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感覺與知覺
一、感覺:是人們從內部,外部獲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們的感官對各種刺激能量的覺察,并將它們轉化成神經沖動傳往大腦而產生的。
根據信息的來源分:1.遠距感覺:聽,視覺。2.近距離感覺:味,嗅,皮膚覺(觸,溫度,痛覺)3.內部感覺:機體覺(內部器官所處狀態,饑,渴,胃疼),肌動覺(感受身體運動與肌肉和關節的位置),平衡覺(由位于內耳的感受器傳達有關身體平衡和旋轉的信息)。
二、感覺生理機制:1.收集信息(輔助組織:水晶體,耳廓)2.轉換:把信息能量轉換成神經沖動,是產生感覺的關鍵。其機構稱感受器(耳,眼睛)3.傳往大腦,進行選擇加工。4.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區域,加工成最終的人所體驗到的感覺。
感覺總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物理量的存在及它的變化是感覺產生和發生變化的重要條件。
三、心理量與物理里之間關系是用感受性大小說明的。
感受性:人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用來表明心理量與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感覺閾限:檢驗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標,是個臨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發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的臨界值。
1.絕對感覺閾限:最小可覺察的刺激量。閾限越低,感受越強,反比。
2.差別感覺閾限:人們對兩個刺激間最小差異的覺察能力。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量。
差別感受性:覺察刺激之間微弱差別的能力。
描述覺察刺激的微弱變化所需變經量與原有刺激之間的關系的規律,由19世紀德國生理學家韋伯發現,稱:韋伯定律:指出在一個刺激量上發現一個最小可覺察的感覺差異所需要的刺激變化量與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關系。比例對不同感覺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稱為韋伯常數
最小可覺差:(jnd)在刺激變化時所產生的最小感覺差異。
費希納定律:1860,德,費希納對韋伯定律作了進一步發展。由刺激引起知覺大小是該感覺系統的K值與刺激強度的對數之積。當知覺以算術級數(1-2-3)增長時,刺激能量以幾何級數(1-4-9)增長,知覺與刺激強度之間在數量上是一種對數關系。
五、視覺:作為人類視覺刺激的只是電磁輻射的一部分,稱可見光。波長400-750毫微米。
基本的視覺現象:
1.視覺適應:不同感光細胞起作用的結果。適應:在刺激物持續作用,感受性發生變化。
明適應:光適應,由暗處到亮處,眼適應過程,對光的感受性下降的變化現象。
暗適應:從亮到暗,感受性逐漸增高的過程。(棒體細胞功能,視紫紅質的恢復。)(漂白過程產生明適應,還原產生暗適應)
2.色覺:在一定強度下,一種波長的光引起一種特定的顏色感覺。
顏色感覺(屬性):①色調:顏色基本特征或表現。紅,綠。②飽和度:與光的強度有關。色純。③亮度:構成該顏色的全部光波的總強度。
視覺機制:
1.光線通過角膜進入瞳孔調節使適量光線進入水晶體,經過眼肌調節曲度變化,適量光線聚集在眼球后部的視網膜上成像了。
2.光能向神經活動的轉換在網膜上實現,網膜是真正的感光機構。主要由①錐體細胞:集中在網膜中心(中央窩或黃斑)的一點上。專門反應光的波長(顏色),對光的強度反應差。②棒體細胞:離開黃斑向網膜邊緣擴展。只對光的強度起反應,對微弱光線敏感,不能分辨顏色。
色覺理論:
1.三原色說:楊-黑理論,任何顏色都能由三種波長的純光混合而產生。
解釋視覺感受器的活動。網膜上三種不同形態的錐體細胞對紅,綠,藍三種原色最敏感。但不能解釋視覺現象。
視覺后像:當光刺激終止對感受器作用后,所引起的視覺并不立即消失,它會出現一個短暫的駐留,稱正后像。
負后像:注視任一顏色后,都會在白色背景上看到與它相反的顏色出現。這是顏色對比現象。
2.拮抗理論:黑林,四色說,眼對光反應的視覺基本單元是成對組織的,有紅,綠,黃,藍。加上黑白共三對,在光波影響下,起作用。表現是其中一個停止作用后,另一個激活,具有拮抗作用。
解釋顏色對比現象,解釋顏色互補:兩種顏色光波混合后出現灰色,這二顏色互補稱互補色。在視神經通路中途的神經結細胞發生的。
六、聽覺:由物體振動使周圍介質產生周期性的壓縮,膨脹的波動。通過空氣(多數)傳到人耳,產生聽覺。
聲波:是聽覺的適宜刺激。物理性質:
1.頻率:發聲物體每秒振動次數。人耳接受(20-20000赫茲)低20振動叫次聲,高叫超聲。
2.振幅:振動物體偏離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大,聲大。
3.波形:最簡單形狀是正弦波(得到聲音叫純音)。
聲音的屬性(感覺特性):1.音強:聲音大小,由物理性振幅(振動大小)決定。
2.音高:聲音高低,由聲波的頻率決定(振動次數/每秒)。頻率與波長成反比。長波:頻率低的音。
3.音色:混合音的復合程序與組成形式,構成聲音的質量特征。是人能區分同一音高的不同聲源。
聽覺的適應:適應時間短,恢復快,有選擇性。對作用于耳的聲音發生適應。
聽覺疲勞:聲音長時間連續作用,引起聽覺感受性顯著降低,恢復慢。
