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文學文本層面的認識
《周易?系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莊子“得意忘言”說。王弼“言、象、意”說。
清桐城派劉大的“精、粗”論、姚鼐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論。
西方對文學文本層面的認識
但丁講詩的四種意義:字面、譬喻、道德、奧秘。黑格爾提出“外在形式”與“內在意蘊”。英加登的“文學文本四層面”說:字音及其高一級語音組合;意義單元;多重圖式化面貌;再現的客體。
文學文本層面
文學語言組織、文學形象系統、文學意蘊世界。
1.文學語言組織是文學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2.文學形象系統是文學語言組織所顯現的感性生活畫面。
3.文學意蘊世界是文學語言組織及其顯現的感性生活畫面所可能展現的深層體驗空間,文學意蘊世界是文學文本的最深層面。
文學文本的語言性
(一)文學文本以語言的方式存在(二)文學語言的特點:
1.“文學語言”與“文學中的語言”的概念文學語言是加工過的、規范化了的書面語。它通常與口語或土語相對,是一定社會和教學情境中的標準語言形態。一般電影、電視、話劇、廣播、教育、科學和政府機關所用的書面語,都是文學語言。
文學中的語言,也就是文學文本的語言,是經過作家加工的、旨在創造藝術形象并表達意義的語言系統。一般說來,各種語言形態,如口語、土語、方言、書面語和文學語言,以及文言和白話等,都可以經過作家藝術加工后進入文學文本,成為文學文本語言組織的組成部分。
2.文學中的語言的特點:各種語言形態都可以經過作家藝術加工后進入文學文本。
文學中的語言不一定是民族標準語,方言、土語、文言、白話、俗語、俚語、包括行話、黑話,只要塑造形象需要,皆可入文。
(三)語言在文學中的具體存在方式――言語索緒爾對語言和言語的劃分:
他認為,經典語言學界籠統地談論語言,往往忽略語言固有的二重性:即語言即是音響印象,又是發音器官的動作;既是音響和發音的復合單位,又與觀念相結合而形成生理與心理的復合體;既有個人的一面,又有社會的一面;即包含一個已定的系統,又包含一種演變。他把語言具體地劃分為兩方面:語言結構和言語。
文學不是一般的語言而是一種言語。作為個人的言語行為雖然依賴于語言結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視的社會語言特性,但總是直接地呈現出個人的、多方面的、異質的、不穩定的或活躍的等特點。(每個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十章
09-19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學串講資料:公共管理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