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資料匯總

時間:2022-07-27 09:56:37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第一章 

第一節 市政的含義和特征

一、市政的含義

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權說、城市行政說、城市政治說、城市事務說、城市政策說等。

2.對市政主體和客體解釋

1)市政主體:

(1)廣義的市政主體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組織,包括城市中的政黨組織、各種國家機構和現代城市中廣泛存在的非國家權力組織,特別是各類社區組織,如我國城市中的居民委員會、工會、婦聯等。

(2)狹義的市政主體僅指城市中的行政機關,包括人民政府,市轄區人民政府,市、區人民政府的各職能部門(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設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2)市政客體:

(1)廣義上的市政客體包括市轄區域內的各種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事務的規劃、管理和建設,還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管理等各項專門的管理活動。

(2)狹義上的市政管理的客體主要是城市各級各類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

3.市政的含義:

1)市政是市政主體作用于市政客體及其過程,廣義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黨組織和國家政權機關,為實現城市自身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管理活動及其過程,狹義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國家行政機關對市轄區內的各類行政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及其過程。

4.當代中國市政的特色:

1)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的勞動地位和作用問題,要堅持、加強和完善共產黨的領導。

2)政治體制上看,中國實行由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必須服從國務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務主要由人民政府進行管理。

3)當代中國正在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一過程中市政職能要轉變,萬能政府要轉變為有限政府。

4)當代中國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別和特殊性。

5)當代中國的“市”,都管轄著一定的農村地區,因此并不是個嚴格意義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是一種國家管理活動,國家管理的性質決定著市政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全心全意為市民服務。

2.歷史性。

3.整體性,市政是由各系統、各要素、各環節組成的有機整體。

4.綜合性,從市政管理的內容看,既包括大量的公共事務和公共事業的管理,又包括對各城市的各項經濟活動的規劃和調控。

5.動態性,市政是一種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為對象的管理活動,又有其自身的特點:靈敏性;相關性強;民主程度高,民主政策、民主監督成為市政運行過程中最為關注、最為亮麗的焦點。


第二節 市政學研究對象和內容

一、市政學的研究對象

1.首先研究市政主體的組織體系、權限職責、管理內容及其活動方式等,還研究這些市政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在市政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其次研究市政的客體,即市政管理的內容。

3.最后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的規律。

二、市政學的主要內容

三、市政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市政學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特點的邊緣學科,同政治學、行政學、城市學等學科具有密切的關系。

第三節 市政學的研究方法和意義

一、市政學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市政學賴以建立和發展的指導科學,為市政學的研究提供根本性的方法論,具體的研究方法包括:

1.系統的研究方法(系統群理論、三基元理論、貝塔朗姆定律、開放性理論)

2.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3.靜態的研究方法和動態的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5.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方法。

二、學習與研究市政學的意義

1.加強市政學研究是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提出的迫切要求,我國城市化到1997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0%,我國城市居民的數量將首次超過農村居民,進入名副其實的城市時代。

2.加強市政學的研究,也是實現城市管理科學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強市政學的研究,有助于培養和造就一批現代城市管理人才。
 

第二章 

第一節 城市概說

一、城市的定義和特征

1.城市的定義:

1)城市是多學科的研究對象,最早研究城市現象的是城市地理學。

2)18世紀60年代的城市為中心的工業革命,即城市經濟學逐漸形成。

3)20世紀初城市社會學成為社會學分支。

4)19世紀中葉,城市政治學形成。

2.城市是指一定規模及密度的非農業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層級或地域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中心。

3.城市的特點

1)人口與物資的高聚集性。

2)城市管理職能的區域中心性。

(1)城市總是一定區域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中心,這集中體現在城市管理職能上。

(2)城市的聚集性使得社會政治權力總是集中于城市而作用于鄉村,城市政治權力與政治組織構成城市對周邊區域實施管理職能的基礎。

3)基礎設施的強公共性。

4)文化構成的異屬性。

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城市的形成,歷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間,主要分布在西亞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國黃河流域等地區;城市產生的經濟基礎和歷史條件:

1)城市形成的經濟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與奴隸社會初期,穩定的區域性的商業生產和商業交易,是城市得以產生的經濟基礎,是城市產生的根本內在動力。

