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府公共關系的涵義
政府公共關系是公共關系學的一般理論在政務活動中的具體運用,即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傳播管理,對公眾關系的 開發、 疏通、 建立、 維持、 協調、 發展、是政府公共關系管理的重要任務。主要涵義包括:
1.政府的公眾信息管理,即政府組織與公眾之間信息流通的管理。
2.政府的公眾輿論管理,為政府組織營造一個適宜和良好的公眾輿論環境,是政府公眾關系管理的重要職責。
3.政府的公眾關系管理,是政府組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制約著政府組織目標、和行政行為的成敗。
4.政府的公眾形象管理,即政府的 社會認知度和 社會信譽度。
二、 政府公共關系的特征:
(一)主體的 權威性,包括
1.公共關系性質很強的政府機構,是具體負責某一方面的政府公關工作的職能部門。
2.以公關命名的政府的機構,即把公關作為一項專門化的管理職能獨立出來,產生了統一執行各項職能的專職政府公關機構。
(二)客體的 復雜性 政府的客體,即政府公關工作中信息溝通與傳播的公眾對象,包括內部公眾(是機構內部的一切工作人員)和外部公眾(泛指政府所面臨的廣大的社會公眾)。
(三)目標的 獨特性,主要表現在:
1.促進公共關系的認知是政府公眾關系的首要目標
2.政府開展公共關系活動重要目標是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政府開展公關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提高社會效益,其價值追求表現為公共取向。
(四)傳播的 優越性,集中表現在:
1.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傳播工具。
2.政府的組織傳播嚴密有效。
(五)性質上的 民主性。
三、 我國政府公共關系的意義
(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政府職能轉變需要政府公共關系。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要求政府相應強化公共關系的職能,以適應社會關系的轉型。
2.政企分開需要政府公共關系。 <1>政企分開并不意味著政企完全割斷聯系,只不過管理的性質已發生變化:由過去壟斷支配式管理變為平等服務性質的管理。 <2>從政府公關的角度講,企業已經由內部公眾變為外部公眾,其關系具有平等性。 <3>政府公共關系做為一種新型的傳播管理職能在政府對企業從“包辦代替式管理”向“有距離式管理”過渡過程中發揮著聯系溝通的橋梁的作用。 <4>政府之間的關系的特殊平等也使政府不得不以平等的姿態去作公關引導、協調關系、化解企業之間的可能產生的矛盾和誤解。
(二)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1.政社分開需要政府公共關系, <1>實行政社分開,把政府權力運作“公共領域”與個人活動的“私人領域”界分開,使人的基本權利得到根本的保障。 <2>政府有義務向人民報告政府的決策和行為,同時,政府對國家的事物的有效管理也有賴于人民的參與和支持。 <3>政社分開,要求政府在有效履行公務的同時,架起與人民群眾之間聯系溝通的橋梁,建立起民主的信息交流關系。
2.民主政治需要政府公共關系,其積極作用體現在: <1>溝通是民主的一個基本特性。 <2>政府嚴格按民主程序辦事、加強與公眾之間的傳播溝通,從根本制度上保證了決策的民主化。 <3>通過開展政府公關,可以保證政府時刻接受群眾監督,使社會民主政治建設有了一條現實可靠的渠道。
(三)有利于維護轉型社會秩序的穩定
1.社會轉型需要政府公共關系;
2.提高政府能力需要公共關系;
(四)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國際形象,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建立友好的目標責任合作關系,樹立起改革、開放、自由、民主、進步的中國政府新形象。 第二節 政府公共關系的職能、任務和原則
一、 政府公共關系的職能
(一)政府公共關系的職能即政府公共關系在政府活動中擔當的基本原則和具有的功能作用,規定著政府公共關系活動的目標和方向。 (二)政府公共關系的職能主要有六大要素,即決策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筆記:簡答題第十章
11-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外美術史》復習資料(10)
08-032023年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串講筆記:利他行為理論
03-062022年浙江自考《中級財務會計》復習筆記(5)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