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環境知覺與環境認知
名詞-感覺:是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可由外部刺激引起,也可由機體內部的刺激引起。根據刺激的來源可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兩類。
名詞-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把過去的與各種感覺結合而形成的。知覺是純生理性的,知覺的幾個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覺的選擇性、知覺的完整性、知覺的恒常性和知覺的組織性。
(感覺主要以生理機能為基礎,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較小的個體差異。而知覺是純心理性的,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
TX/名詞-環境知覺:是從對環境中個別刺激的加工開始的。通常會經過刺激的覺察、刺激的辨別、刺激的再認和刺激的評定這些過程。
TX:漢爾森(1978)提出,環境知覺包括認知的(思維的),情感的(情緒的),解釋和評價的成分。
聽覺通過單耳只能判斷聲音的遠近,雙耳才能有方位的判斷。
嗅覺道,個體是根據嗅覺刺激的強弱來判斷距離的。
名詞-習慣化: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個體對環境的知覺敏感性會發生變化。如果刺激恒定,反應越來越弱稱為習慣化。這種習慣化對嗅覺刺激、味覺刺激、噪音、光、壓力、溫度等都可發生,與對環境的適應有關。而對變化的知覺則與環境刺激變化的快慢、可覺察性有關,即環境變化的快慢影響我們對環境變化的知覺。
簡答-簡述環境知覺理論。
環境知覺可以通過兩個過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即概念驅動;另一個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即數據驅動。對環境知覺過程,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釋機制和理論。
1、格式塔理論:認為,我們的腦以一種主動的方式對刺激進行建構,提出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則。
2、功能主義理論:強調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即生物個體要尋找能使它們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機會。這種理論也稱為生態學觀點,它比較強調知覺反應的先天性。認為人類天生具有知覺環境中對他們有功能價值的方面。同時它還認為,感覺信息確實是真實世界的一個正確記錄,而助環境中的一些關鍵部分(如地心引力,晝夜周期等)在整個演化歷史中是不變的。
3、學習理論:認為,我們的知覺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必須學會知覺環境中的關鍵方面。知覺中學習和的重要結果是關于我們周圍環境的假設的發展,這種假設有時會導致誤會知覺或錯覺。
4、概率功能主義:即布倫斯維克的透鏡模型,它是布倫斯維克用數學來描述個體知覺過程的一個模型。當對包含多維度刺激的大環境作判斷時,我們會給不同的刺激線索賦予不同的概率值(權重),并對一系列散在的環境信息過濾,重新結合成有序統一的知覺。個體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對環境的真實特征作(本質)作一可能性的判斷。它強調知覺是一個概率計算的過程,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
名詞-環境認知:應該是“知道環境或具有環境方面的知識”。它是指人對環境的儲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組合,從而識別和理解環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驗和期待是兩個需要考慮的很重要的方面。
簡答-什么是認知地圖?
名詞-認知地圖: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于頭腦中的,某些類似于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
對人類認知地圖的研究源于凱文。林奇對“城市的表象”研究。他對在波士頓生活工作的洛杉嘰人進行了調查,請他們畫出從家到工作地點的行走路線,對某些路徑的細節進行描述,列出最獨特的給人印象最深的途徑,以及對某一城市的空間表征——認知地圖。
目前認知地圖研究的直接淵源是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To論述名詞an)。根據對情境的“認知”,獲得達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徑,并從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符號-格式塔”模式,這種模式被形象地稱之為“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的信息。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科學的一般特征和社會作用
06-16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2022年浙江自考《市場營銷學》復習資料第八章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