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精神分析治療
1、精神分析治療特點:是通過分析來了解來訪者潛意識的欲望和動機,識別來訪者應對挫折、沖突或應激的方式,理解癥狀的心理含義,并經過解釋和修通讓來訪者對問題產生領悟。
精神分析的3個發展時期:
(1)第一個時期(1895-1905年):在此時期弗洛伊德發展了新的模型來解釋臨床現象,故而放棄了催眠治療,此新模型稱之為拓撲模型,把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1900年弗洛伊德在廣泛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和精密的臨床觀察基礎上,出版了富有歷史意義的著作“夢的解析”,標志著精神分析理論開始形成體系。
(2)第二個時期(1905-1923年):1905年弗洛伊德發表了《性欲三論》,探討了兒童性心理的發展與精神變態機制的聯系。他首次提出本能驅力的概念,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
(3)第三個時期(1923-1939年):1923年弗洛伊德發表《自我與本我》一書,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結構模型。在這個階段弗洛伊德對他的本能驅力理論進行了修正,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
2、弗洛伊德之后的發展
阿德勒認為,所有人都有一種自卑感,人們為了克服缺陷以達到優越,需要努力奮斗來不斷的超越自卑。阿德勒還認為兒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處地位對人格形成有重要影響。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
集體潛意識是榮格最具特點的理論,榮格的精神分析被稱為“分析心理學”。
3、意識層次理論: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動分為3個層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這個模型也被稱為拓撲模型。
1)意識:是個體心理活動的有限外顯部分,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活動部分。意識實際上只是心理能量活動浮于表面的部分。
2)前意識:是介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部分,它是可以回憶起來的經驗,是可以招回到意識中的那部分經驗和記憶
3)潛意識:是被積壓到意識下面的、無法從記憶中招回的部分,它們通常是被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內容,包括個人原始的沖動和與本能有關的欲望。潛意說學說本質是提出了心理活動的決定論或因果原則。
4、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于1923年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用本我、自我、超我3個層次的結構來闡述人的精神世界。
(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組成,是潛意識、無理性的。本我奉行的是快樂原則,快樂原則是指人們都具有獲得快樂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傾向。
(2)自我:是人格結構的表層,部分位于意識之中,部分位于潛意識之中。自我是在現實環境的反復教訓下,從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它是現實化了的本我,是理性的、識時務的,它結構中代表著現實和審慎,它奉行的是現實原則
(3)超我:又稱為理想自我,它是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獲得和發展出來的一部分,是人格結構中道德和準則的代表,其作用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督自我的行動,遵從道德原則。
(4)三者關系:弗洛伊德認為本我在人格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本我在發生上先于自我,人生之初,只有本我,沒有自我,自我是后天逐漸從本我中派生出來的,它沒有自己的能量,靠本我來提供能量,為本我的本能滿足服務。本我是自我的真正主人。
5、防御機制及其分類:
防御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御功能,很多時候超我和本我之間,本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再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包括以下4類:
(1)神經癥性心理防御機制,包括壓抑、理智化、情感隔離、反向形成等。
