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代藝術的主要門類
1.文學藝術
我國古代文學有著光輝的起點,春秋時期編成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藝術水平。《詩經》現存305篇,創作年代歷經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大約五百多年?!对娊洝饭卜诛L、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对娊洝返母髌瓉矶际强梢院蠘犯璩模L、雅、頌的劃分也正是依據不同的音樂風格。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反映十五個地區風土人情的民間歌謠。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當時人們把京都地區的音樂視為正聲。頌是一種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是邊歌邊舞的。《詩經》所創造的“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方法,奠定了中國詩歌審美體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特別是比興手法的廣泛運用,體現了中國傳統思維模式中的類比思維,對中國詩歌興寄遙深、含蓄蘊藉的特色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文人創造的一種新詩體,具有十分濃郁的楚國地方文化色彩。由于屈原的《離騷》是這種詩體最有名的代表作,所以后世又稱楚辭為騷體詩。騷體詩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過渡到了詩人獨立創作的新階段,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楚辭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其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作者往往把現實社會幻化為神奇迷離的神仙世界,通過恢弘場面和非凡氣勢的營造,表現出作者熱烈奔放的感情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楚辭繼承并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將用以比興的事物與所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具有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總之,楚辭“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黃伯思《東觀余論·翼騷序》),為了解當時楚國的地方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漢賦和漢樂府民歌是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學樣式。漢賦是由楚辭演化而來的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漢賦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鋪張為能事。漢賦運用大量的艷麗詞藻和對偶排句,層層渲染,鋪張揚厲,氣勢恢弘,波瀾壯闊。但由于缺乏積極的思想內容,這些作品往往顯得繁冗板滯,虛而無征。與之相反,漢樂府民歌則比較貼近當時下層人民的現實生活。漢樂府民歌是由漢代的音樂機關樂府從民間采集而來的,其目的除了供統治者娛樂之外,還具有“觀風俗,知厚溥”的政治意圖。漢樂府民歌主要有“相和歌辭”、“鼓吹歌辭”、“雜曲歌辭”三種類型,它們在音樂上各具特色。漢賦與漢樂府民歌的風格差異,反映了漢代上下層文化的不同追求。
唐代的格律詩是中國詩歌形式美的極致,這種詩體字數、句數固定,講究平仄押韻和粘連對仗,形式整齊,韻律和諧,具有強烈的音樂美感。唐代還興起了一種同樣講究平仄押韻,但句式卻長短不齊的新詩體——詞。詞的前身是唐代民間配樂歌唱的曲子詞,曲子詞是有樂譜的。最初,人們需要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所以叫填詞。后來,這些樂譜逐漸失傳,填詞的人就只按照前人作品中的句法和平仄來填寫,這樣,詞就脫離了音樂,純粹成為詩的別體了。詞的起源,再次反映了中國詩歌與音樂密切關聯的文化傳統,也再次反映了中國民間文化對文人創作的滋養和啟發。詞在宋代發展到鼎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晏殊、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等,都是宋詞的著名作家。他們或豪放,或婉約,用不同的風格表現了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從不同側面映射出宋代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征。宋詞對意境的刻意追求,宋詞語言的口語化特點,以及多樣化的藝術風格,都對中國文學審美觀念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他如元代的散曲、明清的章回小說等等,都是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學樣式,它們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2.戲曲
中國戲曲發端于遠古時期祭祀神鬼的儀式。唐代的歌舞戲和參軍戲,已經開始以故事情節為主,由演員裝扮成某種角色,用歌唱或說白以及表情動作,根據規定的情景進行表演,基本上形成了戲曲的格局。北宋時期的“雜劇”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當時民間出現了專門上演雜劇的勾欄。南宋時期,雜劇在宋、金分治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發展,在南宋統治地區出現了以南方曲調作為唱腔的南戲,在金國統治地區則發展為以北方曲調說唱故事的諸宮調。后者對元代的雜劇有著重要的影響。
