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我知覺
1、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認為人們常常不了解自己的態度、情感和情緒。認為我們不是從外界獲得這些知識的,而是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來獲得的。
對自我歸因過程的限定:
(1)自愿選擇。
(2)當內在線索是模糊或者微弱的時候,我們才利用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
(3)當缺乏有關個人態度的外在反饋源時,我們利用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
2、凱利的自我歸因理論:實體的特異性、一致性反應、一貫性。
3、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緒理論:
情緒有兩個因素組成:(1)生理上的激起; (2)認知標簽。
4、自我知覺中的偏見:行動者與觀察者偏見、自我服務偏見。
5、行動者與觀察者偏見的原因:
(1)是行動者與觀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結果。行動者容易把行為歸因于不相同的情景,在情景中求得解釋。而觀察者只看到行動者的一種即時的行動,以此來判斷行動者。他不知道行動者在過去的不同情景下的行動。因而,觀察者常常對這種行動加以泛化,以為行動者的行為在許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結果,觀察者往往傾向于把行為的原因歸因于行動者的內在傾向性。
(2)在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每個人會利用最顯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類信息。從行動者角度,行動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環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環境提供的線索來作為歸因的基礎。相反地,從觀察者的角度來說,環境成了背景而行動者的行動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動吸引了觀察者作出因果解釋。所以,觀察者與行動者相比,觀察者更會利用行動者的行為作為歸因的基礎,來推論出他相應的內在傾向性。
行動者與觀察者的歸因偏見啟示我們要辯證地、歷史地、全面地看待一代人的行為表現和作出推論。要考察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表現,綜合進行評價,不能就事論事;對待我們自己,則要經常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要注意本人的內在特征在歸因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一個特定和環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結果,其原因可能是環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環境中,自己的行動是一貫的,那就應該審查自己內在特征的作用。
6、自我服務偏見:
自我服務偏見最容易發生的條件:
(1)當行動者高度介入到一種活動中去的時候;
(2)當行動者自愿選擇從事一種活動的時候;
(3)當行動者的成績公開的時候。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