①壓抑:只主動地將痛苦的記憶、情感和沖動排斥到意識之外。
②理智化:指在體驗和談論沖突的話題時,就事論事,不帶有相應的感情色彩。
③情感隔離:與理智化有關聯,是對于特殊思想相聯系的感情的壓抑。理智化和情感隔離都是強迫癥病人的典型表現。
④反向形成:所有病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反向作用。它以夸大一種情緒傾向的方式來壓制與其相對應的另一種情緒傾向。強迫癥病人的反向作用尤為突出。他們以守時、節儉、整潔來抗拒疲沓、奢侈、臟亂的愿望。
(2)不成熟心理防御機制,包括退行等。
退行:指退回到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以避免體驗隨后的發展而帶來的沖突。
(3)自戀性防御機制,包括否認、妄想性投射等。
①否認:與壓抑相似,否認阻擋了來訪者對痛苦的觀念或情感的注意,暫時使它們與意識分隔開來。
②投射:指來訪者把自己的沖動、感情,以及別的心理內容歸咎到別人身上,在治療中會歸結到治療師身上。
(4)成熟心理防御機制,包括升華、幽默等。
升華:一種成熟的防御機制,是兒童期原始沖突健康進化到了成熟的、沒有沖突的水平。
6、性心理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口欲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生殖期,這是以在不同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性與區域命名的。
(1)口欲期(0-1歲):弗洛伊德將嬰兒期稱為口欲期,是因為對嬰兒來說,口腔及口周圍粘膜是其滿足快樂及交流的最重要的身體部位。這時嬰兒通過口腔的味覺來感受世界和看待世界。這個時期孩子的性敏感區或叫“快感區”是在口唇部位,嬰兒通過母親的乳房獲得營養的奶汁,從中也得到情感的滿足。
(2)肛欲期(2-4歲):弗洛伊德把精神結構發展的第二個時期稱作“肛欲期”。接受大小便的訓練。
(3)俄狄浦斯情節期(4-6歲):又稱性蕾期或性器期。對雙親中異性者的亂倫幻想和對雙親中同性者的嫉妒和謀殺沖動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4)潛伏期:學習、受教育成為此期的主要活動。
(5)生殖期:指12、13歲的少年,其身體急速發育,漸漸呈現第二性征,青春期的大孩子們隨著生理發育,對異性的興趣大幅度增加,弗洛伊德把此階段稱為生殖期。
7、精神分析的常用技術:自由聯想、釋夢、阻抗分析、移情分析
(1)自由聯想:治療師鼓勵來訪者盡量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講,不要在乎說的是否正確,或者是否合乎邏輯。堅持要來訪者說出所想的任何事情,不要有任何隱瞞,特別是那些他不想說、或者不好意思說的東西,說出來尤其有意義。這種說的方式,稱為自由聯想,它是精神分析治療的重要技術之一。
(2)釋夢:弗洛伊德認為夢的工作主要有4個作用:濃縮、置換、象征作用和再度校正。
(3)阻抗分析:阻抗:意味著對抗,阻抗是對分析進展、治療師和分析性方法及過程起反作用的反向力量,即阻礙來訪者的自由聯想、妨礙來訪者試圖回憶和達到對頓悟的理解領會、針對來訪者的合理化自我及想改變的愿望起反作用的力量。阻抗可以使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可以用情緒、態度、觀念、沖動、想法、幻想或行動的方式來表達。阻抗可分為自我協調性阻抗和自我不協調性阻抗。
(4)移情分析:
①移情:是安娜·弗洛伊德提出,指那些來訪者由于他與治療師的關系所引起的沖動性體驗,這些體驗并不是由于客觀的分析治療場景所造成的,而是起源于來訪者早期的客體關系,是這些客體關系在強迫性沖動作用下的重現。
②表現形式:A不合時宜性B強烈情感C矛盾情緒D反復無常E頑固不化
③臨床分類:移情可分為正性移情和負性移情。
正性移情:指來訪者向治療師投射愛、依賴等正性感受,來訪者希望治療師能給予他要求的滿足,并拒絕接受移情的解釋。治療師的任務是鼓勵來訪者充分發展移情的每一步,在恰當時候開始處理來訪者對分析的阻抗。
負性移情:指來訪者敵意、侵犯、輕視等態度的表現。當來訪者不能容忍這種情感,或者說負性移情占了上風時,治療過程很有可能癱瘓,乃至來訪者中止治療。當來訪者服從、容忍這種負性移情時,則要么是一種微妙、潛在的妄想性防御,要么是一種潛在的受虐傾向,或是對正性移情的防御,抑或是三者的結合。
④技術:A鏡像作用B中立的態度C節制原則
⑤技巧:A展示移情B澄清移情C解釋移情D修通移情
8、簡述自由聯想技術的具體做法。 P19-20 [09簡答]
答:讓來訪者在一個比較安靜與光線適當的房間內,躺在沙發上隨意進行聯想。治療師則坐在來訪者身后,傾聽他的講話。事前要讓來訪者打消一切顧慮,想到什么就講什么,治療師保證談話內容保密。鼓勵來訪者按照原始的想法講出來,不要怕難為情或怕人們感到荒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講出來的東西,即可能最有意義并對治療方面價值最大。
在進行自由聯想時要以來訪者為主,治療師不要隨意打斷他的話,當然在必要時,治療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一般來說,治療師往往鼓勵來訪者回憶從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經歷或精神創傷與挫折,從中發現那些與病情有關的心理因素。自由聯想的最終目的是發掘來訪者壓抑在潛意識內的致病情結或矛盾沖突,并把他們帶到意識領域,使來訪者對此有所領悟,并重新建立現實性的健康心理。
