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

時間:2022-12-10 09:00:32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一、學前教育

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幼兒教育思想的傳入,兩次學制改革重視女子教育并兼及學前教育,使學前教育機構正式納入學制系統,學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較大的發展。如據有關部門的調查,1911年上海只有幼稚園2所、幼稚生100余人,1918年已有幼稚園12所、幼稚生400余人,1926年則有幼稚園21所、幼稚生800余人。同時,北京及諸多大中城市也出現了一批學前教育機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了陶行知、陳鶴琴等人提出的“幼稚教育案”7件;其中《各省各縣各市實驗小學設立幼稚園案》規定從該年度起實驗小學必須創辦幼稚園。1932年教育部頒布《小學組織法》,規定“小學得設幼稚國”[1]。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學前教育的發展,到1936年,幼稚園、幼稚生數已分別達到1283所、約8萬人。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學前教育遭受重創。抗戰勝利后,我國的學前教育恢復較快。1947年的幼稚園、幼稚生數已超過戰前最高水平,分別為1301所、約13萬人。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幼稚園有1923年陳鶴琴創辦的南京鼓樓幼稚園和1927年陶行知創辦的南京燕子礬幼稚園。

民國時期還出現了專門培養幼稚園教師與保育員的機構和專門的幼稚教育研究機構。如北京女子高師1916年附設保姆講習科;張春1913年在南通創辦幼稚園保姆傳習所。蘇州景海女子師范學校1916年附設幼稚師范科等。最有名的數國立幼稚師范學校。該校前身為陳鶴琴1940年創辦的浙江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1943年改名國立幼稚師范學校并添設幼稚師范專科部,是我國最早、民國時期唯一單獨設置的國立幼教師資培養機構。抗戰勝利后遷至上海升格為國立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所以它又是民國時期我國唯一的國立幼稚師專。為適應幼稚教育迅速發展的需要,1927年由陳鶴琴、陶行知等發起組織了“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擴大為中華兒童教育社。它以研究兒童教育、推進兒童福利和提倡教師敬業精神為總目標,致力于中國幼教理論的探討交流和幼稚園的推廣,并出版了《幼稚教育》、《兒童教育》等刊物。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家。清華學校畢業,曾留學美國。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1919年回國后執教于南京高師,同時進行兒童教育研究,并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作為實驗基地。后創辦浙江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和上海幼稚師范學校。陳鶴琴認為,幼稚教育是兒童的基本教育,是健全人格形成、人才培養和一切教育的基礎,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他指出,幼稚教育要適合中國國情。針對當時幼稚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他提出“活教育”思想。隨后到浙江杭州、泰和、金華等地開展“活教育”實驗。他認為,傳統幼稚教育是死的被動的教育,活教育就是要把幼稚教育變成前進的、自動的、有生氣的教育。為了實現“活教育”培養具有健全的身體、建設和創造的能力、合作的態度和服務的精神的“現代中國人”的目的,以大單元和活動中心為原則編制和實施包括健康、社會、自然、藝術、文學等方面活動的“五指活動”課程,教育方法突出“做”,采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2]的綜合教學法。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實驗明顯受到美國實用主義教育的影響,反對死讀呆記的中國傳統幼稚教育,力圖探索和創造適合中國國情的幼稚教育,為中國現代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初等教育

清末民初新學制的建立推動了初等教育的發展。到1915年8月,全國小學校數和學生數由1912年的8.62萬所(含少數幼稚園)、279.5萬人增至12.85萬所、414萬人。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到抗戰前,小學教育平穩發展。“1929年有小學約21.24萬所、學生約888.2萬人,1936年有小學約32.01萬所、學生約1836.5萬人;平均每年均增加小學1.54萬所、學生135.5萬人。抗戰初期,小學教育大受影響,而敵占區尤甚。1938年小學校、小學生數就分別銳減至2I.74萬所、1228.2萬人。1940年國民政府開始推行國民教育制度,規定每鄉鎮設中心小學,每保設國民學校,同時又相繼采取優待、獎勵小學教員、對學齡兒童實行強迫入學等措施,使小學教育逐漸恢復。1943年已有小學約27.34萬所,學生約1860.2萬人,學生數已超過戰前水平。抗戰勝利后小學教育雖無大發展,但仍在繼續恢復。至1949年,小學校、小學生數已分別增至34石8萬所、2439.1萬人,分別是1912年的4倍和9倍。

