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
1.教育管理:所謂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通過一定的組織管理手段,合理配置管理資源,處理教育活動中教育與社會、教育與教育活動中的人員、物資、信息、時間、任務等各種關系,以達到預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2.觀察法:就是在自然條件下,研究者對教育管理過程中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從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方法。
3.實驗法:就是有目的地嚴格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情境,認為地使一定的心理現象發生,從而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4.調查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學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現象在不能直接觀察的情況下,研究者采取多種方法獲取有關資料,間接地了解被試者心理活動的方法。
5.測驗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學的研究中,采用標準化的測驗工具,必要時也可采用精密的測量儀器作為輔助,測量被試的有關心理特質的方法。
6.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討教育管理活動中不同角色人們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學依據。
7.素質:所謂素質有兩種解釋:狹義的素質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點,主要是腦和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方面的特點,這種素質上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廣義的素質不僅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點,而且更指人在一定的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實踐活動而形成的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品質,即一個人的意識和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品質,對教育領導者與管理者來說,即指領導意識、領導能力、領導品格和領導風度。
8.信度:指的是測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量同樣的內容,所得結果的一致性。
9.效度:指的是測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即對所欲測量的特性或目的是否測得正確。
10.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的活動。
11.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一定階段)的要求和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利和體力的活動。
12 所謂管理:就是管理者運用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在一定條件下,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響個體或組織目標的過程。
13.管理現代化:是將現代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廣泛運用于管理的過程。
14行為科學:就是對工人在生產中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以便調節企業中的人際關系,提高生產效率。
15.霍桑實驗: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于1927年冬應邀參加了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關系的實驗,包括照明、福利、態度與意見調查和團體行為的觀察研究等一系列實驗,結果發現,影響生產效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物質因素或經濟因素,而在于工人心理的或社會的因素。
16.所謂心理的本質就是怎樣正確地理解人的心理現象,上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心理現象時精神現象還是物質現象,人的心理到底時怎樣產生的,這是心理學首先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按照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現代科學成就的論證,人的心理時在社會實踐中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的、能動的反映。心理的本質究竟時什么呢?這里有兩個基本的條件,一個是人腦,這是反映的器官,是心理活動產生的生理基礎,另一個是客觀顯示,這是放映的內容,是心理活動放映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動就是在實踐活動中這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17.經濟人的假設:經濟人也稱為理性經濟人,也有人譯為實利人或唯利人。這種假設起源于享樂主義的哲學觀,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私利,都想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工作動機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被稱為X理論。
