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語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時間:2022-12-10 14:18:33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一、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現為:語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語言的誕生意味著人類文化的誕生,文化的發展也影響著語言的發展。語言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主要特征,有了語言,人類才可以相互交流,才可以進入有組織的社會生活,成為“文化”的人。同時,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一種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語言習俗,如因漢語特點而形成的歇后語就是漢民族的語言習俗,不同的語言習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觀念。語言所造成的文化差異直接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語言從宏觀到微觀的變化都與其他文化事象聯系在一起,社會政治、文化對語言的發展和使用起著直接的影響。文化對語音有影響,如把北京語音作為普通話的標準語音,是與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分不開的。文化對語法也有影響,如隨著近代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吸收,漢語語法出現了歐化的傾向。文化對詞匯的影響最明顯,詞匯常常會因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而變化。如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許多表示封建社會稱謂的詞語,像“皇帝”、“宰相”、“狀元”等,隨著那個時代的消亡而不再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許多新詞語在社會上流傳開來,像“網吧”、“電子郵件”、“數碼相機”等。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促進其他文化事象的發展。首先,語言是文化的代碼,是文化傳播的媒介。語言可以傳達人們頭腦中的觀念,只有通過語言的傳播,文化才能穿越時間和空間,得到交流、發展和長期存在。其次,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其他文化事象的產生和發展。如人類的生產是世代發展的,這種發展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靠語言的世代傳承來完成的,如果沒有語言,人類生產的積累要少得多,發展要慢得多。再如,人類文化行為的發生大都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語言的發展對人的思維和各種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產生重要影響。比如漢語方言眾多,這給以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曲藝的形成、發展和極大豐富提供了條件。

    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類。首先,文字是文化的產物。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其產生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語言的產生,一個是人類已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使用語言和制造工具,使人脫離了動物性而具有了文化屬性。在產生文字以前,人類已經有了記錄思想的需要,并創造了契刻記事、結繩記事等方法。當人類物質生活進一步改善以后,日常生活中需要記錄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這時,結繩記事等方法已不敷使用,于是有了創造文字的需要。由此我們知道,文字的產生是在人類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之后的產物。有了文字,人類才有書面的歷史記錄,從此以后的歷史時期稱為“有史時期”,在此之前是“史前”時期。文化的不斷發展又對文字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促進文字的不斷發展。如秦統一天下以后,實行“書同文”,廢除六國文字中與秦文不合的字體;近代文化史上為了與西方文化接軌,又提出了許多漢字改革方案:這都是文化對文字的直接影響。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每個民族的文字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并且各民族都會依據本民族的文字特點形成許多文化事象。如漢民族根據漢字可拆可合的形體特點,造成特有的字謎游戲和姓氏避諱中的缺筆避諱;根據漢字二維構形的特點,形成了特有的漢字書法藝術和璽印藝術。這些由文字直接衍生的文化事象,使文字成為整個文化系統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服務于文化,同時又促進文化的發展。語言是文化的代碼,文字對語言的記錄,突破了語言在時間、空間方面的局限。離開了文字,許多文化事象不可能傳播和傳承。例如,歷代古書的失傳非常嚴重,孔子研究六部古書:《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樂》在戰國時代失傳了,于是“六經”變成了“五經”,我們今天已無法系統了解《樂》的內容,這說明文字記載對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文字對文化的記載,可以使后代文化在借鑒前代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文字的記載使文化交流更為便利,使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得以更快地發展。文字對文化的促進作用,也表現在文字對語言發展的影響上。文字記錄語言,使語言有了書面語這種存在形式,這對語言的積累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把口語記載下來,詞匯才能逐漸積累,日益豐富,文辭才能仔細斟酌,反復推敲,語言才能變得越來越精密,越來越華美。

    二、中國境內的語言文字

    1.中國境內的語言

    自古以來,在中國的大地上居住著許多民族,民族通常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質的共同體。在構成民族的諸特征中,語言是最重要的,因為語言的變化比較緩慢,當民族的其他特征發生變化時,語言往往還是統一的。而且,語言能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點,積淀民族歷史和文化,對民族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民族傳統的傳水,對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反之,民族對語言也有強烈的制約作用,民族的發展變化常會影響語言的演變方向。