民國時期初等教育發展的重大事件是普及義務教育的提倡和推行。早在清末,康有為、梁啟超就提倡實施普及義務教育。清政府學部在光緒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06~1907)制定了中國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正式法令《強迫教育章程》,把實施普及教育作為推行憲政的重要措施。中華民國建立后,對普及教育給予一定重視,并在歷次學制改革中反映出來。壬子.癸丑學制規定:初等小學4年為義務教育。1915年袁世凱頒布《教育要旨》規定:“吾國亦定初等小學四年為義務教育年限”,“今將以教育普及為期”。[3]1922年學制的指導思想之一就是“使教育易于普及”,規定初小四年為義務教育年限。南京國民政府也注意推行義務教育,先后頒布很多法令、規程、方案、計劃,規定了義務教育的修業年限、實施措施和步驟。

同時,很多教育家也發起和推行普及教育。如晏陽初提出平民教育的目的就是掃除文盲,普及最初限度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陶行知在江蘇、上海、桂林等開展的教育活動均以“如何使教育普及”為主旨。雷沛鴻在廣西全縣發起“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客觀地說,民國時期政府和教育家們是重視推行義務級育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小學教育的發展,但總體上說成效甚微。其根本原因是當時中國尚未具備實施普及義務教育的政治工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社會條件。

三、中等教育

(一)普通中學教育

   民國初年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推動了中學教育的迅速發展。1915年中學校數和中學生數分別由1912年的500所、59971人增至803所、87929人。1922年新學制頒布后各地紛紛請立中學,中學數量迅速增長,到1928年分別達到954所、18.9萬人。南京國民政府自成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年間,對中學教育進行了大量改革,通過廢除綜合中學制、取消學分制、取消選修科目、縮短修業年限等措施,使中學教育獲得了更快的發展。到1930年,中學校、中學生數分別增至1874所、39.7萬人。后由于普通中學與職業學校、師范學校單獨設置,中學校和中學生數有所起伏,1936年分別為1956所、48.25萬人。抗戰初期,中學教育遭到嚴重創傷,學校數和學生數銳減。但隨著不少中學內遷和內地大量中學新建,中學教育由恢復而逐漸發展。到1946年,中學增至4266所,學生約149.6萬人,達到民國時期最高水平。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確立“戰時當作平時看”的方針,采取一系列應急措施。一是創設國立中學,收容淪陷區流亡師生。到1944年,共建立34所,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四川、浙江、廣西、青海、寧夏、綏遠、安徽、湖北等省區。二是實行中學分區制,即從戰時現狀出發,根據各省交通、文化、經濟、人口及現有學校的實際情況,劃分為若干學區,一區內以合設一所初高級完全中學、一所女子中學(或女生部)為原則,暫定在川、滇、黔、陜、甘、寧、青等后方8省區實施,培養國家急需的抗戰建國人才。三是推行中學一貫制實驗。這項實驗分兩類:一類是初高中不分段,六年一貫教學。以推動中學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一類是從節約開支、快速培養人才出發,試行將六年課程五年學完的五年一貫制中學。四是頒布《青年訓練大綱》和《訓育綱要》,加強對中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訓練。為此,又在中學實行導師制,導師針對中學生的思想、行為、學習及身心發展等,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訓練和指導,以養成健全人格為目的。

(二)中等師范教育

我國的師范教育在清末已有一定發展。據1912年統計,全國已有中等師范學校253所、師范生約2.9萬人。北洋政府時期,中等師范教育的發展起伏無常。1913年有師范學校314所、師范生約3.5萬人。1916年則降至195所、約2.5萬人。1922年師范學校增至385所、師范生約4.4萬人。實施新學制、推行“綜合中學制”以后,不少師范學校并入普通中學,師范教育的獨立性受到影響,數量也呈現下降趨勢。1928年師范學校降至236所、師范生約2.9萬人。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隨著“鄉村師范”的大量涌現和“綜合中學制”的廢止,中等師范教育出現了第一個發展高潮。《師范學校法》(1932年)和《師范學校規程》(1933年)頒行后,中等師范教育體系包括師范學校、女子師范學校、鄉村師范學校、師范學校附設特別師范科及幼稚師范科、簡易師范學校或師范學校附設簡易師范科。1933年師范學校曾一度增至893所、師范生約10.l萬人。抗戰初期,師范教育頓遭挫折,1937年師范學校和師范生數銳減至364所、約4.9萬人。但抗戰期間迅速恢復,并出現了第二個發展高潮。據統計,1946年已有師范學校902所、師范生約24.6萬人,分別約為1937年的2.5倍和5倍。