18.社會人的假設:有人譯為社交人。這一人性假設起源于著名的霍桑實驗。社會人假設認為,人們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質利益,對于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只有次要的意義。人們還有社會性需求,人際關系對于社會行為有重要的影響,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調動人的生產積極性的決定性因素。
19.自我實現的人的假設:又稱為自動人的假設。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學派認為,人除了物質需求、社會性需求外,還有一種表現自己才能的欲望。在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實現的人。自我實現就是指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
20復雜人的假設: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來的。由于長期實踐的結果證明,前三個種人的假設,雖然各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并不適合于一切人,是各有其片面性的。60年代中期,薛恩考察了這三種人性假設,認為人類的最大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樣的,而是因人因事因地而異。不可能有純粹的經濟人社會人和自我實現的人。實際存在的只是在各種情況下不同反應的復雜人。70年代初,根據復雜人的假設,提出了一種變權理論。被稱為超Y理論。
21.人的自然屬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人屬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統治自然。首先,人作為有機體是自然的產物,人來自自然,人屬于自然。其次,人為了生存、種族延續和發展,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為索取和改造的對象,這就是人統治自然。
22.人的社會屬性反映了人和社會的關系,是人的本質最重要的方面。作為社會的人,任何個體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現,都是社會生活的表現。總之,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的社會性。
23.人的意識屬性:說明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極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覺性,是積極能動的反映,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24.社會認知: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認知反映,是指主體對他們的行為、對社會交往和對集體組織間的關系的認知。
25.認知: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系,并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心理活動。
26第一印象:在社會認知中,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最初印象稱為第一印象。
27.光環效應:在社會認知中,將知覺對象的某種印象不加分析地擴展到其它方面去,這種現象叫光環效應。又稱為暈輪效應或成見效應。
28.近因效應:是指在社會認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對于一個人的整個印象會產生更強烈的作用。也稱為系列位置效應
29.社會刻板印象:在社會認知中,人們常常受以前經驗模式的影響,在其頭腦中形成有關某人或某類人的固定印象,這種固定的刻板印象將對隨后的反映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印象或定勢效應。
30.情感效應:在人際關系中,觀察已有的情緒情感對社會認知的影響,從而造成對人判斷或評價上的偏見。
31.個性: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意識傾向性和穩定心理特征的總和。它是一個人的精神面貌。
32個性差異:個性具有意識傾向性,它是人對事物的一定看法、態度和趨向,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態度的選擇性和積極性的表現,制約著一個人全部的心理活動的方向和行為的社會意義。這種傾向性表現為個體的興趣、愛好、需要、動機、信念、理想社世界觀。個性還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性,它體現在個體之間能力、氣質和性格方面的不同。
33.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它不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身的屬性,而是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它是人腦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
34.意志:是在認識和變革現實的過程中,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有意識地根據目的的動機調節支配行動,努力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35.興趣:是我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
36.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所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37.氣質;是受個體生物組織制約的、不以人的活動目的和內容為轉移的,表現在心理活動強度、速度、靈活性等動力方面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
38.性格: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而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
39.所謂行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響下,經由主體內部的折射而產生的反應活動。
