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心理語言學
心理語言學研究的三個方面的問題是:①語言的獲得;②句子的記憶;③思維與語言的關系。
第一節 語言的獲得
一、自然觀察法
1、兒童的電報言語:兒童使用的文法是一種有規則地縮短了成人文法的形式。被布朗稱為“電報言語”。
2、采用先進的儀器裝備完善自然觀察法
當兒童說些什么,而聽者沒有反應時,在54%的情況下兒童會重復他所說的話。但是,當兒童說些什么,而聽者作出了合適的反應時,只有3%的情況下兒童會重復自己的話。而且,當兒童說些什么,聽者卻指自己沒有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時,兒童會在100%的情況下重復自己說的話。這種現象清楚地說明,兒童說話是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
二、調查法
1、學前兒童詞匯量的調查
史密的兒童詞匯量調查結果
年齡(歲)123456
詞匯量(個)3272896154020722562
某些心理學家把兒童詞匯量的這種突飛猛進的增長,稱之為“語言爆炸”。
三、個案研究法
1、缺陷兒童的個案研究
兒童沒有發音,也能夠理解語言。這一研究結果,對那種認為兒童是通過咿呀學語來發展語言的理論是一種否定。
2、對從社會隔離狀態下解脫出來的人的個案研究
一個人到少年期后,語言習得還是可能的。所以,有關語言學習關鍵期的說法,看起來并不是絕對的。
四、相關法
1、母親的語言與兒童的詞匯量
母親言語行為的幾種量度和嬰兒的詞匯量的相關:
(1)母親說出客體的次數愈多,兒童詞匯量愈大;
(2)母親模仿和擴展孩子剛才說過的話的次數,也作為母親言語行為的一種量度,與兒童的詞匯量的大小成正相關。
(3)母親重復剛才自己說的話的次數,作為第三個量度。這個量度與兒童詞匯量的大小是負相關。
2、家庭環境與兒童的言語能力
兒童的語言能力與以下三個因素是相關的:①兒童母系的復雜情況;②母親的情緒和言語響應;③適當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五、實驗法
1、提示隱蔽的過程,如幼嬰的語言知覺
實驗設計題七、設計實驗,證明幼嬰能否區別成人發出的聲音?
答:幼嬰能否區別成人發出的聲音,這是一個隱蔽的過程。可通過心臟節律的變化作為指標,測量幼嬰的言語知覺。
1、自變量是音節的變化(兩個水平,一個是重復一個音節,另一個是轉換成新音節);
2、因變量是幼嬰的心臟節律;
3、控制變量是幼嬰的年齡、生活環境、音節的長短等;
4、此實驗為組間設計的實驗;
5、做法:選擇3組5個月的幼嬰作被試,第一組被試在熟悉期間聽“bah”,在測試時聽音節“gah”;第二組被試則相反,在熟悉期間聽音節“gah”,測試時聽音節“bah”;第三組為控制組,始終聽音節“bah”。
6、根據:這個時期的幼嬰如果聽到一個新的聲音,心臟節律會變慢。但是,同一個聲音不斷重復,習慣化就會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心臟節律就會恢復常態。因此,可以推論,如果幼嬰確實能辨別bah和gah這兩個音節,那么,實驗者呈現其中一個音節多次后,習慣化就會出現。而突然從一個音節轉換到另一個音節時,心臟節律就會出現變慢的現象。
7、結論:實驗結果表明,幼嬰能夠辨別這兩個音節。
這個實驗,以幼嬰的心臟節律變化作為辨別兩個不同音節的指標。除此之外,研究者們還利用“吸吮動作次數”或“身體各部位的運動”作為指標,來測量幼嬰的言語知覺。
2、兒童對句子的意義和文法的理解
實驗設計題八、設計一個實驗研究幼兒對文法究竟知道些什么?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知識點-茅盾
09-24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