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浙江自考傳播心理學重點串講匯總

時間:2022-07-23 11:55:37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一、大眾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兩種視域:傳播渠道、認知主體。

 

二、傳播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兩個重點:“內向傳播”、“傳受者”概念。

一、傳受者的心理:傳受者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其頭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二、傳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來自物質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來源于媒介世界。傳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觀感性世界,因為媒介世界僅僅是它的的模寫和拷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體是由三個要素構成的:媒介實體、媒介符號、媒介信息。

四、傳受者心理反映的特點有:觀念性、主觀性和能動性。

(一)觀念性:主體的心理表象與客體之間有不對稱性,主體對客體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觀性反映:指人們(包括個體和群體)對于同一刺激物產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傳受者心理主觀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體現在個體的神經系統的先天素質及其年齡、性別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機體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生活條件的需求在其腦中的反映。

(2)動機。傳受者的動機是推動其參與大眾傳播活動的制作或接收的內部原因,是傳受者主體處于積極狀態的心理動力。

(3)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對生活方式與生活目標價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體對于對象的確信不疑的認識體系。

(5)情緒狀態。傳受者的情緒狀態直接影響他們對某種刺激的認識,并作出某種反映。

3、社會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會地位

(3)文化背景:指傳授者的民族特點,包括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種人文環境。

(三)傳受者心理的能動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積極能動的,這種能動性反映必須在實踐活動中進行。人們總是主動地把外界事物變成觀念的東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過實踐活動的發展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受者通過使用媒介、參與媒介、反饋于媒介等能動性的活動,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對大眾傳播活動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

四、研究傳受者心理實質的意義

不僅是為了豐富學科理論,對人類傳播現象進行更細致的探究,也是為了凈化媒體,監督媒體,使其能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際,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同時,也是提高人們的媒介素養,培養人們辨識能力的要求。
 

一、行為主義

(一)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立,他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從意識改變為行為(即S→R理論),而把內隱的心理結構、意識排除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托爾曼等,把行為主義定義放寬,除了可觀察的外顯行為以外,還包括整體行為,內隱性的意識歷程和中介變量,將S→R變為S→O→R。

(三)行為主義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發展了社會學習理論。

(四)主要理論

1、行為主義理論

(1)定義: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

(2)研究方法:觀察法、條件反射法、口頭匯報、測驗法。

(3)缺點:①否定遺傳的作用;②片面夸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

2、社會學習理論

(1)特點

①強調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②強調認知因素,改變了傳統行為主義重刺激——反應,輕中樞過程的思想傾向;

③強調觀察學習,認為許多行為都是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后果而學習來的,特別重視榜樣的重要性;

④強調自我調節過程,認為人的行為會產生自我評價的反應。

(2)問題

無視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多元性,試圖用自我效能的群體效應起到改變落后社會現實的作用。

3、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

環境會決定人的行為,人的行為亦會決定環境。環境會塑造一個人的認知結構,像信念及期望。而人的認知結構(信念及期望)又會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又會改變環境。在這個過程中,這三個元素(認知結構、外顯行為、環境)會互相影響。

4、班杜拉的自我調節理論

自我調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自我調節,指人們給自已制定行為標準,用自己能夠控制向獎賞或懲罰來加強、維護或改變自己行為的過程。狹義的自我調節,實際上指自我強化,即當人們達到了自己制定的標準時,用自己能夠控制的獎賞來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的過程。

二、榜樣

(一)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行為后果而獲得新行為的過程。大眾傳媒是提供觀察學習的最佳渠道。

(二)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

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現過程→動機過程

(三)榜樣的力量

1、榜樣包括人的行為,具有代表性的、值得推廣的社會事件、某種觀念、某種風氣。

2、榜樣的力量在于行為;榜樣的力量在于可以遷移。

(四)選擇的原則

1、榜樣應有時代性;

2、榜樣應有廣泛性;

3、榜樣應有教育性。

三、強化

(一)強化與強化物

強化指采用適當的強化物來增加行為反應的強度、概率或頻度的過程,從而達到強化目的。刺激物則為強化物。

斯金納認為,凡是使反應概率增加,或維持某種反應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稱為強化物。

(二)強化的種類與功能

1、正強化:使學習者繼續榜樣的行為。如:食物、表揚、金錢、認可等。

2、負強化:使學習者制止榜樣的行為。如:批評、懲罰、電擊等。

3、直接強化:直接作用在學習者身上的強化。

4、間接強化:又叫替代性強化,指間接作用在學習者身上的強化,是大眾傳播發揮功能的主要途徑。

(三)強化的運用(教材P77-78的事例)

1、正負強化齊抓,以正強化為主。

2、負強化要把握好度。
 

一、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泛稱弗洛伊德主義,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立。