40.需要:是有機體缺乏某種刺激時產生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它是個體客觀需求(包括人體內部的生理需求和人體外部的社會需求)的主觀反映。
41.動機:是推動人們去行動的主觀動因,是個體發動和維持其行動以實現一定目標的一種心理傾向。
42.目標:是一種期望,是人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是與一定需要的滿足度相聯系的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超前反映
43.教育目標:是指培養人才的規格和標準,它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這個目標要依靠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來實現。
44.管理目標:是為實現教育目標而制定的工作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
45. 所謂激勵,作為心理學的術語,指的是持續的激發人的工作動機,使其心理過程始終維持在一種積極的興奮狀態之中。簡言之,就是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
46.目標激勵:就是設置適當的目標,使其成為誘因,以激發人的正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47.獎勵激勵:即利用獎勵與懲罰的手段進行獎勵。
48.競賽與評比的激勵:社會主義的競賽,歷來被認為是能激發人的動機、推動人們積極向上、克服困難、努力學習或爭取完成工作任務的有效手段之一。競賽既有比較、角逐的成分,又有合作、互助的成分。在正確思想的指導下,競賽對調動人的積極性具有重大意義,。評比條件對引導競賽的方向有著重大的作用。
49.榜樣激勵:榜樣是一面旗幟,使人學有方向,趕有目標,它適合人的模仿心理需要。
50.領導行為激勵:;在調動教育工作者積極性中,領導行為起著很重要的激勵作用。它主要表現在領導者對被領導者工作的支持、關懷和領導自身的以身作則等方面。
51.生理需要:是人類和動物共有的、直接與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發展相聯系的需要。包括饑渴性排泄和休息等。
52.安全需要:是要求安全、避免危險的需要。
53.尊重的需要:這里有兩種,即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希望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得到自我尊重,產生自足勝任獨立和自信。外部尊重是希望達到別人尊重,由此產生地位威望和信賴等。
54.愛和歸屬的需要:是指人與人之間對社會交往、愛與被愛的需要。
55.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個人的理想抱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需要,目的是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發展和實現自己的淺能。
56.激勵因素:使職工感到滿意的激勵因素主要是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績能得到社會承認,工作本身具有挑戰性,工作中負有重大的責任以及在職業上能得到發展和成長等。
57.保健因素:造成職工非常不滿意的保健因素主要是由于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監督、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以及工作安全、工作環境等方面處理不當引起的。
58.效價:也稱誘發力,是指目標的價值,即對所從事的工作或者所要達到的目標對于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也就是個人對行動的結果或目標的偏愛程度。
59.期望值:是指期望的概率,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判斷一定行為能導致某種結果和滿足需要的概率,是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計。
60.期望:期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與1964年提出的。它的基本觀點是,人們只有在預期其行為可以有把握達到某種結果并且這種結果對他有足夠價值的情況下,才會被激勵起來。
61.投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條件個估計,如學歷、畢業學校、畢業年限、工齡長短、能力大小、甚至年齡、身體狀況等都是一種投入的資本。
62產出:是指一個人所得到的報酬。
63. 所謂挫折:是指當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在環境中遇到一時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致使其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的情緒狀態。
64. 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遭受到挫折時避免行為失常的能力
65. 所謂挫折的自我防御機制: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后,為保持情緒的穩定與心理平衡,自發產生的適應性的行為與心理活動。也稱心理防御機制。
66.攻擊:是個體受到挫折后行為表現的一種形式,即個體受到挫折后,引起憤怒的情緒,對構成其挫折對象的人或物進行指責、駁斥或反擊。
67.冷漠:指個體在受挫折后表現的對挫折情境漠不關心無動于衷的行為反應。
68.倒退:也可稱為退化退行或回歸,這種情況是指受挫后內心沖突無法解決時出現的返童行為。
69..固執:通常是指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來動機重復某種無效的動作,盡管反復進行某種動作并無任何結果,但仍要繼續這種動作。
70.逃避:是指一個人受挫折后不敢面對挫折情境,而是從構成挫折的情境中退卻,逃避到幻想或現實中的安全地帶,盡量避免同挫折有關的人或物接觸。
