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種極其普遍而又重要的現象。廣義地講,學習是由產生的在行為或知識方面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改變,是心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既包括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也包括各種行為習慣、態度、人格特質的形成。學習所產生的結果既可以是積極、良好的,也可以是消極、不良的。
一、學習的定義
心理學中有關學習的研究日趨系統與豐富,出現了諸多學習理論,這些理論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學習問題。如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著重強調學習是一個行為改變的過程,是建立某種剌激與反應之間聯結的過程。認知心理學派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即個體頭腦內部認知結構的形成與改變的過程。近代的社會學習理論,則注重觀察學習,強調通過觀察、模仿他人而間接地進行學習。此外還有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潛能的自我實現的過程。對學習進行界定時,應注意把握下面兩點:
學習首先是一種適應活動。個體要生存,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與環境保持動態平衡。適應有生理與心理兩種。生理適應是在環境變化的作用下,個體生理結構與機能及其行為的變化。心理適應是在環境變化的作用下,個體心理結構與功能及其行為的變化。學習屬于心理適應范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學習得以發生的客觀基礎。
學習是通過相應的行為變化得以體現的,而且這種變化是相對持久的。個體之所以能適應環境,是因為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獲得了有關,建立了一定的心理結構,并以此作為行為的調節機制。雖然這種結構是內部的,難以直接觀察,但由于它是外在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因而其形成、發展狀況可以依據個體的外在行為變化加以推斷。很多因素,如生理成熟、疲勞、藥物等均可引起行為的變化.但學習引起的行為變化相對而言比較持久,并且變化速度與生理成熟相比也更快些。
因此,我們可以將學習定義為:通過主客觀的相互作用,在主體頭腦內部積累經驗、構建心理結構以積極適應環境的過程,它可以通過行為或者行為潛能的持久變化而有所表現。
二、學習過程的一般模式
學習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隨著信息理論、計算機科學等研究的進展,為探討學習的內在機制提供了有利條件。美國心理學家梅耶(Mayer,R.E.,1987)在整合有關理論及學習過程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簡化的學習過程模式,如圖4.7所示。
圖4.7 學習過程模式圖
根據梅耶的學習過程模式圖,學習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 首先產生注意(A),通過注意來選擇與當前的學習任務有關的信息,忽視其他無關刺激,同時激活長時記憶中的相關的原有知識(B)。新輸入的信息進入工作記憶后,學習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種內在聯系(C),并與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聯系(D)。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識進入長時記憶中儲存起來(E)。在特定的條件下,學習者激活、提取有關信息,通過外在的反應作用于環境。簡言之,新信息被學習者注意后,進入短時記憶,同時激活的長時記憶中的相關信息也進入短時記憶。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產生新的意義并儲存于長時記憶系統,或者產生外在的反應。
三、學習的分類
學習現象是非常復雜的,有不同類型的學習。下面列舉幾種較有代表性的學習類型。
(一)依學習方式劃分
依據學習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
(1)接受學習:將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經驗,所學習的內容是以某種定論或確定的形式通過傳授者傳授的,無需自己去獨立發現。學習者將傳授者呈現的材料加以內化和組織,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再現或加以利用。
(2)發現學習:在缺乏經驗傳授的條件下,個體自己去獨立發現、創造經驗的過程。
(3)意義學習:學習者利用原有經驗進行新的學習,理解新的信息。
(4)機械學習:在缺乏某種先前經驗的情況下,靠死記硬背進行學習。
有兩點需要明確。首先,接受學習既可以是機械的,也可以是有意義的。同樣,發現學習中也存在著意義與機械的區分。其次,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并不截然對立。接受學習為高水平的發現與創造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準備。
(二)依學習內容劃分
依學習內容一般可以分為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和社會規范的學習三大類。
(1)知識學習:知識是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系在人腦中的主觀表征,可以表現為概念、命題、圖式等不同形式,分別標志著對事物反映的不同廣度與深度。知識的學習即通過一系列的心智活動,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認知結構。知識的學習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即知與不知、知之深淺的問題。