雜劇發展到元代,進入了中國戲曲的輝煌時期。元雜劇雖然名為雜劇,但與宋初那種以詼諧取笑為主的短篇雜劇已很不相同,故事情節漸趨復雜,演出時間也明顯加長,這樣就可以容納更豐富的內容,從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等。元雜劇一般有大致固定的結構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演完一個故事。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為演出的安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為觀眾提供了想象的空間,這正是我國戲曲表演藝術的一大特點。有的雜劇還有“楔子”,用來在開場介紹故事情節,或者在折與折之間進行故事情節的串連。元雜劇的角色分工更趨細膩,除了主要角色正末、正旦之外,還根據劇情的需要設置沖末、副末、貼旦、外旦、色旦、搽旦、凈、副凈、丑等配角。演出時,唱詞只由主要角色演唱,配角只有賓白。由于元雜劇以唱為主,以白為賓,故有賓白之稱。賓白包括獨白和對白。元雜劇已經有了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劇本主要由曲詞和賓白組成。曲詞一般是按照宋金詞、諸宮調的格式填寫的,具有一定的字數及聲律長短的要求。但為了使普通百姓容易聽懂,也為了更為自由地表情達意,曲詞中常常夾進一些方言或俗語,稱為襯字。元雜劇的這些特征,都標志著中國戲曲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朝,中國戲曲的發展高潮迭起,成果輝煌。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深受廣大人民歡迎的戲曲佳作。各地方劇種的紛紛興起,更是此期中國戲曲的巨大成就。所謂“南昆北弋,東柳西梆”,都在此期產生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南昆是指產自江浙一帶的昆山腔,北弋是指流行于北方地區的弋陽腔,東柳是指山東的柳子腔,西梆是指陜西的梆子腔。在它們的基礎上,后來形成了昆曲、京劇、川劇、秦腔等著名中國地方戲曲,從而使中國戲曲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中國戲曲雖然劇種紛繁、流派眾多,但在總體上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其中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表演方式的程式化首先表現為角色的模式化。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基本行,每一基本行又可以進行多層次的劃分,如生可繼續劃分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還可繼續劃分為中生、冠生和窮生。各種角色的性格品行、唱腔念白、動作造型、穿著打扮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如京劇的臉譜象征著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品行,有整臉、碎臉、歪臉、象形臉、六分臉、元寶臉、水白臉、三塊窩臉、十字門臉等;臉譜的不同顏色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如紅色表示忠烈正義,白色表示陰險狡詐,黑色表示魯莽豪爽,紫色表示剛正穩健等。表演的程式化其次表現為動作的虛擬化。中國戲曲并不強求道具的齊備,而是用虛擬化的動作來作象征性的提示。如用揚鞭表示騎馬,用劃槳表示行船,用抬轎的動作表示有轎,用開關門的動作表示有門等。有些動作還被用來傳達特定的心理和情感,如在耍髯口的動作中,推表示沉思,撕表示氣憤,捋表示自得,抖表示生氣。這種“以虛運實”的寫意表演方 式,比完全使用真實道具更具有文化意蘊和藝術品位,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審美觀念中的尚意追求,是中國戲曲文化區別于西方戲劇的一個重要方面。
3.音樂
中國古代音樂是在其他藝術的伴隨下逐步成長起來的。最初,樂和舞是密不可分的。 據史書記載,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樂舞。周代將這六代的樂舞臺為六部,稱為“六樂”,也可以稱“六舞”。在《詩經》時代,隨著民間詩歌的興起,樂、舞又和詩歌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文化傳統。
中國音樂發展的另一個特點表現為多民族的融合。周代楚國的地方樂歌就十分流行,并且出現了風格上的高雅與通俗之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后來分別成了高雅音樂與通俗音樂的代名詞,說明當時的楚國地方音樂是有著很大影響的。秦統一六國后,秦地本土音樂和東方六國音樂出現了大的融合,胡地音樂也開始對秦樂產生了一定影響。自漢代起,西域音樂逐漸傳人中國,如橫吹、羌笛、琵琶、羯鼓等,本來都是西域的樂器,這時已經與來自北方胡地的笳、角以及中原本有的樂器共同組成了漢代的鼓吹樂,這種樂器的組合反映了各民族間音樂文化的融合。魏晉至唐代,南北方少數民族音樂進一步與漢族音樂相交融,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與南方的吳歌、西曲相結合,形成了新的音樂形態“清商曲”,產生了《春江花月夜》等著名的傳統民族樂曲。佛教音樂也在此時傳人中國,出現了“改梵為秦”的中國佛教音樂。中國音樂對各民族音樂的兼收并蓄,充分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多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力和適應性。