71.合理化作用:個體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指在某種情況下,當個人的動機或其表現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的價值標準,無法達到其追求的目標時,為避免心理沖突、維護個人尊嚴起見,總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給予一種合理的的解釋,或將自己行為的不合理性,盡量解釋唯事實上的需要,目的在于使別人感到有“不得不這樣做”的苦衷,以次既獲得別人的原諒,又維護個人的自尊,從而保持與社會的適應。
73.壓抑作用:個體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為防止痛苦經驗時時發生,個體有意識地將自己由于受挫折而產生的痛苦經驗和煩躁情緒,排除于記憶和意識之外,以適應社會生活。
74.代替作用:個體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個體對某一對象所保持的動機、感情和態度,若不為社會所接受,或自忖將遭遇到困難時,將次種感情與態度轉向其他對象以取代之,稱為代替作用。
75.投射作用:個體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個體把自己的行為失當,工作失誤,推委與別人身上,以減輕自身的不安,從而維護自尊。這種將己之過強加于人的傾向,就叫投射作用。
76.表同作用:表同作用是與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表現。它是把他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羨慕的品質加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比擬(表同)于自己所崇拜的人的心理傾向。
77反向作用:個體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指個人行為的方向和動機所驅使的方向是相反的。個體為了防止某些自認為不好的動機呈現于外,仍采取與動機相反方向的行為,即想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掩蓋自己內心的不良動機。
78.心理衛生:是使人獲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種為保護和促進人類心理健康,保持人類對環境的良好適應,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的綜合學科和實踐技術。
79.心理健康:所謂心理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對內、外環境的良好適應。
80.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曾給健康下過一個定義:所謂健康,不僅在于沒有疾病,而且在于身體、精神、社會各方面的正常狀態。
81.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心理學家幫助人們治療心病的方法。
82.心理治療:也是保護人類心理健康的心理衛生手段。
83.態度:是指個體對待某種社會事物所持的主觀評價與行為傾向。社會事物是包羅萬象的,如人、事件、物、集體、制度以及代表具體事物的觀念、思想等,都可以是態度的對象。
84.教育工作者工作態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態度是人們在教育工作中對于工作本身工作環境,以及對自己和其它人的積極或消極的心理傾向或評價。
85.職業適應性:是指行為與職業要求保持協調一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其職業適用性也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著的。
86.態度的語言表現:當教育工作者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時,人們就可能看出他的態度。
87.價值:是指客觀對象對人所具有的意義或效用。
88.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重要性和社會價值的觀點,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善惡和重要性的看法與評價。
89...態度的情感表現: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成分,因而態度在情感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和最為常常通過表情即可看出,這是了解教育工作者態度得重要線索。
90.態度得行為表現:態度所激起餓行為反應與態度是一致得,可以從一個人的行為反應了解一個人的態度。
91.服從:是指個體在他人的影響下,做出同他人、社會的要求相一致的行為。即公開表示接受某種態度,但內心并不一定接受。
92.認同:是指人們開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觀點與行為影響,使自己的態度與他人或群體的要求相一致。
93.內化:指把他人的態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轉化為自己的態度與價值體系,在情感體驗上也完全融合一致,并產生堅定不移的意向。
94.態度的改變;使指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觀點而轉變自己已經形成的態度。
95.嵌入程度:嵌入也譯為陷入、卷入。一般認為是指心理上的認同感,嵌入程度是指個人在實踐一種觀點種認同的程度。
96.預告:是指預先警告將有說服性信息到來,這會增強對說服的抵制。
97.分心:是指分散受信者的注意力,以便削弱他對說服的抵制,從而有利于說服。
98.工具性功能:也稱功利性功能。是指我們需要選擇那些能為自己提供最大利益的態度,并盡可能發展和形成這些態度。
99.價值表現功能:是指態度的形成是為了表達我們內心的價值體系的一種方式,這也是為了我們的自尊督自我形象作出一種肯定。
100.一致性(原則)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斯古德和坦南包姆提出的,它認為,信息源就某事發表看法時是否會引起受信者的態度改變,涉及三個因素1受信者對信息源的態度2受信者對信息源所評論的事件的態度3信息源就某事所作論斷的性質。
101.態度改變的中介策略:即在原有態度與要形成的新態度之間設置中介環節,使原有態度在改變時有過渡的橋梁。
102.所謂群體:即在具體的社會生活和交往條件下的人群集合體。
103. 所謂群體動力:是指群體成員在群體相互作用情境中個體行為的推動力。
104.教育群體動力:是指教育群體成員處于教育群體之中,往往會受到群體氛圍,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于該個體獨處時所表現的行為反應。