小部分喪失聽覺:音隙。大部分:音島。完全:失聰。
聲音的混合與掩蔽:1.強度差不大,頻率接近,兩個聲音頻率差為頻率聲音起伏現象叫:拍音。
2.強度相差大,只能感受其中較強的聲音,叫:聲音掩蔽。
掩蔽受頻率和強度影響:低-高頻率。掩蔽作用大。強度高覆蓋頻率范圍大。
聽覺的機制:外耳廓收集聲音,集中傳到中耳鼓膜,通過鼓膜振動將聲音傳到中耳的三塊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將振動集中,送到卵圓窗的小薄膜后進入內耳。聲波通過蝸牛殼中液體,作用于蝸牛殼內基底膜,基底膜上毛細胞與聽神經聯系起來將聲音傳至大腦。毛細胞形態變化神經細胞活動形成可分辨音高、音強的聲音聽覺。
聽覺理論:
1.音強:聽覺系統對聲音強度編碼是接線性方式進行。聲強大(激起快)
2.音高:公人音高編碼通過兩種方式進行
兩個理論:
1.位置學說(行波學說):貝克西,位于基底膜上不同部位的毛細胞,對不同頻率發生反應,將信號傳給聽神經,聽神經細胞的激活,人就聽到不同高音的聲音。但不能解釋低頻。
2.頻率匹配學說:神經細胞分成組,輪班發射神經沖動,對高頻聲波識別。也稱:排發說。
總之:神經系統似乎不是只用一種方式對各種頻率的聲音編碼。
1.對頻率最低的聲音是激起頻率相應的神經細胞來編碼。
2.對從低到中等頻率的聲音由頻率匹配和相應部位的毛細胞共同編碼。
3.高頻由激起基底膜特定位的毛細胞進行。
知覺過程:人們通過感官得到內部、外部環境信息,通過頭腦加工(整合、解釋)產生事物的整體認識。
知覺: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在感覺基礎上產生,是對感覺信息的整合和解釋。
感覺的整合—知覺形成
1.知覺和感覺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產生的。離開事物對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沒有感覺、知覺。
2.知覺以感覺為基礎,但它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總和。
3.人們總是把通過感覺,得到的有關事物的各個屬性,整合起來,加以理解。
4.知覺產生不僅需要具體客觀對象,還要借助過去經驗或知識的幫助。可以補償部分感覺信息的缺乏。
5.知覺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知覺分類:1.根據在知覺中起主導作用的感覺器官的特性:視、聽、觸、嗅知覺等。
2.根據知覺所反應的事物的主觀特性:①空間知覺:處理物體的大小,形狀,方位和距離的信息。
②時間知覺:解決事物的延續性和順序性。
③運動知覺:處理物體在空間的位移。
④社會知覺:關于個體對客觀事物社會性特征的知覺。
知覺的特性:
1.知覺的整體性: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由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是知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首先依賴于刺激物的結構,即刺激物的空間分布和時間分布。
格式塔原則(知覺組織原則)人能自動地把刺激組成整體,由其本身內在特性決定。
①接近性:距離上相近的物體。聽覺上,時間接近的聲音,易組織在一起。
②相似性:凡物理屬性(強度,大小,形狀,顏色等)相近的物體,易組織在一起。
③連續性:具有連續性或共同運動方向的刺激易看一整體。
④封閉性:人們傾向于將缺損輪廓加補充使知覺成為一個完整的封閉圓形。
⑤良好圖形:簡明,對稱性的客體易知覺。
知覺整體性不僅與對象本身的特性有關,還取決于個體的知識經驗和主觀狀態。
2.知覺的選擇性:根據當前需要,對外來刺激物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組織加工的特征。
選擇因素:強度大,色彩鮮明,具有活動性的客體。及簡明,對稱,規律性的組合規律。與注意的選擇性有關。注意選擇性的規律,是知覺的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規律。
3.知覺的理解性:需要以過去的經驗,知識為基礎的,以便對知覺的對象做出最佳解釋,說明。
知覺有初步的概括性。
4.知覺的恒常性:在刺激變化的情況下把事物知覺成穩定不變的整體。
①大小恒常性:大小知覺由網像大小與知覺距離二者共同決定的。
②形狀恒常性:對物體形狀的知覺不因它在網膜上投影的變化而變化。與距離知覺有關,包含同一物體遠端近端之差。
③顏色恒常性:不同照明條件下,同一物品反射光變化,但顏色未變。與經驗有關,知覺判斷與背景有關。
復雜的知覺及機制:
一、深度知覺(距離知覺):能使二維的視網像解釋為三維世界。產生由一定線索引起。
1.來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線索(視覺刺激)
①大小:在的感覺近。②視野中的高度:遠處位高。③遮擋:遠物被近物遮擋,部分被遮擋就成一個好的深度線索。
④線性透視:兩條直線越接近,表示距離越遠。⑤紋理變化:近處紋理清楚,遠處模糊。
⑥光照與陰影:光線多自高處向下照射,陰影與光照的位置為線索。
2.來自視覺線索本身的深度線索
①最重要的是來自眼肌的調節和幅合
調節:眼在注視物體時,為使進眼內的光線聚集在網膜上,調整水晶體曲度的活動。
幅合:在雙眼注視一個物體時,為使網像同時落在兩個網膜的中央,兩條視線必須向注視點集中,這時操縱眼球的肌肉活動稱幅合。
②雙眼視差:由于兩眼位置不同,同一物體投射到兩眼的圖像是有差異的,距離越遠差異越小,是大腦把兩個不同的信息結合,起來使人知覺到一個具有深度的立體。
聽覺中也存在,聲音進入兩耳的時間差。