中國的樂器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河南舞陽發現的18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已有八千多年。據統計,《詩經》中所提及的樂器有29種,而有文獻可考的周代樂器多達70余種。周代已開始對樂器進行系統分類,出現了依制作材料而劃分的“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種分類法一直沿用到清代。中國對樂理的認識也很早。周代就已經創立了五音階體系和七音階體系,稱“五音” (或“五聲”)和“七音”。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大致相當于現代簡譜上的1、2、3、5、6;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礎上增加了變徵、變宮,大致相當于現代簡譜上的4、7。古人還把五音和五行相配合,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土、金、木、火、水。這說明,當時的音樂觀念也深受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的影響。
4.舞蹈
從商代起,舞蹈開始有了巫舞和樂舞之分。巫舞是原始宗教舞蹈的繼續,樂舞則是供貴族享用的歌舞表演。
秦、漢時期,隨著民間百戲的繁榮,舞蹈開始和武術、雜技等技藝結合起來,并不斷和異域舞蹈相交流,逐漸成為一種不同階層人們都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當時的宮廷豪門蓄養大量能歌善舞的舞伎美女,稱為“女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舞蹈藝術更加豐富多彩。由于南北風俗的差異,舞蹈藝術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大體說來,江南士人尚文輕武,多以“優舞”為主,舞者手持巾、拂塵、杯盤等道具,輕歌曼舞,溫文爾雅;北方民族剽悍尚武,多以“武舞”、“胡舞’’為主,舞蹈中常有擊劍打斗等場面。
唐代的舞蹈可謂盛極一時,其中以健舞、軟舞最為盛行。健舞主要是從西域傳來的,風格以爽朗快捷為主,當時《胡騰》、《胡旋》、《柘枝》三種健舞風靡長安及全國各地,安祿山就是因為善舞《胡旋》而受到唐玄宗的賞識的;軟舞風格舒緩細膩,較有名的有《涼州》、《綠腰》、《蘭陵王》等。唐代還出現了幾部大型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這部舞蹈最初由楊貴妃一人獨舞,中唐后發展為眾人群舞??梢哉f,中國古典舞蹈發展到唐代,基本上已達到了頂峰。宋元以后,舞蹈雖然在民間仍有一定的發展,但隨著戲曲的興起,舞蹈逐漸成了戲曲的附庸。
從總體上看,中國古典舞蹈主要有三個特點,即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而且還常常和當地的地方風俗密切相關,帶有明顯的地方文化色彩。如北方民族的舞蹈往往豪邁粗獷,鏗鏘有力,動作快捷,節奏鮮明;南方民族的舞蹈則婀娜多姿,自然輕柔,如云似水,優美抒情。這種差異反映了南北民族不同的審美情趣。
5.繪畫
中國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夏商周三代青銅器上的精美圖飾,標志著當時的繪畫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秦漢時期大規模的宮室建筑,進一步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特別是到了東漢時期,繪畫藝術已從專業畫工發展到文人士大夫中間,這種轉變對中國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說漢桓帝時蜀郡太守劉褒所畫的《云漢圖》,讓人看了覺得熱,所畫的《北風圖》,讓人看了感到冷,足見其繪畫的逼真效果。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佛教繪畫美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三國東吳的大畫家曹不興,在歷史上享有“佛畫之祖”的美譽;前秦開始興建的敦煌莫高窟,經過后來幾代的擴建,開鑿的洞窟達1000多個,僅現在保存下來的492個洞窟中,就有45000多平方米的佛教壁畫,其規模之大是世界罕見的。這個時期,除了人物畫十分發達,表現技法更為成熟以外,山水畫也逐漸由充當人物畫的背景而轉變為獨立的畫科,花鳥畫也已開始萌芽。東晉的顧愷之提出了系統的人物畫論,明確闡述了“傳神寫照”、“以形寫神”的創作規律,他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代表著當時人物畫的最高水平。
唐代是中國繪畫藝術全面繁榮的時期。在內容上,唐代繪畫更加面向現實生活,表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傾向;在體裁上,人物畫登匕了藝術頂峰,山水畫得到了迅速發展,花鳥畫也逐漸成為獨立的畫科;在風格上,異彩紛呈,各有千秋,工筆和寫意競盛,疏體和密體同興。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閻立本的《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等,都是傳世的佳作。