105.教育群體:是群體現象之一,是指在教育組織與其成員之間有共同心理指向和行為指向而協調活動的人群集合體。
106.群體范圍:也稱群體準則。它是指群體公認的或自然形成的群體成員的思想、行為和評價的標準,這些標準能給群體成員提供行動的指南。
107.群體壓力:是群體對其成員的一種無形影響力,它使人們傾向于作出群體所認可或可接受的行為反應。
108.群體凝聚力:又稱為群體內聚力、向心力,使指使群體成員固守在群體內的吸引力。
109.群體輿論:是群體內多數人督社會生活、群體活動、個人行為等事實,所作出的內容一致的判斷和評論。
110.群體士氣:士氣一詞原本是軍事用語,是指軍隊在作戰時的戰斗情緒和戰斗意志。現引申到群體中,用來表示群體的斗爭情緒意志,服務態度或工作精神。
111.認同:是指群體成員在認識和評價上同群體保持行為一致的心理傾向。
112.:模仿:是指由仿效別人的言行舉止而引起的與之相類似的行為活動。
113.暗示: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他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114.從眾:是個體在群體壓力的影響下,放棄個人意見而與群體種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行為。
115.服從:是指在他人的命令或影響下,做出同他人、社會的要求相一致的社會心理行為,亦即按他人的旨意而行事。
116. 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關系。
117.教育群體中的人際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教育活動中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管理關系。
118.人際交往:也稱人際溝通,它是人們為了彼此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情感需要等目的,運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目光、姿勢、體態、聲調、面部表情及動作等)而實現的交流過程。即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聯系過程。
119.人際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直接進行的信息交流。它是人們借助語言和非語言手段所進行的各種直接的、實在的心理接觸和心理交換。
120.所謂群體合作:是指群體中兩個以上的個體或與其他群體之間,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工作,相互配合,以求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121.教育群體合作:是指在教育群體中,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由群體成員團結協作,共同妄稱某項任務的心理活動,它是群體成員或群體與群體之間協調作用最高水平的一種心理狀態和行為。
122.所謂群體競爭:是指群體成員或群體之間為了己方利益,力圖勝過或壓倒對方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的一種活動。
123.教育群體的競爭:是指在教育組織內的競爭活動。
124.李雷的人際行為模式:由于人際關系受許多社會因素的制約,所以單純的人際關系行為模式很少發生,它總是滲透了許多其它因素。從研究中發現,人際關系的各種行為也有共同性。社會心理學家李雷從幾千件人際關系的研究報告中,將人際關系劃分為八種模式:1由管理指揮指導教育等行為,導致尊敬和服從等反應2由幫助支持同情等行為,導致信任和接受的反應3由同意合作友好等行為,導致協助和溫和的反應4由尊敬信任贊揚求助等行為,勸導和幫助的反應5由羞怯禮貌敏感服從等行為,導致驕傲控制等反應6由反抗疲倦懷疑異樣等行為,導致懲罰或拒絕的反應7由攻擊刑罰不友好等行為,導致敵對和反抗等反應8又激烈拒絕夸大炫耀等行為,導致不信任或自卑等反應。
125.口頭交往:指借助語言實現的面對面的直接交往。
126.書面交往:指借助文字符號實現的間接性交往。
127.活動交往:指在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外顯行為而實現的交往。
128.人際反應:所謂人際反應是指人們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反應。
129.工具性溝通:是交往雙方彼此交換知識意見看法,從理性上調節人們之間的人際關系,為改變彼此的認識意見看法信息等。
130.情感溝通:是彼此進行的情感交換和情感交流,為喚起對方的喜愛好感同情共鳴等,從非理性上調節人們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彼此產生情愛依戀和心理相容,從而滿足彼此的情感需要。
131.建設性沖突:凡利于達成組織目標的沖突是建設性沖突。
破壞性沖突:那些對達成組織目標起阻礙作用的沖突是破壞性沖突。
132.沖突:就是矛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需要、動機或目標同時存在而又處于矛盾中的心理狀態就是沖突。
133.教育群體沖突:就是在教育組織中,個人、群體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由于目標或利益上的矛盾而產生的對立過程。
134.領導:就是引導或影響個人、群體或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實現共同目標的行為過程。(它是處理人和人、人和工作以及人和目標之間的關系的行為過程,亦稱領導行為。
135. 決策:就是人們為了實現某種既定目標,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將要從事的工作,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先進技術,在同時存在的幾種準備行動的方案中,選擇出優化行動方案的過程。
136.教育決策:是教育領導者為實現教育目標,在運用科學方法的基礎上,從若干備選方案中選擇優化(滿意)方案的過程。
137.教育領導的組織功能:1根據教育組織內外部條件,根據需要與可能,來制定組織的目標和決策。2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和決策,合理地組織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財力3建立并完善科學的管理體系。
138.影響力:就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影響和改變他人心理于行為的能力。
