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Fructus Amomi Rotundus)
【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Maton 干燥成熟果實。按產地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產地】白豆蔻產于柬埔寨、泰國、越南、緬甸等國。我國云南、浙江有少量引種。爪哇白豆蔻產印度尼西亞。
【采收加工】于10~12月間采收未完全成熟果實,干燥后除去頂端的花萼及基部的果柄,用曬干或用硫黃熏,使果皮漂白。
【性狀鑒別】原豆蔻 果實近球形,略具鈍三棱。直徑約1.8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7~9條槽及許多縱線,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有淺棕黃色毛茸。果皮薄、木質,易縱向開裂,種子團3瓣,每瓣有種子7~10粒,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外被膜質假種皮,種臍圓形凹陷。質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
印尼白蔻 個略小,表面黃白色。有的微顯紫棕色,果皮較薄,種子瘦癟,氣味較弱。
以個大、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白豆蔻種子橫切面;①假種皮為長形薄壁細胞,部分已剝落。②種皮表皮細胞為徑向延長的厚壁細胞。③表皮之下的色素層常為兩層,細胞壁厚,多為切向延長。④油細胞層由1列大形油細胞組成,類方形,壁薄,內含油滴;在凹端有脊維管束。⑤油細胞層下面的色素層為數列壓扁的細胞,內含紅棕色物質。⑥內種皮為1列石細胞,內壁較厚,胞腔偏靠外側。⑦外胚乳細胞徑向延長,內含淀粉粒及少數草酸鈣結晶。⑧內胚乳細胞排列不規則,內含糊粉粒。胚位于內胚乳中央,細胞壁不明顯。
粉末:淡棕色。①假種皮細胞狹長,壁薄,含有細小顆粒狀、球形或方形草酸鈣結晶。②表皮細胞甚長,壁較厚。③下皮細胞呈長方形,與表皮細胞垂直排列,內含深淺不一的紅棕色色素。④內種皮碎片紅棕色,細胞細小,呈多角形(頂面觀),壁厚。⑤外胚乳細胞呈長多角形,充滿細小淀粉粒;有細小菱形、方形或柱形結晶。⑥油細胞較大,略呈方形或長方形,常與表皮及下皮細胞相重疊。
【成分】合揮發油及脂肪油、皂苷、淀粉、蛋白質等。油中主要成分為桉油素傘花涇、β-蒎烯、a-蒎烯、右旋龍腦及右旋樟腦等。
【理化鑒別】取揮發油作供試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對照品溶液,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9.5:O.5)為展開劑,展開,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烘約5~10min。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中國藥典》(2000年版)規定,原豆蔻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5.0%(ml/g);印尼白蔻仁不得少于4.0%(ml/g)。
益智(Fructus Alpiniae Oxyphyllae)
【來源】為姜科植物益智Alpina 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實
【性狀鑒別】呈紡錘形或橢圓形,兩端稍尖,長1~2cm,直徑約1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維管束13~2O條,形成縱向斷續狀棱線。花被殘留痕短,果柄僅留痕跡。果皮薄而韌,與種子緊貼。種子團分3瓣,中有薄膜,每瓣有種子6~11粒,2~3行縱向排列。種子略呈扁圓形不規則塊狀,略有鈍棱;長約3mm,厚約2mm1,棕色,具淡黃色假種皮。腹面中央有凹陷的種臍,溝狀的種脊經側面而轉向背面終于合點。破開面為白色,粉性。氣芳香刺鼻,味辛微苦。
以粒大、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