宋代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時期。宋代仿西蜀、南唐舊制,設置了規模龐大的翰林書畫院,羅致了全國各地大量的著名畫家,形成了一個實力雄厚的繪畫藝術中心,有力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在當時興起了一種現實主義的院體畫風。另一方面,在蘇軾、米芾等人的倡導下,文人畫開始興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人畫的根本特點就在于“不求形似”,“以形寫神”,崇尚筆墨、形式的意趣,強調寓意抒,睛。這對中國畫風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宋代還出現了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為描寫對象的風俗畫,為中國繪畫藝術開辟了新的視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該圖全長528厘米,是歷史上罕見的巨制。圖中綜合運用人物、山水、界畫等不同畫科的技法,生動描繪了宋都汴京的繁榮景象,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元代是文人畫統治畫壇的時期。由于元代統治者對漢族實行歧視,廣大知識分子苦悶彷徨,轉而寄情山水,所以,此期反映社會生活的繪畫明顯減少,而山水畫則有較大的發展。如趙孟頫、黃公望、吳鎮等,都在山水畫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元代畫家還明確提出書法入畫的主張,強調詩、書、畫的結合,使繪畫藝術具有更高的美學價值, 也更加富有民族特色。
明清兩代的繪畫主要是繼承元代的傳統,在思想上趨于崇古保守,因循模仿。但以明代陳淳、徐渭,清代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為代表的革新思潮,仍然給明清畫壇帶來了一些清新氣息。在民間,以木版畫為主的民間繪畫得到了蓬勃發展。特別是清代時期,民間年畫出現了空前興盛的局面,這種繪畫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影響之廣超過了以往的任何畫種,是十分珍貴的民族藝術遺產。
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中國繪畫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表現方法、表現形式和總體風格上都與西洋繪畫迥然不同,因而被中國人親切地稱為“國畫”??偟膩碚f,中國畫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2)以墨線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西洋畫的線條一般只起表示輪廓的作用,而中國畫的線條則具有眾多的功能,既造型,又表意,而且還具有獨立的形式美。 (3)與詩、書、印密切配合,從而更增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6.建筑
建筑本來是一種實用的物質產品,.但中國建筑卻以其高超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并以其所寄寓的豐富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木結構為主是中國建筑在結構上的最大特點。中國建筑以柱梁為主、承重墻為次的結構,與西方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建筑的柱子下面一般有堅實的柱礎,柱子與屋頂之間則設置了巧妙的斗拱。斗拱是中國建筑所特有的構件形式,常被用來作為中式建筑的代名詞。斗是斗形木塊,拱是臂形短木,斗與拱相互扣合,在柱頭上重疊而上,越上一層的拱越長,把上面的梁枋穩穩托住,將它們的重量層層遞減地傳遞到柱頭上來。這種結構形式減少了梁柱交接部位的剪力,消除了梁被折斷的危險,其原理是十分科學的。斗拱的作用還不只表現在結構和力學上,它也解決了屋頂斜面與垂直柱墻的交接問題,使斜線和直線之間得到了順利的過渡,收到了很好的造型效果。同時,斗拱結構精巧,富于變化,與它所支撐的飛檐挑角相呼應,構成了美麗無比的杰出姿態,給中國建筑增添了特殊的韻味。
左右對稱是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顯著特點。
中國建筑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著濃厚的思想觀念。在這些觀念當中,最突出的是講究秩序,注重等級。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觀。
二、中國古代藝術的致用精神
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國古代藝術中的不少藝術形式都有著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帶有鮮明的服務于現實的致用精神。詩歌、文章、音樂等都把道德教化作為重要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尺度,從而產生了“詩言志”、“文以載道”、“樂以教化”等一系列藝術命題。
1.詩言志
“詩言志”作為一種藝術觀念,最早體現在《詩經》的詩歌創作中,而作為一個藝術命題,大約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霸娧灾尽钡幕竞x是說詩歌是用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種藝術形式。這一命題強調的是詩歌的社會功用,特別是在儒家的詩學觀念中,詩歌對社會政治的干預更重于個人情感的表達。
《毛詩序》明確要求詩歌必須能夠“正得失”、“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鬃觿t用“興、觀、群、怨”四字概括了《詩經》的社會作用。
“詩言志”這一藝術命題的影響還是十分深遠的,從它提出之后一直被奉為“千古詩教之源”和中國詩論的“開山綱領”。
2.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的藝術命題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頤提出來的。這里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周敦頤認為,寫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為封建統治的政治教化服務;評價文章好壞的首要標準是其內容的賢與不賢,如果僅僅是文辭漂亮,卻沒有道德內容,這樣的文章是不會廣為流傳的。
周敦頤的這種文學主張深受唐代古文家韓愈、柳宗元的影響。