139.教育領導影響力:是指教育領導者有效的影響和改變被領導者的心理和行為的能力。
140.特性理論:是集中研究領導者的個人特性,以期預測什么樣的人當領導最合適。
141.作風理論:是集中研究領導者的工作作風類型以及不同領導作風對職工的影響,以期尋求最佳的領導作風。
142.行為理論:是集中研究領導者采取的領導行為以及不同領導行為對職工的影響,以期尋求最佳的領導行為。
143.權變理論:權變理論是集中研究特定情境種最有效的領導作風和領導行為。
144.符號力:是指學校領導者對標志學校符號所象征的意義又深刻的認識和提升能力。
145.文化力:是指學校領導者能闡明學校成員共同承認的價值觀念、信念及辦學宗旨,激勵部屬共同維護和創造校園文化的能力。
146.技術力:是指一般組織管理能力,包括計劃指揮協調和掌握情況的能力。
147人群力:是指人際關系能力,強調領導者應與部屬保持良好的關系,有調節矛盾解決沖突的能力。
148.教育力:是指具備教育專業工作能力。
149.教育領導決策心理:是指教育領導者在教育決策中的心理現象。
150. 群體決策(教育群體決策):是指教育組織面臨復雜的問題,領導者不是由個人憑直覺或經驗獨斷,而是召集群體有關成員,通過共同討論研究而制定的決策。
151.教育領導決策的果斷型:果斷是領導者在意志活動中的一種良好的意志品質。果斷型是領導決策者面臨錯綜復雜的情況,能從大局出發,抓住瞬息即逝的時機,敢作敢為,果斷和迅速地作出決斷。
152.教育領導決策的頑強型:頑強型是領導決策的主要特征。即有韌性,在決策過程中自始至終始終保持堅持性。
153.教育領導決策的穩健型:穩健型領導者一般具有深思熟慮的特征和穩健的風格,在決策過程中,力求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習慣于三思而后行,他們思考周密,慎重地權衡各種決策方案及其實施后果的利弊得失,因此他們較少失誤。
154.權威主宰效應:權威主要指的是領導者、上下級或專家,由于他們所處的地位和所擁有的威望與權利,是他們的意見比一般成員的意見影響力要大,即領導的話往往起著主宰的引導作用。
155.系列位置效應:原指學習材料種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學習效果就不同。一篇文章種,開頭和結尾部分的識記效果比中間部分要好。在決策中的系列位置效應是指發言的先后不同,所造成的印象與效果不同。先發言者由于先聲奪人,先入為主,而比后發言者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也有人稱此種現象為鐵路效應。
156.極化現象:又稱為極端性轉移。原指群體決策中比個
人決策時更容易出現的冒險傾向。后來有一些研究表明,當群體多數成員比較保守時,群體決策也將趨向保守這一極端。因此,極化現象更為確切的含義應為決策向冒險或保守中任何一個極端的轉移。
157.德爾菲法:是美國著名咨詢機構蘭德公司研究員赫爾默和達爾奇于20世紀40年代設計的一種專家集體判斷預測法,不過它不是將專家們召集在一起面對面的討論,而是背對背地書面征求專家們的意見。這種方法于50年代開始推行,現已廣泛用于決策過程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這是一種行為方法。它要求專家對某項政策的涵義或效果,即通常所謂的情境作出預測。
158.名義群體法:又名虛設群體法。這也是群體決策的一種新形式。它與德爾菲法不同,它讓參加咨詢的人員在面對面的情況下彼此進行交談。但名義群體的成員進行交往與作用是受一定的程序控制的。
159.腦力激蕩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奧斯邦為克服群體壓制不同見解而設計的,是一種激發群體成員創造性思維和活動的方法,旨在營造一種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的氣氛。
160.決策樹法: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于管理的一種定量決策方法,它多用于風險性決策。這種方法是由其形態得名的。它把決策的不同方案和可能產生的情況畫成樹形的分枝,形成側臥的樹狀結構,再逐枝計算求出各方案的損益值,通過比較選出最優方案。
161.決策點:用□表示,它是決策樹的出發點。
162.方案枝:是從決策點畫出的若干直線,每條直線代表一個方案。
163.方案點:又叫概率點。用○表示,畫在各方案枝的末端。
164.概率枝:是從方案點畫出的若干直線,每條直線代表一種情況及其概率。
165.結果點:用△表示,它是決策樹的終點,畫在各概率枝的末端。
166.框架盲點:是指決策者在決策時選取的角度不同,猶如物體落在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看不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盲目相信自己決策的準確性。
167.框架錯位:是指在處理一些不熟悉的事物時,由于弄不清問題解決的關鍵,導致了提出的決策方案于所需解決問題不能協調一致,發生了錯位現象。
168.框架固化:是指決策框架時的思維僵化,習慣于沿用過去決策曾經獲得成功的固定模式,不能隨客觀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169.方向性原則:是指任何組織或個人所做出的決策,必須保證社會主義方向,從社會主義的整體利益考慮,符合黨和國家政策法令的規定。
170.系統性原則:決策必須強調系統性。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決策,是現代科學決策的重要特點,是決策科學化的重要保證。決策時,必須考慮決策所涉及的整個系統和相關系統、決策對象和外界環境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171.群體決策:是指教育組織面臨復雜的問題,領導者不是由個人憑直覺或經驗獨斷,而是召集群體有關成員,通過共同討論研究而制定的決策。
172.教育領導集體:是指在教育組織中,由主要領導者和其他經由組織程序產生的參與管理并行使一定領導職能的成員所組成的群體。
173.教育組織:是按照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正式教育實體
174.教育領導集體心理優化:即是指教育領導集體內部的各個組成人員之間,按照心理互補規律,進行領導集體結構的最佳搭配和組合,從而使領導集體達到心向一致,心力集中,心理平衡和心理相容的最優心理狀態,增強整體功能。
175. 組織變革:就是指組織為適應內、外化境的變化而對其自生進行調整、修正和革新的過程,旨在求得自身的平衡。
176.組織結構是依法建立的國家正式的組織機構。
177.傳統的觀點:認為組織就是一群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互相之間實現不同層次的分工、合作,將職能分化,運用不同層次的權利與責任,從而有計劃地協調人們的活動。