(二)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兩大支柱:心理結構的無意識論、心理動力的本能論。

(三)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代表人物:榮格、埃里克森。

二、潛意識與大眾傳播

(一)潛意識是沖動、情欲和可望不可及的記憶表象的貯存庫,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論

人格部分

描述

遵循原則

本我

(id)

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

快樂原則

自我

(ego)

在與現實接觸中分化出來的那部分人格結構

現實原則

超我

(superego)

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監督的自我

至善原則

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欲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欲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實環境,采取適當措施。

(三)意識閾

意識閾是指一個觀念從抑制的狀態進入現實觀念的狀態時必須跨過的那道界限。

由德國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家赫爾巴特提出,較之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更側重于認識性。

(四)潛意識與傳者

1、潛意識與傳者靈感的產生

(1)靈感:指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中,當某種新形象、新觀念或新思想從潛意識躍入意識領域時的瞬間心理狀態。

(2)靈感產生的條件

①認識主體有強烈的創造動機和適量的情緒情感,使心理能量積聚到可以開啟意識閾的量。

②原型啟發。

2、潛意識與傳者的文風

文風是潛意識的一種外顯形式,傳者的文風與其個性有直接關系。

3、潛意識與傳者的情結

(1)“情結”:心理學術語,由榮格提出。

情結是由一些被意識壓抑的意念(即無意識的思想、感情、知覺、記憶等)所組成的具有類似核心作用的復雜的心理現象。

(2)情結的特征

①壓抑性,情結是由創傷引起的。

②固著性,力比多或內驅力部分地停留在某一較早的發育階段,不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

③情緒性,一種具有情緒色彩的觀念。

④核心性,個體潛意識的核心。

⑤泛化性,對事物、情感等的執著追求。

4、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定義:是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征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區別于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

5、意識是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感知的部分。

6、個體無意識包含了一切被遺忘了的記憶、知覺以及被壓抑的經驗。

三、集體無意識

(一)集體無意識是人類祖先遺傳下來的心理積淀在現代人潛意識深處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現代人的心理活動。

(二)對集體無意識的認識

1、集體無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人類祖先經驗的積淀,是人類作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多表現為本能(先天的行為傾向)和原型(先天的思維傾向)。

2、集體無意識有三個層次:一是人類共性;二是民族性;其三是同一國家(或民族)內部因地域(或地區)造成的區別。

(三)集體無意識與大眾傳播

1、媒介信息應當反映出人類的共性,集體無意識,以媒介信息為載體,反映出全人類共性中最美好的東西。

2、媒介信息應當反映出本民族的特點。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獨特的地理和社會環境,與某一民族種系的特點相互作用的結果積淀于該群體的集體無意識之中,再經外化則表現出該民族自己的個性,即民族性。

3、媒介信息應當反映出本地區(地域)的特點。

地域差別也造就了人們不同的認知方式,反映出不同地區人的集體無意識的不同構成。

四、人格發展階段論與大眾傳播

(一)人格發展階段論(教材P104)

1、概念

即人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埃里克森提出。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按照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里,都會出現相應的影響人格發展的主要心理矛盾和主要的影響者。如果人們能夠正確處理在每個階段的心理矛盾,其人格的發展就是健全的,反之,則會嚴重阻礙人格的正常發展。

2、評價

(1)局限性

①該理論的基調依然保持著弗洛伊德學說中的生物學化的觀點;

②該理論沒有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攝入自己的視野;

③該理論有主觀臆想的成分。

(2)發展性

①強調人的社會化需要畢生才能完成;

②強調人在發展中自我與其社會環境的相互影響;

③積極主張在整個發展階段中都重視家庭、社會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發展階段論在大眾傳播中的應用

1、節目定位(P105)

①在受者年齡上的定位

②在傳播內容上的定位

2、影視節目內容的定級(P108)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

(一)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的新流派,是繼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 ,以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影響了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二)代表人物

亞伯拉罕·馬斯洛、卡爾·羅杰斯。

(三)卡爾·羅杰斯的主要理論及成果

對體驗的開放;存在性的生命;有機的信任;

體驗性的自由;創造力。

二、真正“以人為本”的新聞報道,應該以立體的方式看待一個人,而不是簡單地突出一個人的某一方面。只有從立體、全面地角度去描述人物,才能真正體現新聞的“以人為本”。
 

一、認知心理學

(一)定義

廣義:皮亞杰-發生認識論;

心理主義認知心理學(新行為主義);

信息加工心理學。

狹義:信息加工心理學。

(二)認知心理學的幾個觀點

1、人腦是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

2、強調人腦中已有的知識與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與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

3、強調認知過程的整體性 。

(三)知覺的組織原則

1、圖形與背景的關系原則;