周敦頤的“載道”說和韓、柳的“明道”說相比,其側重點是很不相同的。周敦頤的出發點在于道,韓、柳的出發點在于文,重在說明文章應該有豐富而合乎道德的內容,其目的是為了把文章寫得更好。不過,在重視文章的社會功用方面,他們的觀點則是相似的,這反映了唐宋古文家的共同特色。
其實,強調文章服務于社會,并不是從唐宋時期才開始的。早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文章就被視為“經國之大業”,其價值和功用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唐宋以后,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念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在晚清時期形成了以龔自珍為代表的經世文派。
3.樂以教化
周代將制禮和作樂同時進行,把音樂當做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
孔子十分重視音樂的社會功用,他把樂看成個人道德修養得以完成的一個重要階段。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荀子也十分重視音樂的社會功用,他的音樂思想集中體現在《荀子·樂論》中。
三、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觀念
1.中和之美
受儒家“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藝術把“中和”作為重要的審美原則。
中和之美突出表現在中國古代的音樂思想中。
孔子對《詩》的評價也是以“中和之美”作為審美原則的。孔子是“中庸”哲學的倡導者,他將“天道中庸”的倫理道德觀念運用于藝術審美領域,闡發了《詩經》當中所體現出來的中和之美,對《詩經》作出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的審美評價,反映了他的“溫柔敦厚”的詩教思想。
中和之美的審美觀念在以后歷代的文學創作中都得到了體現。
2. 尚意追求
中國古代藝術特別重視對內在精神的追求,把藝術所表現的“意境”和“神韻”作為重要的審美標準。歷史上出現的言意之辨和形神之辨,都是關于這一審美標準的討論。
《周易》是最早討論言意關系的歷史文獻。該書引用孔子的話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對言、象、意之間的關系有過不少論述。劉勰強調“文外之重旨”(《文心雕龍·隱秀》),鐘嶸提倡“言有盡而意無窮”(《詩晶》),這些都反映了魏晉文學家在這方面的追求?!暗靡馔浴钡挠^念反映在繪畫創作上,表現為當時對繪畫中的形神關系的討論。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說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顧愷之還提出了“遷想妙得”的繪畫原則,認為以形寫神并不是對客觀對象的機械模擬,而是要在現實的基礎上加以充分的想象,這樣才能收到絕妙的傳神效果。顧愷之的這些繪畫思想,對極具民族特色的“國畫”品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魏晉以后,意境和神韻一直是中國古代藝術的追求目標。唐司空圖所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舊題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中所說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中所說的“詩之極致有一,日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無以加矣”,清代鄭板橋的“寫意”說,近代王國維的“境界說”等等,都凝聚著中國古代藝術尚意的審美觀念。這種觀念就像一條紅線,貫穿中國古代藝術發展史的始終,使中國古代藝術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3.尊崇自然
崇尚自然,贊美自然,是中國古代藝術一個永恒的主題。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們把物我一體作為審美的最高境界。莊子把自己心目當中的理想音樂描繪成“天籟”、“天樂”,就是指的秉承天然元氣的自然之樂。追求純真自然,反對雕琢矯飾,是道家共同的審美風格。道家對自然的尊崇和熱愛,一直誘導著后世藝術家對自然的密切關注。
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是反映作家渴望回歸自然的典范之作。在陶淵明等人的倡導下,追求自然的風尚在晉宋之際出現了一個高潮。
這種尊崇自然的審美觀念在鐘嶸《詩品》中也得到了體現。鐘嶸重視藝術表現上的自然本色,反對刻意雕琢的藻飾之美,把自然之美當做詩歌創作的最高審美原則,要求詩歌要充滿清新流暢的自然氣息。他稱贊謝靈運的詩“如芙蓉出水”,自然可愛;批評顏延之的詩“如錯彩鏤金”,務求華妍。對于當時以沈約為代表的“四聲八病”的永明體,鐘嶸更是給予嚴厲指責,說他們過分講究煩瑣的聲律,造成了“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的不良后果,這種流弊應該加以糾正。
唐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山水游記,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石鐘山記》等。這些作品通過對自然美景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發了作者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的思想情感。它們都是崇尚自然的典范之作,為后世歷代人們所爭相傳誦,對后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自然美仍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在中國藝術審美觀念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