民國時期,中等師范教育辦學體制經歷了分——合——分的變化。早在清末《奏定學堂章程》中,師范教育就自成體系,取得獨立地位。民初師范教育也獨立設置。1922年新學制則把中等師范學校合并于高級中學,實施效果不佳,影響了師范教育的發展。1932年《師范學校法》又把師范學校獨立出來。這一體制沿用至今。

(三)中等職業教育

民國時期,我國職(實)業教育在清末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民初政府采取了一些發展職業教育的措施,1915年職業學校數和學生數分別由1912年的254所、16649人增至585所、31218人。1922年新學制由于實行綜合中學制,職業學校數量一度下降到民國以來最低點,1928年為157所和16640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到1936年,分別達到494所、56822人。抗日戰爭初期,職業教育尤受重創。1938年僅分別為256所、31897人。但隨著培養抗戰建國技術人才的急需,職業教育很快恢復并有所發展。到1946年,學校數和學生數分別達到724所、137040人,大大超過戰前最高水平。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事件,一是改實業學堂為職業學校;二是頒布職業學校法令,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三是涌現了“盛極一時”的職業教育思潮;四是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研究、推行職業教育為宗旨的中華職業教育社;五是建立了國立職業教育制度,抗戰時期辦有“國立職業學校”14所;六是內地(川康陜甘寧青滇黔桂等后方9省)職業教育得到較大發展。這一時期職業學校中最著名者數黃炎培等人1918年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

黃炎培(1878-1965),江蘇川沙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重要奠基倡始人。1917年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翌年在上海創辦中華職業學校,并開展職業教育實驗。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有三:“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一也;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二也;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三也。”[4]他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5]黃炎培認為,不能就教育論職業教育,而必須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發展職業教育,提出了“大職業教育”的思想。他主張職業教育必須做到“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才能養成學生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獲得真實學問。他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把“敬業樂群”作為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校訓。所謂“敬業”,就是要對“所習之職業具嗜好性,所任之事業具責任心”;所謂“樂群”,就是要有“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6]。目的在于使職業學校學生成為人格好、體格好、有專長的造福人群、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黃炎培從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數十年,影響很大,對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和理論的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

四、高等教育

北洋政府前期,高等教育發展緩慢。應予一述的是六大師范區之置,即:將全國劃分為直隸、浙江、湖北、四川、江蘇、東北六區,每區設國立高師一所;并于北京另設女子高師一所,是為我國獨立設置女子高等教育機構之始。1922年新學制頒行后,因專門學校紛紛升格為單科大學導致大學數量驟增,到1925年全國有公私立大學47所,其中公立大學34所,本專科學生約2.1萬人。新學制的施行導致了高等師范學校的升格和與普通大學合并,國立南京高師、貴陽高師、武昌高師、成都高師和沈陽高師相繼分別改名或并入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武昌大學、四川大學和東北大學。其結果到30年代初僅存“北平師大”,高等師范教育受到了嚴重削弱。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由于試行大學區制,若干省區出現了大學合并的趨勢,故高校中的國立大學數曾一度有所減少。1929年相繼頒行《大學組織法》、《專科學校組織法》,高等教育仍按大學和專科學校制度辦學。1928年全國有本、專科高校74所、學生約2.5萬人,到1936年分別增至108所、約4、2萬人。抗戰爆發后。我國的高等教育不僅損失巨大而且飽受遷徙之苦。據統計,1938年繼續維持辦學的高校為83所,其中有37所由戰區遷移后方。在云南、甘肅艱苦辦學的西南聯大、西北聯大是當時由內遷高校組合而成的著名高等學府。抗戰期間,高等教育迅速恢復并有較大發展。1947年,國民黨統治區已有高校207所,學生約15.5萬人,分別約為1936年的1.9倍和3.7倍;同時,高校的區域分布也趨于合理,西北、西南的廣大地區都有了一批高校。同時高等師范教育獲得明顯發展,有獨立設置的師范學院11所、大學所設師范學院4所、師范專科學校13所,學生約2.1萬人(含其他高校教育學科學生)。