2、接近或鄰近原則;

3、相似原則;

4、封閉的原則;

5、好圖形的原則;

6、共方向原則;

7、簡單性原則;

8、連續性原則。

 

二、受者的認知過程及其特點

(一)受者認知過程的模式(見教材P146)

(二)對受者認知模式的分析

1、注意的選擇。

媒介信息通過符號輸入作用于受者的感官,根據主體的需要、媒介刺激的物理特性,受眾從信息流中選擇了少量信息。這些被注意的信息已過濾的方式或衰減方式進入中心通路。

2、對信息的表征。

3、記憶對輸入信息的影響。

4、思維的調節和控制。

5、行為輸出。

(三)受者認知的特點

主動性與被動性。

 

三、受者的認知圖式

(一)信息與信息量

1、信息是傳播的載體——符號的內容。信息的流動就是傳播的過程。

2、信息量:新信息,暫時未被同化的信息。

(二)信息與圖式

1、圖式的內涵

圖式即模式,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提出?!八顷P于知識是怎樣被表征出來的,以及關于這種對于知識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應用的理論。按照圖式理論,所有的知識都組成為一定的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

2、圖式的特點

①穩固性;

②決定著人在做信息選擇時相應的內容和傾向偏好;

③可引起新信息的加工;

④可以預測事件的發展;

⑤可激發性。

3、信息與受者圖式的關系

信息與圖式的關系是客觀刺激與該刺激被內化的關系。信息中未被主體內化的部分為信息量,而被主體內化的那部分就轉化為圖式貯存起來。信息和信息量是客觀的,外在的,他們主要是大眾傳播學研究的對象,而內隱的、主觀的認知圖示則主要是大眾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三)受者認知圖式的特征

1、主觀性。指同一或同類媒介信息在不同受眾個體或群體頭腦中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圖式。

2、層次性。指受者認知圖式按其表征事物內涵的深淺、含量的多少,由低到高逐次排列組合形成階梯遞進的網絡,并以整合的認知結構的形式表現出來。

3、可塑性。新圖式不僅是認識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認識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四、受者認知圖式的激活與構建

(一)受者認知圖式的激活與構建的意義

1、大眾傳播活動的效果與受者認知圖式的質量和數量密切相關。

2、受者認知圖式只有被激活才能啟動。

3、構建新的認知圖式是受者持續有效地使用媒介的必要條件。

(二)激活受者的認知圖式

1、幫助受眾將沉入潛意識中的認知圖式提取出來,彌補一時出現的認知空缺,從而完成同化媒介信息的作用。

2、“同化”是指受者對輸入的刺激進行過濾和改造,并將之納入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網絡當中的過程。

(三)激活受者認知圖式的幾個途徑

1、通過背景介紹來激活受者的認知圖式;

2、通過解釋性內容來激活受者的認知圖式;

3、通過綜合性信息來激活受者的認知圖式。

熵,由法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1850年提出,為物理熱力學函數。信息論中,熵是事物無序程度的標志,負熵就是趨向有序。

心理熵,是認知圖式無序程度的標志。

(四)傳者如何幫助受者建立新的認知圖式

1、理論上的適量。

2、實踐中的適量。

(1)提高媒介符號的可辨認度。

(2)提高媒介內容的可理解度。

(3)提高受者的可接受度。



一、傳受者心理互動的功能與模式

(一)傳受者心理互動的內涵

在大眾傳播活動中,傳受者所不斷進行著的以媒介符號為中介的相互之間心理上的動態平衡。

(二)傳受者心理互動的功能

1、是推動傳播業發展的內在機制。

2、可以產生改變現狀的動力。

3、可以產生改變現狀的參照目標。

4、可以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傳播效果。

(三)傳受者心理互動模式圖(教材P180)

(四)傳受者心理互動的特點

1、雙重性。

在大眾傳播活動中,傳受者的心理互動具有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雙重性質。

2、綜合性。

在傳播活動中,傳受者之間的心理互動一般不會是單一的表現形式,而是以各種形式的綜合方式表現出來。

3、個體(或民族)的差異性。

帶有民族文化背景的信息傳播會對傳播者的心理及其互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使他們具有自己的特色。

 

二、人際傳播中傳受者的心理互動

(一)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認知互動

1、淺層次上的互動

2、中等層次上的互動

3、深層次上的互動

(二)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情感互動

1、情感因素在采訪中的作用

(1)激活動機、激動認知

(2)營造相互感染的氛圍

2、記者的情商對采訪對象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記者善于控制采訪對象的情緒情感和駕馭自己。

 