(1)第一次社會分工,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從畜牧業中分離。

(2)第二次社會分工,原始社會瓦解時期——手工業與農業發生分離。

(3)第三次社會分工,原始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末期——商業從手工業中分離,對城市的歷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產生的歷史條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動力。

(1)戰爭性質的變化,構筑高大厚實的城墻取代以防范野獸或小股復仇者為目的的壕溝,“城”的空間形態得以形成。

(2)對自然地理條件認識的變化,對居住區域的改造,使“城內”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進步,標志著城市萌芽的發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變化,產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過渡。

2.城市的發展——推動城市的發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1)古代城市階段——原始公社解體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代背景奴隸社會,特征:城市規模小且數量少;城市成為行政、軍事、手工業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統治功能突出經濟功能弱。

2)中世紀城市階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代背景封建社會,特征:城市的范圍分布更為廣泛;城市成為商品市場和貿易中心,也成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趨多樣化。

3)近代城市階段——1640年至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城市的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時期,背景資本主義社會,特征: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張、數量急劇增加;城市成為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貿易和科學技術中心;城市成為社會意識形態劇烈沖突與各類文化匯集的區域;城市也成為各類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最為集中之地。

4)現代城市階段——三個世界同時并存的時代,特征:——P24

(1)城市成為人類的主要聚居區。

(2)城市成為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經濟聯系網的基本結點。

(4)城市空間是區域形態的基本構成。

(5)城市生態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更為重要。
 

第二節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標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內涵,1867年西班牙工程師塞德在《城市化基本理論》中最先使用“城市化”一詞。

2)城市化的含義:城市化是一種社會經濟變化的過程,既有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活動向城市轉型、集中以及城市景觀的地域推進,包括城市的經濟、社會、技術變革進入鄉村,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向農村地域的擴散過程。

2.城市化的特點——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世界進入城市化時代,主要特點是:

1)增長迅速而持續,在1800年——198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3.5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35倍。

2)城市化發展主流以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1)19世紀歐洲是世界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

(2)英國在1850年成為第一個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鎮的國家。

(3)世界發達地區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達到高潮,以后城市化主流逐漸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4)1950年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已經超過同時期發達國家,而且比發達國家以往的最高速度還要快。

(5)1975年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數開始超過發達國家;但城市化水平,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超過70%,發展國家則約為30%。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世界人口增長速度開始區于下降。

小結:城市化的水平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中期階段→后期階段,總的趨勢在圖形上表示是象一條被拉平的S型曲線。

3.城市化的衡量指標

城市化的衡量指標有單一指標和復合指標:書中都是單一指標。

1)城市化的水平指標,城市化水平指標可以通過城市人口總人口的比重、城市勞動力構成、城市三類產業的產值構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來。

2)最簡明、最容易得到的、可比性最強,也是最常用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公式為:

PU=U/P×100% [U——代表城市人口;P代表——總人口]

3)城市化速度指標,包括兩個方面:

(1)人口向城市遷移、集中的速度;

(2)城市數量增長的速度、通常對城市化速度的衡量采用的第一方面的指標。

4)城市化的質量指標,城市化質量指標是多指標的測評,但屬于單一指標,在我國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方法。

二、城市化的動力

最重要的是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動力,經濟發展不僅是城市化進程的第一動力源,是其他動力的發生基礎和現實前提,產生的動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農業才真正成為城市化的現實動力,主要表現在:

1)為城市經濟提供資金積累;——財

2)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資生活條件;——物

3)為城市成為城市發展提供勞動力;——人

4)為城市輕工業生產提供原料;——供、產

5)為城市為城市工業提供市場;——銷

2.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主要表現在:

1)工業化使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心;

2)工業化沖破農村自然經濟的桎梏;

3)工業化帶動交通地理的大變化;

4)工業化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的大發展。

3.市場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又是直接導因:

1)勞動市場化使勞動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得以實現,勞動力市場化為勞動力人口在空間遷移的同時實現社會職業的轉變,提供了現實的社會條件。

2)土地資源市場化使城市空間規模的擴大和新城鎮的建設得以實現。

3)產品市場化使城市化在更廣闊地域的展開得以實現。

三、城市化的類型及其內涵

1.從城市化的實際進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考察,存在兩類城市化狀態:

1)積極型的城市化,表現為城市化的進程與經濟發展同步協調,城市化的速度和質量同步上升。

2)消極型的城市化,表現為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相脫節,包括兩種:

(1)過渡城市化,又稱為過量城市化,主要表現在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失控和城鄉發展失調。

(2)低度城市化,又稱后滯型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的實際增長速度低于城市工業生產率發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長速度,主要是國家政策選擇的結果,包括兩個方面的政策: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投資政策和社會管理領域的人口法制政策。

2.從以城市為中心的人口流動方向進行考察:

1)向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的狀態,一般是城市發展的初期的基本方式,又稱為低級階段。

2)離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從城市中心向外擴散和經濟活動從城市中心向外擴展的狀態,出現在城市發展后期出現的方式,又稱為城市化的中級階段;按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包括兩個方面:

(1)城市郊區化,又稱郊區城市化,簡稱郊區化,是人口、就業崗位和服務業從大城市中心向郊區遷移的分散化過程,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擴張的轉變,包括:人口外遷、工業外遷、零售業外遷。

(2)逆城市化,又稱為城市化的高級階段,是指人口從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向小的都市區、小城鎮甚至非城市區遷移的一種分散化過程,首先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產生的原因
 

第三節 中國城市化

一、中國城市化的歷史分期

鴉片戰爭后,在沿海、沿江、沿線相繼出現了一定程度上資本主義的工商業城市,標志著中國近代城市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過程的開啟。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開始真正起步,中國城市化水平包括:

1.城市化起步與正常發展階段—[1949年—1957年]

2.城市化高度發展階段—[1958年—1965年]

3.城市化的調整階段—[1961-1965年],在這一階段中逐步形成的戶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動、知識青年回鄉、以分散為特征的“三線”建設,以及取消城市規劃等政策措施等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4.城市化的嚴重停滯階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復正軌并健康發展階段—[1977年至今]

二、中國城市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城市化的發動與發展以城市為主導,即中國的城市化是政府為主導型,是與其他國家最主要的區別。

2.中國的城市化不是伴隨著農村經濟破產和城鄉之間的尖銳對立而展開的,中國城市化選擇是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城鄉經濟共同繁榮的道路,是中國城市化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征。

3.中國城市化出現鄉村城鎮化的新模式,表現為人口城市化和鄉村城鎮化的雙重模式。

4.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職業轉換先于地域轉換,世界上出現過的農村勞動力轉換方式主要有:

1)英國圈地運動方式;

2)德國容克贖買方式;

3)美國農民自由遷移方式;

4)蘇聯指令遷移方式。

5.人口的高增長量是制約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通過影響社會剩余農產品的數量、能力和資源、就業崗位的數量三個途徑制約城市化的進程。

三、城市化的方針

中國城市化的方針是:國家實行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包括建制鎮)的方針,促進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這一方針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性標準或目標是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具體表現為:

1.發揮大城市優勢,形成區域發展的龍頭,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主要控制100萬人口以上的人口數量,主要包括:

1)大城市能夠節約成本,帶來較高的經濟效應。

2)能夠帶來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3)可加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4)少數大城市向現代化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發展,有利于中國在全球競爭中獲得區域優勢。

2.強化中等城市的觀念,發揮期在城市體系中的中介優勢(我國中等城市的是指非農業人口數量在20萬至50萬的城市),優勢主要有三個方面:

1)有利于“發展中間促兩頭”,推動城市體系的協調發展。

2)有利于加強城鄉聯系。

3)有利于城市化兩種方式協調,城市化的發展有兩個方式:內涵式,適用于大城市的發展和外延式,適合于小城鎮的發展。

3.合理發展小城市,促進農村城市化,我國的小城市包括不足20萬非農業人口的市和建制鎮。

1)小城市是城市序列的最末一位,其中建制鎮又是“鄉村之首”。

2)小城市的發展對于我國農村城市化具有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便于農業剩余勞動人口的轉移,其發展能充分發揮“蓄水池”的作用,緩解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給社會造成的沖擊。

(2)有利于農村社會轉型,小城市的發展是農村社會轉型的最直接、最廣泛的推動力。

(3)有利于地方性城市網絡系統的形成,我國城市體系包括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的三級城市網絡,地方性城市網絡的結節點就是小城市。
 

第三章

第一節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的含義和類型

1.城市功能也稱城市職能,是由城市的各種結構性因素決定的城市的機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綜合體。

