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政治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特殊的歷史現象。產生于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沖突,是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建立以暴力為基礎的國家政權,利用法律這種強制性的手段來調節利益分配,解決社會沖突的活動。
政治學是研究人類政治活動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
任何一種政治學說,都是某些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色彩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體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的基礎之上的學說,它集中地反映了人類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節 政治學研究對象
政治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領域,是研究政治現象產生的原因、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
古希臘:城邦,城市國家。
亞里士多德:國家的活動。
中國古代:主要是統治的意思。
古往今來主要分兩種觀點:(一)歷史上剝削階級思想家以及當代西方政治學者的解釋。(二)馬克思主義的解釋。
(一) 對政治的解釋共分五種:
(1)道德觀點,把政治等同或歸結為倫理道德。
(2)法律現象,是立法和執法的過程。
(3)爭奪權力以及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
(4)“管理眾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
(5)圍繞著上海自考制定和執行政策而進行的活動。
(二) 對政治的本質和含義歸納:
(1)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
(2)實質:是階級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權力,政治權力的中心問題是國家。
(4)活動:是科學、藝術,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來研究它。
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提示了政治現象的范圍,主要有兩點:一是時間范圍。二是界定政治現象與非政治現象的標準。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活動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治是所有階級社會上層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層建筑的主體。因此,政治學應抓住政治中最本質、最主要、最根本的問題,即國家政權問題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因此對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應作這樣的表述:即以公共權力為中心的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為及其發展規律,都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政治學研究范圍歸納為六個領域:
(1) 政治學基礎理論。
(2) 中國政治。
(3) 比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國際政治。
哲學是政治的基礎。
政治學和經濟學的關系,兩者的聯系非常密切。經濟關系決定了政治關系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政治上層建筑,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的出現,必然會導致政治關系的變化和調整。另一方面,決定政治學與經濟學密切聯系的另一個重要國素,就是關于公平和效率的關系的問題。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學理論,都不能脫離特定的經濟學而孤立地存在和發展。因此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基礎。
政治學與法學的關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關性。在歷史上,政治學和法學曾經長期處于彼此不分的狀態。但研究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學所研究的是人類社會中的權力現象,權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學的研究對象則以特定的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為重點。法是進行政治活動和實現政治目標的一種 規范手段,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約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須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規則、有秩序地運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政治學和法學也就具有聯系的必然性。、
第二節 政治學的歷史發展
儒學:為國以禮,為政以德。
韓非:法治和霸道。
老子、莊子:無為而治。
亞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西方政治學的奠基者。
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神權高于王權,世俗王權必須服從教權。
馬基雅維里:馬克思稱其為新時代第一個政治思想家。
孔德、斯賓塞:實證主義政治思想家,主張用社會政體代替國家。
西方政治學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世紀末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主要以國家為研究對象。國家起源、性質、分類、上海自考的結構與類型、憲法條文及其類別等。
第二個階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以政治權力為研究對象。
第三個階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逐漸轉變為對公共政策的研究。
行為主義方法是本世紀以來西方政治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的主要特征是運用行為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影響人的政治行為的各種因素,并力圖從中找出人類政治行為的規律性。
《共產黨宣言》是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政治綱領。
第一, 提出了國家的階級組織的觀點。
第二, 人類的歷史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的核心是政權問題。
第三, 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第四,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第五, 系統地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政黨學說上述觀點表明,它真正地實現了政治學的科學性與階級性、革命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第三節 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1) 歷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較研究法。(4)結構功能研究法。
學習和研究政治學的意義:(1)增強公民意識,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鑒和吸取外國政治的合理因素,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展。(3)提高廣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國家與階級