現代中國境內有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卻至少有80多種,根據語言之間有無親緣關系及親緣關系的遠近可以將它們歸屬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和印歐語系。語系是有共同來源的諸語言的總稱,語系之下依據語言的親疏程度再細分為語族、語群、語支、語言、方言、土語等不同層次,比如:藏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北部語群藏語支,維吾爾語屬于阿爾泰浯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

    在中國,大多數民族的語言界限和民族界限是一致的,即同一民族使用同一語言,如漢族使用漢語。但也有不一致的情況,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如瑤族使用三種語言:勉語、布努語和拉珈語;還有的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如回族、滿族等民族大多數人已轉用漢語。造成這種語言和民族不一致的情況主要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往、融合有關。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鄰近的或雜居的民族之間的交往一直很頻繁,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會相互影響,有的民族甚至會因為某種社會變動而相互融合成為一個民族。隨著民族的交融,語言也處在不斷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相互間影響小的一般只在語言的某些方面體現出來,比如漢語詞匯中的“胡同”(蒙古語)、“喇嘛”(藏語)、“孜然”(維吾爾語)等實際上是借用了少數民族的詞匯;相互間影響大的則會造成民族語言的整體變化,有的是語言類型變了,有的是轉用或兼用他種民族語言。

    在中國的各民族中,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分布最廣,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水平相對較高,因此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關系始終制約著各民族語言關系,漢語也成為跨民族、跨地區的國家級通用語。漢語分布遍及全國各地,有許多地域變體——方言?,F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話、吳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語、粵語。為了使漢語成為一個統一的、普及的、規范的語言,建國后規定普通話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它現在不僅是漢民族的共同語,也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為加強各民族交流,促進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2.中國境內的文字

    中國不僅是一個多語種的國家,還是一個多文種的國家。不僅漢字有很古老的歷史,而且除漢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有不少在較早的時候也已開始使用文字。如:怯盧字在公元前就已傳人我國,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粟特文有2—3世紀的銘文;焉耆—龜茲文有5世紀時的文獻;藏文、突厥文、于闐文、回鶻文、西夏文、女真字、八思巴字、傣文等已有一千多年或近千年的歷史;創制較晚的滿文也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總的來說,歷史上曾使用過而現在已不再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有怯盧字、焉耆—龜茲文、粟特文、于闐文、回鶻文、西夏文、察合臺文、突厥文、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大字、女真小字、八思巴字、哥巴文、方塊壯字、爾蘇沙巴文、水書等;一直使用至今的少數民族文字有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傣文、錫伯文、彝文、朝鮮文等,這些文字也都有悠久的歷史。

    在現代中國的56個民族中,除漢族外,有24個民族有代表自己語言的文字。由于有的少數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蒙古族、景頗族、傈僳族各使用兩種文字,傣族、苗族各使用四種文字,所以,24個少數民族現在使用的文字有30多種。其中,壯、布依、侗、白、哈尼、黎、佤、納西、苗、瑤、土等十多種少數民族文字是新中國成立后新創的,全都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現行的少數民族文字中,除了彝文是表意文字,其他文字均為拼音文字,但它們的字母來源并不一致:有的屬于拉丁字母,如新創文字和拉祜文;有的屬于古印度字母,如藏文;有的屬于敘利亞字母,如蒙古文、錫伯文、傣文;有的屬于斯拉夫字母,如俄羅斯文:還有的是獨創的字母,如朝鮮文。

無論是歷史上曾使用過的民族文字還是現行的民族文字,都為記載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經驗,保存各民族歷史文化,促進各民族的發展進步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只有民族文字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種全民族的通用文字以利于民族間的交流和全民族的統一。漢族在各民族中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它的數千年的豐厚的歷史文化一直由漢字承載,漢字又具有表意的特點,因此從古到今,漢字一直被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文字。

