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為治療
1、行為治療理論淵源主要來自4個方面:
①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又稱為應答條件反射論;
②斯金納和桑代克的操作條件反射學說,闡明“獎勵性”或“懲罰性”操作條件對行為的塑造;
③華生及班杜拉的學習理論,前者認為任何行為都是可以習得或棄掉得,后者強調社會性學習對行為得影響;
④詹尼特的再教育論,認為病態行為可通過教育改變或改造。
2、行為治療的理論基礎:應答性條件反射論、操作性條件反射論、認知行為矯正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
行為治療的理論基礎
答:行為治療:從一開始就植根于實驗的發現之中,以實驗心理學及行為學派的理論和觀點為基礎,它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于行為注意的學習原理,即經典性條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學習原理。
(1)經典條件反射:
消退:這種條件性的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系漸漸消失的現象叫消退。
某種特定刺激的條件反射行程后,另外一些類似的刺激,也會誘發出同樣的條件反射,新刺激越近似于原刺激,條件反射被誘發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一現象稱為泛化。
(2)操作條件反射:
斯金納提出了有名的“強化原理”。強化是指行為被緊隨其出現的直接結果加強的過程。
斯金納區別了兩種強化類型:正強化和負強化。
正性強化:指增加正面的獎勵、報酬、贊揚或感謝等作為行為矯正的一種手段,又稱為正強化。
負性強化:指以減少(負性)反面的懲罰、剝奪、批評等作為行為矯正的一種手段,又稱為負強化。
(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模仿學習(又叫觀察學習)是指個體通過他人的行為而習得復雜行為的過程。
替代反應:是指個體受到示范者行為的暗示而表現出一種與示范者相似的反應。
3、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①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②觀察學習③注意④保持⑤動作再現⑥動機。
4、行為治療中常將個體行為分為良性(正常)行為與問題(異常)行為。
問題行為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行為表現過度;另一類是行為表現不足。
在此基礎上,行為治療提出了相應的基本理論假設:
① 異常行為是后天習得的。
② 個體可以通過學習消除那些后天所習得的異常行為,或通過學習獲得所缺少的正常行為以替代異常行為
③ 一般來說無論是正常行為,還是異常行為,都是被他們所帶來的結果所維持的。
④ 各個異常行為是分別習得的。
⑤ 認知的改變也可以導致行為的改變。
5、行為治療的特征:
答:(1)行為治療突出的特征是堅持。
(2)行為治療強調來訪者當前的問題與導致這些問題的因素,不強調歷史性的決定因素。
(3)以行動為導向。
(4)行為治療在內容上大部分帶有教育色彩,強調領導來訪者學會自我管理的機能,并期望他們能將所學應用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5)行為治療具有彈性,可視不同來訪者的不同問題而調整變化。
(6)行為治療的實踐以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協同合作關系為基礎。
有2方面意義。第一,治療師所進行的每一項嘗試,都會預先告知來訪者治療的性質與過程;
第二,治療師通常會訓練來訪者自行評估自己的治療。
6、問題行為的分析:
首先要把握問題行為的誘因,
其次,要仔細了解來訪者問題行為的反應,并將來訪者對問題行為的反應細化分析。
另外,要深入分析問題行為可能會給來訪者及他人帶來的實際后果和意義。
7、常用的行為治療方法
答:(1)放松訓練:又稱為松弛訓練,是一種通過來訪者的主動放松來增強其對體內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讓來訪者按一定的練習程序,學習有意識地控制或調節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從而降低機體喚醒水平,調整那些因緊張刺激而紊亂了的功能。放松訓練的基本原理是通過訓練放松所產生的軀體反應,達到緩解不良情緒的目的,對于應付過度焦慮、恐懼、穩定情緒等具有特殊功效。放松訓練的方法很多,一般認為它的主要特點是松、靜、自然,如氣功中的放松功、瑜伽、坐禪、靜默法等。常用的放松訓練方法有漸進性肌肉松弛法、自發訓練法、呼吸放松方法、冥想放松、引導意象性放松、催眠放松、生物反饋放松等。
(2)系統脫敏:又稱對抗條件療法、交互抑制法或緩慢暴露法。
操作起來主要有3大步驟:
第一步進行肌肉放松訓練,直至來訪者完全放松。(可運用漸進性肌肉松弛法,對機體每組肌肉依次訓練,即“集中注意-緊張-堅持-放松-松弛……”對兒童可用音樂和游戲等方法使之放松);
第二步由治療師與來訪者共同設計出一個引起焦慮的由輕到重的等級表,即按刺激的大小不同確定一個刺激梯級表。(通常是通過來訪者的口頭報告來確定并評價出對每一件事感到焦慮(或恐怖)的主觀程度。例如,某來訪者小時候被蛇咬過之后,一直是聞蛇色變,聽到有人談論或是看到相關的音像資料都會緊張不已,對該來訪者就可以采取脫敏療法進行治療:先給他看與蛇有關的物體,例如蚯蚓甚至是一截繩子,直到他對這些東西的恐懼感基本小時;在逐漸和他談有關蛇的事情,讓他從各種方面來客觀了解蛇;然后給他看蛇的圖片,直到他可以接受位置;最后讓他近距離看蛇等。刺激梯級表一般分5-10級,從輕到重,逐步遞增,來訪者進入放松狀態時向治療師示意);
第三步讓來讓著完全松弛時依次想象或經歷梯級表中的不良刺激情景,(治療師通過口述讓來訪者想象當進入到所指定的情境想象時來訪者示意,讓來訪者保持這一想象中的情景30秒左右。每情景重復數次,其間休息片刻,每一治療期呈現2-5項事件,持續時間15-30分鐘,直至呈現最強刺激事件,讓來訪者學會使自身在克服焦慮或恐懼的過程中保持輕松,知道他/她不出現不良反應為止。
還有學者認為,在實施此技術之前,治療師應首先跟來訪者會談,以了解焦慮的情形,并收集對方的北京資料。有些治療師還會以問卷方式調查引起來訪者焦慮情境的其他情況)。
總之,系統脫敏法是在放松條件下從弱到強呈現刺激或情景,讓來訪者由輕至重逐漸暴露于容易引發其不良情緒的場景,同時給予獎勵,使之產生逐步適應,達到脫敏目的。
(3)厭惡療法:又稱對抗性條件反射治療,是行為治療的一種,即將厭惡刺激與不良強化物多次重復配對,以減少不良行為。具體來說,是用引起痛苦反應的非條件刺激與形成不良行為的條件刺激結合,使來訪者在發生反應的同時感到痛苦,從而對不良行為感到厭惡而逐漸減少至最終放棄該行為。厭惡療法從應用的技術手段上可分為電擊厭惡療法、藥物厭惡療法、機械厭惡療法、社會不贊成厭惡療法、想象性厭惡療法以及暫停技術等。
(4)行為塑造法:是一項通過強化而產生某種期望的良好行為出現的行為治療技術。行為塑造法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設計出來的,這種療法主要是通過某種獎勵系統,在來訪者作出預期的良好行為表現時,馬上就能獲得獎勵,即可得到強化,從而使來訪者所表現的良好行為得以形成和鞏固,同時使其不良行為得以消退。P39
(5)滿灌療法:又稱沖擊療法,是讓來訪者暴露在使其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情緒的各種不同刺激情境中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滿灌療法的治療原則是讓來訪者較長時間地想象恐怖的觀念或置身于嚴重恐怖的環境,從而達到消退恐懼的目的。
(6)生物反饋治療:是通過電子儀器讓來訪者學會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
(7)示范療法:是以某人或某團體的行為作出一種刺激示范,使觀察者發展近似的想法、態度與行為。是指根據一套特定程序,以一種機體反應去改善另一種機體反應。
8、行為治療的簡評
答:(1)貢獻:
①它使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去發展特定的治療程序和應用治療技術,強調治療效果的評估。行為治療以客觀的工具顯示其效果,并不斷地收到來訪者的直接反應,有助于它自身不斷地改進,精益求精。
②另外,行為治療有很好的普及型。行為治療師并不限定在學習理論所得出的方法里,他們能運用廣泛的行為技術。 ③行為治療對道德實踐的貢獻也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認同。
(2)限制:
①由于行為治療的治療師們往往急于處理來訪者的行為問題,改變來訪者的外顯行為,僅處理表面的“問題行為”,而未能傾聽出對方內心更深層的信息,因此,他們在治療中常常會忽略了對來訪者內心感受和情緒的處理。
②另外,行為治療中治療師的“控制”與“操縱”一直是學者們抨擊的對象。不少批評認為,行為主義對來訪者的“操縱”和“控制”損害了人的基本權利。而且,由于行為治療強調來訪者外在問題行為的改變,不夠重視內在沖突,因此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師們成長抨擊行為治療是“癥狀替代”。即“只改變外顯行為是表面的、無效的,因為內在沖突并未消除,它會導致新的行為障礙和癥狀”。
③一些行為治療師由于過于強調使用多種技術而只狹隘地處理特定的行為問題,并且又過于專注癥狀本身,因而忽略了來訪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并漏掉了一些來訪者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此類的實踐工作者很難使弱勢群體的來訪者產生有益的改變。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十章
09-1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