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會調查研究導論
第一節 社會調查研究的概念
一、社會調查研究的定義
1.含義:社會調查研究在系統地、直觀地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綜合科學闡明社會生活狀況及社會發展的認識活動;即所謂社會調查研究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種認識活動。
2.主要內容:
(1)社會調查(感性活動)
(2)研究(理性活動),是要分析和概括現象之間必然的本質聯系,排除那些偶然的、次要的、非本質的東西,揭示出社會現象的規律性。
3.社會調查研究與社會研究是什么關系?
4.社會調查研究與實驗研究和文獻研究有和不同?
5.社會調查研究與傳統的社會研究方法區別
二、社會調查研究的4點作用:
社會調查研究的作用包括:(多項)A:感知 B:描述 C:解釋 D:預測,具體作用有以下四點:
1.從感性認識入手來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如:毛澤東提出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了解事情狀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就是說明這一道理。
2.客觀描述社會現象的一般狀況、過程和特點。
3.解釋社會現象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4.預測與控制社會現象的發展。如德國米契爾1911年提出理論“寡頭政治的鐵的規律”說明這一道理。
三、社會調查研究的目的(意義)是什么?
1.建立科學的社會理論,指導社會實踐。
2.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解決社會問題。
3.在實踐中檢驗政策、計劃和理論。
第二節 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原則
一、社會調查研究應遵循那些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是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遵循的原則,是指任何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首先應當實事求是,其次要建立統一、標準的衡量角度。
2.科學性原則,主要指研究及研究結論的實證性和邏輯性,有客觀事實結論要經過正確的邏輯推理,如毛澤東說“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即要求科學的方式方法。
3.系統性原則,是要將所研究的現象分解,然后對各種復雜的聯系進行分析和綜合。
4.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需要在社會調查研究中防止“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兩種偏向。
二、調查研究的工作準則:
1.實際出發,解決中國社會的實際困難;
2.堅持事實求是的態度;
3.采取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在現實工作中,作為一名調查研究人員應努力做到:
第三節 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與方法論
一、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可分為哪幾個層次?
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體系,主要包括:
1.方法論,是人們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一般方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體現和應用,它提供了調查研究的指導思想。主要包括A:科學方法論;B:社會科學方法論; C:社會研究方法論。
2.基本方式,也叫研究方式,它表明貫穿于調查研究全過程的程序、步驟與操作方式,它說明研究者是通過各種具體途徑得出研究結論,主要包括A:統計調查;B:實地研究;C:普查;D:抽樣調查;E:個案調查;F:典型調查。
3.具體方法,是指在調查中使用得方法、技術、工具;包括資料分析(A:統計分析方法;B:理論分析方法)和資料收集(A:觀察法;B:訪問法;C:問卷法;D:量表與測驗法)
二、西方社會研究方法論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西方社會研究方法論表現在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
1.關于社會規律性對立:(1)實證主義者強調社會現象有規律;(2)而人為主義者強調社會現象不具有規律。
2.關于如何理解社會現象的三大對立:
3.關于如何分析和解釋社會現象的對立:
4.在分析方法上的對立:實證主義者強調靜態分析和數量分析;而人文主義者強調動態分析和定性分析。
三、馬克思方法論的基本觀點有以下幾點:
注:辨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學說!
