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二(下)
1、《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作品奠定了長篇章回小說發展的基礎,也為后世長篇章回小說提供了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的兩種范例。
2、章回小說是在宋元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至明嘉靖、萬歷間,章回小說更加成熟。這表現在:內容上,講史的形式與小說的內容合流;在形式上,不是分卷分節,而是明確地分成多少回,如《紅樓夢》最終確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體例。:.
4、元末明初,羅貫中排比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補注的史料,又吸收了民間傳說和雜劇、話本的故事,編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
5、《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二十四卷,三百四十則。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作了一些較明顯的加工修改。
6、《三國演義》在內容上明顯表現出“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西晉陳壽的《三國志》擁曹貶劉,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則尊蜀漢,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尊曹魏而貶蜀漢。
7、論述:諸葛亮
1)《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塑造成有遠大政治抱負和忠貞不渝的節操、有超世才能和智慧的德才兼備的完人形象,使之成為智慧和忠貞的典型。作為一個賢相,諸葛亮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有感于劉備的知遇之恩。
2)諸葛亮不僅有政治抱負,還有經天緯地之才,精通軍事、政治、外交,通曉天文、地理,是才能和智慧的化身。
3)小說進一步集中描寫了諸葛亮對蜀漢統一大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諸葛亮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事業,反映了作者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這種政治理想在封建朝代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由此看來,諸葛亮也是一個充滿悲劇精神的形象。諸葛亮形象所體現出的作者的理想和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完美的人格價值,對后世一直產生著較積極的社會影響。
8、《三國演義》在語言上吸收了傳記文學和說唱文學的成就,使用了一種比較平易淺近的文言進行創作。
9、《水滸傳》的編著者是施耐庵和羅貫中。
10、明末清初,金圣嘆將《水滸傳》全書改為七十回。
11、簡答:《水滸》情節結構的特點。
《水滸傳》全書在結構上具有相對獨立與整體一致相結合的特點。書中人物與情節的安排,主要是單線發展,每組情節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各個相對獨立的人物故事根據聚義這條主線連結地一起。一個人物故事,就是一個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如武松的故事、林沖的故事、宋江的故事、盧俊義的故事等都具有這個特點。西方稱之為撞球式的結構。
第三章 明前期詩文
12、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有《宋文憲公全集》
13、劉基,尤以寓言體散文最為出色,他在元末隱居時寫的《郁離子》是一部寓言體散文集。
14、高啟的詩最能表現其藝術風格的是歌行體和七言律詩。如《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15、臺閣體的代表人物:楊士奇、楊榮、楊溥。
16、茶陵詩派的特點:
1)以李東陽為代表。
2)李東陽作詩力主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
3)對臺閣體文風是有所沖擊的,對后來前七子的詩文主張也有直接影響。
17、“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楨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前七子”為文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18、朱權的《太和正音譜》,記錄元及明初的雜劇劇目,品評一些雜劇家的作品,列出北曲譜例曲,成為研究雜劇的重要文獻。
19、丘濬,將戲劇視為傳播理學的工具,編著了《五倫全備忠孝記》傳奇。
20、王九思的《中山狼》雜劇,主題與康海的《中山狼》相似。這本劇只有一折,開明代單本雜劇之先。
21、徐渭的《南詞敘錄》開南曲理論研究之先,繼之有沈璟的《南詞全譜》、王驥德的《貢律》、呂天成的《曲品》等。
22、《四聲猿》是《漁陽弄》、《雌木蘭》、《女狀元》、《玉禪師》四個雜劇的合稱。
23、王衡擅長寫諷刺喜劇。《郁輪袍》寫王推冒名王維。
24、明末書家沈泰選明雜劇六十種,編為《盛明雜劇》一、二集,是明雜劇有代表性選本。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