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審美是藝術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意象、意境在本質上是虛擬的、審美的,以以意象世界作為核心的藝術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審美。同時,藝術意象的營構主要也是為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
②藝術的多元功能須通過審美功能間接實現。因為藝術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藝術的種種非審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單獨存在,只能體現在意象體系中,離開了意象,這種因素就不再是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的多元功能正是這些非審美因素在藝術欣賞過程中間接實現的。
藝術接受過程中,欣賞者如何實現意象的重建?
答:①藝術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②藝術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重建的,因為藝術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為接受者感知,藝術作品本身也并非直接的藝術意象,只是藝術意象的符號化和物態化
③接受者意象的生成的契機來源于藝術品,接受者在解讀形式符號過程中,根據符號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體意識重建意象。
美育與德育的區別是什么?
答:①德育是以錘煉人的道德品質、培養人的求善意志為指歸;而美育通過對人內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調動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諧運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對人的塑造,以不斷提升人的境界;
②美育是建立在自覺自愿、潛移默化的基礎上的,而德育帶有強制性;
③美育是由內而外,從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動人;而德育是從外在形態,對人們進行道德規范,通過理智的約束,是一種制止的方法。
簡述審美與人生境界的關系。
答:①境界是心靈的一種存在狀態,人們在心靈上有不同樣式的生存狀態,在社會實踐中生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
②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過審美,使主體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他將以新的姿態重新返回現實并改造現實。
因此,審美根本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審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正是這種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顯現。
簡述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及其特殊性。
答:審美價值具有一般的價值活動的共性:首先,都表現為以主體為根據、為目的、為趨向的一種特殊的主客體關系。在這種價值關系在,客體自身的屬性成為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而主體的需要則是客體自身屬性的價值確證。因此,審美活動的展開,既是客體對象被人性化、內在化的過程,也是主體審美需要的對象化、現實化的過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刻制約,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審美活動作為價值活動的特殊性:首先,審美活動所追求的是能滿足人的心靈需要的精神價值。主體主要運用自己的審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對象的審美特性,并進行情感體驗;其次,在審美活動中,主體從日常操勞著的世界進入到一個深蘊著生命意義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啟迪人領悟人生真諦,并激勵人不斷去創造自己生活意義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價值。
簡述審美體驗的起始終結都是感覺。
答:審美經驗從感覺開始,也以感覺告終,但是作為結果的審美感覺與前者對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對象的外觀;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義;另外,它們的區別還在于后者還使得主體呈現出一種新的態度,達到了一種體驗的深度。
簡述藝術的存在方式
答:藝術的存在方式就是藝術的存在論。
(1)藝術首先存在于藝術的意象世界。意象是藝術品之所以為藝術品的關鍵層次,藝術的本質體現于意象世界,藝術只能存在于藝術品的意象世界中。
(2)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人)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藝術意象是一種精神存在,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是主體在藝術創造和欣賞時所生成的一種結合的意識形態。一方面,意象與藝術創作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本質的聯系;另一方面,意象又與藝術接受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本質的聯系。創作主體意識中的審美意象,經藝術品的中介,傳遞到接受主體的意識中,經其再創造而獲得生命。由此可見,藝術意象始終只能存在于藝術創作者和接受者的主體意識和審美心理活動中,存在于這兩個主體的審美經驗中。
(3)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造―藝術品―藝術接受的動態流程中。藝術品是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的中介與橋梁。作為中介,藝術品有三個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號性、開放性。在現實中,自我封閉的藝術品是不存在的,就其本質而言,藝術品只有在向藝術家與接受者兩頭開放時才能成為現實的藝術品。即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造―藝術品―藝術接受的動態流程中。
藝術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藝術意象的生成過程可分為意象的孕育與意象的生產兩個階段。
(1)意象的孕育是這一過程的開端。它來自于主體對對象世界的感動、感應而引起內在情感的激蕩,同時需要藝術家具備一種虛靜的精神狀態,即排除功利雜念,使日常自我暫時退隱,能在審美狀態下以虛空心胸接納萬物,孕育意象。
(2)意象孕育成熟后,就進入意象的生產階段。意象的生產意味著藝術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態化和物化的表達,使意象進一步完善并獲得形式符號和物質實體,使藝術品最終得以產生。首先,把醞釀中的意象明晰化,感覺整體化;其次,使意象獲得外在形式符號;再次,使之獲得物態化和物化的實在形式;最后,從藝術意象的孕育到藝術品的物態化和物化,需要通過種種技巧與操作來完成,這就屬于生產范圍。
簡述審美教育與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的主要區別。
答: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內涵的三種主要觀點,即認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藝術教育。而實際上美育與其有明顯的區別:①首先,人格教育主要還是一種道德教育,它與美育相關,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間接效應和終極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獨有的價值內涵;
②其次,把美育界定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應,卻未能揭示出美育獨有的價值目標;
③再次,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雖然都離不開藝術,但它們的目的和方法卻不同。美育是藝術教育的規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藝術外,還有很多自然審美現象和社會審美現象可以充當審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藝術教育要培養藝術人才,而美感教育則是要達到全面培養人的目的。
審美境界的特點是什么?
答:①從心境上看,審美境界較大程度上超越個體眼前的某種功利和有限性,達到相對自由的狀態。
②從接受效果上看,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無限對有限的超越,達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無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韻味。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十章
09-19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學串講資料:公共管理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