1.普遍聯系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即靜態和動態相結合。
3.對立統一的觀點,對任何事物及現象分析都要一分為二。
4.質與量相結合的觀點,定量和定性、整體與局部相結合。
第四節 社會調查簡史
迄今為止的社會調查可分為4個類型:行政統計調查、社會問題調查、民意及市場調查、研究性調查;統計調查是從17世紀開始,到18世紀末已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其原因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以及近代科學的成熟。
一、近代社會調查(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
1.開始國家:英國、法國、德國。
2.主要時期及代表人物:
(1)法籍比利時學者凱特勒,第一個將數理統計引入社會研究,并提出了平均人的概念和變量分析的思想,他所提出的道德科學的概念,意指經驗社會科學。
(2)英國學者布恩(布思),寫的《倫敦居民的生活和勞動》綜合了各種社會調查的方法。
3.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是社會調查飛速發展的時期(具體范例課文P30)這一時期的社會調查的目的在于解決當時社會中的尖銳矛盾,缺陷在于缺乏理論指導,結果很難上升到理論高度。
二、現代社會調查(20世紀初至今)
20世紀以來,經驗社會調查開始與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密切結合:
1.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克姆的《自殺論》(1897年)標志著社會研究進入實證化階段。他創立了社會調查研究的實證程序,即“研究假設——經驗檢驗——理論結論”。
2.早期的研究性調查是從美國社會學的“芝加哥學派”開始的,如:
3.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應經濟、政治之需,最為名有測驗所是——美國1935年創辦的“蓋洛普民意測驗所”,民意調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費希爾1928年創立的抽樣理論”。
4.20世紀40年代到六七十年代是社會調查的數量化方法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以現場觀察和主觀洞察為手段的實地調查方法又得到進一步發展。P32
三、中國社會調查簡史
注:在我國,較系統的社會調查是在本世紀初開始發展的。
1.最早記載的社會調查是由美國傳教士伯吉斯進行的對北平“305名洋車夫生活狀況調查”。
2.最早由中國人主持的社會調查是清華大學教授陳達 1923年對北平海淀居民和清華校工所做的生活狀況調查。
3.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我國學術界社會調查發展最快的時期,主要表現在:
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政策性調查研究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有了很大提高,學術性調查研究也開始恢復和發展。
5.我國社會調查的研究的特點?
第二章 社會調查研究的主要類型
第一節 社會調查研究的分類
一、社會調查研究的分類(注1-5最為重要);
劃分標準 |
類型 |
劃分標準 |
類型 |
調研任務的性質 |
理論性調查研究 應用性調查研究 |
調查研究的作用和目的 |
探索性調查研究 描述性調查研究 解釋性調查研究 |
調查研究對象的范圍 |
普查(或整體、全面調查) 抽樣調查 典型調查 個案調查 |
調查的時間性 |
橫剖式調查研究 縱貫式調查研究 |
調查的基本方式方法 |
統計調查(或問卷調查) 實地研究(或蹲點調查) |
調查研究的層次 |
宏觀調查研究 微觀調查研究 |
調查的區域性 |
農村調查與城市調查、地區性調查與全國性調查 |
調研題目的范圍 |
綜合性調查 專題性調查 |
調查研究的領域 |
家庭、輿論或民意測驗、人口、企業、市場、犯罪、勞動問題、教育問題、民族問題、社會福利、社區調查 |
根據資料分析方法 |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
二、社會調查分類的目的?
1.從具體調查中歸納類型,通過各種類型優、缺點的分析,對調查經驗進行總結;
2.依據各種類型特點和適用范圍的認識,指導今后調查研究;
3.通過對各種類型的認識,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第二節 應用性調查研究與理論性調查研究
注:依據調研任務的性質劃分
一、應用性調查研究
1.含義:主要是側重解答各個實際工作部門、各個社會領域中的具體問題
2.內容包括:政策評估研究、社會指標研究、社會問題的調查與診斷。
二、理論性調查研究:
1.含義:所謂理論性調查研究是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調查來發展和豐富社會理論,并提供有關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知識。
2.主要任務:<1>在于解答社會科學領域和各個實踐領域中的理論問題。<2>探求社會現象的規律性;<3>建立指導各種實踐活動。
3.類型:
<1>經驗性—理論研究,是為了發展社會科學而去收集和概括經驗材料(理論調查研究是這一類)。
<2>純理論研究,揭示社會學中所積累的理論材料。
<3>二者區別:理論研究不同于純理論研究,前者是采用經驗研究方法,而后者主要是采用哲學方法。
三、理論研究與社會研究的異同點(關系)