    五、留學教育

    民國時期留學教育的突出事件是“庚款留學”、“留法勤工儉學”。1908年,美國為加強對華影響,在國會正式通過將庚子賠款剩余部分本息退還中國,作為中國選送學生留學美國和創辦清華學堂的經費。1924年,又決定全部退還庚款“用以發展中國之教育及文化事業”,英、法、比、荷諸國也相繼仿效,從而形成了西方列強利用廢款在中國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庚款興學”,由此形成留學熱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協約國勞力緊張,許多中國貧寒學子走上了出國打工留學的道路,形成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從1919年至 1920年間,先后有 20批約1700人赴法勤工儉學。這是中國留學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開出國半工半讀留學的先河。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留學教育出現“鐘擺”現象或曰“退潮”(參見表7-1)。其原因在于:政府對留學教育實行嚴格控制,嚴定選派資格,甚至一度規定所有官費留學生一律由中央派遣,雖有利于提高留學教育水平和留學的學科合理化,也猶存“黨化教育”遺風;日寇的入侵使留學教育蒙受挫折,求學者無力外出,歸國者謀業困難;內戰導致財政緊張,龐大的軍費開支使留學教育經費日益不敷分配,以至1948年二月政府以外匯支細為由,宣布停止公費和自費留學考試,標志了民國時期留學教育的終結。近代留學教育對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六、教會教育

清朝政府1906年下令:“除已設各學堂暫聽設立,無庸立案外,嗣后如有外國人呈請在內地開設學堂者,亦均無庸立案。”[7]如果說,以前教會教育是在不平等條件庇護下進行的,那么到此正式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教會學校發展很快。民國初年,為了發展在華教育事業,成立于清末的教會教育組織“中華教育會”改組為“全國基督教教育會”,1915年又改為“中華基督教教育會”,教會教育更加有組織地進行,并在清末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學校數和學生數猛增。據統計,當時基督教、天主教兩教會已在我國共設有教會學校1.36萬所、學生約35.9萬人[8],但竟無一學校向中國政府注冊立案。此時不僅我國西南、西北等腹地已建有不少教會學校,而且形成了完整的、地位獨立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包括自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以至留學教育,從普通教育到盲聾啞等特殊教育以至遍布各地的教堂實施的社會教育。進入20年代后,我國教育界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收回教育權”運動,反對教會教育。這一運動促使北洋政府于1925年底頒布了《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方法》六條,規定:(1)外國人辦學必須遵守中國有關法令、規程并請求認可;(2)學校名稱應冠以“私立”字樣;(3)校長要由中國人擔任;(4)學校董事會中,中國董事應占半數以上;(5)不得以傳布宗教為宗旨;(6)課程須以部頒為標準。[9]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1927年教育部頒布《私立學校規程》,其后多次加以修訂。規程在上述“六條”基礎上,作了更嚴格的規定,如外國人充任學校董事的名額至多不超過1/3,并不得擔任董事長;外國人設立教育其本國子女的中等以下學校不得招收中國學生等等,從而初步控制了教會教育的發展勢頭。由于國民政府在政治上屈從美、英等強權勢力,不少教會學校仍在許多方面自行其是;抗戰勝利后,中、美簽訂“美國在華教育基金協定”以及共同組織“中國農村復興聯合會’等機構,又再次擴大了西方列強的文教入侵規模。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算徹底收回了教育權。


[1]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編:《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255頁,北京:人民育出版社,1989。

[2] 《活教育理論與實施》,52頁,上海;上海新華書店,1949。

[3]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249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4] 《職業教育談》,《教育與職業》第3期,1917。

[5] 《黃炎培教育文選》,321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6]潘文安:《最近之中華職業學校》,《新教育評論》第3卷第18期。

[7]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1077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轉見陳詡林:《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371-372頁,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

[9]舒新城:《收回教育權》,38頁,北京:中華書局,1929。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聊城市| 崇义县| 伊宁县| 夏津县| 绥德县| 芦山县| 和硕县| 沁水县| 庆安县| 望江县| 揭东县| 天等县| 阿巴嘎旗| 阿拉善左旗| 兴仁县| 苏尼特左旗| 五常市| 仙桃市| 徐水县| 马关县| 建昌县| 隆化县| 南充市| 罗定市| 蒲城县| 陇川县| 丰宁| 江永县| 涞源县| 北票市| 台中县| 仙居县| 平度市| 丰原市| 桃园市| 绩溪县| 高清| 中山市| 九江市| 濮阳市| 汕尾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