自由聯想法的療程頗長,一般要進行幾十次,持續時間約幾個月或半年以上,每周1-2次,不能只進行幾次就完全解決問題。因此事先應向來訪者說明這點而取得較好的合作。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發生阻抗、移情或反復的現象。
9、夢的材料包括:
① 夢總是以最近幾天印象較深的事為內容;
② 夢選擇材料的原則完全迥異于覺醒狀態的原則;
③ 夢完全受兒時最初印象所左右。
10、夢的來源包括以下4個方面:
① 一種最近發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② 幾個最近發生而且具有意義的事實,于夢中凝合成一個整體;
③ 一個或數個最近而有意義的事件,在夢中以一個同時發生的無足輕重的印象來表現;
④ 一個對夢者很有意義的經驗,經常以另一最近發生但無甚關系的印象作為夢的內容。
11、夢可分為顯夢和夢的隱意。顯夢是指夢可感知的部分,隱意是指顯夢背后的潛意識沖突和愿望。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4個作用:濃縮、置換、象征作用和再度校正。
① 濃縮作用指在夢形成時,隱夢元素轉變為顯夢時經過了大量的刪略,大量夢的隱意中只有極少數的意念能以一種“觀念元素”表現于夢中。
② 置換作用指在夢形成的層次中,各單元之間發生了“心理強度的置換”。
③ 象征作用是指形象生動的視覺圖象表示抽象深奧的思維。
④ 再度校正作用也叫做夢的潤飾作用,這是最能被人觀察和理解的。因為夢的濃縮、置換和象征作用使得隱夢變得面目全非。經過再度校正,把各種材料重新組合成新的連貫的整體,這是夢的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它把隱夢最后密封起來讓人們去破譯。
12、心理治療的設置:
治療設置:就是心理治療師對心理治療的實際操作過程的具體安排,是經過心理治療師為心理治療的實施所作出的精心設計、事先安排好了的、要求治療師與來訪者均要遵守的基本規則,也是有效治療、保護來訪者與治療師的重要技術。治療設置具體內容包括:治療室、治療時間、治療收費、對治療師的要求等。
13、對精神分析的評價:
(1)貢獻:
①弗洛伊德開創了潛意識的研究領域,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性心理發展理論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理論。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學主要研究意識現象,弗洛伊德把潛意識現象看做是人類心理的主要方面,對潛意識的規律和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揭示,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辟了性心理學、動力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等新的研究領域。他對性的象征心理和性本能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不滿足于傳統心理學對心理和行為的表面描述,而是用能量和系統的觀點來考察它們背后的機制,開創了動力心理學研究這一新領域。
③弗洛伊德用潛意識理論對變態心理和行為的形成原因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建立了現代心理治療。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解釋了人類深層心理和整個的人格,成為一種可以解釋個人、文化和社會歷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超越了心理學的范圍,對社會科學的廣泛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限制:
①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他過分夸大潛意識的作用和性本能的意義而無視意識、理性和社會性在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動力中所占有的位置,表現了一種明顯的“唯潛意識論”和“泛性論”的傾向。
②他重視了個體經驗和經歷的歷時性影響而忽略了社會環境的共時性限制,存在著一種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
③他的許多論斷不僅建立在缺乏科學實證的假設和推想的基礎上,而且還往往用一種故意的極端的修辭方式加以強調,不免有一種形而上學的片面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十章
09-1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