第一節 國家的起源
闡明兩個觀點:
第一, 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時間問題。
第二, 產生是社會內部發展的結果。是生產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的形成、階級矛盾不可調 和的產物。
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緣家庭。其后發展為普那路亞家庭。氏族就是普那路亞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緣親屬關系、同族內部禁止結婚的人們的集團。原始公社的社會經濟單位,是原始社會血緣親屬集團,是社會的生產單位,基本單位。共同名稱、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會的歷史可以分為產生、發展、繁榮、解體四個階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點: (來源 于自考365網 zikao365.com)
第一, 以血緣親屬關系為紐帶聯系社會成員是氏族制度的本質。
第二, 氏族是實行原始民主制的全體氏族成員的管理組織。組織機構——議事會。
第三, 在氏族組織內部,所有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幫助和保護的義務。
生產力發展,出現私有制和階級,氏族組織也隨之解體。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畜牧業與農業的分工。給社會帶來三個結果和變化:
(1) 畜牧業和農業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部落有了剩余產品。
(2) 生產的增長,剩余產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現。
(3) 父權制代替了母權制和家長制家庭的出現。
家長制家庭,是以一個男子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長,晚輩及奴隸。
家長制家庭特點:(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內(2)父權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給社會帶來三個主要結果:
(1) 奴隸制的鞏固與發展。
(2) 個體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耕地成為私有財產。
(3) 部落聯盟的出現。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商業從手工業分離出來。(有決定意義的生要分工)給社會帶來的二個結果:
(1) 由于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金屬貨幣。
(2) 由于商業活動、土地的買賣與變化,人們為謀生而流動,原來氏族與部落居民雜居起來恩格斯對國家的產生論斷說明三點:
(1) 歷史現象,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表明國家產生的時間。
(2)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3) 國家的作用是緩和沖突,把沖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圍以內。
秩序的實質:是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現。不允許被統治階級破壞,也不許統治階級內部個別人或者集團破壞。
國家在氏族制度上產生的三種形式:
(1) 雅典國家的形式。(2)羅馬國家產生的形式。(3)德意志國家的形式。
國家產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會內部經濟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結果,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國家區別于氏族組織的主要特征如下兩點:
(1) 國家是按地區劃分居民,氏族組織是血緣關系劃分居民。
(2) 國家公共權力的設立。氏族組織沒有公共權力。
劃分:指對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為基礎進行管理。
公共權力:指武裝的人-軍隊、上海自考和物質的附屬物-監獄和強制機關。
只有公共權力的強制力機關才能維持社會的存在。
剝削階級思想家關于國家起源的理論:
1. 神權論:亦稱君權神授論。國家源于神,根據神的意志建立的,國家的權力來源于神。
2. 契約論:國家的產生是人們相互之間或人民同統治者相互訂立契約的結果,國家是共同協議的產物。
3. 暴力論:國家起源于掠奪和征服,人對人使用暴力的結果。
第二節 國家的本質與職能
國家的本質問題,也成為政治學中的核心問題。
國家: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機器,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迫使一切從屬的階級服從于一個階級的機器。
三層含義:(1)有階級社會的組織。(2)階級統治。(3)是個機器。
國家權力:是指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并作為社會整體的代表,以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管理社會公共事物的權力。
國家權力與社會相分離的表現有三方面:
第一, 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機構的專門化。
第二, 職業性的常備軍的建立。
第三, 賦稅制度的確立。
階級權力通過一定形式上升為國家權力的結果。公共權力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由原始狀態進入文明狀態的必要條件。
國家權力特性主要表現:
第一, 強制力的壟斷性。第二,普遍的約束力。第三,主權性。國家主權:是統治階級專政的全權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現。
國家三要素:主權、領土、居民。
國度:按政治地理位置劃分的。
國家職能:是國家本質的內在要求和具體體現,是國家活動的總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
兩種職能的關系:內部職能和外部職能。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加強內部職能,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有效地實現國家的外部職能;有效地發揮外部職能,鞏固和社會發展會起到重要作用。
內部職能,從國家活動性質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
政治職能:又叫鎮壓職能,是國家的階級統治職能,是國家運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強制力,控制被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及一切破壞現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會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職能。
社會職能:統治階級運用國家權力執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社會管理職能。
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的關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會管理職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必須依靠國家權力,所以它又與政治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政治職能是社會職能的前提;政治職能又必須以社會職能為基礎。國家有效地實現了社會管理職能,政治統治才能夠得以持續。
第三節 國家的消亡
