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語音
一、知識:
1、語音是人類發音器官發出來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聲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
2、語音具有三方面的性質:物理性質、生理性質、社會性質。
3、語音的物理性質包括音高、音強、音長、音色四要素。
4、漢語語音系統里聲調的性質主要取決于音高。
5、在普通話里,輕聲的性質主要取決于音長。
6、音波振動形式的不同,就產生不同的音色。
7、人類的發音器官可以分為三大部分:肺部和氣管是發音時氣流的動力器官;聲帶是發音時振動氣流的主要器官;口腔和鼻腔是發音時氣流的共鳴器官。
8、語音的社會屬性是語音的本質屬性。
9、音節是聽感上最容易分辨出來的語音單位,就是最自然的語音單位。
10、對音節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最小的語音單位音素。
11、音素可以分成元音和輔音兩大類。
12、在一種語言里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叫音位。
13、記錄漢語普通話語音的符號的是《漢語拼音方案》。
14、國際音標是國際語音學會于1888年擬訂的一套記音符號,它表音細致,音標數很多,是研究各種語音的工具。
15、發音時氣流通過聲門時多數不振動聲帶,發音不響亮,氣流受到阻礙的音素是輔音。發音時氣流通過聲門時要振動聲帶,發音響亮,氣流不受任何阻礙的音素是元音。
16、一個音節開頭部分的音叫聲,用來表示聲的字母叫聲母。普通話的聲母中,輔音聲母有21個,還有一種是零聲母,即沒有輔音聲母的音節。
17、一個音節聲母后面的部分叫韻,用來表示韻的字母叫韻母。普通話語音共有39個韻母。
18、我國音韻學對韻母有傳統的分類,即按韻母不同的韻頭分類,叫做四呼。有: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
19、聲調是指音節讀音高低升降的變化,是音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聲調有區別詞義的作用。聲調的高低升降主要決定于音高。由于聲帶的松緊形成了音高的變化。
20、聲調的種類叫調類。一種調類的實際發音,也就是聲音的高低升降叫調值。一種方言有幾種不同的調值,就有幾種調類,調類的多少是根據調值的種類歸并的。
21、普通話有四種調類、四種調值。四種調值是根據它們的實際讀音采用五度標記法得出的。四種調類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調值分別是:55、35、214、51.
22、上聲字在詞語中實際發音往往不是完整的214調值。
1)上+陰平、上+陽平、上+去——上聲字的調值是211.
2)上+上——實際讀法是35+214.3)上+上/+上——實際讀音是35+35/+214.如“小組/長”;上/+上+上——實際讀音214/+35+214.如“小/老虎”。
23、現代漢語的聲調是從中古語音的聲調平上去入四聲演變而來的。古入聲字已經分別派入陰陽上去四聲里去。
24、漢語一個音節有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組成部分。
25、普通話中常用音節有14個,次常用音節有33 個,又次常用音節62個。
26、說話時一連串的語流中常常會產生音節之間的讀音變化,這種語音的變化叫做音變。普通話語音中常見的音變現象有:輕聲、“一、不”的變讀、形容詞重疊后的變讀、兒化韻、語氣詞“啊”的變讀、上去聲的變調等。
27、在說話時有些音節會失去原有的聲調,變成一種又輕又短、比較模糊的調子,這種讀音變化叫做輕聲。普通話的四聲都可以變讀輕聲,輕聲不是四聲以外的第五種調類。《漢語拼音方案》規定凡輕聲音節一律不標調號。
28、輕聲的作用:區別詞義、區別詞性。
29、韻母兒化以后讀音要發生變化,在發這個音節的同時,韻母就產生卷舌動作,它們是緊密結合的一個音節。如“小孩兒xiǎoháir”中“孩”和er結合成一個音節,三個字,只有兩個音節。
30兒化的作用:區別詞義、確定詞性。
31、異讀詞指的是同一個詞有幾種不同的讀音。1985年12月發表修訂后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凡有異讀的詞語一律以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