(2)技能學習:指通過學習而形成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有心智技能與操作技能兩種。心智技能指內在的心智活動方式,如各種學習策略、解題思路等等。操作技能指外在的操作活動方式,如各種體育運動技能。技能的學習比知識的學習更為復雜,它不僅包括認識問題,還包括實際執行問題。技能學習最終要解決的是會不會做的問題。
(3)社會規范的學習:即把外在的行為要求轉化為主體內在的行為需要的內化過程。這種學習既包含對社會規范的認識問題,又包含執行及情感體驗等問題,因此比知識、技能的學習更為復雜,是人類所獨有的,并且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
四、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可以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下面是幾種常用而有效的學習策略。
(一)復習策略
復習策略解決如何對所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重復學習,主要用于信息的長時記憶與保持。可以采取適當的復習策略來克服遺忘,即在遺忘尚未產生之前,通過復習來避免遺忘。
1、根據遺忘發生的規律,復習的時間應該注意及時復習和系統復習。及時復習可以較大限度地控制遺忘,此外要想長期保持所學到的內容,還必須進行系統的不斷的復習。根據有關研究,有效的復習時間最好做如下安排:
第一次復習,學習結束后的5~10分鐘,將要點加以背誦,或者閱讀后盡快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所學的內容。
第二次復習,學習當天的晚些時候或學習結束后的第二天,重讀有關內容,將要點以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第三次復習,一星期后。
第四次復習,一個月后。
第五次復習,半年后。
在每次復習時,究竟用多長時間是最有效的呢?是否復習時間越長,記憶效果越好呢?對人類記憶的研究發現,人們對事件的開始和結尾具有較強的記憶,而對中間的記憶較差。比如,若連續復習3個小時,那么只有一次開始和結尾,可能產生兩頭記憶效果好而中間記憶效果差的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將連續的集中復習時間加以分散,分成幾個小的單元時間,中間穿插短暫的休息。這樣就能夠增加開始和結尾的數量,進而提高記憶效果。至于每一單元的復習時間,可根據學習材料的趣味性與難易程度而定。
2、復習的次數
學習完某一新內容后,復習多少次最有利于記憶?這涉及過度學習的問題。所謂過度學習,即在恰能背誦某一材料后再進行適當次數的重復學習。這種重復學習絕不是無謂的重復,相反,它可以加深記憶痕跡以增強記憶效果。一般而言,過度學習的程度達50%時效果較好。比如,當你識記某一材料讀6遍剛好能夠記住時-那么最好你再多讀兩三遍。
4、復習的方法
要注意選擇有效的復習方法。較好的方法是嘗試背涌法,即閱讀與背涌相結合。一面讀,一面試著背誦,這樣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避免平均分配學習時間和精力,進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此外,還應盡量地調動起多種感官共同地進行記憶,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多種形式的編碼和多通道的聯系增加了信息的儲存和提取途徑,自然就使記憶的效果得到增強。
復習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頭腦中牢固保持。而一系列的研究證明,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較容易記憶并長久保持,反之,呆讀死記的東西既難記,也容易遺忘。因此,復習策略應該與其他的學習策略協同作用,共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組織策略
組織策略即根據知識經驗之間的內在關系,對學習材料進行系統、有序的分類、整理和概括,使之結構合理化。應用組織策略可以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的加工,進而促進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該策略側重于對學習材料的內在聯系的建構,更適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與思考才能把握內在深層意義的學習材料。幾種常用的組織策略有群集、摘錄、劃線、列提綱等。
群集即我們平時所講的歸類,它是組織策略的一種常見形式。通過對零散、個別的項目、單元進行分類與排列,可以加強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有助于形成簡明有序的結構,使學習者易于理解與記憶。
摘錄、劃線、寫標題、列提綱、做筆記等學習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學習內容的要義,建構所學內容的組織與結構。對學習材料中的重點部分進行摘錄和劃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點內容上,并促進理解和記憶。還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以寫小標題的形式概括重點,許多研究發現,用自己的話去概括課文中的重點,比單純地接受現成的概括語更能促進理解與記憶。此外,將所學內容列個提綱,邏輯清晰便于記憶,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策略。提綱可以將整個內容的核心思想及其有關細節以簡明、扼要的形式表現出來,取得綱舉目張的效果。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古代的胎教
12-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公司法復習筆記第三章(1)
12-2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寫作(一)復習資料(17)
08-0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網絡操作系統復習資料六
05-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發展經濟學復習資料: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