最后我們談一下我國多民族的語言文字。漢語、漢字雖然被規定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文字,但是它們并沒有凌駕于其他民族語言文字之上的特權。中國的民族語文政策的基本點是堅持語文平等,即憲法中規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語言問題是民族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多民族國家里,語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個重要標志。新中國建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規政策以保障各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合法權利,并采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民族語文工作的順利進行,比如:開展大規模的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并為一些少數民族創制、改革文字;不斷擴大民族自治機關使用民族語言文字的自治權;在民族地區的學校,凡有本民族通用語言文字的地方,大都實行雙語教學;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區,廣泛建立民族文字的出版、翻譯機構,建立民族語言廣播電臺、電視臺;大力培養少數民族語文人才。這些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和措施對于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和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也仍是今后民族語文工作的方向。

    三、漢語漢字的特點

    1.漢語的特點

    世界語言大約有5000種左右,但使用人口超過100萬的語言只有140多種,其中漢語的使用人口最多,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漢語是聯合國指定的七種工作語言之一。與世界上的其他語言類型相比,漢語具有自己的特點。

    按詞的構造特點來看,漢語的詞用在句子里時,沒有表示語法關系的詞形變化。按句法結構的表達方式來看,漢語不通過詞的形態變化表示語法關系,而是借助于虛詞和詞序來表示詞與詞的語法關系。漢語的這一特點與英語等語言通過詞的形態變化來表示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是根本不同的。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古代漢語有“平、上、去、人”四聲,現代漢語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聲調是漢語構詞的一種手段。

從音義對應的角度來看,漢語的特點是一個音節對應于多個詞(語素)。因為多詞同音,所以單憑語音會發生理解的歧義,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單憑聽到的語音無法領會語義。如趙元任在《語言問題》中所舉的“漪姨的故事”,全篇用“yi”這個音節寫成,其意義的理解需要借助字形:“漪姨倚椅,悒悒,疑異疫,宜詣醫,醫以宜以蟻胰醫姨。醫以億弋弋億蟻。億蟻殪,蟻胰溢。醫以億蟻溢胰醫姨,姨疫以醫。姨怡怡,以夷衣貽醫。醫衣夷衣,亦怡怡。噫!醫以蟻胰醫姨疫,亦異矣;姨以夷衣貽醫,亦益異已矣!

    2.漢字的特點

    漢字有悠久的歷史,從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甲骨文算起,漢字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漢字不斷地為適應被它記錄的漢語進行內部調整。漢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會意為手段,后來,隨著漢語詞匯的擴大,逐漸發展出形聲的造字方法。形聲造字法,一半表示詞語義類,一半表示詞語讀音,簡潔方便,成為漢字主要的造字方法。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社會發展不斷對漢字提出新的要求,同時漢字書寫工具的不斷改善也為漢字形懷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漢字形體先后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字體的變化。

    就文字的表意方式來說,漢字屬于表意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為兩大類: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這種分類是從文字形體直接顯示的信息是語義還是語音來確定的。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圖畫文字,表音和表意是圖畫文字發展的兩大趨勢。世界上許多古老的文字,例如非洲的古埃及文字、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等,都經歷過由圖畫文字向表意文字發展的過程,但是這些表意文字很快失去了使用價值,變得不可釋讀了。惟有漢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頑強地維護著自己的表意文字特點,成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嚴密系統的表意文字。

    就漢字記錄漢語的單位而言,漢字屬于音節—語素文字。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錄一個音節,而一個音節又往往代表一個語素。例如“一”這個字記錄了“yi”這個音節,而這個音節代表“一”這個語素。比較而言,英語的情況則迥然不同,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book這個詞,b、oo、k分別代表[b]、[u]、[k]三個音位,book是三個音位拼合的詞。

    就形體的特點而言,漢字是在一個二維平面上構形的。這個兩維度的空間為漢字構件的結合提供了許多區別的因素,除了不同的構件可以組合成不同的漢字以外,相同的構件也可以構成不同的漢字。如“木”、  “林”、  “森”是構件多少的差別造成的,“葉”與“古”、“杲”與“杳”是構件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四、漢語漢字的傳播