2.城市功能具有的特征: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放性;

3.城市功能的類型:

1)共同功能——普遍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備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區分的是城市與鄉村的界限。

2)特殊功能,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具有的功能,是為某一個城市或某類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個性,區分的是城市之間的界限,決定著某一個或某一類城市的性質和在一定時期的發展方向,如:外貿進出功能、交通樞紐功能、旅游中心功能。

3)綜合功能,是指一個城市同時具有多種并且有機結合的主導功能,每一種的主導功能的作用范圍和影響都比較大,如:首都、省會、首府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都具有綜合功能。

4)主導功能,指在城市諸功能中處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功能,影響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運行,甚至決定著城市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如:生產功能。

4.影響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自然條件,是城市功能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城市的經濟實力及其主導產業;行政區劃。

二、城市功能的發展規律

1.城市功能的歷史演進過程:——疊加性發展規律是城市功能發展一般規律

1)在前工業社會時期,城市功能出現了疊加性發展的趨勢。

(1)城市的產生過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貿易功能疊加,而后手工業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疊加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2)城市的設置往往出于政治控制的目的。

(3)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對城市功能的形成和發揮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工業社會時期:

(1)經濟功能開始成為城市的主導功能;

(2)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聚集和擴散;

(3)決定城市功能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資源。

3)在后工業社會時期:

(1)第三產業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

(2)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滲透和輻射;

(3)決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學技術。

2.城市功能的具體發展規律:

1)功能升級增量規律,城市功能的疊加不僅是量的疊加,而且是質的疊加。

2)城市功能疊加倍增效應規律,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會使城市諸功能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以整體的非加和性的特點極大地增強城市功能的能量,產生出倍增效應,即產生的疊加功能構成了城市發展的動力源。

3)主導功能變異進化規律,新的主導功能會代替城市已有的主導功能,而使整個城市的結構發生質的變化,城市的性質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城市主導功能的變異具體表現在城市主導產業的變異,原因有:A自然資源優勢的變異;B地理區位優勢的變化;C產業結構的變化。

三、城市結構功能優化

1.城市功能優化根據城市功能的發展規律,建立合理的城市功能結構和高效的城市功能運行方式。

2.城市功能結構合理化的3條基本途徑:

1)實現以市場中心功能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發展:

(1)城市功能的物質載體是城市產業結構;

(2)城市功能優化的基礎是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

(3)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是城市功能優化的動力和源泉;

(4)市場中心功能是城市諸功能核心地位。

(5)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2)因勢利導地確定和發展城市的主導功能。

(1)突出和發展城市主導功能的基礎是確定和發展城市的支柱性產業;

(2)產業群體的構造方式:“鏈條”的直線遞進構造方式和“網絡連接”式的循環構造方式。

3)增強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內部功能。
 

第二節 城市結構

一、城市的經濟結構

1.城市結構,是指城市各組成要素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空間結構。

2.經濟結構是城市經濟的組成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內在形式和方式,是城市生產力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投資結構、經濟組織結構)和生產關系結構(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的統一體。

3.城市經濟結構的內容:

1)城市的產業結構:是城市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各產業之間及其內部各行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結合狀況,演進呈現出的規律是:

(1)第一產業份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份額先增后減;第三產業份額不斷增加;

(2)重工`業比重不斷提高;輕工業比重不斷下降;加工工業比重日趨增大;基礎工業日趨下降。

(3)城市主導產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演進,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演進。

2)城市的企業結構,包括:

(1)企業的技術結構,城市結構的技術結構狀況如何,可以根據四個指標進行分析: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不同層級的技術上所消耗的資源量占總資源消耗量的比例;在不同層級的技術上所生產出的產品價值占產品總價值的比重;在不同層級的技術上所使用的勞動數量占勞動總數的比例。

(2)企業的規模結構,是指大中小企業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規模的劃分一般根據職工人數、固定資產原值、生產能力、銷售額、利潤等進行。

3)企業所有制結構,是指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城市經濟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

4)城市流通結構、分配結構和消費結構。

(1)城市流通是城市交換的總體,是聯接城市產生、分配、消費三個環節的紐帶。

(2)城市消費結構是城市居民消費的各類消費資料(包括勞物)的組成和相互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城市消費結構可以理解為:

二、城市的社會結構

1.從廣義上說城市的社會結構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2.從狹義上看,城市的社會結構是指城市上層建筑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主要內容包括:

1)城市的政治結構,基本內容:

(1)各種城市政治組織的構成、相互關系以及與城市居民之間的關系,中國城市的政治組織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組織、城市國家政權組織、各民主黨派組織、統一戰線組織、各群眾團體組織等。

(2)城市社會成員之間的各種政治關系,主要有城市政治組織之間的分析以及它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關系、民主關系以及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之間的關系。

2)城市文化結構,包括:

(1)精神產品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銜接關系。

(2)文化事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

(3)城市各類文化設施的規模。

(4)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

3)城市人口的自然結構,包括:

(1)城市人口的性別構成,發展規律是:城市出生的男嬰和女嬰基本平衡,男勞動力數高于女勞動力數;到老階段,女性人數要多于男性。

(2)城市人口的年齡構成:

城市人口分為兒童少年組(0~14)、勞動力組(15~59或64)、老年組(60或65歲以上)。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數比例的4%以下是年輕型城市人口、占4%~7%的為成年型城市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為老年型城市人口。

4)城市人口的社會結構:是由經濟水平、經濟制度、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道德觀念等社會因素決定的人口構成,具體內容包括:

(1)城市人口的戶籍結構,是指城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比例及各自內部的具體構成,其人口的增長有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兩種方式,從居留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常住流動人口——3個月以上的外來人口。暫住人口——3個月以內、3天以上的外來人口。過往人口——3天以內的外來人口。

(2)城市人口就業結構。

(3)城市人口的社會社會結構還包括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質結構、家庭結構、宗教結構、民族結構。

三、城市的空間結構:

1.含義: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分布和聯結狀態,是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空間投影,是城市社會經濟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

2.空間結構具體表現為:

1)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構成要素密度的一種綜合。——優點P67

2)城市布局,指城市各類要素按一定的形式、一定的方向具體地分布在城市空間的某一位置上。

3)城市形態,是城市空間構成的整體形式,是城市內部密度和空間布局的綜合反映,是城市三維形狀和外瞻的表現,包括

(1)城市內部形態:市區空間范圍內各類設施和建筑物等的布局。

(2)總體形態:中心城市與相鄰城鎮的布局,一般可以歸結為集中與組合兩種形式。

(3)城市形態具體包括道路網、街區、節點、城市用地、城市發展軸等要素組成。

3.發展健康的城市空間結構意義:

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

3)有利于提高市政水平。

4.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要素:經濟發展,是城市空間結構的決定性因素;企業行為;居民行為。

5.選擇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必須原則:

1)依據城市性質選擇合理的城市總體形態。

2)端正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

3)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來調整城市的空間結構。

四、城市總體結構的優化

1.實現社會生產總過程四各基本環節的平衡,必須把城市同周圍地區乃至全國、全球的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城市的內部結構與外部聯系正確地聯系起來。

2.實現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的平衡,要通過增強城市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來實現,還要通過與其他城市和鄉村建立全面、穩定、牢固的經濟聯系來實現。

3.實現社會生產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必須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4.實現社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關系到城市的興衰成敗,因此任何城市在建立和調節城市結構時,既要把城市生產搞得更好,又要切實把精神生產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5.實現城市經濟機構、社會結構、空間結構的協調發展,在各類城市結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城市經濟結構,城市總體結構的優化,必須實現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協調發展。

6.充分發揮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種功能,既要能體現城市的性質,突出并充分發揮傳送帶主要功能,又要能夠圍繞城市的主要功能,和諧發展和協調發揮城市的多種功能。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岛市| 三门县| 乐东| 勐海县| 成都市| 荣昌县| 青川县| 青浦区| 襄汾县| 喀喇| 定结县| 始兴县| 鄱阳县| 洛浦县| 湖北省| 陵川县| 新丰县| 雷州市| 德昌县| 漾濞| SHOW| 嫩江县| 安岳县| 巴林右旗| 鄱阳县| 句容市| 河南省| 通城县| 阳江市| 马公市| 柳州市| 河源市| 柳林县| 板桥市| 盐池县| 鄂州市| 开原市| 保亭| 绍兴市| 阿克| 五大连池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