178.管理層次:也稱為管理高度。是指企業指揮系統劃分為多少等級,即企業組織結構設置多少層,管理也就分多少層。
179.管理幅度:也稱為管理寬度、跨度。是指主管領導對所有直接下層實行有效管理的幅度,也就是領導對下屬實行的控制幅度。
180.角色期望:是指社會或群體對扮演某種角色的人們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和希望所應表現的特定的行為方式,即期待和希望于社會地位和身份相稱的行為方式。
181.教育者的角色規范:是指社會和教育群體要求教育人員在工作種應該達到的行為模式。
182.角色行為:是指個人承擔一定角色時所表現出來的實際行為。
183.角色規范:是指社會群體中都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184.目標認同原則:是指教育組織的目標,必須為其全體成員所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目標。
185.合理授權原則:是指教育管理者,將組織的部分任務、權利委托給下級管理人員,做到職權合理,使各個工作系統和職能部門,形成最優化的組織結構。
186.信息溝通原則:是指教育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準確迅速。
187.心理平衡原則:是指教育組織成員,因感到自己在組織內受到尊重和信任而產生的一種舒暢、歡樂的心理狀態。
188.組織文化:又叫企業文化,它是指一個組織在長期組織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孕育形成的某種有特色的價值觀、管理思想、傳統、習慣、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的總合。
189.精神層:是組織文化的中心和主體。它包括企業目標、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道德、企業風氣。
190..制度層:是外加的行為規范,它約束組織成員的行為,維持組織活動的正常秩序和運轉。
191.器物層:是指組織文化在物質層次上的體現,上群體價值觀的物質載體
192.一體原則:創造一體感,使管理階層與勞工階層合二為一,產生自己既是工人又是管理者的感覺,形成我也擁有企業一份財產的心理狀態。
193.強化:是使某種心理品質變得更加牢固的手段。所謂強化是指通過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從而使該行為得到重復或制止的過程。
194.環境:環境這一概念,顧名思義是指主體周圍存在的客觀情境,是生活主體以外與生活主體發生聯系的外部客觀世界。
195.社會心理環境(心理環境):心理環境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人腦對人的一切活動發生影響的環境事實,即對人的心理事件發生影響的環境。
196.教育組織社會心理環境: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動中督教育組織成員起影響作用的內部和外部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總和。
197.傳統作風:傳統作風上一種隱形的心理環境,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
198.大眾傳播系統:大眾傳播系統包括書報、雜志、廣播影視錄象等等。
199.教育組織形象:是指一個教育組織在社會公眾和組織內部成員對其行為和歷史的整體印象。
200.組織的理念形象:是指社會大眾和組織成員對整個組織在哲理和觀念上形成的形象。
201.教育組織的理念形象:是組織目標、價值觀念、管理思想、領導風格、職業道德和群體意識的總和。
202.組織形象:最早上針對企業提出的,在企業文化種稱為企業形象。它是社會大眾和企業職工對企業整體的評價。
203.教育組織的識別形象:是通過各種視覺設計來塑造和強化的組織形象。
204.教育組織變革:是指在教育系統內的各個組織,為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而對其自身進行調整、修正和革新,以增強組織的活力與效率的過程。
205.李維特組織變革的模式:美國心理學家李維特在其所著《管理心理學》中提出組織變革的模式。他認為組織變革是工作(任務)技術結構和人員四個變量的相互作用。
206.洛爾施西組織變革的程序:一是創造一個需要變革的認識,二是分析診斷環境三是溝通變革所影響的人員,四是監視變革調整組織。
207.勒溫和美國組織心理學家薛恩都提出解凍變革再解凍三個階段。
208.凱利提出診斷執行和評估三個步驟九個方面,即確定問題診斷列出可行方案、發展決策準則、選取解答方式、計劃變革、采取行動、評估效果和反饋。
209.教育組織發展:是運用管理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改變教育成員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來增加組織的有效性和活力的變革過程。
210.工作內容豐富化:來源于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赫茲伯格認為,工作本身的意義上激發工人積極性的根本因素。如果讓工人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工作的計劃和設計,參與有關的組織工作與控制工作,自主管理,使工作具有挑戰性,這樣,就會增加工人的責任感、勝任感和成就感,為他們提供了充分發揮才能和淺能的機會。其結果會增加職工的滿意感,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211.工作任務擴大化:是一種增加工作廣度的橫向擴大工作范圍的技術。
212.教育組織中的工作任務擴大化:就是擴大教育工作的外延,即讓教育工作者盡可能多地擔當一些工作。
213.目標管理:是當今世界廣泛運用的一種現代科學管理方法。它是由美國管理學家杜魯克首先提出,并經過其后一些人的發展,逐步成為西方許多國家采用,并開始在我國的管理活動種應用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上級要求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預先指定一定時期內的管理目標,并將這一目標層層分解,使各層級、各部門和每個組織成員的各項活動都圍繞著實現目標而統籌協調運作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
214.彈性工作時間:就是指在固定工作時間長度的前提下,靈活地選擇工作的具體時間。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