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為標志,希臘教育思想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一、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青少年時期,蘇格拉底繼承父業,以雕刻為生。以后,他致力于講學,在各種場合與人交談、辯論,探討政治、社會和道德問題,以這種方式培養了一批學生,其中包括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蘇格拉底雖長期從教,但既沒有開辦過學校,也未寫過任何著作。后人對其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據他的學生(特別是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
(-)“智德統一”論
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他提出的“智德統一”論。根據他的觀點,人與宇宙萬物一樣,同是神的創造物,所不同的是,神不僅創造了人的肉體,而且為人安排了靈魂。人的一切知識、智慧和道德都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都是靈魂的屬性。因此,智慧和道德具有內在的、直接的聯系。他認為、人的行為之善惡,主要取決于他是否具有有關的知識。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人才能趨善避惡。這即是說,有道德的行為之所以發生,首先是因為行為的發生者具有道德的知識,如果行為的發生者不具有道德的知識.便不可能作出道德的行為。基于此,蘇格拉底明確指出:“知識即美德,無知即罪惡。”[1]而在蘇格拉底的思想中,知識就是智慧。所以,知識即美德也就意味著智慧即美德。
從“智德統一”的觀念出發,蘇格拉底進一步做出推論:因為美德即知識、智慧,而知識是可以通過教授、學習獲得的,因此,通過傳授或學習知識,也就獲得了美德。在這個意義上,美德是可教的,是后天獲得的。在蘇格拉底所處的時期,提出智德統一、德行可教的主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否定了希臘傳統的道德天賦的觀念,否定了貴族階級對道德的壟斷,為民主政治的建立作了理論上的辯護,同時也高度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蘇格拉底強調知識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把知識教育作為道德形成的基本途徑,因而為近代教育性教學原則開了先河。
(二)“蘇格拉底法”
為了有效地傳授知識,以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蘇格拉底創制了著名的“蘇格拉底法”。他認為,真理以潛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內心,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現成的知識,而在于通過交談和討論,消除一切錯誤和模糊的認識,喚醒學生的意識,從而發現真理。“蘇格拉底法”就是這樣一種教師與學生交談、辯論的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包括三個步驟:(1)蘇格拉底諷刺。在這個步驟中,教師以無知的面目出現,通過巧妙的連續諸問,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原有認識中所存在的錯誤、混亂和模糊。蘇格拉底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步驟,因為只有當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也才有可能學習知識。(2)定義。在前一個步驟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歸納,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3)助產術。在這個步驟中,教師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得出結論。蘇格拉底曾說過,他自己雖然無知,但卻能用辯論的方法幫助別人獲得知識,正如他的母親是助產士,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幫助別人生產一樣。由于這個原因,“蘇格拉底法”又被稱作“產婆術”(或“助產術”)。這種方法是近代啟發式教學法和現代發現法的萌芽。
蘇格拉底并未形成系統的教育理論,但他的教育主張直接影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并通過他們,對西方近現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本世紀中葉,他所倡導的“蘇格拉底法”仍為存在主義和現代人文主義教育家們所推崇。
二、柏拉國的教育思想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柏拉圖青少年時期曾學習文學、音樂和繪畫,并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20歲后他跟隨蘇格拉底學習,前后8年。蘇格拉底去世后,他離開雅典,四處游歷。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創辦學園,授徒講學,培養了包括亞里士多德在內的一大批學生。柏拉圖一生寫作了大量著作,《理想國》和《法律篇》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一)關于教育目的的論述
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把教育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這尤其反映在他對教育目的的論述上。
柏拉圖生活在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由盛而衰的歷史時期,這引起他的深入思考。他得出的結論是,要從根本上消除雅典社會當時存在的各種危機,只有兩條途徑:“除非正直的哲學家獲得政治權力,或者城邦中擁有權力的人,由于某種奇跡,變成了真正的哲學家”[2]。
為什么要由哲學家統治國家,或者使統治者成為哲學家?在柏拉圖看來,哲學以最高的善為對象,它是整個世界遵循的最高原則和所要實現的普遍目的。因此,哲學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學問,只有掌握了哲學的人才應成為統治者。正因如此,柏拉圖把教育的最高目的歸結為哲學家(或稱做“哲學王”)的培養。
(二)關于教育內容的論述
在柏拉圖看來,哲學家不僅應當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且應當具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對哲學家的教育應當是廣泛和多方面的。
柏拉圖指出,哲學家首先應當具有美德。而在一切品德中,勇敢、智慧、節制和正義是最為重要的。他尤其強調統治者應當具有正義的美德,因為只有這樣,統治者才能認識自己的天職,按照善的要求去管理國家,從而引導國家達到善。因此,在對哲學家的培養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
柏拉圖認為,哲學家還應當接受政治知識的教育。他把政治知識和藝術看做是編織“國家之布”的才能,認為只有具備這種才能,統治者才能夠把國家的所有成員組織起來,并加以有效的控制、管理。
除此之外,柏拉圖認為,一個要在未來統治國家的哲學家還必須受到廣泛的知識教育,掌握廣博的知識,形成洞察萬物的理性。在其《理想國》和《法律篇》等著作中,柏拉圖為哲學家的教育開列了眾多的教學科目,其中包括:閱讀、書寫、體育、軍事、哲學、算術、幾何學、天文學、音樂理論(這后四項科目通常稱為“四藝”或“后四藝”,它與智者倡導的“三藝”一起,構成了“七藝”)。柏拉圖指出,這些科目雖然具有實用性(例如,算術有助于調兵布陣,幾何學有利于軍隊的調遣和行軍作戰,等等),但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在訓練思維、發展理性、豐富想象力和培養記憶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所有科目中,柏拉圖最為重視的是哲學(辯證法)。他認為,辯證法的作用在于教人“達到每一事物的本質”,能夠“靠思想本身理解善者的本質”,從而到達“可理知事物的頂峰”。[3]因而,辯證法的教育是國家統治者、特別是最高統治者必備的教育。只有接受辯證法的訓練,才能理解國家的普遍原則,才能成為哲學家。
(三)關于教育制度的設想