1.漢語漢字在境內的傳播

我們先來談漢語的傳播。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口很少,漢語的使用人數不多。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再加上漢族人口在歷史上多次向遠方遷徙,并不斷與其他民族發生接觸,漢語的使用區域逐漸擴大。在漢語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方言分化,給交流造成了困難。存在方言的同時,也一直存在著共同語,漢語共同語—直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共同語的書面浯一直以先秦作品為典范,所以自秦代以來就一直是統一的,共同語的口語則隨著各個朝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變遷而發生變化。春秋時代,共同語被稱為“雅言”,這個“雅言”就是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禮記·王制》)的情況下,用來彼此交際的語言。漢代把共同語稱為“通語”,元代稱為“天下通語”,明清稱為“官話”,辛亥革命以后稱為“國語”,現在稱為“普通話”。漢語使用區域的逐漸擴大和共同語的存在,在漢民族共同思想、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漢浯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吸收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營養來豐富和發展自己。如周秦以后,南下的漢族移民吸收了一些壯侗語因素而形成了漢語粵方言。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頻繁接觸,浯言也廣泛接觸,比如,漢語取代了鮮卑語,同時也從鮮卑語中吸收了若干成分來豐富自己,這種廣泛接觸的結果就形成了隋朝時漢語“南染吳越,北雜夷虜”(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的局面。宋元時期,漢語受到北方阿爾泰語的女真語、蒙古語的影響,在語音、詞匯,甚至語法結構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漢語詞匯對其他民族詞匯的廣泛吸收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停息,像我們熟悉的“車站”的“站”這個詞是從蒙古語中借來的,“阿訇(伊斯蘭教主事)”是從維吾爾語借來的,“金達萊”則是從朝鮮語借來的。

    漢語也為各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原華夏民族與西北和北部少數民族廣泛的語言接觸時期,據《左傳》記載,當時的戎人首領姜戎子駒支會說漢語,能賦《詩經》。戰國以后,北方及西域各民族統稱“胡人”,胡人與漢人交往,并且學說漢話,但因胡人的漢話生硬別扭,故有“胡言漢語”之說。五胡亂華以后,漢人深受其害,改“胡言漢語”為“胡言亂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漢語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東漢以米,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主中原,先后建立北朝、金、元、清,長達近800年,他們的阿爾泰語和阿爾泰文化跟漢語、漢文化的接觸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北魏就非常重視對漢語漢字和儒家經典的學習,以加速漢化和封建化的進程。漢語對其他民族語言的同化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常見的,北朝的鮮卑語、唐代的西夏語、遼代的契丹語、近代的滿族語等,都曾先后被漢語所同化。今天,漢浯基本上已成為民族間相互交流的語言。漢語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過程,漢語作為民族交際語言的運用過程,也就是漢民族思想文化傳播的過程;漢語對其他民族語言的同化,往往與其他文化的同化有聯系。這一切對于統一的中華民族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在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進程中,漢語一直發揮著統一工具的作用。

    我們接下來談漢字的傳播。

    漢字是漢族文化的主要載體,隨著漢民族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遷徙,漢字承載著漢文化向四周傳播,成為中國三大流域的文字。漢族居住地域廣闊,方言眾多,漢字表意文字的特點使它在共時的地域傳播中能夠超越方言的局限,使各方言區的人能夠順利交流,這對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促進統一的漢族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古今語音有很大變化,漢字表意文字的特點也使它在歷史傳承中超越語言的歷史音變,這樣商周的古文和由秦漢傳下來的古書現在仍然能讀得懂,這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積累意義重大。