1.區別:與應用性調查研究相比,理論性調查研究更注重分析社會現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2.應用性研究與理論研究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聯系):
<1>應用性研究能夠為理論研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理論研究的成果又有助于應用性研究。
<2>在具體的社會調查中,理論性與應用性很難截然分開,因為一項調查研究的任務有可能是雙重的。
第三節 普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和個案調查
注:這是依據調查對象的范圍劃分
一、普查
1.含義:也稱整體調查或全面調查,它是對較達范圍的地區域中的每個對象都無一例外地進行調查。
2.作用:對社會的一般狀況作出全面、準確的描述。目的:了解基本國情、把握社會總體的全貌,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開始時期:系統的普查工作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了國家的統計機構之后開始的。
3.普查的特點是:(1-2為優點、3-4為缺點)
<1>所獲得的資料具有準確性、精確性、廣度性;
<2>普查的結論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3>普查的調查項目較少,資料缺乏深度;
<4>普查所需要的時間、人力和經費很多;(三費)
二、抽樣調查
1.含義: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抽取某些單位(或個人)作為樣本的狀況來推論總體的狀況。
2.抽樣調查的是20世紀3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
三、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
1.典型調查含義: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目的是通過深入地“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來概括或反映全局;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總結和倡導的一種工作方法和調查方式;特點:(注1-2是優點、3是缺點)
<1>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
<2>可以節省時間、人力、經費;
<3>調查對象的結論不能適用全局。
2.重點調查含義: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主觀選取少數單位進行調查,并通過這些單位的情況來反映總體的情況。特點是:<1>調查目的是掌握、了解調查的數量狀況;<2>調查對象必須在總體中占較大比重;<3>調查比較省時、省力,可反映總體情況;<4>適用范圍小,調查缺乏深度。
四、個案調查
1.含義:是從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調查對象進行研究;主要作用:是要深入、細致地描述一個具體單位的全貌和具體的社會過程。
2.19世紀20世紀初期,個案調查曾是社會調查研究的主要方式。
3.個案調查與抽樣調查的區別:
<1>個案調查是通過深入“解剖麻雀”來描述各個點的情況。(典型調查的作用也在于此)
<2>抽樣調查則是要了解面上的情況,它試圖詳盡地分析各個“點”之間的相互聯系,以便從總體上把握社會現象的規律性。
第四節 探索性、描述性與解釋性調查研究
注:這是依據調查研究的目的與作用劃分的。
一、探索性調查研究:
1.含義:所謂探索性研究是采用“走馬觀花”和查閱資料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初步考察。
2.探索性研究分為兩種類型:
<1>第一種是短期的、走訪式的調查研究;
<2>第二種是先導性研究,包括三個部分:A:實地考察;B:請教專家;C:查閱資料
二、描述性調查研究:
1.含義:所謂描述性研究可以解答社會現象是什么的問題,它能對現象的狀況、特點和發展過程作出客觀、準確的描述。
2.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即描述的準確性和描述的概括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描述要能反映總體一般狀況的各種特征;二是指對總體的各個部分也要作出真實、準確的概括)。
3.描述性調查研究一般是從觀察入手,而不是從理論或假設入手,因此在調查首先要確定下列項目:
<1>描述的重點;<2>調查范圍;<3>調查對象;<4>描述的時間范圍;<5>是總體描述還是分類描述;<6>描述的目的。
三、解釋性調查研究:
1.含義:所謂解釋性研究可以解答為什么的問題,它能說明社會現象發生的原因,預測事物的發展后果,探索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2.由于解釋性研究是在了解社會現象的一般狀況和主要特征的基礎上探求這一現象的原因和作用機制,它一般從假設出發,即對現象的原因或現象間的因果關系作出嘗試性或假設性的說明,然后再通過觀察、調查來系統地檢驗假設。
3.提出假設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列出現象的原因或后果;<2>提出主要原因或次要原因的假設;<3>建立因果模型;
第五節 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