二、運動知覺:人在知覺事物時可從運動中獲得更多的信息。有些知覺靠運動獲取物體特性。
1.和深度知覺一樣有一將二維的圖像向三維經驗做解釋過程。逼近現象。
2.一個人在環境中活動時,不僅網膜上的視覺流水樣不斷移位,同時還伴有前庭與觸覺發生。
三、時間知覺:時間是物質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表現。時間知覺正是對這一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應。
四種形式:
1.對時間的分辨:按時間順序把不同活動區分開。2.對時間的確認。3.對持續時間的估量。4.對時間的預測。
時間知覺的各種線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現象:太陽月亮,白天黑夜。
2.有機體各種節律性活動:心跳,饑餓感,睡眠。
3.借助計時工具。
影響時間的各種因素:
1.感覺通道的性質。在判斷時間的精確性方面,聽學最好,觸覺其次,視覺較差。
2.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
3.個體的興趣和情緒:感興趣,時間過的快,出現時間低估計,期待時間慢。
知覺:是人對事物的整體反映,是人將感覺獲得的信息進行選擇組合。從而完成完整映像的過程。
作用于人的信息:
一類:自然界中機械,物理,化學,生物方面各種現象的信息,是非社會性信息。對非社會性信息形成的知覺叫:物知覺。
二類:由人的實踐所構成的社會現象信息。包括擔任社會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際,群體,社會結構,事件。是社會性信息形成的知覺叫: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某個人或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社會特征和社會現象)做出推測與判斷過程。
三方面的內容:1.對人的知覺(他人,自我)2.對社會事件因果關系的知覺。3.對人際關系的知覺。
社會知覺的特性:
1.認知對象的獨特性:對象是有意識的人,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并通過一些介質。不準確
2.對他人行為的期望會影響社會知覺過程:可以預測他人行動,自己先計劃。
3.社會知覺加工過程的特殊性:①社會知覺往往根據他人的外表和行為進行概括和判斷,在加工過程中,對信息的處理更容易采用點代面的策略,所以個人經驗會影響社會知覺的過程。②人在不斷變化,人人之間差異大。
社會認知:實質是研究人們如何根據周圍環境中的社會信息進行推理。
兩個過程:1.信息的搜集和選擇:會受主觀因素的制約,先前經驗會影響信息的搜集和選擇。
①先前經驗可能存在錯誤或誤差。
②個體沒注意信息中的偏差。少數人或短時間內的行為,不能代表總體。
③個體往往抓住那最顯著的個案信息,而忽略多人的統計信息。
2.信息的整合過程:搜集,選擇信息后,人將信息放在一起,對被知覺者進行判斷和推測,以便形成關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整合方式很獨特。
①首因和近因效應(美,盧欽斯)
首因效應:人們在對他人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近因效應: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大的現象。
信息重現的順序會對認知產生影響。近因一般不如首因明顯,普遍。
個性特點也影響首因,近因的發生。心理開放,靈活易受近因影響。心理穩定,受首因影響。
②暈輪效應: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主要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它品質的現象。
如果認知對象標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籠罩,并賦予一切好的品質。
戴恩:研究人們對認知對象的外表魅力產生好,壞感后,就會對其它品質或特點進行信息整合,籠罩上好的,壞的暈輪。
③社會刻板效應:當人們采用較為固定的看法去識別一個具體人,對他進行判斷,推測,概括時,就可能出現誤差,這就是刻板效應。
社會刻板印象:人們對社會上某一類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
社會刻板印象是對社會群體最簡單最經濟的認識,有利對某一群人概括,了解。易形成“先入為主”的偏見,造成社會認識偏差,阻礙交往。
形成原因:
1.認知者總希望根據較少信息做出全面推論。
2.每一群體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目標,因而同一群中個體會有相似。
3.接觸機會的限制,通過間接方式得到信息形成了刻板印象。難改變
4.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刻板常與人們利益或價值發生關系,還可快速補充社會認知過程的缺失信息。
5.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的影響等。
作用:幫助人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填補社會認識者所需的信息。
但:造成社會知覺中的以偏概全,固著反應模式,使社會知覺出現偏差。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