三、傳者與受者的人格互動

(一)研究傳者與受者人格互動的意義

1、人格互動是心理互動的動力

2、人格互動是“真實我”向“理想我”過渡的張力

(二)傳者人格對受者的影響

1、以折射出人格力量的作品來打動受者。

2、以折射出人格力量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受者。

(三)傳者對受者心里的負面影響

1、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有的媒體為取悅于受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媚俗、獵奇、迎合、淺薄等方面的問題。

2、在傳者隊伍中有少數道德敗壞者,熱衷于有償新聞。

(四)受者的人格對傳者的影響

1、有社會責任感的受者對媒體發展起積極作用。

2、受者主動提高文化素養、道德水平,努力提高接受媒體中傳遞的新知識、新的道德規范、新事物的能力。

3、受者屬于人民群眾。
 

一、特有的心理現象

(一)“特有”的心理現象的內涵

所謂“特有”是指某些心理現象只存在于大眾傳播活動中而不與其它領域(如傳播學、心理學)共有。

(二)“特有”心理現象難分辨的原因

1、我們對傳播活動中獨有的心理現象的界定過窄、過嚴。

2、就我國大多數研究者目前的水平及所掌握的資料還不足以發現存在于大眾傳播活動中的那些“獨有”的心理現象。

 

二、幾例“特有”的心理現象

(一)心理感應

1、定義

心理感應是指電視觀眾與在新聞片或紀錄片中進行現場采訪的記者之間出現的特殊的具有期待性的心理互動現象。

2、特殊性體現在:

(1)這種心理感應表現出電視觀眾與廣播聽眾及報紙讀者的區別;

(2)心理感應反映出電視觀眾在觀看電視新聞片、紀錄片與觀看電視劇時的收視心理上的差異。

3、期待性體現在:

(1)新聞片與紀錄片以真實為基礎,觀眾帶有較強的參與感。

(2)視頻形式在真實性的基礎上更具有心理沖擊力。

(二)心理真實

“心理真實”是指“人們通過媒介獲得的對于社會真實的認識,是人們關于社會知識的心理結構”。

(三)“暈”話筒(鏡頭)現象

一般出現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采訪階段,面對記者的采訪,特別是伸話筒和給鏡頭時,有的采訪對象被話筒或鏡頭給搞暈了,一時出現意識狹窄、情緒緊張,不知所措的窘態。
 

一、網絡的特點:

1、虛擬性:語言、表情、行為等方面感覺經驗缺失。

2、海量性:以超文本方式無限鏈接。

3、交互性。

4、超越時空性。

 

二、網民的心理和行為

(一)自我表露

將純屬自身的真實、重要、隱秘的私人細節和內心想法向他人顯示的過程。

(二)自我迷惘

一種分辨不清、無所適從、束手無策的心理狀態。

(三)找回自我

多表現于傳受者雙方。在大眾傳播活動中,以對方對自己的認識、態度視為自我認知的重要的參照系。

 

三、心理生活空間與場理論

(一)場理論

根據物理學中出現的部分決定整體的場現象,提出場理論,用以研究心理現象。

根據場論,行為必須用個體的心理場來解釋。

(二)生活空間

指人的行為,也就是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

(三)網絡環境

即網民的心理環境,是指能滿足網民需要的、并在其頭腦中實際發生作用的環境。這個環境與網民的交互作用構成了網民的心理生活空間,即網民的行為。

網絡環境不同于現實環境,它形式上的虛擬性、交互性、實時性及所提供信息的海量性、豐富性可以滿足受眾更高層次和更廣泛的需求。有別于電視環境和廣播環境。

(四)網絡環境是指對網民心理實際發生影響的環境,這句話有三層含義:

1、網絡環境具有時間因素。

2、網絡是每個網民眼中的網絡。

3、網絡環境還包括當前雖未被網民意識到、但卻是對之當前產生影響的事實。

(五)網民的心理生活空間的特點

1、整體性。

2、動力性。

(1)方向性:網民的需求所產生的心理趨向與網絡環境對網民具有的吸引力之間的合力。

(2)力度:主要指來自網絡環境的對網民具有吸引力的力量的強度。

(六)啟發

1、研究網絡傳播應注意宏觀和微觀研究相結合。

2、網絡傳播的發展應與網民素質的優化同步提升。

3、凈化網絡迫在眉睫。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成都市| 包头市| 昭平县| 连南| 信丰县| 孟州市| 金昌市| 贞丰县| 花垣县| 六枝特区| 东台市| 定结县| 三明市| 宁晋县| 乌兰浩特市| 大余县| 宁阳县| 江北区| 石嘴山市| 泰兴市| 保德县| 临海市| 平阳县| 兰溪市| 福安市| 淮安市| 咸阳市| 台江县| 苍南县| 香河县| 介休市| 贞丰县| 泰宁县| 共和县| 绥宁县| 新疆| 东方市| 桓台县| 南郑县| 富锦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