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氣候與行為
T/名詞-周圍環境:是指我們周圍摸不到、看不見的一些穩定的環境特征,如聲音、溫度、氣味和照明。周圍環境對行為的影響是通過情緒作為中介變量產生的。TX
名詞-環境負荷:莫若比安提出了環境負荷的概念,它指環境給個體傳遞的信息量。
X:環境負荷有三個特征:環境信息的強度、新奇性、復雜性。
強度:感覺刺激的絕對量,如85分貝比60分貝聲音的環境負荷要大。
新奇性:個體對刺激的熟悉性。
名詞-高低負荷環境:按照感覺信息量的不同,環境負荷可以分為高負荷環境和低負荷環境。高負荷環境指環境輸入的感覺信息量多;低負荷環境指周圍環境輸入的信息量少。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高負荷環境導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天氣是指相對快速的冷熱改變或是暫時的冷熱條件。
氣候則是指一般情況下具有的天氣狀況或長期存在的主要天氣狀況。
一些氣候現象:
1、厄爾尼諾:又稱“圣嬰”現象。它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發生周期約為2~7年。
2、南方濤動:是指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平面氣壓變化呈反位相的現象。
3、恩索現象: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二者是與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的表現,被合稱為恩索現象。
4、另一種氣候現象是由于氯氟烴的使用而導致的臭氧層的消耗。
5、近些年全球氣候出現了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升高。
關于氣候與行為間的關系,主要有哪些觀點?
氣候與行為間的關系,環境心理學家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氣候決定論、氣候可能論、氣候概率論。
名詞-氣候決定論認為,氣候決定了行為的范圍。(談到氣候決定論時,必然會聯系到地理決定論。很難把它們分割開,地理位置決定了氣候。)
名詞-氣候可能論認為,氣候對行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它限制了行為可能的變化范圍。
名詞-氣候概率論認為,氣候不是導致某種行為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它決定了某些行為出現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實際上,這三種觀點并不相互排斥,它們適用于行為的不同領域。
周圍溫度與有效溫度的區別。
TX:溫度可分為周圍溫度和有效溫度。
名詞-周圍溫度是指周圍環境或大氣的溫度,是實際的客觀溫度;
名詞-有效溫度是指個體對周圍溫度的知覺,是個體的主觀感受。
個體對溫度的知覺包括溫度的物理成分和心理成分。溫度的物理成分就是指周圍環境的實際溫度,溫度知覺的心理成分主要指對個體身體內部溫度的知覺,也就是對核心溫度或深度溫充的知覺.核心溫度是在37.C左右。它能根據周圍環境的溫度來自動調節體溫,使之與環境相適應。大腦中視丘下部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名詞-核心溫度:個體身體內部溫度]
環境適應性與適應環境是有區別的:
環境適應性:在適度的高溫環境中待的時間稍長一點,對身體不會有什么大的損害;從低溫環境進入高溫環境,身體也會自動調節適應,這種適應過程叫做環境的適應性。它主要包括生理調節機制發生的改變。如進入高溫環境中后,會流出很多汗。
環境適應性與適應環境是有區別:
環境適應性指適應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如溫度,風,濕度);
適應環境指適應環境中的某種特別刺激。
對周圍環境的知覺的主要的影響因素:濕度和風力,它是影響個體對周圍環境知覺的因素。
名詞-最適溫度:從心理學角度看,最適溫度,又稱為有效溫度,它是通過對濕度和溫度共同作用帶給人的舒適水平來測量的。
簡答-熱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一、熱與操作
1、實驗室研究:
20世紀,實驗室研究因變量如反應時,行走速度,警覺性,記憶力和計算能力等來反映高溫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一般來說,如果在溫度高于32℃的環境中超過2小時,對于沒有達到環境適應性的個體,會影響智力任務的操作。在這個溫度以上,時間超過1小時,完成中等難度的機械任務受影響。隨溫度生高,對操作行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古代的胎教
12-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公司法復習筆記第三章(1)
12-2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寫作(一)復習資料(17)
08-0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網絡操作系統復習資料六
05-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發展經濟學復習資料: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