡法、電擊厭惡法、想象厭惡法。
四、對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的評價
1、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變態心理學的貢獻:
(1)為心理障礙提供了一種全新理論解釋
(2)倡導了對心理現象的客觀研究,從而使研究更加客觀和精確。
(3)為心理障礙提供了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2、對行為觀點的批評意見
(1)過于簡單化
行為觀點對人生過于簡化了,特別是它將人的行為簡化為一些小的、可測量的單位。忽視人性、人的意識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對心理現象的研究。
(2)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行為主義堅持環境決定論,或“刺激-反應”S-R模式,認為人的行為是條(武漢自考)件作用的結果。按照這種觀點,所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3)關于“控制”的問題
斯金納等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由環境強化物控制的。
(4)這些說法在西方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
1)一旦這些知識落入不負責任的人手中,便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
2)此外,行為主義者只強調環境強化物的控制作用,排斥心理過程,實踐已證明這是錯誤的。
第三節 認知理論
一、認知理論的基本觀點
與行為主義理論不同,認知理論提出了S-C-R公式,認為在刺激S和反應R之間,存在著意識、經驗等因素,這一因素即為C.
二、貝克的認知理論和治療技術
1、貝克是認知療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認為,心理障礙常常同特殊的、歪曲的思考方式有關。因此,治療者應該著重幫助患者,解除他們歪曲的假想,并學會用更現實的方法去思維。
2、貝克認為,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有下列五種主要形式。
(1)任意推斷。在缺乏充分證據,或者證據不夠客觀和現實的條件下,僅憑自己的主觀感受便作出草率的結論,如“我是無用的,因為我去買東西時商店已經關門了”
(2)過度引申。過度引申或稱過度泛化,指在單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于能力、價值等整體自我品質的普遍性結論,也就是說從一個具體事件出發作出一般規律性的結論。“例如我不明白這個問題,所以我是個愚蠢的人”
(3)選擇性概括。只依據個別、片面的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就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例如“單位有許多不學無術的人在工作,這是我做領導的過錯”。
(4)走極端的思維。對事物的判斷和評價,要么是全對,要么是全錯。把生活看成是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沒有中間色彩。
(5)夸大或縮小。對客觀事物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要么過分夸大,要么過人縮小客觀事件的實際結果。
3、貝克提出了相應的調節方法,它有一種具體的治療技術。
(1)識別自動性思維。治療者要首先幫助患者,讓他們學會發掘和識別這些自動化的思維過程,尤其是識別那些在憤怒、悲觀和焦慮等情緒之前出現的特殊思維。
(2)識別認知性錯誤。治療者應聽了并記錄患者訴說的自動性思維,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后要求患者歸納出一般規律,找出其共性。
(3)真實性驗證。將患者的自動性思維和錯誤觀念視為一種假設,然后鼓勵患者在嚴格設計的行為模式或情境中,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
(4)去注意。治療者可以讓他不像以前那樣去與人交往,即在行為舉止上稍有改變,然后要求他記錄別人不良反應的次數。結果發現,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變化。
(5)監察苦惱或焦慮水平。鼓勵病人對自己的抑郁或焦慮情緒進行自我監控就可以使(武漢自考)他們認識到這些情緒波動的特點,從而增強治療的信心。這是認知治療常用的手段。
三、艾利斯的ABC理論與治療主張
1、非更改信念及其特征
艾利斯通過臨床觀察,總結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產生情緒導致神經癥的十一類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三個主要特征:
(1)絕對化要求。絕對化要求在各種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見。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是指,把自己的愿望當作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抱著它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
(2)過分概括。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它一方面表現為對自身的不合理評價即當面對失敗或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國自己“一無是處”等。
(3)糟糕至極。糟糕至極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場災難的想法。
第四節 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羅杰斯和馬斯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而發展起來的。并且形成了抗衡以上兩種觀點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希望心理學的焦點在于健康的、更改的、更高級的動機。
一、羅來斯的自我理論
1、羅杰斯認為,有機體有一種先天的“自我實現”或“自我提高”的動機,表現為最大限度地實現各潛能、發揮自己潛力的趨向。
2、羅杰斯用“無條件積極關注”來解釋自我發展的機制。
所謂“無條件積極關注”是一種不以價值為條件的積極參與關注體驗,是在自我行為不夠理想時,級能覺得自己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關懷的體驗。
羅杰斯認為,自我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是在嬰幼兒時期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3、羅杰斯特別重視對“自我實現”者的研究。在其人格理論中,羅杰斯提出了“機能健全的人”的概念,間指那引起獲得無條件積極關注的人。
這種人具有如下的特點。
(1)經驗的開放性。對一切經驗采取開放態度,個體毫無拘束地體驗所有的情感和經驗,他們不封閉自我。
(2)存在主義的生活方式。對生活有清閑感,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間。
(3)信任自己的機體。健康的人猶如一切資料都程序化了的計算機,并不徒勞地思慮所面臨的每一件事情。
(4)富有自由感。機能健全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人。
(5)高度創造力。健康的人富有創造和創新能力,而非遵循或者消極適應社會和文化傳統。
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相信,人的動機是為了滿足各種需要,需要的層次的結構從基本的生物需要開始。自我實現只有在滿足最高層級的需要之后才能實現。
馬斯洛描述了如下的需要層次:
(1)生理需要:對于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等的需要。
(2)安全需要:對穩定、秩序、受保護、免受恐嚇和混亂折磨的需要。
(3)愛和歸屬的需要:對情感的需要,對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需要。
(4)尊重需要:分為兩類:1)希望有實力、有成就、能勝任、有信心;2)渴望有名譽或威信、賞識、關心、重視和高度評價等。
(5)自我實現的需要:促使自己潛能得以實現,即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的需要。
三、人本主義的主要治療技術
1、以人為中心的治療
人本主義治(武漢自考)療有幾種流派,其中,羅杰斯的以來訪者為中心的療法最為杰出。羅杰斯認為,精神障礙是偏離自我實現的結果,通常是體驗到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后果。治療中,個體要重組自己的實現傾向。
2、完形治療法是又一種人本主義的治療方法,1950年由珀爾斯創用。
四、對人本主義理論的評價
1、人本主義理論的貢獻:
(1)在治療關系中的人際關系對個體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
(2)人本主義模式倡導一種樂觀氣氛。盡管現代社會給人們以極大的壓力,但是我們級然能夠作出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且取得很多成就。
(3)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受他自己內在優點與潛力,以及責任感的影響,而非任何個人過過經驗、事件所決定的。
2、對人本主義觀點的主要批評集中在方法學上。
首先,它的理論觀點較多地依據推論和設想,機時較少地依據實證的支持;
其次,它所倡導的心理療法較少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理念的東西多于技術性的東西;
再次,它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的判斷與探究方法缺乏科學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課后翻譯復習資料(11)
10-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