國家消亡的前提:是階級的消亡,隨著階級的消亡,作為解決階級矛盾的工具的國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漸走向消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國家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國家消亡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果。
國家消亡的條件:消滅階級,消滅剝削階級,消滅一切階級,消滅一切階級差別,徹底鏟除階級產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階級及其差別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產生。
最高級的人類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已經消除了,階級的差別也就不存在了。共產主義社會,才是國家消亡的條件。
必須消滅階級差別,國家才會消亡。
從經濟方面看,社會主義社會雖然解決了所有制,消除了國家存在的社會條件,但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還達不到使物質極大豐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領域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只要是按勞分配就必然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
從政治方面看,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雖然被消滅了,但由于國內國際各方面的因素,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只要有階級斗爭存在國家就不會消亡。
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還需要法律規范來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證法律實現的具有強制性的國家機關。
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的完全消滅,是國家消亡的政治條件;舊社會分工和腦力勞動同體力勞動差別的消除,是國家消亡的社會條件;全體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國家消亡的精神條件;在全世界消滅一切剝削制度,使全人類獲得解放,是國家消亡的國際條件;而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國家消亡的最根本條件。
國家的消亡的途徑也是有一定的規律的。表明了過程的漸進性:是指國家消亡也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使國家消亡的經濟條件和精神條件的逐漸完備、人們之間關系的逐漸改變,作為強制性的暴力機器的國家,才逐漸地成為社會上所不需要的東西。
第三章 國家的歷史類型及其更替
第一節 國家的歷史類型
掌握國家權力的人數多少為標準
(1)君主國。(2)貴族國。(3)民主國。
國家的歷史類型:是按國家本質對國家進行的歷史分類,是對各式各樣的國家的具體形態的共性進行的分析和概括。馬克思劃分標準是經濟基礎和階級性質。同一社會經濟形態的一切國家,都是屬于同一歷史類型的國家。
奴隸制國家,是奴隸主階級用以壓迫和統治奴隸的工具,它維護的是奴隸制的剝削形式。
封建制國家,是封建地主階級壓迫和統治廣大農民的工具,它維護的是封建制的剝削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壓迫和統治無產階級的工具,它維護著資本主義的剝削方式。
社會主義國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歷史類型的國家。 (轉于自考365網 zikao365.com)
第二節 國家歷史類型的更替
更替規律: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決定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沖突是社會變革的經濟基礎。
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由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歷史傳統、社會力量構成等方面的差異,國家歷史類型的更替規律的具體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國家歷史類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徑是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會政治變化的另一種方式。但是,它不是國家歷史類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徑。改良的實質是統治階級在被統治階級斗爭的壓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讓步,它并不會改變社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態,因而不能完成國家歷史類型的更替。
革命與改良的區別:
第一, 革命是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轉移到另一個階級手中,并摧毀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建立和發展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社會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變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況下,通過局部的、個別的某些現狀的改善來緩和社會矛盾。
第二, 革命發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的必然現象,革命根源在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性質,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性質。而改良是在被統治階級的壓力下,迫使統治階級實行某些讓步的政策。
第三,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是一種激烈的社會變動。而改良則是漸進的,是一種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過程。改良者實質上以爭取統治階級讓步政策為最后目的,是舊的社會制度的維護者。
第三節 國家歷史類型概述
奴隸制國家:是建立在奴隸占有制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奴隸主不僅占有全部生產資料,而且還占有生產者——奴隸本身。
封建制國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土地所有制的具體形式四種:
(1)領主占有制:領主領地可以世代相襲,但不能買賣。經管莊園、利用特權、附屬農奴。
(2)地主占有制:合法買賣土地。出租土地,收繳地租榨取農民的剩余勞動。
(3)國家占有制:是以國王名義占有土地。分封級各級領主,實質是領主占有制。
(4)自耕農占有制:占有是少量的。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僅滿足基本生存條件。
它們都具有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基本特征,即土地由享有一定特權的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勞動者耕種領主或地主的土地,并以勞役或實物的形式將維持家庭生產和生活以外的剩余勞動無償交付給土地占有者;勞動者不像奴隸那樣,是屬于主人的財產,不衣食于主人,他們必須有一個獨立生產、生活的單位——家庭。
西方和中國封建制國家的不同特征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第一,國家結構,即中央政權和地方的關系來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據制,而中國則采取了中央集權制。
第二,權力結構,即政治權力的排列組合形式來看,西方實行的是等級制,而中國則是官僚制。
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僚制具有三個特點:
(1)專職官吏組成的權力機構。舉薦、科舉,國家任命取得官職。按官職領取國家俸祿。
(2)官僚集團內部,按等級劃分官職的嚴官組織。