    漢字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史上,不少的兄弟民族在創制本民族的文字之前,或形成本民族的文字的過程中,往往借用漢字作為交際工具,同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進行交際,如古代的匈奴、鮮卑等民族都長期借用漢字作為交際工具。用漢字記錄的少數民族文獻,如《越人歌》、《白狼歌》、《蒙古秘史》,以及用漢字記錄的許多少數民族古地名、人名等,是珍貴的民族語言材料,對古代某些民族暗言、民族史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漢字的借用受到漢字原來音義的干擾,很不方便。在不完全廢棄借用漢字的情況下,仿造產生了。在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在漢字影響下創制了本民族文字。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仿造漢字,絕大多數是仿照楷書出現以后的漢字。仿造漢字的少數民族文字可分兩類:一、字形結構雖受漢字影響,但有自已的特點,借用漢字不太多。屬于這一類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女真文等。二、大量使用音讀漢字和訓讀漢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語言,也用形聲或其他方法創制表達本民族語詞的新字。方塊壯字、方塊白字和方塊瑤字都屬于這一類。非漢語語言的民族借用漢字作為自己的書寫形式或仿照漢字創造本民族文字,對漢族文化的傳播,對中華文化的統一和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2.漢字漢語在境外的傳播

    漢民族創造了在東方地區遙遙領先的古代文化,漢字記載了先進的文明成果,周邊國家通過學習漢字漢浯而使自己文化進步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公元前或公元1世紀,漢字逐漸向境外傳播,北至朝鮮半島,南至越南,東至日本。在漢字傳入這兒個國家之前,他們都沒有創造自己的官方文字,漢字傳人以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他們就用漢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文字的借用同時也帶來語言的吸收,朝鮮語、日本語、越南語這三種語言,曾受漢語的極大影響,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稱。日、朝、越都有大量的漢沿借詞。例如,日本直到明治維新前夕,很多與西方有關的表示新概念的詞語,還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如魏源的《海國圖志》中的一些詞語“鐵路”、“新聞”、“公司”、“國會”等都在日本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越南語約百分之九十的詞匯來源于漢語。朝鮮人直接學習州漢字寫成的四書、五經。盡管三個國家的語言不同,但長達一千多年的漢字、漢語借用,必然對其文化精神、思想方式、道德觀念、文學藝術趣味、風俗習尚等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形成東方文化的許多共同特點。

    但因各國語言有不同特點,借用漢字來記錄總有諸多不便,后來日本、朝鮮、越南分別仿照漢字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字。日本借用漢字作為音符,書寫日語,形成了日浯音節字母。起初用整個漢字,后來簡化楷書,取其片斷,形成片假名;在盛行草書的平安時代,簡化草書,形成平假名。這樣,日本文字就變成了漢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鮮創制了諺文,諺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漢字的筆畫,每個音節拼成一個方塊。19世紀后期,漢字諺文混合體成為正式文字,漢字寫詞根,諺文寫詞尾。越南創造了字喃,字喃一部分借用漢字,一部分是使用漢字會意、形聲、假借等方法新造的字。

    近代,隨著中國政治科技的落后,西方文化在全球的傳播,漢字漢語在海外的影響受到   很大沖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實行語文平民化,限制漢字的使用,減少漢字數目、簡化漢字筆畫、改進假名字母,使日文從漢字中間夾用少數假名,變為假名中間夾用少數漢字。朝鮮半島解放后,分成了南北兩部,南部的韓國一直沿用漢字,但因中韓之間沒有來往關系,韓國的許多科技名詞、經濟名詞都從日語和英語中吸收;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1948年開始廢止了漢字。1884年法國占領了越南,規定機關和學校學習和使用法語,法文被規定為殖民地各行政機構的正式的行政用文字,漢字漢語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沖擊。1945年越南抗法斗爭勝利,越南推行在拉丁字母基礎上創造的拼音文字——國語字,漢字的地位被國語字替代。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學習和研究漢字漢語漢文化的熱潮。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静海县| 邹平县| 苍梧县| 手游| 中宁县| 漠河县| 武义县| 鄂托克旗| 碌曲县| 河津市| 呼图壁县| 西昌市| 吉林省| 盐池县| 西峡县| 乌审旗| 万州区| 庄河市| 当雄县| 土默特右旗| 台南市| 武川县| 和平县| 普洱| 迁安市| 宣城市| 渝中区| 巴林右旗| 英山县| 贺州市| 尉氏县| 广昌县| 东丽区| 宣武区| 凌云县| 天水市| 阿勒泰市| 云和县| 兴化市| 图木舒克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