注:這是依據調查的時間性劃分的。
一、橫剖研究:
1.含義:所謂橫剖研究是在某一時點對調查對象進行橫斷面的研究。
注:所謂“橫斷面”是指由調查對象的各種類型在某一時點上構成的全貌。
2.橫剖研究的特點
<1>優點:A:調查范圍大;B:收集資料迅速;C:可進行資料分析;
<2>缺點:A:時間短,內容少;B缺乏深度和廣度;C:無法作深入分析;
3.橫剖研究的作用:A:對總體一般狀況和總體的各種類型作出描述;B:對社會現象作出解釋。
二、縱貫研究:
1.含義:所謂縱貫研究是在較長時期的不同時間點收集資料,并對社會現象作縱向研究。
2.縱貫研究目的:了解某一社會現象的歷史發展過程,分析社會現象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探尋現象之間的前后聯系,由此來發現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或者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作出詳細說明。
3.縱貫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趨勢研究:一般是對較大規模的調查對象總體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的研究。
<2>同期研究:是對在某一時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的研究。
<3>追蹤研究:是對同一批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的研究。
<4>回溯研究:是調查同一批人的態度和行為,只作一次調查,側重了解對象的具體變化過程,并概括出一些共同的、普遍的本質。
4.縱貫研究的優缺點
<1>優點:A:能夠了解事物的變化過程;B:能夠對社會現象作動態分析,并通過分析現象之間的聯系;C:能夠掌握現象之間或現象變化的時間順序,因而能夠確定各種因素的因果關系。
<2>缺點:A:比較費時、費力、需要較多的經費;B:歷史較長,概括性程度不高。
第六節 統計調查與實地研究
注:這是依據調查方法、資料分析和調查資料的特點劃分。
一、統計調查
1.統計調查又稱為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定量研究,其含義:統計調查是一種利用結構化的調查方法,調查大量樣本,收集數據資料、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調查研究方式。
<1>統計調查是一種定量化的調查方式,是從許多單位中收集多個單位的可對比的信息,并利用這種可對比的資源,進行匯總統計,以便對調查內容作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2.統計調查的作用:<1>了解情況,概括狀況;<2>客觀、精確解釋社會現象;<3>精確地調查人們的意見、態度;
3.統計調查的優缺點
<1>優點:(1)利用標準化、結構化的調查方法收集資料;(2)調查資料可以精確地分類或轉換為數據形式;(3)可以對資料進行數量分析。
<2>缺點(局限):(1)很難獲得深入、詳細的信息;(2)無法了解具體的社會生活環境或行為過程;(3)所得資料的準確程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二、實地研究:
1.含義:也稱實地調查、定性研究,是深入到調查現場,利用觀察、訪問、座談等方法收集少數單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對調查對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實地調查研究的特點:
<1>調查少數個案;<2>對每個案作長期、細致的調查;<3>依靠觀察記錄、訪問記錄,了解社會事實;<4>依靠主觀的、洞察性的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3.實地研究適用范圍:
<1>解剖具有代表性或獨特性的社會現象; <3>了解社會現象發展變化的具體過程;
<2>了解人們的態度的表現及行為和動機; <4>研究獨特事物或人物;
4.實地研究主要類型包括:
<1>參與觀察,其作用是調查某有團體、組織或社區的詳細情況。
<2>個案研究,是通過對個體發展過程的調查來洞察個體為什么會具有特定的行為方式以及他的行為趨向,注重生活史的分析和過程分析;其適用范圍是:(1)了解某一調查對象的生活史或發展過程。(2)具體詳細分析人們的行為或生活方式與其社會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的關系;(3)了解某些獨特因素或事件對人們特定行為的影響;(4)具體研究個人生活及其社會需求,動機、興趣,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群體行為。
<3>蹲點調查,主要方法是觀察、走訪、座談、咨詢、收集和分析統計資料與文獻資料等。
三、統計調查與實地研究的比較:(即各自的優缺點)
可以靈活變通,即統計調查研究的優點即是實地研究的缺點,統計調查的缺點即是實地研究的優點。
1.統計調查的優缺點:
<1>優點:(1)對社會現象作出精確描述;(2)能夠得出概括性結論;(3)解釋社會現象規律;
<2>缺點:(1)對社會事物缺乏深入了解;(2)難以把握事物的層次;(3)難以把握社會行為;
2.實地研究的優缺點:
<1>優點:(1)它能收集比較詳細的資料;(2)能夠了解社會的行為;(3)能洞察人們的行為;
缺點:(1)難以得出較普遍性的結論;(2)結論易受人為的影響;(3)難對結論進行檢驗;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