正因為柏拉圖把他理想的國家建立在哲學家培養的基礎上,所以,他反對雅典原有的私人辦學的傳統,主張國家應把教育事務當做頭等大事,由國家管理和監督一切教育機構,并且審慎地選拔負責教育事務的官員,把它作為國家最高職務中最重要的職務。為此,他精心設計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國立學校教育體制。
根據柏拉圖的觀點,公民的子女為國家所有,由國家負責其養育和教育。他主張,公民子女從出生到3歲,就由經過挑選的女仆照顧,由國家最優秀的公民進行教育。從3-6歲,兒童被送到附設在神廟的兒童游戲場所,由國家委派的女公民負責教育。6歲以后,男女兒童分別進入國立初級學校,學習初步的讀、寫、算和音樂知識,同時接受軍事體育訓練。這一階段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情感教育。從17-20歲,為意志教育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進入青年軍事訓練團,接受進一步的軍事體育訓練,同時學習算術、幾何學、天文學、音樂理論等。從22-30歲,為理智教育階段。按照柏拉圖的設想,只有少數具有較強抽象思維能力的學生,才能進入到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理論知識(主要是“四藝”和哲學)的傳授,發展學生的理智。在這個階段之后,極少數天賦優異的學生繼續學習、研究哲學,到35歲出任國家的重要官職。個別在哲學上有高深造詣的學生,則進一步接受考驗,到50歲時,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立完整教育理論體系的教育家,他的《理想國》及他的教育思想對西方社會和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亞里土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和教育家。前367年后,他師從柏拉圖,在柏拉圖的學園學習和從事教學工作長達20年。前343年,他擔任馬其頓王子亞歷山大的家庭教師。前335年,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創辦學園(通常稱為呂克昂學園),招生授徒、著書立說,前后幾十余年。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非常豐富,涉及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物理學、邏輯學、植物學、文學,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學》和《倫理學》等著作中。
(一)論教育與城邦的關系
與柏拉圖一樣,亞里士多德非常強調教育與城邦(國家)之間的密切聯系。他認為,由于公民都將參與城邦的各項事務,因而,公民的素質直接決定了城邦的安危興衰,決定了城邦的命運。他指出,所有的公民都應該有好公民的品德,只有這樣,城邦才能成為最優良的城邦。正因如此,城邦的“立法者”(即統治者)應當把青少年的教育當做首要的工作,當做國家建設的一個基本方面。為此,他反對雅典私人辦學的傳統,反對讓教學游離于國家的控制之外。他認為,國家應使教育成為公共事務,由國家承擔管理、監督的責任,并建立統一的教育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接受同一的教育,以形成共同的公民意識。不僅如此,亞里士多德強調,城邦應成為全體公民的惟一的教育者。
在論述教育與城邦的關系時,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在共和政體下,法治是國家管理的基本手段。因此,必須使全體公民都了解法律,從而服從法律。亞里士多德指出,服從法律的習慣是需要經過長期培養的,這就需要教育發揮其作用。在強調教育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的同時,他又主張,教育應當由國家在法律中加以規定。這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對教育與法律關系的論述。
(二)論和諧教育
以其靈魂學說為基礎,亞里士多德提出了關于和諧教育的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靈魂有三個組成部分,即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植物靈魂是靈魂中最低級的部分,它主要表現為速養、繁殖等生理方面;動物靈魂高于植物靈魂,它主要表現為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理性靈魂是靈魂中最高級的部分,它主要表現為認識、思維。他認為,在人的發展和教育中,這三個組成部分都應加以充分考慮,不可偏廢。與靈魂三個組成部分相對應的教育分別是:體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過這種多方面的教育,兒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亞里士多德把這種和諧教育的思想與他提出的兒童年齡分期相結合,強調教育應當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順序。他認為,兒童的成長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兒童成長的重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點也有所區別。0-7歲為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兒童成長的關鍵是身體的發育,教育者的主要任務是對兒童的養護,為此,一方面應注意兒童的營養,另一方面則應使兒童加強身體鍛煉。7-14歲為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兒童發展以道德發展和初步的理性發展為中心,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審美教育和初步的讀、寫、算等知識技能的教育。14-21歲為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兒童理性的發展成為核心,教育的任務是通過哲學等學科的教育,發展兒童的理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兒童年齡分期,并強調教育應遵循兒童自然發展順序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對歐美近代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論自由教育
在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他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論。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特性在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運用和發展其理性,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同樣,人的教育也應當以充分發展人的理性為根本目的。這種教育才是自由人(即作城邦公民)所應接受的教育。
他指出,自由教育的實施需要兩個基本條件:(1)閑暇。他認為,只有當自由人無需為生計奔波、操勞,具備足夠的閑暇時間,才有可能不去從事各種“賤業”,以免損害心靈。也只有如此,自由人才能專心從事崇高的“沉思”活動,為心靈的發展而運用理性。(2)自由學科。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學科,才是自由人應當學習的知識。所謂自由學科,包括讀、寫、算、體操、哲學等。
概括地說,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理論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是惟一適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進行職業準備,而是促進人的各種高級能力和理性的發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學科為基本內容,并且應避免機械的、專業化的訓練。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對西歐文藝復興以后1000多年間的教育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并一直持續到本世紀。20世紀30年代以來先后出現的永恒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等流派的思想都受到亞里士多德的重要影啊。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