(3)封建官僚按官階高低享有特權,特權成為官僚制的核心。
第三,政治文化,即封建統治階級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來看,西方趨勢利用宗教,中國把適應地主階級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宗法:指血緣親屬關系為基礎的,規定宗族內部的尊卑、貴賤和上下等級的一種制度。
資本主義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經濟基礎,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占有制,決定生產勞動者是出賣自己勞動力的雇傭工人。
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本質:是資對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政治統治,是資專政。維護資生產關系和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的工具。(轉于自考 365網 zika o365.com)
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的組織化,是人類歷史有國家以來最完備、最復雜的國家機器。
社會主義國家是最高歷史類型的國家,它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歷史的深刻變化,被剝削的勞動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國家也由維護人剝削人的制度的工具,變成了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建設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工具。
社會主義國家是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國家聯盟為階級基礎的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以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為其政治特征。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為其思想特征。
第四章 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創造了民主意識、法治意識以及先進的管理水平等人類文明財富。
第一節 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特征
資本主義國家的產生與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壯大直接相關。是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發展和壯大的結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最初發源地是在西歐。
在西歐城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正是以這種資本運行和雇傭勞動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方式的形成為主要標志的。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擴展必需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充足的貨幣集中于少數人手中。(二)廣闊的勞動力市場。二者缺一不可。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過程是暴力。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典型形態的“圈地”運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
第一,生產資料為資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剩余價值。
第三,資本主義生產以雇傭勞動的方式進行,勞動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資本主義生產以交換和貨幣關系作為自己存在的必要條件。
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生產關系共同點: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
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生產關系不同點:
(1)封~以勞動者對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資~以雇傭勞動。
(2)封~生產以使用價值的生產為目的,資~追求剩余價值為目的。
(3)封~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權力超經濟強制因素之上,資~建立在平等交換和排斥任何超經濟的強制因素。
資產階級革命主要有三種類型:英國、法國和德國為典型代表。
17世紀的英國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其根本特點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妥協及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種急風暴雨的大革命形式。
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一次社會變革,特征是:封建國家政權在社會經濟政治多重壓力下,被迫進行資本主義改良,逐步使封建專制國家轉變為資產階級國家。
資本主義本質特征: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的政權組織,本質上是資產階級的階級專政,是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利益、剝削與壓迫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機器。
本質特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資本主義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經濟基礎。
資本主義國家成為維護和服務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政治工具,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1) 資料私人所有和剝削雇傭勞動關系,構成權力的力量基礎。
資本的控制和支配,產生了以下結果:
1,使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上升為政治經濟階級,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政治權力的主體。
2,使資本主義國家有能力建立和維持一整套軍事和暴力,保證國家政治體系的運行。
3,具有了鎮壓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力量優勢。
(2)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價值取向和運行規則。
資本以雇傭勞動為其生存條件,以資本增值為其根本目的。
(3)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和發展。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職能、作用范圍和強度、作用方式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特定的階段性。
第二個方面,資本主義國家以維護和服務于整個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目標。
第三個方面,資本主義國家是對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專政。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是對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專政。采取了更加隱蔽的形式。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